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人学习故事思考与感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049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中外名人学习故事思考与感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今中外名人学习故事思考与感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今中外名人学习故事思考与感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今中外名人学习故事思考与感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今中外名人学习故事思考与感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今中外名人学习故事思考与感悟.docx

《古今中外名人学习故事思考与感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中外名人学习故事思考与感悟.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今中外名人学习故事思考与感悟.docx

古今中外名人学习故事思考与感悟

古今中外名人学习故事思考与感悟

段新(网名duanxinxyz):

古今中外名人学习故事思考与感悟

 

一、中国古代

赶快把蜡烛点起来/2

伯牙学琴访“名师”/3

王充读书/3

王羲之学书法/3

王羲之吃墨/4

葛洪抄书夜读/4

车胤囊萤和孙康映雪/5

一字师/5

怀素练字/5

厉归真深山学画虎/6

范仲淹冬夜苦读/6

宋濂百里拜师求教/6

二、中国近代

孙中山先生爱读书/7

徐特立学外语/7

一生爱书的鲁迅/8

居里夫人的大学生活/16

“阴阳头”成就了大演说家/16

达·芬奇画蛋/16

笛卡儿与学生的对话/17

读书须有始有终/17

博览群书的易行办法/17

他把读书比作“采金”/18

哈佛大学校徽的启示/18

 

一、中国古代

楚王学射箭

楚王向神箭手养叔学习射箭,练习了好一阵子,渐渐能得心应手。

一天,他邀养叔去野外打猎。

一群野鸭子从芦苇丛里展翅飞出,楚王弯弓搭箭,正要射猎时,忽然从他的左边跳出一只山羊,楚王又把箭头对准了山羊,准备射它。

可是正在此时,右边突然又跳出一只梅花鹿,于是楚王又把箭头对准了梅花鹿。

忽然从树梢飞出了一只珍贵的苍鹰,他又改变主意,觉得还是射苍鹰好。

正当他要瞄准苍鹰时,它已迅速地飞走了。

就这样,楚王拿着弓箭比划了半天,结果一无所获。

【思考】

1.为什么楚王射猎一无所获?

2.为什么在工作学习中“瞄准一个目标”非常重要?

【感悟】楚王的射猎目标不断变化,结果一无所获。

可见,瞄准一个目标非常重要。

在工作学习中,一次制定多个目标,很少会成功。

毕因士腓特说得好:

“成功之秘诀,在始终不变其目标。

 

赶快把蜡烛点起来

春秋时代,晋国国君晋平公对乐师师旷说:

“我已经是70岁的人了,再想学习,恐怕太晩了吧!

师旷故意问:

“晩了?

那为什么不赶快把蜡烛点起来?

晋平公生气地说:

“我跟你讲正经事,你怎么能开玩笑呢?

师旷认真地对他说:

“少年时期就刻苦学习的人,好像是早晨的太阳,前途无量。

壮年时期刻苦学习的人,好像是烈日当空,虽然只有半天,可是锐气正盛。

老年时期才开始刻苦学习的人,好像是蜡烛的光,虽然远远地比不上太阳,但是比在黑暗中瞎碰乱撞,可要好上许多倍呢!

晋平公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思考】

1.师旷将“把蜡烛点起来”比喻为什么?

2.请你反思自己:

“我把蜡烛点起来了吗?

”“我应如何尽早把蜡烛点得更亮些?

【感悟】师旷说得很对,对人生来说,任何时候想学习都为时不晚,但在青少年时期刻苦学习尤其重要。

古人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即使人到老年才开始刻苦好学,也会使生活过得更加充实。

 

伯牙学琴访“名师”

春秋时,伯牙在成连先生门下学琴。

三年后,伯牙编成一部《高山流水》乐曲,演奏给老师听。

成连先生听了后说:

“你演奏的音调很准确,只是表现不出高山流水的雄伟气魄。

我领你去访问一位‘名师’吧!

师徒划船到了一个海岛,成连告诉伯牙说,你到岛上就找到那位“名师”了,十天后,我来看你。

伯牙到了岛上,走遍全岛没找到一个人。

他明白老师的用意,就在这奇峰峻岭、林木苍苍的海岛上,面对波涛起伏的大海弹起琴来。

十天后,成连先生来了,再听伯牙弹奏《高山流水》时说道:

“你成功了!

