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189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德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德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德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德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德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德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德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佛

冯骥才

当锦盒被打开,我被拿出来放在桌上,来不及弄清这是什么地方,只见眼前站着三个人,其中一个是老板,但他靠边靠后站着。

中间一人倒背着手,沉着脸看着我,那神气好像他是佛。

他身边站着一个年轻人,肯定是秘书了,中间那人一动不动站着,呆呆瞧着我,似懂似不懂,他也不表示喜欢与否,站了一会儿便转过身向右边另一间屋子走去;好像他走向哪里,别人就得跟着走向哪里。

他大概就是陈主任了。

在他们走进另一间屋子之后,由于距离太远,我就听不清他们说些什么了,能听到的都是“喝茶、喝茶”,过一会儿还是“喝茶"。

又过些时候,老板似乎告别而去,他走时没经过我这间屋子,看来我被陈主任留下了,随后那年轻的秘书走进来,重新把我放进锦盒,轻轻关好。

我好像被拿到什么地方放好,跟着我听见关柜门和上锁的声音。

我以为从此要过一阵“深藏密室”的绝对平静的生活,我想得美!

只过了几天时间,我就给人从锦盒里拿出来放在桌上,陈主任陪着一个人对着我瞧,刚才秘书来向陈主任报客人姓名时,说是“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

我想,陈主任是不是行事谨慎,刻意回避了本地人?

黄老的年纪六十开外,谢顶,衣装考究,气度不凡。

陈主任一口一个“黄老”称呼他,口气似很尊敬。

他对我看得十分仔细,还几次用“不错”两个字夸赞我。

在陈主任到另一间屋接听电话时,他紧盯着我胸前的璎珞与飘带细看,忽然脸上露出极其惊讶的表情,好像发现了宝物。

等陈主任听过电话回来,这黄老立刻把脸上惊讶的表情收了回去,对主任只淡淡说了一句:

“东西不错,要想出手就交给我吧。

陈主任说:

“交给你,我自然放心.”

黄老说:

“您的东西不上拍为好,我拿到香港去找买家。

国内买家大都是土豪,只认鎏金铜像,要讲看历史看文化看艺术还得是人家欧洲人,肯出高价的也是人家。

”陈主任说:

“东西太老不能出关吧?

黄老笑得露出牙来,说:

“您下次去香港到荷里活老街那些古玩店看看就明白了,汉俑魏碑唐三彩,全是新出土的,只要肯出钱,什么东西都能出去,不单能出去,您要是咱这的人,在那儿买了几件东西还不用自己往回带,只管回来后到北京潘家园这边来取。

陈主任听得瞠目结舌,说:

“那就交您全权去办吧。

黄老说:

“那好,别的事我就和小袁秘书说吧。

”说完便告辞而去。

我就被装进锦盒,再装进他座驾的后备厢里。

自从离开天津,我便找不到北了。

我被转手好些地方,经手好多拨人,至少被十五六个人看过,而且是在各式各样的环境里,高贵讲究的,粗俗不堪的,一本正经的,文气十足的,我对什么样的环境毫不在意,这都是人间的各种把戏,我只求一己的清净。

我的转机出乎我的意料!

那天——我也不知自己在什么地方,一个外国人拿着一大一小两个放大镜仔细打量我。

外国人这么看佛吗?

我第一次看到外国人,他脸上的胡子修理得很干净,根根见肉;牙齿像瓷器那么光滑透亮,金丝边的眼镜框后边一双蓝色的小圆眼珠专注地看着我。

他那股认真劲儿给我一种好感。

他有一个翻译,把他的话翻译成中文,说给我当时的经手人徐经理听,他说我身上刀刻的线条很深,刀法简练有力,只有宋人才有这么好的刀法。

徐经理只是连说:

“是、是、是。

”这个外国人又说一句:

“这种刀法,很像你们宋代北宗山水画使用的中锋的线条,非常有力,非常优美。

”他跷起大拇指。

徐经理只是点头,赔笑,说是。

看来他没太听明白。

难道中国人对自己的好东西还不如外国人懂?

