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064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docx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docx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

宋养琰

2007年12月06日08:

47   来源:

人民网理论频道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

“没有一个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他的意思是说,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

通过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规模效应的手段,这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特点。

  乔治·施蒂格勒的这段话,说的是一些事实,但却揭示了一个规律。

任何企业要实现资本扩张,仅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自身的积累是不行的。

有效的途径就是把别人现成的东西巧妙地拿过来,为自己的不断扩张服务。

世界上许多企业的成功之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来看,特别是从资本主义由原始资本积累到自由竞争阶段,再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来看,兼并与收购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

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已经历了五次大的兼并浪潮。

正因为有这五大兼并浪潮,才把资本主义一步步的推向今天的顶峰。

今天,对我们来讲,回眸这五大兼并浪潮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对于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和如何采取对策,并从中学习到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可以藉鉴的东西,是非常必要的和及时的。

  第一次兼并浪潮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资本集中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世纪之交,西方国家掀起了第一次兼并浪潮。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企业兼并,这些兼并大多数分布在纺织业,兼并使原先存在的效率较低的卡特尔被新设公司所取代。

例如,1877年由11家企业合并组成大英棉织品公司,1899年由31家企业合并组成优质棉花纺织机联合体,1899年由46家企业合并组成棉花印花机联合体。

在其他行业,通过大规模的同行业兼并,产生了联合帕特拉水泥公司、帝国烟草公司、壁纸制造商联合体、盐业联合体和联合碱制品公司等大公司。

不过,这次兼并后所形成的企业的规模,虽然在当时来看不小,但与以后的兼并企业,尤其是现代兼并企业规模相比,仍是很小的,而且这种企业也较为松散。

就以优质棉花纺织机联合体而言,其雇员也不过3万人左右。

这一时期兼并后的大企业中,以纺织业、酿造业为主,钢铁、化工和电机等新兴行业的企业仍处于较小的规模。

在企业组织上,以家族型、合伙型企业组织形式为主,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形式的占少数。

  美国的兼并活动,是随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才活跃起来的。

在这一次兼并浪潮(1898~1902年),就有2653家企业被兼并,其中1899年就有1000多家。

这次兼并使美国经济集中度大大提高,到1909年销售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已增加到3000多个,占企业总数的1.1%,而它们所占有的产值和雇员人数则分别占43.8%和30%。

其中100家最大的公司控制了全美近40%的工业资本。

这次兼并浪潮产生了一些后来对美国经济结构具有深远影响的垄断组织。

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国钢铁公司、杜邦公司、爱理斯查默斯公司、阿爱纳康特铜业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一批现代化的大型托拉斯组织。

这些大公司是通过兼并了5000多个公司而形成的。

  德国在这一时期也通过兼并产生了许多垄断组织,其中包括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在内的约600个卡特尔。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德国工业的集中度。

德国雇员在50人以上的企业数在这一时期(约15年)内提高了两倍。

  横向兼并是第一次兼并浪潮的重要特征。

通过行业内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兼并,组成横向托拉斯,集中同行业的资本,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控制能力。

一方面,生产规模的扩大,新技术的采用,有利于企业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兼并产生的垄断组织,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垄断者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

所以,追求垄断地位,追求规模经济是本次兼并浪潮的重要动因。

  证券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股票的上市,为兼并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

这一时期美国60%的兼并事件是在纽约股票交易所进行的。

证券业和兼并活动的发展也造就了一个新的经纪阶层,兼并经纪人阶层。

在证券市场上,证券实际值与市场价值往往不完全吻合,兼并经纪人就利用上升的股票价格通过对资产的重新评估而获得收益。

此外,银行对兼并的参与也促进了兼并的进行,银行不仅为兼并活动提供所需的资金,而且往往也作为兼并的中介机构和顾问。

在这期间,美国的25%的兼并得到了银行、特别是投资银行的帮助。

  第二次兼并浪潮

  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即20世纪20年代。

这个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

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较大的增长,除了战后恢复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产业合理化政策的实行。

当时由于科学理论上的突破,产生了新的工业技术,导致了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化纤工业等一系列新行业的诞生,而且这些新行业后来日益成为重要的工业部门。

产业合理化是指采用各种新型的机器设备,自动化的流水线,实行标准化生产,其标志就是所谓的“福特制”的诞生及其广泛应用。

但是这些新兴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产业合理化,都需要大量的资本,也就是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掀起了第二次兼并浪潮。

