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欣赏校本课程教材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2964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歌欣赏校本课程教材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古典诗歌欣赏校本课程教材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古典诗歌欣赏校本课程教材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古典诗歌欣赏校本课程教材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古典诗歌欣赏校本课程教材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欣赏校本课程教材 2.docx

《古典诗歌欣赏校本课程教材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欣赏校本课程教材 2.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诗歌欣赏校本课程教材 2.docx

古典诗歌欣赏校本课程教材2

 

目录

前言诗词概述……………………………………1

第一课诗经简介……………………………………4

第二课诗经《关雎》赏析……………………………7

第三课诗经《秦风·蒹葭》赏析………………………10

第四课诗经《君子于役》……………………………13

第五课楚辞的简介…………………………………16

第六课《国殇》赏析………………………………18

第七课《山海经》赏析………………………………21

第八课《行行重行行》赏析…………………………22

第九课晋魏南北朝诗歌简介…………………………26

第十课唐诗概述……………………………………27

第十一课《独坐敬亭山》赏析…………………………29

 

目录

第十二课《望庐山瀑布》赏析…………………………31

第十三课《春望》赏析………………………………32

第十四课《绝句》赏析………………………………34

第十五课《绝句二》赏析……………………………36

第十六课宋词概述…………………………………38

第十七课《江上渔者》赏析…………………………41

第十八课《梅花》赏析………………………………43

第十九课元曲概述………………………………45

第二十课《天净沙·秋思》赏…………………………49

 

前言:

诗词-概述

中国的传统诗歌在现代,曾出现过毛泽东诗词,广为人们传诵。

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诗词所洋溢的豪放个性和非凡才气,令古往今来所有帝王以及各国元首的墨宝文辞黯然失色。

除了豪气干云的《沁园春-雪》之外,毛泽东还有“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样的好诗。

但是,毛泽东诗词多为抒发胸臆和酬唱之作,立意和用词有着前代文人典章的明显烙印,而且,它们并未作为一种记载和反映社会生活风貌,体验思考人生的有意图的文学创作活动。

诗词就是以文言词汇为基本词汇,以平水韵声韵体系为其基础语音,以表现高贵的人文精神与高雅的审美情趣为旨归的具有严格而稳定的韵律的文体。

[1]所谓诗词,是指主要以近体诗和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礼记.乐记》: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此外诗歌又可以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文言诗词,在近代新月诗社很好的继承了现代诗和古体诗的关系,在自由的同时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

按照文体背后的意识形态不同,又可分为新诗与古典诗词。

起于隋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体,最早叫曲子,或曲子词,是隋唐用燕乐伴奏的一种新诗体。

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有令词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词曾代表中国文学精萃

普希金、海涅、雪莱、拜伦、泰戈尔等伟大诗人的作品,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璀灿珍宝,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贺、王维、李煜、苏轼、陆游、李清照、辛弃疾、毛泽东等人的诗词,同样也是文坛奇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极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精巧严整的格律,含蓄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感时、忧国、伤春、闺怨、离愁、别-恨等),是中国传统诗词最大的特点,也是其全部魅力所在。

国诗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但是,自明清以后,诗人们热衷于追求圆熟的诗词技巧(平仄、对仗、曲牌、词调等),在格律日臻完善的同时,内容越来越平庸空洞,最后沦为文人和官僚应和酬唱、附庸风雅的文字游戏。

这是思-想-禁锢的必然结果。

“五四”以后,外来文化和翻译文学影响了新一代人,形成了白话诗,渐渐把传统诗歌逐出了历史舞台。

白话诗虽也产生过许多有影响的作品,但是,至今仍未形成一种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成熟形式。

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这正是中国当代诗人们心中的最大痛楚。

每当人们想吟诵几句中国的诗歌,仍然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见时难别亦难”、“雄鸡一声天下白”等等,而那些诗句离我们的现代生活那么遥远。

 

说一说:

通过本课学习,你解了祖国诗词艺术的发展后有什么感受。

第一课诗经简介

  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作品分类:

风、雅、颂

《诗经》中收录的诗据说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

(文末附有风、雅、颂介绍)

表现手法:

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1、作品形式:

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2、内容:

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

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3、影响: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

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此后,它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

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

虽经秦始皇焚书,但《诗》由于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下来。

《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编撰者:

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

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

《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

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1、风简介: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

《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

《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2、雅简介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3、颂简介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实践活动:

课下搜集更多有关于《诗经》的资料。

第二课诗经《关雎》赏析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关关:

水鸟叫声。

雎(音居)鸠:

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

洲:

河中沙洲。

窈窕:

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淑:

善,好。

逑(通仇):

配偶。

参差:

长短不齐。

荇(音杏)菜:

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流:

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寤(音务):

睡醒。

寐(音妹):

睡眠。

思:

语助。

服:

思念。

悠:

忧思貌。

辗:

半转。

反侧:

反身,侧身。

琴:

五弦或七弦乐器。

瑟:

二十五弦乐器。

友:

交好。

芼(音帽):

有选择之意。

钟:

金属打击乐器。

鼓:

皮革打击乐器。

【译文】:

呱呱和呜的雎鸠,落在河中的沙洲。

苗条贞淑的女郎,正好是哥儿配偶。

长长短短金莲花,左漂右荡冲流它。

苗条贞淑的女郎,睡里梦里追求她。

追求她呵得不到,睡里梦里好苦恼。

夜漫漫呵夜漫漫,翻来覆去睡不着。

长长短短金莲花,左挑右拣采摘它。

苗条贞淑的女郎,弹琴鼓瑟敬爱她。

长长短短金莲花,左拉右扯摸捋它。

苗条贞淑的女郎,击钟打鼓娱乐她。

【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

“《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

“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

……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

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

朱熹《诗集传》“序”说: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

“《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

直为其声新耳。

”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

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

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

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练习:

背诵关雎

第三课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蒹葭

——不懈追求的精神

【原文】

蒹葭苍苍

(1),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2),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3),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4),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5),白露未晞(6)。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7)。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8)。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9)。

蒹葭采采(10),白露未已(11)。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2)。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4)。

【注释】  

①蒹葭(jianjia):

芦苇。

苍苍:

茂盛的样子。

②伊人:

那个人。

③溯涸:

逆流而上。

丛:

追寻。

④溯游:

顺流而下。

⑤凄凄:

茂盛的样子。

(6)晞(XT);干。

(7)湄:

岸边。

(8)跻(ji):

登高。

(9)坻(Chi):

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

茂盛的样子。

(11)已:

止,干。

(12)涘(si):

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

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

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读解】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

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

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

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

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

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

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写一写:

根据本诗的读解和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第四课诗经《君子于役》赏析

一、內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二、赏析

这首诗见于《诗经·王风》,是春秋时代的作品。

它通过一个妇女对久役在外丈夫的刻骨思念,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造成的痛苦。

全诗分两章,意思和写法基本相同。

第一章开头三句: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便写出女子看不到丈夫回来的思念。

其中“君子”是当时女子对丈夫的一种敬称;“于役”指丈夫行役在外;“不知其期”的“期”字,指役期,亦可指归期。

两者实际上是一样的,因为服役期满便可回家,“曷至哉”的“曷”同何;“至”有两种理解,一是到了什么地方,一是回到家来。

二者相比,以后说为好。

联系起来看三句意为:

我的丈夫外出服役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期满,何时才能回到家来?

寥寥数语,表达出主人公对丈夫的不能自主的怀念之情。

中间三句: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转向描写山村田野傍晚的自然景色;其中“埘”(音时)是指用泥土砌成的鸡窝。

三句意为:

天气快黑了,鸡儿都进了窝,牛羊也都从山上下来。

主人公睹景生情,因物思人,鸡儿和牛羊都能按时进窝回圈,可是行役在外的丈夫至今还不回来。

不由得产生了人不如禽兽的念头。

所以接着她便喊出后两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用现在话说即为:

我的丈夫服役去了,怎能叫我不想念他呢?

