全球变暖问题分析修改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324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变暖问题分析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球变暖问题分析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球变暖问题分析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球变暖问题分析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球变暖问题分析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变暖问题分析修改版.docx

《全球变暖问题分析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变暖问题分析修改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变暖问题分析修改版.docx

全球变暖问题分析修改版

全球公共产品分析之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分析

叶銘彬、刘懿婷、苗玮昱、彭丹霞

一、分析框架:

二、属性

2.1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各类矿物

燃料消耗的急剧增加,大尺度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增加了大气中CO2等温室

气体的浓度,改变了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使大气趋于变暖①。

2.2全球公共产品

 全球公共产品(GlobalPublicGoods,简称GPGs)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是公共产品理论在全球化过程中演变和发展的结果。

考尔等人对全球公共产品进行了较为权威的界定:

全球公共产品是其收益可以扩展到所有国家、所有人民和所有世代的产品。

②这一定义对全球公共产品提出了三方面的规定性:

(1)受益空间:

全球公共产品的受益空间非常广泛,突破了国家、地区、集团等界限,例如保护臭氧层,受益者不仅仅是美国或欧盟等发达国家,而且也能够使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受益;

(2)受益对象:

受益者包括所有人,任何国家的国民从中得益时都是非竞争、非排他的,全球气候稳定不仅使某些国家的一部分人得益,而是所有入都能从中得益;(3)受益时间:

全球公共产品不仅使当代人受益,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未来几代或数代人从中受益。

例如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二者联系

气候变暖是历史上迄今为止人类所遇到的最大环境危机和最大范围的公共问题,涉及世界各国、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我们可以看出,大气环境是全人类共有的自然资源,大气也是全球公共产品的一种。

为使自己的经济活动利益最大化,各国、各企业会尽可能的扩大产量,从而必然导致排污量也随之增加。

就气候变暖问题而言,大气环境对温室气体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已经使得大气的温室效应愈加明显,给整个地球的生态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害,而这些损害又由生活在大气环境中的全人类共同承担。

因此,我们认为,气候变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类对大气这种作为污染排出通道的公共产品的过度使用,以及由此造成的破坏,所带来的气候不稳定。

反之而言,气候稳定在当今世界是一种供应不足的公共产品。

三、产生

3.1外部性概念和分类

简单的说,外部性就是一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福利施加的一种未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的影响。

换言之,社会中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而且还取决于其他人的行为。

因此,界定外部性主要基于两点:

一、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由于彼此行为或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对他人存在“直接强加”效应;二、这种“直接强加”效应没有得到相应的价值补偿。

按其影响方向来划分,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当外部性发生时,如果带来这样的结果:

社会收益>私人收益,或社会成本<私人成本,这种外部性就是正的外部性。

反之,如果外部性带来的是这样的结果:

社会收益<私人收益,或社会成本>私人成本,这种外部性就是负的外部性。

3,2理论分析

以大气为例,大气是人类空气污染排出的唯一通道,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

某些国家或地区对于这种空气污染排放通道的过度使用,即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加剧,给其他国家利用该公共产品造成的不利影响,这就是一种负外部性。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CO2减排所带来的好处全世界都能享受到,而减排所产生的成本由该国自己负担。

如图所示,供给曲线S代表消费的私人成本,消费的边际私人收益MBP高于MBS,社会的最优消费量为Q1,私人的最优消费量为Q2,Q2>Q1,即在负外部性存在的情况下,私人倾向于消费更多的产品。

3.3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产生

导致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说法不一,但是学界普遍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了大量CO2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积聚,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因此,CO2过量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一百年的气候变化则明显呈现增温的趋势。

而且,据大量资料表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以及7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两个阶段是两个最明显的增温阶段,其中尤以最近30年的全球增温趋势最为强烈,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

ClimateChange2001:

TheScientificBasis:

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tothe

Third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①

3.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暖将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

些地区降水减少。

有些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

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气候变暖还将影响人类健康状况。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

对于全球发展影响深远。

四、供给主体、现状和方式

一般来说,公共产品似乎理所当然地要由政府来提供,但是因为人们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尽满意,加上公共预算成本难以得到真正控制,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出现了一种“私营化”的倾向。

全球公共产品具有全球扩散性影响,不同的人和国家都可以从不同的全球公共产品中受益,其供给主体并不是唯一的。

那么,气候稳定这一公共产品目前是谁在供给呢?