  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兼并,也受上述几个因素的影响。

大规模生产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许多新兴产业,诸如化工、汽车、化纤、造纸和电机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国际市场的拓展和工业技术的开发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和经营效率。

这次兼并浪潮涉及许多新兴行业,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大公司。

如电机制造业的三大企业:

英国电器、GEC和电器行业联合体是在这个时期通过兼并形成的;布斯、里沃斯、卡特布里-佛拉、金属箱公司、路卡斯、费逊及布塞姆等英国大公司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兼并形成的;其中最为壮观的一次兼并发生在1926年,当时由四家经过同业兼并、并已在各自的行业中占重要地位的大公司:

诺贝尔工业公司、布鱼诺姆德公司、不列颠染料公司、联合碱制品公司,合并组成了ICI公司。

  美国在第二次兼并浪潮中,兼并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第一次兼并浪潮。

在1919年至1930年间,有将近19611家公司被兼并,涉及到公用事业、银行、制造业和采掘业。

其中工业有5282家,公用事业有2750家,银行有1060家,零售业有10519家。

虽然,这一阶段由于克莱顿法的作用,大企业的兼并有所减少,但因投资银行的经纪作用,繁荣的证券市场,仍然促进了兼并的发展,尤其是小型企业兼并市场极为活跃。

这次兼并涉及大量的纵向兼并,对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起到了一定的调整作用。

但也使美国的垄断化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些大财阀的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德国的兼并与资本集中有了较大的变化。

与其他西方国家所不同的是,德国的资本集中不是通过市场自然形成的,更大程度上是在政府调控和干预下进行的。

到20年代末,德国由国家出资控股的国有垄断资本已占全国股份资本的13.2%,当时为了满足希特勒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需要,还实行了强制卡特尔政策,通过强制手段提高德国资本的集中度。

  在第二次兼并浪潮中出现了多种新的兼并形式,其中纵向兼并成为重要的兼并形式。

所谓纵向兼并,是指被兼并的目标公司的产品处在兼并公司的上游或下游,是前后生产工序或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通过纵向兼并,使生产一体化、或生产销售一体化这种兼并有助于生产的连续性,并能减少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节约了销售费用。

不过,这也加强了垄断,建立了更多的进入障碍,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

另外,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开始相互兼并、渗透,成为这一阶段兼并的另一重要特征。

洛克菲勒控制了美国花旗银行,摩根银行则创办了美国钢铁公司,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互相融合,产生了一些所谓的金融寡头;其金融资本实力相当雄厚,它们在以后的美国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个时期,产生了国家干预下的企业兼并,某些国家为了一定的目的由国家出面兼并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或投资控制、参股一些企业,形成国家垄断资本。

提高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调控能力。

  第三次兼并浪潮

  这次兼并浪潮发生在二次大战后,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期,在60年代后期形成高潮。

  由于本世纪20年代末世界经济开始大衰退,以及二次大战的影响.兼并活动一度进入低谷,直到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50年代的经济恢复时期,兼并活动才再次活跃起来,并且在整个60年代都在稳定地增长。

英国被兼并企业数量最多的时期是在60年代中叶,而兼并资产最多的年份是1968年。

英国的各类联合体和大多数行业通过混合兼并日益集团化。

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关贸总协定有关的关税减少规定和欧洲经济联合体及欧共体成员增加的影响,为了同海外的制造商在规模上和资源上进行竞争,英国厂商加强了其兼并活动,以谋求更大的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政府在此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例如,1967年通过钢铁公司国有化形成了大奖钢铁公司;1960年成立了不列颠飞机公司;1966年成立了产业重组公司,以鼓励制造行业规模的合理化,而它所采用的形式往往是兼并。

产业重组公司还促成了两次大规模的兼并,一是1967年商业运输工具制造公司和大英汽车公司合并为大莫雷兰德公司,使之成为英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商;二是同年GEC和AEI合并后,再次兼并了英国电器公司。

  在这个时期,美国同样也掀起了兼并浪潮,仅在60年代,就有12500家企业被兼并,特别是在60年代末,达到了高潮,从1967年到1969年,被兼并的企业就有10858家,而且规模较大,兼并数仅占3.3%的大规模企业就占了资产存量的42.6%。

从被兼并的资产总额来看,已从1960年的15.3亿美元增至1968年的125.5亿美元,增长了7倍多;从被兼并的资产在l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来看,已从1960年的51家增至1968年的173家。

