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战前的金融发展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24022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二战前的金融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美国二战前的金融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美国二战前的金融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美国二战前的金融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美国二战前的金融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二战前的金融发展史.docx

《美国二战前的金融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二战前的金融发展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二战前的金融发展史.docx

美国二战前的金融发展史

(本书阐述了美国是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其政府向战时盟国提供武器出口和战后重建贷款时所附加的前所未有的条件,而上升为世界债权国的。

背景介绍: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经常以救世主自居的道德规范可以追踪到19世纪40年代,即便美国共和党人的表达方式与民主党人的有所不同。

民主党是亲英派,而共和党的战略家则有着漫长的反英历史,这首先反映在他们反对支配着该国宗教院校的英国自由贸易学说的态度上。

美国在内战结束后创建了州赠地大学和商学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推广贸易保护主义学说。

与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和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Malthus)的经济理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些大学将美国描绘成一种全新的文明,其推动力量来自于工业和农业的递增回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带来新的社会道德的认识。

贸易保护论者西蒙·派顿(SimonPatten)的做法很典型,他有意地将美国文明与毁于阶级冲突、贫困劳工和削减工资水平以争夺国外市场的欧洲社会作对比。

对共和党的民族主义者而言,美国不需要殖民地。

它的关税收入可以更好地用于内部发展,而不是用于无谓的对外征服。

这种态度有助于解释美国为何在"一战"中迟迟才参战。

美国对一战态度的解释:

这种社会哲学有助于解释美国在"一战"前后独特的孤立主义立场,尤其是美国政府对其盟国所提出的偿还战时贷款的要求。

美国官员坚持认为,美国在战争中只是一个伙伴,而非完全的盟国,其向欧洲提供的120亿美元军备和重建贷款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性质的行动,而非对共同事业的贡献。

美国认为自己对经济与政治是区别对待的。

小结:

美国,特别是其政府,在战争中不仅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主要的债权人,而且是一个对外国政府几乎不讲兄弟情谊的债权人。

它并不认为其优势经济地位使其有责任稳定世界的金融和贸易。

正统做法:

努力创建一种能够向外国提供新贷款的机制,为这些国家对美国的还款融资。

降低关税以向外国生产商开放市场,以此作为使其能够向美国偿还战争债务的办法。

希望与结局背道而驰

(1):

希望看到欧洲的帝国解体,也不介意看到各帝国政府的财富流失,这些财富往往被用于美国人普遍不怀好感的军事目的。

美国未能领导重建世界经济和认识到内在于美国新经济地位的金融和商业政策的义务,这致使其战争贷款无法收回。

美国的经济行为:

敦促欧洲政府削减军事开支和/或降低生活标准,允许其资金外流和物价下降。

以此方式,美国希望重建世界收支平衡,即便面对日益高涨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全额清偿作为大战遗产的盟国间债务的压力。

态度强硬:

美国政府的经济孤立主义却阻止了其回笼别国所欠的政府间债务。

当世界经济分裂为各个民族主义单元,每个单元都力求独立于国外贸易与收支,尤其是不依赖于美国经济的时候,美国作为世界债权国的地位最终证明是毫无用处的。

就此而言,美国是将其内倾态度强加于其他国家。

分析:

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国际收支调整所做的主张,如同今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紧缩计划一样,是弄巧成拙的。

美国政府一方面坚持要求盟国全额清偿其战争债务,另一方面在国内制定日趋保护主义倾向的关税措施,从而使得这些债务的偿还变得不可能。

世界金融体系的角度:

这些债务远远超出其偿还能力,或者至少可以这么说,除非债务国从债权国借得私人贷款支付给债权国的政府,否则这些债务是无法清偿的。

美国的银行家和投资者借款给德国的市政当局,后者又将这些美元移交给德国中央银行以向协约国支付赔款,协约国再将之用于向美国财政部支付战争债务。

因此,世界金融体系之所以没有陷入困境,完全是由于私人部门与市政债务间所建立的均衡缓解了政府间债务问题。

其结果是,世界收支体系崩溃、竞争性货币贬值、关税战以及国际性闭关自守成为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特征。

而国际收支平衡破产的经济体会自我封闭,相应地会妨碍美国的贸易和投资机会。

希望与结局背道而驰

(2):