这两句好象大水冲开闸门似的,感情一下喷发了出来,她那被压抑着的愁思,实在按奈不住了。

第二章重复地咏叹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和渴望丈夫早日回来的心情,中间稍有变化。

开头三句“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其中的“不日不月”犹言无日无月,既表示时间已经很久了,又说明役期不定,归期不明;“曷其有佸”的“佸”是聚会的意思。

是说什么时候才能与他相聚会在一起呢?

中间三句: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仍然是描写傍晚景色。

其中“桀”(音洁)为木橛子,即供鸡栖息的木架;“括”(音扩)是至的意思,“下括”犹言下来。

三句联系起来是说:

天快黑了,鸡已上了架,牛羊从山下来。

最后两句: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其中“苟”是表示猜度,希望的付词,当“或许”、“大概”讲,意为我的丈夫外出服役,或许他没受到饥渴的折磨吧!

这是思妇在惆怅中的企祝,表现了她对丈夫忧虑和关切的深情。

《君子于役》是一首抒情诗,它主要抒发妻子对久役不回丈夫的怀念和愁思。

感情非常纯朴真切,艺术表现手法也极为成功。

最突出的特色是它对典型环境的描写。

全诗上下两章都侧重描绘了农村傍晚的黄昏景色,人读者展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在苍茫的暮霭中,一位劳动妇女倚门张望着,她在等待她的丈夫。

此时此刻,她是多么想让丈夫出现在她的眼前呀!

然而,她看到的却是下山的牛羊和进窝的鸡儿,这怎能不使她忧愁和怅惘呢?

这里作者采用白描手法,三笔两笔就给我们勾勒出这幅明晰的田园晚归图,极富生活气息。

人们都知道在农村傍晚这个特定时间里,正是六畜进圈、田夫回家、閤家团聚的时刻,也正是离人思念亲人最殷切的时光。

作者把女主人公——思妇置入画面之中,通过热闹气氛的渲染,典型环境的衬托,极为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孤独凄苦的情状。

这种以情绘景、以景托表的写法,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从这幅图画中可以感受到由于徭役而造成的妻离子散的辛酸,堪称是首情景交融的动人诗篇。

 

积累:

背诵《君子于役》。

第五课楚辞的简介

1、《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楚文化色彩。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战国时期楚国文学总集。

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章句。

原收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该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和神话传说,可供治史者参考。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

初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

因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受怀王稚子子兰及靳尚等人谮毁而革职。

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他无力挽救楚之危亡,又无法实现政治理想,遂投汨罗江而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这篇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和斗争中所遇到的挫折及自己的苦闷。

屈原常常征引历史以抒发情怀,从中寻找经验教训,“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

”其中有些地方可以和史书互相参证补充,例如《离骚》云: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天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此段所述夏代历史相当完整,可与《左传》互相参看,而补《史记·夏本纪》不言羿、浞之事的疏漏。

此外,从《离骚》中关于羲和、望舒、飞廉、丰隆、宓妃的记述,也可窥见上古神话传说的一斑;而“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则是考证古代天文历法的资料。

 

知识拓展:

搜集一些关于屈原的资料。

第六课《国殇》赏析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

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

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

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

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

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

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

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

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

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

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

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

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

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

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

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

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

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第七课《山海经》赏析

一、原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二、[评析]

精卫、刑天是神话传说中的两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

诗人借对这两个形象的咏叹来表达他对于时事的愤激之情。

有人说,陶渊明“浑身静穆”,对时事毫不关心;有人说,陶渊明尊崇上帝,不敢歌颂与帝斗争之神,这是个误会。

陶渊明不仅歌颂精卫、刑天不屈不挠的复仇思想,而且还称赞伯夷、叔齐,颂扬过荆轲。

他们有的反对使用“暴力”,有的宣扬惩治“暴君”。

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这类诗篇是“金刚怒目”式的。

 

想一想:

分析古诗想一想,诗中还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八课《行行重行行》赏析

  一、【原文】

  行行重行行(xíngxíngchóngxíngxíng)

  (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