在法国,尤其在1960年至1970年期间,兼并企业数也高达1850家,平均每年有185家,相当于战前的10倍。

  在日本,大公司不断利用其有利地位,兼并排挤中小企业,使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第三次兼并浪潮中,混合兼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兼并形式。

所谓混合兼并,就是指兼并双方的企业分别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且这些部门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进行这种兼并的主要目的是谋求生产经营多样化,降低经营风险。

在美国,这个时期涉及资产100万美元以上的兼并中,80%以上是混合兼并。

而且,出现许多大公司之间的兼并,在1976年至1978年间,l亿美元以上的兼并就有130家,如莫比尔石油公司以10亿美元买下了麦考尔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竟以21.7亿美元兼并了犹塔国际公司。

此外,银行的同业兼并增加,使银行资本更加集中,到1970年,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银行已增加到80家,其中7家资产超过100亿美元。

这使这些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次兼并浪潮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80年代,再一次掀起了兼并浪潮。

这次兼并的规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

在1985年的兼并高潮中,发生3000多起兼并,在这一年,通用电气公司以60多亿美元的代价兼并了美国无线电公司。

  在这次兼并浪潮中,还出现了不少小企业对大企业的兼并,即所谓的“小鱼吃大鱼”。

在美国,这种兼并形式的产生是与一种资信低、风险大、利率高的债券大量发行有关。

这种融资手段由迈克尔·米尔肯在70年代首创,这种债券也被人们称为“垃圾债券”。

垃圾债券的大量发行,可以使小公司用杠杆融资方式筹到巨款,进行兼并活动。

据估计,80年代以这种杠杆融资方式兼并的公司总价值达到2350亿美元,涉及到的公司达2800家。

例如,1988年底,亨利·克莱维斯为了收购雷诺烟草公司,由米尔肯为其发行垃圾债券筹资,结果以250亿美元的高价买下了雷诺烟草公司,其中99.04%的资金是靠发行垃圾债券筹得的,克莱维斯本人动用的资金仅为15900万美元。

  与前三次兼并浪潮相比,这次兼并浪潮的兼并形式呈多样化倾向,没有哪一种兼并形式占主导地位。

实际上,这次兼并浪潮中,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多种形式并存。

有的公司把同行业公司作为目标公司,也有的公司把新兴部门的公司作为目标公司。

兼并类型的多元化,有利于从总体上调整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兼并与反兼并斗争日益激烈,兼并与反兼并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呈现出技巧性。

有些公司为了获得某种先进的生产技术,有的甚至为了得到目标公司的某个人才,在重金聘请失效的情况下,竟将整个公司买下;有的公司为了抵御进攻公司的兼并,筹资购买对手的股份或资产进行反兼并,如果这种激烈的兼并与反兼并斗争持续下去,而双方又势均力敌,最终结果甚至可能两败俱伤;有的目标公司为了防止被兼并,在其每份股票上附上一张购股权证,允许其持有者按协定价格购入一般优先股,因其协议价要高于当时的市价,因此,正常情况下,但当有人出价兼并目标公司时,必然导致目标公司股价飞涨,兼并公司则必须高价收购这些购股权证,这样可能使兼并成本高得令人生畏,目标公司则达到了反兼并的目的;还有的公司则忍痛割爱,不惜将其经营效益最好的子公司卖掉,以降低对进攻公司的吸引力,保全公司内的其它公司,使之免受兼并。

诸如此类的反兼并手段还有许多,如“白衣骑士”、“金保护伞”等等。

  跨国兼并在这一时期也有了较大发展。

80年代后半叶和90年初,跨国兼并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重要形式。

到1988年,外国以兼并形式在美国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92.3%,并且呈上升的势头,到1991年,外国公司兼并美国公司的金额达到197亿美元。

在日本,它的国内兼并虽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政府法律的限制,没有像其他西方国家那么发达,但它的跨国兼并活动在近年来却有了长足的发展。

日本跨国兼并的对象主要在美国,以住友、三菱、三井、芙蓉集团为代表的日本大企业,对美国的电脑、半导体、超导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特别感兴趣。

1990年,日本企业在美国用于兼并的资金总额占其整个国际兼并市场上投入额的82%。

日本用于兼并和收购美国企业的资金,由1988年的127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139亿美元。

这一时期,跨国兼并的目的往往是获得新技术、矿物原料、开拓国际市场和多元化经营等。

  如上所述,这次兼并浪潮的规模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次,尤其是平均每起兼并的规模有较大的增加。

