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每课时含教学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149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7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每课时含教学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每课时含教学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每课时含教学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每课时含教学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每课时含教学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每课时含教学思.docx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每课时含教学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每课时含教学思.docx(1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每课时含教学思.docx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每课时含教学思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四则运算的实际应用。

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单纯以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三步混合运算及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和有效工具。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会计算两步的连加、连减、连乘、连除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习混合运算,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奠定了基础。

  1.通过具体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起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小熊购物”“买文具”“过河”等多种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运算顺序。

当一个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

可以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以及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是符合实际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非人为的强制性规定。

3.精心选择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 小熊购物1课时

2 买文具1课时

3 过河1课时

4 练习一1课时

小熊购物。

(教材第2~4页)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课件。

师:

星期天,小熊胖胖和好朋友壮壮一起去逛食品超市买好吃的,你们想一起看看吗?

说说你们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图中几种食品的价钱:

饼干每包4元,面包每个3元,糖果每袋5元,蛋糕每个6元,花生每包7元。

•我知道了胖胖想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

•我看见图中的壮壮拿着20元钱。

师:

同学们发现的信息真多!

你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呢?

生:

胖胖应付多少元?

师:

胖胖应付多少元呢?

我们一起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好吗?

【设计意图: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小故事开头,让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

要解决“胖胖应付多少元”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

从图中我们已经知道一个面包是3元,那么我们就可以先计算出胖胖买4个面包用的钱数3×4=12(元);然后加上买一个蛋糕用的6元钱,这样胖胖一共要付的钱数就是12+6=18(元)。

师:

淘气和笑笑是这样列式的,你能看懂吗?

说说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算式)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是先计算买4个面包的钱,然后加上买1个蛋糕的6元钱,这样就算出了胖胖一共要付的钱数。

•笑笑是用买蛋糕的钱数加上买面包的钱数,算出胖胖应付的总钱数。

师:

你发现他们的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1:

他们列的算式里都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计算的时候都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2:

他们列的算式一个是用买蛋糕的钱加买面包的钱,一个是用买面包的钱加买蛋糕的钱。

师:

你觉得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呢?

生:

我们只有先算出了买4个面包的总钱数,才能加上买蛋糕的钱,才是胖胖应付的总钱数。

师:

壮壮有20元,如果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你能帮壮壮算一算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生:

我们已经知道每包饼干4元,那么买3包饼干用的钱数,就是计算4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3×4=12(元);壮壮有20元,买饼干剩下的钱就是应找回的钱数,用减法计算20-12=8(元)。

师:

你能写出综合算式吗?

说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综合算式是20-3×4,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

结合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

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生:

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生小结:

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

结合小熊购物的情境,跟小组的同学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算式)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

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说:

•20-2×7表示壮壮如果买2包花生应找回多少元。

•5×3+4表示如果买5个面包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5×3+4还可以表示如果买3袋糖果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4×6-20表示如果壮壮买4个蛋糕还差多少元。

•4×6-20还可以表示如果壮壮买6包饼干还差多少元。

(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

在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针对两种不同的乘加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两种列式虽然不同,但是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并且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以后在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列综合算式的方法来解答。

师: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

有哪些收获?

(知道了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和思考的空间。

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喜欢的小动物小熊走入课堂,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购物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提供了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为枯燥的学习增添了趣味色彩。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学生提出“胖胖应付多少钱”的问题后,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算式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

A类

1.跷跷板乐园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在玩,还有7人在旁边看,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下图,求一共有多少人。

(考查知识点:

乘法与加法的混合运算。

能力要求:

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3.妈妈买来25个橘子,吃了几个,剩下的每5个放一盘,结果正好放了4盘,一共吃了多少个橘子?

4.请你帮小兔算一算。

(考查知识点:

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能力要求:

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买文具。

(教材第5~7页)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课件。

师:

今天我们陪笑笑和淘气一起去学习用品超市看看好吗?