首先来看一下公共产品的供给途径有哪些。

一国单边供应

  公共产品具有非中性的特点,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公共产品可能使有的主体受益,有的主体受损;另一方面每个主体受益或受损的程度不同。

例如,“金融稳定”虽然对所有主权国家都有好处,但不同主权国家从中得到的收益差别甚大。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从全球公共产品的单独供给中获得的收益大于单独提供时所花费的成本,即使其他国家都搭便车,它也会提供。

  

各国加总供应 

有些全球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世界各个国家一起努力。

其总供给量就是各个国家供给量的总和。

“全球气候变化趋缓”就是这样一种公共产品。

气候变化依赖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总量,而不是单个国家的排放量。

如果每个国家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氟利昂的使用,那么所有国家都将从“全球气候变化趋缓”这一全球公共产品中获益。

然而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集体行为问题以及四徒困境博弈。

区域合作供应

  国际区域合作是指不同主权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跨国界的区域合作,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者地区在跨国界的区域内合作。

通过这种形式提供的公共产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全球俱乐部产品,然而这种俱乐部产品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会超越区域界限,间接成为纯全球公共产品,从而使所有国家和人们受益。

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对恐怖主义的打击,表面上看起来受益国只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但是通过打击,减少或消除了恐怖势力,这其实使所有其他国家和人们都从中受益。

国际组织供应

  国际组织推动全球公共产品的供应主要得益于其自身的三方面特性:

第一,稳定性。

国际组织是由主权国家政府根据一定的目标组成的常设性机构,能连续从事信息处理和管理工作,这使得国际组织的财力、人力等资源得以保证。

这种机构稳定性保证了其纲领、目标的实现。

第二,权威性。

各成员国通过签署协议加入某个国际组织的同时,也就表明该国已经认可并决定服从于该国际组织的目标与章程,此后其参与全球性事务管理时就需要服从于该组织的目标与章程。

第三,专业性。

国际组织多是由各成员国根据某一特定领域和特定问题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比如环境组织、安全组织、经济组织和卫生组织等,它们拥有各自领域的专业人才,能就全球性问题提出专业化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国际机制供应

 目前主要的国际机制包括“蒙特利尔公约”、“京都议定书”、“南极条约”、“G20国峰会”、“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等。

这些国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公共产品的供应。

  国际机制推动全球公共产品的供应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第一,国际机制能够使信息充分交流。

国际机制为信息的充分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国际会议、多边协商等途径,使信息更容易被彼此了解。

在此前提下,“囚徒困境”会因信息的透明而发生转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国家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选择。

第二,国际机制能够引导国家行为。

一般而言,一国在决定是否加入某国际机制之前,都会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

一旦选择加入,国际机制就会引导该国的决策行为,改变该国计算其利益的思考方式,限制国家行为选择的自私性。

第三,国际机制能够发挥惩戒作用。

虽然参与国际机制是国家经过理性计算的自愿行为,但是一旦加入机制后,继之就会对所有参与国进行必要的约束和限制。

任何国家一旦有意违反国际机制的规则或采取对抗性的措施,都会遭到规则的惩罚。

目前,全球气候这一公共产品供给主要是以下两种途径。

4.1国际机制供应

方式:

制定国际协议

作为全球公共品,大气不可能被任何一个国家或个人有效占有,然而,对大气进行使用的任何一个小范围的具体行为却会对整个大气造成难以预测的影响。

气候变暖问题,作为典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特定活动的产物,而是所有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最广泛存在的副产品,其产生是世界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共同行为所致,尽管排放的历史和数量各国间有较大差异,但这种集体性的排放行为造成了气候变暖的严重后果,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有效规避。

为了寻求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联合国于1990年12月成立了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专门探讨制定控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

此后,气候变暖及CO2减排问题越来越多地被国际社会所关注。

1992年6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了稳定温室气体浓度的长期目标及人类应对气候变暖问题的基本原则。

1997年12月制定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定量的减排义务,引入三大基于市场的减排机制。

2005年11月蒙特利尔会议从法律上确保《京都议定书》开始运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建立了全球应对气候变暖机制的雏形,促进了此后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后期国际社会减缓气候变暖谈判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2007年12月的巴厘岛会议上制定了―巴厘路线图,规定国际社会应在2009年达成新的减排协议,强调坚持公约和议定书的原则等。

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共同出席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

但是,减缓气候变暖是一个现实决策问题,涉及全球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任何一个决策都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各国政府在做任何有关减缓气候变暖的现实决策中都面临着如何协调短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基于不损害自身发展的出发点,都希望以―搭便车(Free-Riding)的形式将减排负担转嫁到其他国家。