【思考】

1.伯牙学琴访问的是一位什么样的“名师”?

2.从伯牙学琴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感悟】实践出真知,环境能育人。

伯牙如果不亲自去看一看、听一听真正的高山流水,是不会演奏好《高山流水》乐曲的。

这正是: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王充读书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我国思想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黑夜里发射出的人民智慧之光的明灯”。

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呢?

这都与他读书有关。

王充读书有三大特点:

第一,博博览群书。

他在京师洛阳太学里学习时,几乎把其中所藏的书籍全都读遍了,还到洛阳街上逛书铺,寻找各种各样的新书。

第二,读书时十分专心。

他往往读过一遍就能背,有时在书铺里看书站上整整一天,忘记了吃饭和休息。

第三,读书时善于思考。

他一生竭力主张读书要持批判的态度,要进行独立思考,不能盲目地相信。

【思考】

1.王充读书的经验是什么?

2.为什么读书要做到“博览、专心、思考、批判”八个字?

【感悟】王充读书的经验,可简单地概括为“博览、专心、思考、批判”八个字。

读书不博,孤陋寡闻;读书不专,浮光掠影,读过即忘;读书不思考,容易盲从;读书不批,难于创新。

 

王羲之学书法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12岁时在父亲的枕头下,发现有前人写的《书论》,便偷偷地拿来读。

父亲说:

“不要性急,等你长大了,我会教你的。

”王羲之回答说:

“学习是不能等待的,像走路一样,不停地走,才能前进。

等我长大了,再教就太晚了。

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王羲之长期坚持勤学苦练,其书法艺术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后人尊为“书圣”。

【思考】

1.王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2.王羲之说:

“学习是不能等待的,像走路一样,不停地走,才能前进。

”你作何理解?

【感悟】人生是短暂的,要做就得立即做。

早一点动手,就早一点起步,早一点向成功迈进。

许多事情的难度,都因我们的犹豫和摇摆加大了。

其实,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只要我们马上去做,就可能产生出乎意料的奇迹。

 

王羲之吃墨

王羲之练字时,专心致志,常常会忘记一切。

有一次,他在书房里全神贯注地练习写字,该吃饭了都不知道。

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吃饭,他却连头都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疾书。

书童只好去请王羲之的夫人来劝他吃饭。

一会儿,王夫人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手里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正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

王夫人见此情景,吃了一惊,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王夫人的笑声并没有把王羲之唤醒过来。

他一面练字,一面嚼着甜馍馍,口里还夸奖夫人:

“今天做的蒜泥好香啊!

【思考】

1.王羲之练字吃墨反映了他的什么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读书学习时须要全身心投入?

【感悟】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一位古代杰出的大书法家,与他全神贯注的学习态度分不开。

“君既爱之须纵情”,读书学习决不能三心二意,只有全身心投入,如醉如痴,才能悟出真谛,学出成果。

 

葛洪抄书夜读

东晋葛洪,父亲早死,家境又穷,全家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他的身上。

但后来葛洪终于成了有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化学家,这是什么原因?

葛洪从小热爱学习。

虽然他每天下地劳动,早出晚归,吃不饱、穿不暖,但还是坚持学习。

农闲时,他背着空箱子,跋山涉水,四出借书。

可是,他借阅的时间有限,不能畅读,于是他就决心抄书。

为了克服没有纸张和黑夜读书缺灯油照明的困难,他抽空上山打柴,一方面卖了柴可买回纸笔,另方面夜晚烧着柴火可以御寒照亮。

就这样,他坚持抄完了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志、杂事310卷,金匮药方100卷等。

【思考】

1.葛洪一生事业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应向葛洪学习什么?

【感悟】葛洪一生成功的原因,是他热爱学习、坚持学习和创造条件学习,他的抄书学习方法和顽强学习精神也值得后人学习。

 

车胤囊萤和孙康映雪

晋朝,车胤和孙康都是穷人家的孩子,穷得连灯油也买不起,但是两人都十分爱好学习。

他们是怎样想办法使自己能在晚上读书呢?