英国在1970年至1975年的6年间,发生兼并4911起,总价值66. 68亿英镑,平均每起135. 7万英镑,而在1985年至1990年的6年内,共发生兼并6309起,兼并数量只增加了28. 5%,而同期兼并的价值却达948. 17亿英镑,增加了13倍,平均每起1502,8万英镑,增加了10倍。

美国在70年代10亿美元以上的兼并较为罕见,但到了80年代,可以说已不足为奇了,1983年就有6起,1984年有17起,1988年有37起。

1975年,平均每起兼并的交易额为522.4万美元,而到1984年,为4797. 4万美元,每起平均规模为1975年的9倍多,但兼并数目仅增加了10.7%。

可见,虽然兼并数目增加并不太大,但平均每起兼并的规模却增加了许多倍,当然,总的兼并规模也有大的增加。

  第五次兼并浪潮

  第五次兼并浪潮始于1994年,直到现在不仅没有结束的意思,反而一浪高过一浪。

1997年形成新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摇摆不定,无力摆脱衰退。

由于紧缩银根,金融市场疲软,企业的兼并与收购也进入低谷。

1991年,企业兼并1877起,交易值692亿美元,为90年代最低值。

但从1993年起,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和回升,给要求变革的美国大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企业兼并活动又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

  1994年美国企业兼并交易额达3419亿美元,1995年美国企业兼并数量9152起,涉及金额5190亿美元,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1996年企业兼并愈演愈烈,兼并案达10200起,全年涉及兼并金额达6588亿美元,再度刷新了上一年刚创下的两项历史最高纪录。

  不仅在美国,在其它的一些发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兼并也在疯狂的进行。

  正由于这次兼并浪潮已不受国界的限制,全球性的全球跨国公司得到很大的发展。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到20世纪末,全球跨国公司已达63459家,其国外分支机构达689520家。

有的专家估算,世界上100个最大的经济行为主体中,跨国公司就占了43个;而全球生产性资产的1/4,15家跨国公司几乎控制了全球基本商品的贸易。

从更大范围讲,跨国公司年生产总值已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25%,占工业国家总产值的40%,并且控制着60%的世界贸易、8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90%以上的民用科技开发与转让,在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和生产领域中占有越来越强的垄断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末,随着跨国公司经营的全球分散度的提高,它们与母国的经济连带关系和政治依从关系有所减弱,从而出现了“无国籍化趋势”。

在跨国公司基础上出现的全球公司(Global Corporation),更是一种“国籍不明的”、脱离了母国身份并超越了国与国界限的超国家垄断组织。

  在第五次兼并浪潮中,主要特点有如下一些:

  

(1)兼并活动涉及行业相对集中,银行业的兼并活动异常活跃,尤为引人注目。

对这次西方兼并热浪所涉及的企业进行行业分类可以看出,2/3以上兼并发生在六个行业。

它们是:

金融服务业、医疗保健业、电信业、大众传媒业、化学工业和国防航空业。

这主要是因为这几个产业前景广阔,有较强的增长后劲,且这些产业表现出巨大的规模经济特点。

其中银行业的兼并活动更是独领风骚,显得异常火爆。

  据美国银行家协会报告,1994年全美有550家银行合并,1995年到8月底合并银行已达600家,超过1994年全年。

90年代以来进行了规模庞大的银行兼并,几乎每年都有两起以上特大银行的兼并。

  在世界金融业兼并浪潮中,欧盟在加快欧洲货币统一步伐的同时,不断加强其金融实力的地位。

欧、日、美在争夺伦敦金融市场的斗争中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主要表现为在欧洲各国银行之间的活跃兼并以抵制美、目的入侵,与美国和日本的大银行相抗衡。

  银行业兼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银行之间的兼并有升温趋势,使世界银行界的巨型航空母舰不断出现。

最典型的例子是1995年3月8日,名列日本第六的三菱银行和名列第十的东京银行合并,成为东京三菱银行,合并后总资产高达52.6万亿日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

在美国也发生了不少大银行兼并,1995年8月,美国排名第四的化学银行与排名第六的大通银行合并,成为总资产2970亿美元的美国第一大银行,在世界排名榜上也由37位上升至14位。

1996年富国银行兼并第一美洲银行,其兼并价值高达142亿美元,成为美国兼并史上第一大兼并。

在欧洲大商业银行的兼并有:

荷兰的ING银行兼并了破产的英国巴林银行,瑞士银行收购塞朗银行等。

  