这就使得国际气候谈判一波三折、步履维艰。

4.2一国单边供应

主体:

各地区政府

方式:

针对各国国情制定方针

非洲模式:

国家制订行动方案

非洲大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

气温升高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非洲40%的土地归牧民所有,但气温升高造成的干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

非洲大部分国家的民众以农牧业为生,因此气候变暖导致不少人陷入贫困。

气候变暖还导致该地区疾病流行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高度关注。

乌干达环境部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赞比亚总统班达最近指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政府的优先任务。

赞比亚强调森林在吸收温室气体方面的作用,将在今年评估森林政策,同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也已在准备之中。

南非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召开一次气候变化会议,有关气候变化的白皮书也将于2010年前完成,并在2012年前实施。

欧洲模式:

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

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

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

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将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20%。

西班牙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

政府制订了“2004—2012年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战略”,已开始在工业、交通等7个方面实施节能增效计划。

瑞典计划至2030年全国所有汽车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确定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碳零排放。

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与同等发电量的煤动力电厂相比每年可减排近9万吨二氧化碳。

德、法、意等《阿尔卑斯公约》缔约国最近也通过一项行动纲领,以应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候变暖。

美国模式:

出台应对措施

在美国,由于气温升高,阿拉斯加地区风暴增加,人们被迫迁往高地居住。

西部山区的积雪减少,给捕鱼、水力发电、工农业用水带来负面后果。

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平面在过去100年间上升了20厘米,致使26万居民和3000多公里道路成为“水灾危险区域”。

预计到本世纪末,加州海平面将上升约1.4米。

气候变暖造成的淡水紧缺、农业减产也是美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如果美国不积极采取行动减缓全球变暖,美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淡水短缺现象将更加严重,加州的大片农场和葡萄园可能在本世纪末消失。

美国政府拟出台一整套应对措施:

启动“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确定目标,最终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并到2050年再减少80%;此外,还将投资150亿美元开发清洁能源,发展安全核能与清洁煤炭技术。

美国环保署将重新审议加州的请求,允许其率先实施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这将对美国10多个州产生示范效应。

中国模式:

广泛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参与者,至今已与97个国家签署了103个环保方面的协议,广泛参与环保科研、技术、政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于2007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1985年至今,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气候变暖应对措施,推进经济结构调

整,能源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模式、节能减排、加快新型能源开发与利用、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及控制人口增长等。

中国的气候政策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3全球公共产品(全球气候)供给中的问题(案例分析)

①气候变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类对大气这种作为污染排出通道的公共产品的过度使用,以及由此造成的破坏,所带来的气候不稳定。

反之而言,气候稳定在当今世界是一种供应不足的公共产品。

案例:

以《京都议定书》为例

《京都议定书》是国际气候合作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议定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国际气候合作面临的问题。

第一是成本收益问题。

一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而工业的发展则需要消耗资源和能源,这必然造成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

无论是执行减排政策海华丝引进减排技术,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成本,而收益在未来几十年是看不出来的。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利益高于国际利益,各国很难为了保护国际利益而牺牲本国经济利益。

第二个是搭便车问题。

议定书执行机制的严重缺陷在于,即使取得了广泛的认同,但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全球组织来执行《京都议定书》这样的国际性气候协议。

没有执行和监督机制,也没有奖惩原则,这就为缔约国“搭便车”开了绿灯。

第三个是美国问题。

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和技术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对于缔约国减排承诺的履行影响很大。

美国的借机推出对其他发达国家兑现减排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进行技术转让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四个是减排指标设置问题。

国际社会究竟需要减排多少温室气体才能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

因为该问题存在很多争议,所以议定书中对发达国家所确立的目标是否科学可行,仍然存在争议。

分析:

(1)全球气候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每个国家都要承担对气候质量的责任。

从全球气候的质量来说,对于多给一个国家享用所要支付的边际成本为零,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享用气候的同时,所产生的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的边际成本是一个正数,所以这个边际成本就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承担。

中国和美国是排碳量最大的两个国家,各占世界的20%以上,而碳排放量将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深刻影响,中国和美国需要一起承担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的边际成本,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2)全球气候作为一个纯公共产品,气候质量是由在地球上的人们集体的行为决定的,而作为全球气候变暖的这一现象,也存在着类似于“免费搭车”的问题,国家都试图不提出政策方案而希望别的国家采取措施,但是却希望占有外部受益的动机,因此对全球气候这一纯公共产品成本分摊将导致公共产品的产出量相对于有效率的数量而言是不足的。