车胤在夏天晚上有较充裕的时间可以读书。

他找来一块薄而透亮的白夏布,缝成一个小口袋,他把捉来的许多萤火虫放在屋檐下,靠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的光照亮着读书。

孙康在冬天晚上有足够的时间读书,雪后天晴,天空中有月,月光照在白雪上,他依靠白雪的反光映照在书上,静心阅读。

由于努力读书,他们的进步都很快,后来两人都成了很有学的人。

【思考】

1.古人在物质条件困难时如何想办法克服困难努力抽空读书?

2.今天物质条件优越多了我门应如何努力学习?

【感悟】晋朝车胤和孙康在物质条件很困难时,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想出囊萤和映雪的办法来克服困难,努力抽空读书,终于成才。

他们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字师

唐朝诗人郑谷喜欢吟诗论文,结交朋友。

诗僧齐已写了一首《早梅》诗向郑谷请教。

其中有两句是“昨夜深雪里,前村数枝开。

”郑谷看了齐已的诗作,琢磨一会儿,恳切地对齐已说,诗写得很有意境,不过“数枝开”还不算早,如果把“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就显得更早了。

这样改动一个字,也切合《早梅》的寓意。

齐已听后,非常叹服,拱手致谢道:

“你真是我的‘一字师’啊!

【思考】

1.齐已为何称郑谷为“一字师”?

2.为什么文学作品要反复修改推敲?

【感悟】诗人郑谷把诗僧齐已诗作《早梅》中的“数枝开”叹改为“一枝开”,虽然只改动了一个字,却使全诗更加切题。

真是改得好,改得妙,堪为“一字师”!

 

怀素练字

怀素,是我国唐代一个和尚,字写得很好,特别是草书,在我国书法史上有“草圣”的称号。

怀素所以能成为著名的书法家,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

他从小就喜欢写字,但因家境贫穷买不起纸,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在自己房屋的周围种了很多的芭蕉。

这样,他就可以每天在芭蕉叶上练字了。

【思考】

1.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2.你在物质条件困难时也能“穷则思变,自力更生”吗?

请举例说明。

【感悟】“草圣”怀素善动脑筋,想出了广种芭蕉,在蕉叶上练字的办法,解决了无钱买纸的困难,为练字创造了物质条件。

他这种“穷则思变,自力更生”的精神值得效法。

 

厉归真深山学画虎

厉归真是五代后梁时期的一名道士,他学习画虎经过几次失败后,下定决心要把老虎画像画活。

于是,他带了许多干粮和绘画工具,到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里,在树上搭了一个棚子,独自住在棚子里。

白天,他躺在棚子里睡觉。

到日落西山老虎成群出现时,他就振作精神,仔细观察老虎在坐、卧、跑、跳捕捉小动物和发怒时候的种种形状和神态,用素描的笔法,迅速画在草稿纸上,画成了上百张草图。

回家后,他特地从猎人那里买回来一张完整的老虎皮,一有空闲就把老虎皮披在自己身上,在院子里东蹦西跳,揣摩老虎的动态和神情,等有体会时,才集中精力画老虎。

这样,他画出来的老虎不光外表很像,而且威武雄壮,栩栩如生。

【思考】

1.为什么厉归真能把老虎画像画活?

2.你从厉归真身上学到了什么东西?

【感悟】厉归真能把老虎画像画活,他的经验和做法是:

移居深山,实地观察,素描速写,模仿揣摩,凝神创作。

 

范仲淹冬夜苦读

宋朝范仲淹幼小时死了父亲,母亲被廹改嫁,他只好寄居到亲戚家里去读书。

他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于是不分白天黑夜苦读。

他常常吃不饱饭,每天只能用一把米煮粥吃,生活虽清苦,可他从不叫苦,认为只有读了书,才能使人的生活过得有意义。

冬天夜晩,屋里沒有生火,手脚都冻麻木了,他面对一盏孤灯,刻苦用功,坚持读完当天该读的书后才去睡觉,可常常已是后半夜。

范仲淹就这样刻苦地读了许多年书,积累了丰富的学识。

后来,终于当上了宰相。

【思考】

1.你对范仲淹名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何认识和体会?

2.你对范仲淹作何评价?