(2)兼并企业规模巨型化,成交金额屡创新高,强强联合以一种全新的“竞争合作”的方式进行。

  与以前经济危机时期大鱼吃小鱼方式的兼并不同的是,此次兼并浪潮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参与兼并的企业规模巨大,本身都是优秀的大公司,不仅久负盛名,而且业绩优良,它们之间的兼并也常常以自愿合作的方式进行。

合并后形成的往往是“巨无霸”型的大企业。

在强强联合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有两个:

一是波音和麦道两家公司的合并;二是雷神与休斯两家公司的合并。

  1996年12月15日,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波音公司(Boeing)宣布兼并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本国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McDonnell Douglas,简称麦道公司)。

兼并后,每一份麦道股份变成0.65波音股份,按1996年12月13日收盘价计算,总价值为133亿美元。

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后,除保留100座MD―95的麦道品牌外,所谓人、财、物、供、产、销全部纳入波音公司。

至此,波音公司就拥有500亿美元的资产和20万员工,成为占世界民用客机75%销售量的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

  1997年12月18日,雷神公司宣布与休斯防御部门合并,成立“雷神系统公司”,从而使雷神公司一跃而为目前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军工承包商之一。

雷神系统公司将包括休斯防御部门、雷神电子系统公司、雷神TI系统公司以及雷神E1系统公司,形成国防系统部,传感和电子系统部,指挥、控制和通信C3系统部,情报、信息和飞机集成系统部及培训和技术服务部五个主要业务部门。

雷神公司的营业额约为140亿美元,合并后,雷神公司的营业额将在1997年预计资产基础上超过200亿美元。

  (3)兼并的重点在高科技领域。

  除了前面所阐述的那些企业之间的兼并,很多都发生在高科技领域或与高新技术有密切关系的领域之内。

1998年1月26日,在美国又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这就是康柏(Compag)宣布以96亿美元兼并老资格的计算机业巨头DEC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计算机工业史上最大的一件兼并案。

这个消息当时在股票交易所屏幕上一打出,整个交易大厅都沉默了,过了好一会才恢复正常。

康柏公司仅有16年的历史,而DEC公司已有40年的历史了。

  康柏的发展是非常令人吃惊的。

1982年,美国的IBM一度停止了对微机的开发,三位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工程师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就组建了康柏,开业一年就达到了一亿多美元的销售额。

康柏的成功取决于两条:

一是以最快、最有效的速度,按照市场需求把资源组织起来推入市场;二是它销售每一美元,只要15美分的成本,而惠普(HP)是25美分,IBM是27美分。

康柏的这种营销方式使它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6年,它的资金周转达到9次;1997年又提高到14次。

  1986年,康柏的销售额达到5亿美元,以破纪录的速度进人《幸福》杂志评选出的世界500家工业大企业之列。

这时离它的成立仅仅才4年。

10年后,也就是1992年,康柏的微机销售量首次超过“微机之父”IBM居全世界第一。

1997年,康柏的营业额达到246亿美元。

但是,当康柏、IBM和苹果三分微机市场天下时,又有一些新的微机公司以高效的手段,攻势逼人,不迅速使自己得到扩张,就说不定那天会被淘汰。

为此,康柏决定采取兼并的办法,在2000年前要成为世界三大计算机公司之一。

  于是,1995年10月,康柏兼并了一家制造通讯产品的公司;同年11月兼并了一家网络产品公司;1997年4月兼并了以广域网产品著称的Micorolom公司;6月又收购了天腾(Tandem)公司等等。

但康相要能够成为世界计算机三强,必须解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的系统所需要的大型软件平台(Unix)产品和能为大型企业系统集成进行服务的工程技术队伍。

为此,他选中了DEC这个老大哥作为兼并对象。

  这次康柏兼并DEC,使康柏在世界计算机行业的排名一下由第五位升至第二位。

按1997年的统计,康相与 DEC的营销额共计376亿美元,仅次于IBM,而原来一直居第二位的惠普则成了第三位。

重要的不仅仅在统计数上,而是康柏由此而获得了能够与IBM和惠普全面进行竞争的至为宝贵的技术服务队伍,其中,仅被微软公司认可的、可以做WindowsNT系统的技术服务工程师就达到1600人。

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微软公司自己对其NT提供技术支持的人数。

  由此不难发现,第五次兼并浪潮发生的背景是:

世界上的大公司面对信息革命的新形势和国际市场的新格局,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功能互补型重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