为了我,这个外国人至少到徐经理这儿跑了三趟。

最后他们开始对我进行精细的包装,当一些有弹性的细绵纸把我小心翼翼地缠绕起来后,我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到了,我只能随遇而安了,过了很长的时间,当我被从一层又一层包装中取出来后,我看到许多稀奇古怪的脸,红的、黑的、白的、满是毛的,全是外国人对着我惊奇地张着嘴,其中一个竟然用不流畅的中国话对我说:

“欢迎你来到德国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物馆。

他们不会相信我一个“木头人”能听见他们的话吧,我呢?

则是惊讶自己的奇遇,我居然来到个从来没有佛也不信佛的世界中来。

这样会更槽糕吗?

我还会碰到怎样更惊险和古怪的遭遇呢?

想不到吧,我现在已经是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物馆的骄傲了。

这里边有一个重要原因连我也不曾料到。

在我一连串匪夷所思的经历中,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和把我“买”到德国来的那个外国人,都发现我身体一层皮壳下边,还保存着一些宋代彩绘的颜色。

在我进了德里斯顿的博物馆后,那里的人请来些修复古物的高手,动用了很多高科技,将我身上一些没有价值的表皮和污迹,一点点极其小心地除掉,这样前后居然干了半年。

我没想到他们在我身上下了那么大功夫,却渐渐将皮壳下边一千年前的色彩,美丽的朱砂、石绿、石青、石黄五彩缤纷地显露出来,叫我古物重光,再现当年的辉煌。

我应该从此无忧无虑了吧。

可是渐渐我忽然有点想家,有点彷徨和失落,有点乡愁吧。

可是我的家又在哪儿呢?

我是佛,一定来自一处遥远的庙宇或寺观,那么我始祖的寺庙又在哪里?

(选自《小说月报》2019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木佛被辗转变卖最终落到外国人手中的经历,情节一波三折,精彩迭出,结尾发人深省。

B.小说细致地描绘了陈主任、黄老及外国购买者在看到木佛时的神情,透露出他们对木佛价值的认可。

C.真正看重木佛价值的是外国的购买者,他们将木佛送到博物馆并请来修复古物的高手让它再现辉煌。

D.小说中黄老对陈主任所说的关于文物倒卖的一段话,揭露了文物走私黑幕的冰山一角,令人震惊。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写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炉火

张炜

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

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

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

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那是个贫寒岁月。

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

他们也许是稚嫩的,他们还多么年轻。

可是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尊的光芒。

他们比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要高贵十倍。

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别激烈,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

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没有那样的聚会,那样的痴情、那样浪漫和纯粹的情怀。

真的难以寻觅。

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

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

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

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

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

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

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

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

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

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一页。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向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

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且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又使人接近了那燃烧的火焰。

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

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

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

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

这声音来自我们民族精神的深远贮藏,它使人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奔走天下、纵论时事的诸子;想起提出“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想起那些互不谦让、口齿锋利、“日服千人”之士。

物质主义盛行的时刻是远没有那样的气势的。

一种无所不在的萎靡只会把人的精神向下导引,进入尘埃。

人没有能力向上仰望开阔的星空,没有能力与宇宙间的那种响亮久远的声音对话。

当每个人心中的炉火渐渐熄灭之时,就是无比寒冷的精神冬季降临之日。

这种寒冷将使人不堪忍受。

当有人怀念炉火之时,往往已为时过晚了。

但火种总会贮藏在一些特殊的角落里,它们远未熄灭。

它们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时候还仍然在那儿默默地燃烧,酿成一片炽烈。

那是心中的火,不灭的火,是生命之火。

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绞杀生命的火种。

正是这火种,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

生命之光即是永恒之光。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点题“那是多公好的声音”,因为炉火不仅能带给人身体的温暖,伴随炉火的阅读更能给人以精神温暖和希望。

B.作者笔意纵横,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用大量笔墨真实刻画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