【感悟】我们在中学语文中读过范仲淹的名句: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是说,一个读书人,应当吃苦在先,享乐在后。

他知道一个人求学的过程是十分艰苦的,有了学问,成功之后,就应当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不要忘记自己当年的苦楚,不要忘记社会上受苦的人。

范仲淹这种宽阔的胸襟与高尚的情操令后世敬仰。

 

宋濂百里拜师求教

明代宋濂家境贫穷,特别爱学习,小时沒钱买书,就向人借书亲笔抄写。

成年后更加羡慕学者们的成就和品德,就赶到百里之外,去找有名望的老师请教。

有一次,他背上书箱和行李,爬过高山,越过深谷。

那天寒冷极了,刮大风,下大雪,脚下的积雪有好几尺深,脚上冻得老大的裂口也不知道疼痛。

等赶到老师家,冻得四肢僵直,简直动弹不了。

住不起学校,便和一个商店主人一起吃住。

一天只吃两顿饭,更谈不上有什么鱼肉可吃,穿的是旧衣破袍。

但这些他根本不去理会,因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就是能求到学问。

后来,他果真成了很有学问的人,明太祖起用他做翰林学士,编过《元史》,著有《宋学士集》75卷,在当时被人们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思考】

1.宋濂从穷人的孩子到翰林学士,向我们昭示了什么道理?

2.你打算怎样向宋濂学习?

【感悟】宋濂从穷人的孩子到翰林学士,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一个人能否成才,主动自觉最重要。

求学时代,应不讲吃穿和排场,把锤炼思想品德,获取知识技术放在首位。

 

二、中国近代

孙中山先生爱读书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很爱读书的人。

她曾说: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

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他流亡在国外干革命工作时很忙很紧张,一有空隙就抓住时机读书。

他在伦敦居住时,是英国博物馆图书馆的老读者,不管白天黑夜,只要图书馆开着门,他总在里面看书、看杂志,他的钱也多用在买书报杂志上。

有一次,他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当时在伦敦的中国留学生,凑了一笔钱给他维持生活。

但他不到3天,就把钱都用光了。

原来,他买了许多他急需要看的贵重书。

有人笑他,但他说:

“一两顿饭不吃不要紧,学习比吃饭还重要!

【思考】

1.你如何理解孙中山先生“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这句话的涵义?

2.为什么有人不爱读书?

试分析其原因与危害。

【感悟】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视学习比吃饭还重要,他抓住一切空余时间发愤读书的好习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徐特立学外语

徐特立同志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毛泽东同志学生时代的老师。

他刻苦学习外语的故事感动了几代中国人。

1919年,徐特立同志已经43岁了,为了革命需要,他和青年一道到法国去参加勤工俭学。

到了法国后,他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法语。

有人问他学习法文是不是会感到困难?

他说:

“一天学1个字,一年可学365个字,7年可学2555个字,到了50岁时,不就是一个懂法文的人了吗?

”其实,他只不过花了四、五年的时间,看法文书刊就不困难了。

解放以后,徐老60多岁了,他还开始学习俄文呢!

【思考】

1.徐特立同志学习外语的诀窍是什么?

2.有人认为自己不是学习外语的料因而放弃外语学习,这种认识对吗?

如何纠正?

【感悟】有人说:

年纪大了,不能学外语。

这话不对。

你看!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43岁学法语,60多岁学俄语,不是学得很好吗!

他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树立信心,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经常运用。

”这就是徐特立同志学习外语的诀窍。

 

一生爱书的鲁迅

鲁迅一生爱书。

在南京水师学堂时,鲁迅为了省钱买书,以烧饼充饥,穿夹衣吃辣椒以御寒,把吃穿的钱尽量省下来买书。

他把在校获得的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毫不怜惜地用来换取心爱的书籍。

在日本留学时,鲁迅住在一个极简陋的客店里,节省每一个铜板,用于购买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

1913年,鲁迅已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人了,但求书治学的精神却日益复加。

仅在这年3月的20多天里,他利用工余时间(白天上班办公)就抄写整理了10余万字的《后汉书》和《晋书》,每天挑灯苦读,抄录成卷,深夜不止。

【思考】

1.鲁迅一生爱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你对书籍持什么态度?

3.你打算如何向鲁迅先生学习?

