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电子TXT版82页word.docx
《会计基础电子TXT版82页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基础电子TXT版82页word.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基础电子TXT版82页word
第一章总论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第一节会计的职能与对象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会计的概念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企业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①会计本质:
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②会计对象:
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
③会计基本职能:
反映和监督
④主要计量单位,货币是主要的计量单位但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
2、会计的分类:
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1)?
?
?
?
?
财务会计
①侧重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②侧重过去信息,提供的信息是对过去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
(2)?
?
?
?
?
管理会计:
①侧重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②侧重提供未来信息,为内部管理部门提供数据。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
除了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
(一)?
?
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1、会计核算职能的定义(以什么为计量单位,通过4个环节,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进行3项工作,目的是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4个环节:
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3)3项工作:
2、会计核算的职能不仅仅是事后核算还包括事前核算、事中核算。
(1)事前核算主要形式是进行预测、参与决策
(2)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经营活动过程按照计划或预期的目标进行。
(二)会计监督
1.会计监督职能定义:
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1)真实性审查:
强调“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
(2)合法性审查:
强调“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3)合理性审查:
强调“符合特定对象的财政收支计划”。
2.会计监督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1)事前监督,是在过程之初,对原始凭证、计划、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所作的审查。
(2)事中监督,是在过程之中对计划、预算执行等所做的控制。
(3)时候监督,是在过程之后,对会计资料所做的分析检查。
(三)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职能的关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障。
三、会计的对象
1、会计对象概念: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对象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但要注意:
不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部内容都是会计核算的对象)。
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2、工业企业资金运动过程。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运用和资金的退出三部分
(1)资金的投入:
(2)资金的运用(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①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要购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发生材料买价、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
②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借助于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特定的产品,发生原材料消耗的材料费、固定资产磨损的折旧费、生产工人劳动耗费的人工费等,构成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同时,还将发生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工资结算关系、与有关单位之间的劳务结算关系等。
③在销售过程中,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发生有关销售费用、收回货款、交纳税金等业务活动,并同购货单位发生货款结算关系、同税务机关发生税务结算关系等。
企业获得的销售收入,扣除各项费用成本后的利润,还要提取盈余公积并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3)资金的退出:
资金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使得这部分资金离开本企业,退出本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4个
会计的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节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四项。
一、会计主体
1、含义:
①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②一般来说,凡拥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会计报表的企业或单位就构成了一个会计主体。
2.主要意义:
(1)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的范围。
只有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通常所说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都是针对特定主体而言的。
(2)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
才能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分开。
3、对会计主体概念应明确以下两点
(1)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对等概念,一般而言,凡是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法人。
(补: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独立责任是指法人在违反义务而对外承担责任时,其责任范围应当以其所拥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为限,法人的成员和其他人不对此承担责任。
)
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个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企业,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2)会计主体不仅要与其他会计主体分开,而且还要独立于本企业主体的所有者。
二、持续经营
1、含义: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
也就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必须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2、作用:
明确了持续经营假设,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查债务,会计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如:
历史成本就是假定企业在正常、持续的情况下运用于会计核算之中的。
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下去,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来予以计量。
三、会计分期
1、含义: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目的:
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3、会计期间种类:
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
(1)会计年度,一般采用日历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2)中期,一般指半年度、季度、月度
4、意义: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
四、货币计量
1、含义: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2、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假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第三节会计基础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2.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3.权责发生制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
4.收付实现制也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
我国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四节?
?
?
?
?
?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的确认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
1、会计要素含义: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企业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2、《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我国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其中,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的表现,属于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收入、费用和利润是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属于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二)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1、资产
(1)概念: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特征:
①资产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
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②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拥有:
是指拥有资产的所有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或者处置。
控制:
是指不拥有所有权,却实际控制,如:
融资租赁固定产。
③资产是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也就是现实的资产,不能是预期的资产。
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
如:
企业在未来某一时点将要购买的设备,此设备就不是企业现有的资产。
(3)分类
资产按流动性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4)确认:
一项资源在符合资产定义的情况下,并不一定能够作为资产确认,该资源要确认为资产,还应该满足两个条件,即
①与该资源的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
2、负债
(1)概念: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特征:
①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负债的基本特征)
②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的本质特征)
③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如:
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3)分类
负债按照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4)确认:
一项义务要确认为企业负债,除满足负债定义外,还应具备两个条件:
①与该义务的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的估计
3.所有者权益
(1)含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2)特征:
①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②企业清算时,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可还给所有者。
③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分配。
(3)来源:
①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称为“实收资本”或“股本”),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计入“资本公积”)。
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计入“资本公积”,利得导致资本公积增加;损失到导致“资本公积”减少)
利得:
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入。
损失:
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③留存收益:
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
在我国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4)确认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三)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
(1)含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特点:
①收入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偶发活动其流入的经济利益是利得而不是收入,例如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的收益
②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增加不应当确认收入,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③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收入可能表现为增加资产、减少负债,从而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3)确认:
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③经济利益的流入能够可靠的计量。
2.费用
(1)含义: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特征
①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
)
②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③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3)确认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3.利润
(1)含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2)构成:
①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日常活动的业绩
②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3)确认计量
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二、会计要素的计量
1.会计计量的含义: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2.会计计量的属性:
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为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正常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4)现值:
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
(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注意:
(1)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
(2)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三、企业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计算公式,是制定各项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基础。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
该等式表明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基本关系。
资产表明的是资源在企业存在、分布的形态。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表明了资源取得和形成的渠道。
注意:
企业经济活动的发生,只是表现在数量上影响企业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的同时增减变化,并不会破坏这一基本的恒等关系。
2.收入-费用=利润
注意:
实际工作中,收入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固定资产盘盈、出售无形资产收益,费用不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调整后即考虑利得和损失,才等于利润。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该等式表明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和一般要求
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会计核算的内容是指特定主体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资金循环与周转、资金的退出,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经济业务事项。
经济业务:
经济交易,是企业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
经济事项:
是指在企业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件。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1.款项:
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等。
2.有价证券:
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
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
债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以及应交款项。
(四)、资本的增减
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成本:
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筹集的费用,是对象化的费用。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1、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告。
2、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
计划的或将要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交易不得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虚假的经济业务更不能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
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
4、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
5、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产的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6、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
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三章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一节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
1.定义: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2.意义:
(1)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
(2)会计科目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
(3)会计科目为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
(4)会计科目为编制财务报表提供方便。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照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统驭关系不同进行分类
①总分类科目:
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②明细分类科目:
是对总分类科目进行明细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总分类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具有统驭作用,明细分类科目对总分类科目起补充和说明作用
2.按照所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进行分类
①资产类科目:
如: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
②负债类科目:
如:
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
③共同类科目:
可能具有资产性质,也可能具有负债性质的科目,如:
衍生工具、套期工具
④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如: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
⑤成本类科目: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
⑥损益类科目:
收入类: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费用类:
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常用会计科目见教材“会计科目参照表”全国教材29页。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
1.合法性原则。
注意:
(1)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法规中规定的会计科目,设置本企业适用的会计科目。
(2)对于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财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报表的前提下,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2.相关性原则。
企业必须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本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考虑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设置本企业适用的会计科目。
3.实用性原则。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当在符合合法性原则的前提下适应企业自身的特点,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第二节账户
一、账户的概念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二、账户的分类
1、按照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统驭关系不同进行分类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1)总分类账户:
简称总账。
是根据总分类会计科目设置的,是提供总括分类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