为使英格兰银行更易于偿还战争债务,美联储降低利率以防止将资金从英国吸引走。

但低利率刺激了美国股票市场的繁荣,阻碍了美国资本外流到欧洲金融市场。

各国采取措施:

英国的战争债务负担促使其于1932年召开渥太华会议,以建立英联邦关税特惠制。

德国将目光转向国内准备战争,希望靠武力夺取其在现存国际条件下买不到的原材料。

日本、法国和其他国家也是同样地陷于困境。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在一个又一个国家转化为国内问题,大萧条蔓延开来。

由于世界贸易和收支体系彻底崩溃,意大利和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政府变得日益好战。

世界各国政府都通过大力扩大其在经济事务中的作用,来应对不断下降的收入和就业率,从而促使凯恩斯宣告自由放任的终结。

债务神圣:

英国同意着手偿还美国的战争债务,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坚持"债务神圣"的世界债权国思想的影响。

但在英国及欧陆国家已变成世界债务国而非债权国的形势下,这种政策不再合适。

几乎无人懂得应调整债务神圣的传统观念,以适应他们现实的偿还手段。

大萧条和"二战"教育了这些政府,使其认识到这种态度的愚蠢,

美国战后“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规划:

自1945年以来,美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寻求逆转外国对它们经济政策的控制,尤其是寻求逆转外国的试图经济自立并独立于美国。

美国政府通过政府贷款、私人投资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方式,向世界提供美元。

名家对国家经济行为的分析:

芝加哥大学的自由放任理论家雅各布·维纳(JacobViner):

“我相信战争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而非经济现象。

它产生于建立在主权民族国家基础上的世界的组织方式……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界,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都是如此;并且,在其活动范围内,对国家的信奉程度越高,国家间发生严重摩擦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国家将其对经济事务的介入降到最低点,经济因素引发战争之影响同样也将减少。

各国对美国经济行为的反应的分析:

在很多观察家看来,美国官员创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为了确保有充足的资源为国际收支失衡融资,从而使各国能够推行自由放任政策,而据预期,这种失衡产生于恢复和平后向美国出口商开放其市场的国家。

饱受战争蹂躏的欧洲将获得特别重建借款,此外还有向获得解放的殖民地提供的发展贷款,以及向身处困境的国家提供的收支平衡贷款,以使其无须诉诸于货币贬值和关税壁垒。

人们相信,在美国领导下创建的战后环境中,自由贸易和投资终将达成国际贸易和收支的平衡状态。

而双边外援也将作为直接诱因,促使其他政府默认美国的战后计划。

美国经济的崛起:

欧洲的工业国将开放市场,允许美国投资者从它们的前殖民地收购采掘业,尤其是近东的石油。

这些不发达地区将为美国提供原材料,而不是逐步发展自己的制造业,与美国工业形成竞争。

它们将购买越来越多的美国食品和制造品,特别是购买在战争期间生产能力急剧提高的工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

美国由此而来的贸易顺差将为美国投资者提供外汇,使其能够收购世界工业、矿业和农业中最具有生产力的资源。

在美国政府的保护下,美国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将对外国经济积累越来越多的债权,最终会获得对非共产主义世界的政治和经济进程的控制。

结果是,欧洲的很多剩余黄金被美国剥夺,1949年,美国财政部积聚了世界黄金的四分之三。

消极效应:

美国的收支顺差地位正在威胁它预期的出口潜力。

解决方案:

归还欧洲一些黄金。

潜在障碍:

首先来自外国经济体。

然而,这种趋势没有形成,因为英国引导欧洲驶入美国的轨道。

这似乎消除了欧洲大陆国家向美国争取经济自主的所有动力。

其次,来自美国国会。

尽管对外援助能够获得压倒性的国内利益,美国国会还是不愿意向遭受战争创伤的国家增加资金,不用说作为直接礼物了,就是贷款,超过了一定额度,也不同意。

问题不在于它意识不到进一步增加援助会带来利益。

只不过是国会认为国内的开支项目优先。

争论的不是为全人类带来的抽象的成本利益分析,甚至不是对整个美国的长期利益的分析,而是关于地方性利益的分析将本土目标置于外交政策之上。

规避国内障碍的最便利方法是,向国会提供反共产主义的国家安全战略,国会不会拨款为世界范围内的准理想主义向自由放任的转型融资,但是它会为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提供资金。