【感悟】贫穷的生活,艰辛的道路,黑暗的现实,这一切并没有阻碍鲁迅的成长。

相反,艰辛困苦却激励他奋发图强,坚定了他改变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决心。

鲁迅终生爱书,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使他的脑子成了“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读书如走路切莫贪坦途

小孩子一般都视读书为苦亊,而年仅四岁半的郭沫若却苦苦要求家长让他发蒙读书。

进家塾后,他白天读经书,晚上还要读诗词。

小小年纪,对比较浅显易懂的《千家诗》并不感兴趣,而对比较深奧的《唐诗三百首》却舍得花气力去钻研,经常苦吟推敲到深夜。

郭沫若还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他读小学一年级时,老师讲十六国春秋的历史课,其中很多胡人的名字很难记,有些同学略过一边,他却下决心要征服这个难题,约了一些好友躲进一间暗房苦读硬记,进行比赛,直到把里面的一字一句都背得滚瓜烂熟才走出屋。

之后,他读《史记》时也不贪图轻松、泛泛浏览,而是一篇一篇地进行分析、校订和评价,甚至一些被历代注家解释错了的地方,也大胆作出批注和校正。

【思考】

1.童年郭沫若读书与一般人有哪些不同之处?

2.为什么说“读书切莫贪坦途”?

【感悟】前人谓读书为“攻书”、“攻读”,所谓“攻”,就是不怕烦难,极力深研,求得甚解。

那种害怕艰苦,贪恋坦途,不愿在崎岖的小径上攀登的人,是无法欣赏到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的。

正因如此,郭沫若从小不贪坦途的求学精神,是很值得我们效法的。

 

由“倒数第一”跃到“正数第一”

少年时代的童第周,只读过几年私塾,以倒数第一的入学成绩,考取了宁波效实中学初三年级插班生。

招来各种议论:

“哼!

牛尾巴上的苍蝇,早晩会被甩掉——不是留级,便是退学!

童第周除了上课,便一头扎进图书馆里,如饥似渇地苦读。

他并未被各种中外名著迷住,而是看准目标,查缺补漏,乘风破浪前进。

晚上熄灯铃响过,他常常蹲在路灯底下,做几何作业,背诵外语,直至深夜。

期末几何考试,童第周得了100分,考试总评也名列前茅,由入学初全班“倒数第一”跃进到“正数第一”,令师生刮目相看,十分钦佩。

【思考】

1.童第周如何在短短一学期内将学习成绩由“倒数第一”跃进到“正数第一”?

2.你从童第周身上看到了哪些优秀品质值得自己学习?

【感悟】在学习的征途上,童第周以顽强的求实精神,创造了动人的奇迹。

他用“两个第一”启示我们:

奇迹的创造依靠诚实的劳动,不懈的努力。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或学习,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步步登高,心想事成。

 

爱动脑筋的童第周

童第周教授当年来到比利时最有名的大学——比京大学做研究工作。

在实验室中,他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出色,得到导师们的赞赏,他们逢人便夸奖这个中国人细致、巧妙、非常会干工作。

童第周教授的最大特点是爱动脑筋。

留学四年中,他像一辆不知疲倦的火车,日夜在“刻苦,努力!

刻苦,努力!

”地跑着。

他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完成工作,连续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在欧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顺利地获得了博士学位。

【思考】

1.外国导师如何评价童第周教授?

2.童第周教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他有哪“三个独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感悟】童第周教授在生物遗传说中,曾创立崭新的理论体系——“核、质辩证学说”,向摩尔根的“基因说”发起有力冲击,这绝非偶然。

而是来源于他爱动脑筋,敢于独立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和不懈地刻苦研究工作。

他这种可贵的科研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14箱藏书送王力出国

王力先生20岁那年,为一位乡绅当家庭教师,他在一间房子里发现了14箱藏书,便向主人借阅这批书。

王力从这14箱经史子集齐全的注疏本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从此知道什么叫学问?

1926年,王力考上清华国学研究院,一年后毕业。

1927年,留学法国,获得巴黎大学文博士学位,成为语言学界一代宗师。

【思考】

1.那14箱藏书曾对王力产生了什么巨大影响?