(3)全球气候具有纯公共产品的特性,但是在现实的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很难实现林达尔均衡,各个国家很难根据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危害而自愿出资。

所以从国际的角度来看,要制定国际性的法律法规要求各个国家强制实施,根据各国的碳的排放量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这样才能对各个国家的行为产生真正的约束作用。

五、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5.1运用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

人类经济活动中外部性的存在使得自然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社会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

既然市场机制本身不能自动实现帕累托最优效率,那么就需要通过一定手段对市场机制运行进行人为控制,将外部性内部化。

这种将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即本文所提的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手段有两种:

政府干预;在明晰产权基础上通过市场解决。

经济学理论界将主要通过政府干预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经济手段称作庇古手段,而将通过政府在明晰产权基础上通过市场解决的环境经济手段称作科斯手段。

庇古手段包括税收、补贴等;科斯手段包括私人合约、排污权交易等。

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应对过程中,庇古手段中的排污收费和科斯手段中的排污权交易在抑制CO2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庇古税:

矫正外部成本的措施,通过税收制度使私人的边际成本与社会的边际成本相等,并使私人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与社会最合意的产量相等,以消除外部性。

税收使外部成本内部化

庇古补贴:

矫正外部收益的措施,通过补贴制度使私人的边际收益与社会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使私人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与社会最合意的产量相等,以消除外部性。

以减排为例,由于减排具有正外部性,而导致其供给不足。

这种情况则可以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来消除外部性。

正如图所示,对提供外部利益的环境保护相关厂商的经济行为应采取补贴的方式,以促使此类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从而鼓励厂商提供最优的产量。

单位补贴额应等于该经济行为所创造的边际外部利益,即P2-P1=MEB。

科斯手段: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罗纳德2哈里2科斯(RonaldH.Coase)认为,外部性之所以产生,并不是市场制度的本身缺陷,而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明晰。

产权不明晰,就无法确定究竟谁应该为外部性承担责任。

科斯定理的中心含义是:

如果产权能够得到明确界定,如果协商或谈判等活动发生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那么在有外部性效应的市场上,无论所涉及资源的产权属于哪一方,交易双方总能够通过协商谈判达到资源配置有效率状态①。

气候变化问题是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

将大气的公共资源转化为碳排放权时,通过界定私有产权,在大气自净能力和承载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对不损害环境或不导致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定额进行分配。

进而允许对这种产权进行交易,从而在确保大气层这种公共资源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5.2建立国际气候合作方案

首要问题是确定初始排放权。

按照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初始产权的界定是无关紧要的。

现实世界交易费用大于零,那么不同的权力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国际气候谈判涉及极为复杂的国家利益与全球目标的冲突问题,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因此清晰的产权界定对于行动效率尤为重要。

5.3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提到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全球变暖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不得不提到世界自然基金会卓有成效的工作。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组织之一。

WWF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旨在督促并协助各国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方案,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和行动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在2007年2月“碳减排先锋”全球年会上,缔约企业和WWF表示,到2010年每年将至少减排一千万吨CO2。

如果再有1,300家大型企业加入到这一行列,那么“京都议定书”中确定的全球减排目标就可以实现。

5.4加强科技支持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技的持续支撑。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强监测、预测和预警,进一步认识相关机理和规律,加快解决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需要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改善土地利用方式;需要科学认识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经济社会关键行业、敏感脆弱部门和地区、重大工程的不利影响;需要综合考虑能源安全、节能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和“吸碳经济”、气候变化、未来国际制度安排、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等方面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科技工作的支撑。

5.5加强国际合作

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各国联手,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提高能源能效,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

由于发展中国家受资金、技术制约,抗风险能力较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也较大。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环保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有着较大优势,因此有必要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帮助。

气候变暖问题的国际合作,经历了由科学辩论向政治化的逐步转变。

表面上是各国就温室气体减排额度进行讨价还价,但其实质是各国关于能源创新和未来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

博弈主要在欧盟国家、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即欧盟之外的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包括中国在内的77个发展中国家三大集团之间展开。

因此,针对气候变暖的国际协调经历了长期的、错综复杂的过程,从长远趋势来看,气候变暖国际合作势在必行,但道路必将充满坎坷。

5.6综合多种途径,扬长避短

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途径实行多样化,建立和健全各种机制,包括国际谈判机制、合作机制、监督机制等,资源优化。

各国要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建立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国家机制,将其纳入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中;开发未来气候系统模式,并拟定中长期发展计划,以此提高国家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预估能力;实行以高效能、低排放为目标的“新工业革命”,对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