美国与俄国的紧张关系帮助了这个向英国贷款的通过。

贷款通过的理由:

1)披上了反共产主义的外衣2)美国的收支平衡已经达到历史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未达到过的顺差水平。

它有一种财富的尴尬,现在需要收支逆差来推动国外出口市场和世界通货稳定。

外国人缺乏支付手段,就不能购买美国的出口商品,而私人债权人不希望向信誉不良的国家进一步发放贷款。

金融帝国的特征:

一如果美国继续保持国际收支顺差,如果美国汲取越来越多的外国黄金和美元结余,世界货币储备就会减少。

这会阻碍世界贸易,尤其是阻碍美国出口。

因而,美国的国际收支顺差与世界流动性和贸易的继续增长是不相容的。

二如果美国像"一战"、"二战"后的欧洲政府一样,遵循债权人导向的规则,它就会牺牲其世界地位。

它的黄金将外流,美国人会被迫甩卖其投资,以支付海外的军事行动。

正是这些军事支出,将美国从国际收支顺差国转变为逆差国,美国毫不顾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后果。

结果就是黄金的升值,为了压低金价,美国不得不出售官方储备,来迎合私人需求,经过6个月的兑换以后,美国的黄金储备缩减至仅有100亿美元的底线迫使其在1971年宣布与黄金脱钩,美国财政部就宣布,将中断进一步的黄金出售。

这破坏了美元与黄金市场价的挂钩。

出现了两种黄金价格.

三为了适应既要大炮又要黄油的经济,美国的联邦预算赤字日益扩大,这使国内的支出项目膨胀,。

为了其不断攀升的联邦赤字的融资,美国既没有向其公民和公司征税,又没有让其资本市场承担重负,而是迫使外国经济体购买新发行的美国国债。

原因一:

外国出口商和商业银行都更多地使用本国货币,当外国的中央银行从其出口商和商业银行收到美元时,它们几乎没有选择,只能将这些美元借给美国政府。

无法检验这种循环的流动究竟能走多远。

因为可理解的原因,外国央行不希望进入美国的股票市场,这将对外国央行构成它们不期望承担的风险,外国央行需要的是流通性和安全,就积聚盈余美元而言,几乎没有选择,只能是无限制地以美国国库券的形式持有美元。

原因二:

当美元供应远远大于需求时,若不能吸收这些美元,会导致美元兑换外国货币的价值降低。

不断贬值的美元,不仅会为美国出口商提供有竞争力的价值低估,而且会减少外国所持有美元的本国货币价值。

外国政府极不希望将其出口商置于竞争劣势之中位置,因此它们持续购买美元,支持本币汇率,从而也支持了美元区经济的出口价。

总的来说,体系崩溃对外国的伤害将比对美国的更重,因为外贸在外国的经济生活中扮演了更大的角色。

美国的冷战开支变成了对外国人的征税。

正是外国的央行,为美国提供了融资.举例从1968年4月至1973年3月,由于美国累积了500亿美元的国际收支赤字,外国央行发现它们不得不为这一时期增加的共500亿美元的美国联邦债务买单。

外国对美国国库券的需求抬高了美国国债的价格,相应地降低了其收益。

这抑制了美国的利率,但引发欧洲更多的资本外流。

(这里没理解,什么意思?

小结:

国际收支逆差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它已变成美国经济窃取其他国家资源的一种手段。

美国政府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大量花钱,不断推高其国内预算赤字。

美国的国际收支顺差绑架了世界经济。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美国一直借助于其债权人的地位,要求外国政府作出让步。

除非它们向美国出口和投资资本开放市场,否则美国不向它们提供对外援助和军事支持。

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绑架了世界经济。

美国的所有国际收支逆差都是由美国海外军事支出造成的。

美国官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但这次凭借的是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地位!