C.文章通过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人们轻物质,重精神的赞美和肯定之情。

D.文章题为“炉火”。

却在文章最后不止一次提到“火种”,火种是生命之火,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将炉火的意义升华。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引用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的事例,既证明“纵论天下"有着无限力量,又证明精神追求是一个世界共同的话题。

B.“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

”比喻生动,引人退想,触及历史民族精神,厚重而深远。

C.文章先抑后扬,通过赞美贫寒年代的人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批判了现在人们在追逐物欲的过程中对精神之火的忽视。

D.文题“炉火”不仅充当线索串联内容,而且以小见大,象征对知识、真理的渴求,炉火的失去就意味着一种文明的失去。

6.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7.第三段明明是在写一场精神会餐,为何要对辩论的青年们进行外貌描写呢?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骥才:

原来是这么一个人

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作家、艺术家。

他写的“俗世奇人都是些天津卫的奇人奇事。

恰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

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摄影师和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遣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就在强调天津城市文化的时候,他看到了一本介绍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的书。

马尔罗在任文化部长期间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这大大增强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进一步设立了文化遗产日,呼吁社会各界都参与进来。

这对他触动不小。

他模仿法国人,当时提出了“大到教堂,小到荷包”的口号。

他关于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提案在两会上获得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3年,他受邀去巴黎,大量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

回国后,随即着手做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以十年为期。

在这个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里,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传承谱系、传播方式、绝活传奇都被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

他把这叫做“摸家底”。

十多年过去,“家底摸清楚了”——“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加起来超过1万项。

”他对这些数据记得很牢,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日韩等其他国家“非遗”虽少,每项却有学者团队支持,而中国却并非如此,非得国家拨款建项目才行。

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2013年,他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演讲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

随后,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所有的房子都很美,像童话一样”。

这让他很羡慕。

对比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和空心的问题。

回国后,他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有很美好重要的东西,承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

因此,摸完了“非遗”的家底,他又开始摸村落的家底了。

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去年,《俗世奇人》18篇新作发表后,迟子建给他发了条短信:

二十年了,你,笔头还这么健呢!

一个“健”字,评价得极为恰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喷薄期,二十年后,再拿起笔来,新加入的故事依然精悍利落,硬度不改,津味儿也不改。

但时间却是大问题。

《俗世奇人》的前、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

“这么长的时间,我几乎放弃了文学,偶尔想起写东西,但是想起的时候因为太忙就放掉了。

”在图书订货会上,他被问起关于自己的文学创作的问题,却又总是无意中拐回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上。

他认为,这些工作比他个人的创作还重要,他宁愿为此牺牲个人创作的时间。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和艺术家,他到底不能完全放下。

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

小说家的思维是纯虚构式的,“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在现实和虚构间甜蜜的往返”。

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

《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他称它为“超短篇”。

它们大概也是他和现实相互妥协后的一种“往返”方式。

“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

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

”他说,却是一副释然的样子。

“我这个人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1995年前后,冯骥才以作家、艺术家的身份为大众所知晓。

他所写的“俗世奇人”系列人物之所以跃然纸上,根本在于这些人事就发生在他常年生活的天津,他有创作所需的厚实的生活基础。

B.曾任法国文化部长的著名作家马尔罗,在全法推行文化普查行动并设立文化遗产日,大大增强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这对冯骥才在中国开展保护文化遗产的系列行动有重要的启示。

C.在抢救中国文化遗产的十年间,冯骥才与他的团队对民间艺术文化以文字、影像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记录,按照国家、省、市、县的不同层次进行了清晰梳理,为保存和研究中国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国的“非遗”虽多,但每项都没有学者团队支持,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非得国家拨款建项目才行,因此冯骥才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9.文章的画线句“它们大概也是他和现实相互妥协后的一种‘往返’方式”是什么含意?