2.为什么从小培养“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感悟】阅读的重要性在青年王力身上,可谓光芒四射。

若不是那14箱藏书打底,王力是难以上清华和出国的。

由此可见,只要培养学生具备阅读能力与阅读意愿,那么等于为学生安装了一根不锈钢输油管,可以将学生送到很远的地方。

 

孙儿做祖母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主张男女老少都应该受教育。

他的母亲57岁了,也想读书识字,但是陶先生经常在外奔走,不能在家里教她,就叫儿子小桃教他的祖母。

那时小桃6岁,在学校读完了第一册小学教科书。

他就拿《平民千字课本》来教他的祖母。

因为孙子教得认真,祖母学得勤奋,进步很快。

陶先生看到母亲读书有成绩,非常高兴,特为祖孙合拍了一张照片作纪念,并写了一首诗:

吾母五十七,发愤读书籍。

十年到如今,工学无虚日。

小桃方六岁,略识的和之,

不曾进师范,已会做人师。

【思考】

1.陶行知的老母亲如此热爱学习对你有何启发和教育?

2.从小桃6岁教祖母识字看,谈谈你对“能者为师”的认识体会。

【感悟】6岁小孙儿教近六旬老奶奶读书识字,这是一幅多美好多温馨的图画。

老人尚如此酷爱学习,年轻人怎能在学习上落后呢!

 

三、中国现代

谨慎对待简单问题

有一次,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发表演讲时提问道:

“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个国家?

”一位青年回答:

“我不太清楚。

李肇星接着讲道:

“曾经,我也不清楚,而且是在我担任外交部长的那段时间里。

有一天,我突然问自己,世界上一共有多少个国家呢?

我不知道。

我就把礼宾司和国际司的司长分别叫了过来询问,然而,他们也不清楚,但是,担心我是在考察他们,就告诉我大概有200个国家和地区,这不是外交辞令嘛。

我要求他们明天再来见我。

第二天,我们三人按照当时的标准,得出了共有196个国家这个结果。

青年朋友们,越是简单的问题越重要、越敏感,越是要谨慎啊”!

[思考]

1.为什么说“越是简单的问题越重要、越敏感,越是要谨慎。

”?

2.你能列举几个简单而又重要的问题出来吗?

[感悟]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个国家?

这个问题恐怕很难有人回答上来,那么身为外交部长的李肇星能否回答上来呢?

李肇星在演讲中说自己当初也不清楚,后来是通过群策群力才得出了结果,通过切身感受,李肇星得出了“越是简单的问题越重要、越敏感,越是要谨慎”的人生感悟。

李肇星的人生感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联系自己的切身感受所得出来的,让现场的青年们易于理解和接受,具有极强的教化力。

 

李政道教授重视动手能力

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1979年访问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时,曾关切地询问少年班同学动手能力怎么样?

他说:

“过去,我们对动手能力重视不够,现在应当让他们有动手的条件,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这不一定要与教学有关,只要将来对他们是有用的。

他又说:

“在美国很多家庭里就有工具,比如有一些小车床、小钻床、锯子、刀子等。

孩子们在家里就可以做一些小东西,这样他们长大了就要占一些便宜。

【思考】

1.为什么青少年要重视培养动手能力?

2.你打算如何去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感悟】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对中国教育提出了一个极重要的问题——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措施:

创造条件,从孩子抓起,不一定要与教学有关。

让学生将来懂理论,会动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熊庆来教授三退论文

张广厚成为熊庆来教授的研究生后,写出了第一篇数学论文,心里无比高兴。

没想到熊教授只看了几页,便把论文退还给他,说:

“拿回去再修改修改。

”张广厚赶忙修改抄了送去,结果又退了回来。

如此一连退回3次,这是为什么呢?

张广厚再三反思,终于明白过来。

原来是自己急于求成,书写不够工整,文字也欠字斟句酌。

从此,张广厚克服了浮躁,静下心来,对自己的论文字字推敲,句句斟酌,抄写时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就像打印出来的一般,再也未退稿。

【思考】

1.为什么张广厚的论文稿会被熊庆来教授一连退还三次?

2.为什么说:

“有严格的作风,什么事情也可做得出类拔萃”?

【感悟】我国著名数学家老前辈熊庆来教授,以自己的学识和严格的作风培养学生,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光辉榜样。

俗话说得好:

“严师出高徒。

”作为数学家,在演算时不但要严格得一丝不差,在抄写论文时,也应做到一丝不苟。

有了严格的作风,什么事情也可做得出类拔萃。

 

张广厚的毅力和耐性

我国数学家张广厚曾说过:

“要取得科学研究上的成就,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和耐性。

”他本人就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张广厚在一本国外数学学报上,看到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很有启发,就用心地一遍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