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情境图)

生1:

从图中我知道了英文本每本4元,算术本原价每本3元,现价5本10元。

生2:

淘气拿着20元钱,要买3本作文本,售货员阿姨说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生3:

我还知道笑笑要买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取的数学信息很全面。

那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

师:

同学们都积极开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吧!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所熟悉的买文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跟小组同学说说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

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

从情境图中我们已经知道,3本作文本一共需要18元,那么一本作文本的价格就是18÷3=6(元);笑笑买了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已知英文本的价格是每本4元,所以笑笑应付的钱数是6+4=10(元)。

师:

你能列成综合算式吗?

应该先算什么?

生:

列成综合算式18÷3+4,在有除法和加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师:

说得很好。

那么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该怎样解答呢?

说说你的想法。

生:

已知每本算术本的原价是3元,关键就是算出每本算术本的现价。

我们已知现在5本算术本需要10元,所以每本算术本的价格是10÷5=2(元),这样2元就比3元便宜了3-2=1(元)。

师:

说得很棒!

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在这个算式里先算什么呢?

生:

列成综合算式是3-10÷5,在有除法和减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师:

结合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看看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师生小结: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师:

下面的做法对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最下面左边的题)

生:

第二种做法是正确的。

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这样等号前后的部分才是相等的。

强调:

脱式计算的时候,不参加计算的部分一定要抄下来,必须保证等号前后的部分要相等。

师:

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试一试。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试一试”情境图及问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

根据淘气所说的上次2支钢笔花了16元,我们可以算出上次1支钢笔的价钱是16÷2=8(元),而图中信息告诉我们现在1支钢笔的价钱是7元,这样淘气所买的钢笔就贵了8-7=1(元)。

列成综合算式就是

 16÷2-7

=8-7

=1(元)

师:

结合上面的情境图说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算一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试一试”算式)

生1:

算式3×7+12表示的是买3支钢笔和4支自动铅笔一共需要多少元。

计算过程是

 3×7+12

=21+12

=33(元)

生2:

算式5-12÷4表示的是1支自动铅笔的原价比现价贵多少元。

计算过程是

 5-12÷4

=5-3

=2(元)

【设计意图: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理解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的合理性。

师: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

加深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注重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本节课在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班内汇报,使学生在质疑中理清解题思路。

2.教学中并没有单纯地讲授记忆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是让学生结合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理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归纳总结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A类

1.

(1)一个

比一个

贵多少元?

(2)24元买了4辆

买一辆

和一架

共需要多少元?

(考查知识点:

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

能力要求: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2.

(1)一共需要多少辆高空缆车?

(2)还差几条船?

(考查知识点:

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

能力要求: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河。

(教材第8~10页)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2.初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难点:

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课件。

师:

淘气和笑笑在河边说什么呢?

你想知道吗?

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男生有29人,女生有25人。

•我知道一条大船能坐9名同学,一条小船比一条大船少坐3人。

师:

观察得很细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

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多少条?

生2:

如果同学们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

师:

是啊,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我们一起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吧!

【设计意图:

以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师:

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多少条?

说说你的想法。

生:

已知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可以计算出坐船的总人数是29+25=54(人),且已知每条大船可以坐9人,54是9的几倍就需要几条大船,所以需要54÷9=6(条)。

师:

综合算式写成这样行吗?

为什么?

(课件出示29+25÷9)

生:

这样写不行,如果写成这样就要先算除法,不能先算加法了。

师:

是啊,在有除法和加法的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可是要正确地解答这道题,需要我们先算出总人数,才能算出需要大船多少条,也就是说这道题要求我们必须先算加法再算除法,这该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如果能讨论出结果,教师就加以强调:

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学生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就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

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呢?