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0.文章的标题“冯骥才:

原来是这么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冯骥才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表现为怎样的一个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和,云南人。

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

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贵金币。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帝大悦,爵赏有差。

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

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和大败其众,擒祖义。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

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

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

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

九年六月献俘于朝。

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

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

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

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

复命和等馆往,赐其君长。

十七年七月还。

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

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赏敕印往赐之。

比还,成祖已晏驾。

洪照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

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宜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邸,指漕王的宅第,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郡王。

B.爵赏,是指有一定爵位的公卿给予下属或同僚的巨额赏赐。

C.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意思相同的词还有驾崩、宾天等。

D.朝贡,指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并敬献礼物。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出使海外,使命重大。

他受成祖之命出使,一是要追寻明惠帝,查知其逃亡何处;二是要宣扬明朝的国威,显示中原的富强。

B.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

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细的计划,先破其城,后以伏兵打败其军,大获全胜。

C.郑和善于作战,屡败敌寇。

他俘获了想借诈降来抢劫明军的陈祖义,又擒拿了前伪王子苏干刺及其妻子儿女,显了军威保了安全。

D.郑和七次出使,功勋卓著。

郑和历事三朝,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了许多宝物,使明朝与海外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

1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陆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15.根据文本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河雨夜送客

白居易

云黑雨翛翛,江昏水暗流。

有风催解缆,无月伴登楼。

酒罢无多兴,帆开不少留。

唯看一点火,遥认是行舟。

16.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点明了地点、时间、事件,总领着全诗内容,使读者见诗题而知诗意。

B.首联紧扣诗题中“雨夜”,所写之景昏黑,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C.颔联无一字伤别,却由一“催”字突出欲留不得之状,透露了现实的无情。

D.朋友因为饮酒未尽兴,登船后毫不迟疑就开帆离去,只留下诗人怅然遥望。

17.诗歌尾联诚为妙笔,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敢于直谏,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劝谏唐太宗治国应善始克终。

(2)《短歌行》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曹操化用古语,以山和海作比喻,表明自己渴望延揽人才的深意。

(3)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_______________”,那么秦朝就不会灭亡。

两种说法均切中肯綮,深刻总结了秦亡的历史教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蛟龙”号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四个板块。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各板块标题。

要求:

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除少数非核心零部件之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总装也由我国独立完成。

“蛟龙”号技术上拥有三个优势,即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强大的续航供电功能;与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的深处,全世界为之瞩目。

此次深海作业的成功,证明这条“中国龙”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域潜航的能力,标志着海底资源宝库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

板块标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自费出国留学并非人人适合。

无可否认,只有接触国外的语言环境、制度与文化等,才能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因此就能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受益。

但是,近年来各单位招聘人员更看重实际能力,导致留学生回国后无法在竞争中胜出

①不是只有接触国外语言环境、制度与文化等,才能开阔视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中学举行了一场以“拥有了实力,行事是该高调还是该低调”为主题的辩论赛。

正方的观点是:

拥有了实力,行事就应高调。

因为拥有了实力,你也掩盖不了,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

反方的观点是:

拥有了实力,行事也应低调。

因为做事必先做人,低调是一种姿态,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智慧,一种谋略。

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个人、集体还是国家,你觉得拥有了实力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呢?

请你在正反双方中选择一方观点作为自己的立场,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注意格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透露出他们对木佛价值的认可”分析错误。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从黄老“紧盯着我胸前的璎珞与飘带细看,忽然脸上露出极其惊讶的表情”及外国人对木佛刀法的评价等,可以发现此二人是认可木佛的价值的,不过老黄看重的是利益,而只有外国人才真正看到木佛的文物价值;从陈主任初次看我的表情“呆呆瞧着我,似懂似不懂”及并未发现木佛的特异之处,可以看到陈主任并没有发现木佛的价值,他关注的,仍然只是木佛的利益。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结构特征的能力。

这篇小说明线铺展得很明显,即木佛的行踪变化过程,木佛先是被转手到陈主任手中,然年后由陈主任转交黄老拍卖,中间又转手数道,木佛落到一个外国人手里,最后被外国人买走放到了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物馆。

而小说的暗线则是木佛的情感变化,木佛开始以为可以过平静的生活,为之感到欣喜,“我以为从此要过一阵‘深藏密室’的绝对平静的生活”;继而辗转在各式各样的环境只求清净,“我对什么样的环境毫不在意,这都是人间的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