在小组里讨论并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

生:

我们先要计算出每条小船能坐几人,已知每条小船比每条大船少坐3人,说明每条小船能坐9-3=6(人);然后计算54是6的几倍,就需要几条小船,列式是54÷6=9(条)。

列成综合算式的时候要想先算减法,就必须要用到小括号,即 54÷(9-3)

=54÷6

=9(条)

师:

你能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试一试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试一试”情境图)

学生尝试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应该先算剩下多少人,再算需要几辆小车,所以列成综合算式是 (70-46)÷8

=24÷8

=3(辆)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

看一看,说一说用(70-46)÷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试一试”图)

学生可能会说:

•一本书有70页,已经看了46页,余下的想用8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有70元钱,买书包用去了46元,剩下的用来买每本8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

……

只要学生回答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要想改变运算顺序就必须用到小括号。

认识到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师:

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时用到了什么符号?

算式中有了它,有什么作用?

(用到了小括号,算式中含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这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小括号的作用,促进学生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  河

 (29+25)÷9

=54÷9

=6(条)

答:

需要大船6条。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到要想先算加法,可是运算的顺序又不允许,就只有在算式中添上小括号,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这样就可以使列出的算式符合解决问题的要求。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巧妙地设计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探究知识的新天地。

我们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活动过程,练习形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多角度巩固强化新知。

3.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算法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应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分步解答,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A类

1.甲商店售出24包果冻,乙商店售出32包果冻,每8包果冻装一箱,售出的这些果冻可以装几箱?

(考查知识点: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能力要求:

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B类

2.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9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考查知识点: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能力要求:

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一。

(教材第11~12页)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含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

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件。

师:

同学们,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们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吗?

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我知道了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我能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师:

这些知识,你们是真的掌握了吗?

看看下面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

师:

从图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7题)

生1:

我看到第一幅图中有气球,每排有6个,共有3排,其中小狗已经打爆了4个。

生2:

我知道了第二幅图中有16只小猴子和20只小狗,它们要坐小火车,小火车的每节车厢可以坐6只小动物。

生3:

我知道了第三幅图中有48只小动物要坐船,每条大船可以乘坐8只小动物,每条小船比每条大船少2个座位。

师:

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

要想知道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就必须先计算出小狗和小猴一共有多少只,即16+20=36(只);已知每节车厢有6个座位,所以36是6的几倍就能坐满几节车厢,算式是36÷6=6(节)。

综合算式是(16+20)÷6,计算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

师:

结合情境图在小组里说一说,算式3×6-4和48÷(8-2)分别表示的意思,并算一算。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计算算式3×6-4的时候,要先算乘法3×6,表示每排有6个气球,3排共有18个气球;然后算减法,18-4表示的是小狗打爆了4个还剩下14个气球,所以3×6-4这个算式表示的是还剩下多少个气球。

•计算算式48÷(8-2)的时候,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8-2=6(个)表示大船有8个座位,小船比大船少2个座位,这样每条小船有6个座位;然后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48÷6=8(条)表示的是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8条小船,所以48÷(8-2)这个算式表示的是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小船多少条。

师: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在小组里交流并尝试解答。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学生头脑中再现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知识,体会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师: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

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1.本节课主要是练习混合运算,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计算的正确率较高。

本节课另有一个重点:

通过观察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尽量用综合算式来解决,特别提示小括号的正确运用。

2.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条理性。

要尽量去引导学生自己多思考、多表达。

学生做得对,就让他们自己说说是怎么想的;学生做得不对,就把错误指出来,让全体学生引以为戒,从而使犯错误的同学对错误的认识更加深刻。

A类

1.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00平方分米,用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考查知识点:

混合运算。

能力要求:

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2.操场上有9排同学,每排人数同样多,张红站在第五排,从排头开始数她是第4个,从排尾开始数她是第8个,操场上共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3.有两袋糖,一袋是84粒,一袋是20粒,每次从多的一袋里取出8粒放入少的一袋里面,经过多少次才能使两袋糖的粒数相等?

(考查知识点:

混合运算。

能力要求:

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

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是因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正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单一物体和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关系。

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环节,对帮助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