美国拒绝在世界市场上稳定美元,拒绝控制美国的赤字开支政策,除非外国为美国的出口和投资提供特别优惠的待遇。

现象:

美国达成了任一早期的帝国体系都没有取得的成就:

建立了一种灵活的新型全球剥削

一方面,它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强加华盛顿共识,控制债务国形式,另一方面,美国国库券本位迫使欧洲和东亚的国际收支顺差国家加大它们对美国政府的强制性贷款。

针对美元逆差地区,债务经济体被分派的任务是,出口原材料和提供廉价劳动力,而劳动力的工资是以不断贬值的货币计价的。

对于美元顺差的国家,它虚张声势地警告世界其他地区,它将把世界经济拖入货币危机。

如果债权国不将其盈余的储蓄输往美国,购买美国国债,就会发生货币危机。

工资是以不断贬值的货币计价的。

新型帝国的形成:

一国政府,也就是美国政府,通过全世界的中央银行和控制政府间资本的多边机构,而不是通过私营公司谋求利润的行为,实现对其他政府的剥削。

关键: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借助于它占绝对优势的债权国地位支配了国际组织,而从60年代以后,它又借助于其债务国地位做到如此。

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开始主张它们需要自立时,一方面,美国主要依靠增强其军事力量,挫败了它们的努力。

另一方面,美国的外交家迫使外国政府管制它们的国家贸易和投资,以服务于美国的国家目标。

外国经济体被构想为一种次要市场。

手段:

世界商品价格上升时,美国就实施出口控制,降低国内价格。

为了保持国内价格表面上的稳定,美国要求外国政府承受物品短缺,并使它们的经济通货膨胀。

当美国资本品和其他原料的价格超过世界市场的价格时,世界银行被要求(该要求未得逞)根据美国对世界银行认缴的25%份额,分配它对美国资本品和原料的购买。

因此,美国经济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而是通过美国政府介入全球市场,获得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美国政府介入全球市场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介入,二是通过其控制的布雷顿森林机构间接介入。

介入的目标通常是促进美国公司的利益,但根本的动机是认识到,管制这些公司的行为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这种新帝国主义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存在,其新颖之处是美国吸取所有的经济盈余。

各央行成为美国以国际收支平衡进行剥削的工具,这是通过当前的美元本位制,而不是私营企业实现的。

新帝国主义的案例日本政府在1984年和1986年人为地降低利率,为美国总统和国会选举做贡献。

结果是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高度的负债,制造了金融泡沫。

美国在榨干了美元集团的工业盟国的金融资源之同时,阻碍了负债的第三世界原材料出口国的发展,又阻碍了东亚"四小虎"和前苏联地区的发展。

剥削来的果实没有投资于新的资本形成,而是挥霍于军事和民用消费,投资于金融和房地产泡沫。

虽然大多数国际协议的前言都包括贸易互惠的承诺,但美国政府一直迫使外国减少关税壁垒,与之同时增加美国自己的非关税壁垒,从而,到目前为止,美国在不平等的交易中得到了最大的好处。

美国利用军事引起的国际收支逆差,向世界大量输出美元,并吸收外国的物资输出,从而提高了国内消费水平和对外国资产的所有权。

战争带来的财富:

直到1917年,威尔逊总统还使美国置身于战争之外,并且他没有让美国军队做好为全面欧洲战争作战的准备。

美国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AndrewMellon)承认,美国在一些战争交易中获得的利润率高达80%。

不过,这种情形只是应用于贷款,还未考虑财政援助。

参战理由:

在大概一周内,国会授权政府向盟国提供一笔30亿美元的贷款。

一份财政部公告解释说,"这笔贷款用于支持盟国作战,否则,美国军队将付出更大的代价,不仅仅是人员上的,而且是金钱上的——金钱不能失而复得,人死更不能复生。

"早期战争一直主要建立在财政援助的基础之上,英国这个国家尤其突出,它为其盟国的军费开支融资。

这种实践早在14世纪就得以运用。

"当时,爱德华三世资助法国人和佛兰德的幼年王子收复了法国领土。

随着现代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演变,每一个欲获得欧洲统治权的国家发现,自己遭遇不妥协的英国提供资助的联盟的反对。

"财政援助"可以确保忠诚和成就。

援助每月拨付,如果任何一个盟国表现出懈怠,援助就会立即中止。

当法国资助美国进行独立战争时,它遵循财政援助政策。

为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估计耗费法国高达7亿美元,对此,法国没有提出任何补偿。

美国奸诈之处:

第一点:

美国政府代表起初知会盟国,无须担心还款条件,这个问题将在战争胜利后得以解决,暗示着将按照名义上的条款行事。

然而,美国是根据特别条款参战的。

正如外交关系委员会所解释的,美国不是盟友,而仅仅是一个合作者。

美国提供的不是财政援助,而仅仅是贷款。

《柏林条约》最终证实了美国与此前的战争同伙缺乏联盟关系。

由于美国在德国赔款中没有直接的金融利益,因此,在无须付出任何可见的成本时,美国体现出美德。

与之对比,盟国间债务问题显示出美国的所有最短视、最贪婪和最盲目的官僚特征。

美国敦促盟国,别期望获得战争成本和损失赔偿,但希望盟国足额偿还美国推动战争胜利的军备成本,正如上述,在技术层面上,美国不是盟友,而仅仅是伙伴,它不关心分割德国的胜利果实。

第二点:

美国若要盟国清偿它们的债务,就意味着美国将要从盟国和德国进口相应数量的商品。

然而在1921年至1923年,美国不仅没有降低关税,而且不断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制造商免受国外竞争,特别是来自债务国的竞争,这使债务国清偿其战争债务的努力成为徒劳,尽管它们不断贬值的货币导致本国产品越来越便宜。

第三点: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采取措施,将美国经济与黄金流动带来的货币效应隔离开来,从而阻止了正常的通货膨胀式发展来促进欧洲收支平衡的恢复。

结果是,就算美国已经具有世界上的大部分黄金,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还是不愿接手英国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领导地位。

正如乔治·奥尔德(GeorgeAuld)所称,"在道斯计划的时候(1924年),世界体系脱轨了。

英镑时代已经过去,或者似乎已经过去,但美元时代还没有来临。

美元成为世界金融运行的决定性因素的那天还没有到来。

在没有合作伙伴、没有信贷机制的情况下,外汇机制正力图发挥作用。

在世界体系中,没有一个国家真正扮演了债权国的角色"。

真正目的:

为了不让欧洲有钱用于重整军备,所以美国政府不应放弃其债权。

其思路是这样的,如果欧洲停止军备,它就会有钱支付其债务了。

如果它选择征用私人财产的话,它也能筹集到这笔钱。

结果:

美国财政部强硬地拒绝考虑,根据盟国接收的德国战争赔款情况,变动盟国间债务预定的偿还款项和支付利息。

因而,英国不得不转向法国和德国筹集资金,以支付欠美国的战争债务。

法国只有转向德国,并在1921年长驱直入萨尔地区,以德国的货物替代法国不能获得的赔款。

在这段时期,美国对世界经济形势造成的困难,催生了最严重的国家主义勒索行为。

在这样的岁月里,美国被给予了"夏洛克(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残酷无情的放高利贷者——译者注)大叔"的称谓。

强迫欧洲盟国,最终是英国,在战后继续清偿它们对美国的战争债务的本金和利息。

这是最大程度的政治侵略,它违反了美国在战争期间对其盟国做出的暗示性的承诺。

另一方面,在战争赔款的压力之下,德国的经济因这次有史以来最高的通货膨胀而破产了。

德国的中产阶级被一扫而光,这为后来的法西斯主义埋下了祸根。

美国运用政府资本成为毫无疑问的世界债权人,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美国国内和国际金融资本集中已形成一种最可怕的力量,对于这种力量篡夺全球信贷权,全世界没有任何抵制的力量。

相反,世界金融秩序越来越依赖于,美国政府在世界金融中不仅能够、而且确实发挥的主导作用。

欧洲可以以两种方式直接募集分期偿付其盟国间债务所必需的资金:

扩大对美国的出口——也就是说,侵入美国的市场,还有就是从美国投资者那里借贷。

美国的两难之处:

美国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机构所扮演的世界性放高利贷者的角色,肯定会给国内的产业利益,同时也给私企带来的伤害,如果欧洲进口到美国的货物增加到占领了美国市场。

因此,美国政府选择提高关税,以此来限制欧洲对美国的出口。

德国和盟国都无法通过取得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并取代美国的劳动以获得支付其政府间债务所必需的美元。

它们的选择只能是在美国进行新的私人部门借贷来募集资金。

政府间债务向私人债务的转变采取的是收支的三角形流动的形式。

资金从美国流向德国,从德国回到美国的欧洲盟国,从那儿再回到美国。

凯恩斯挖苦地描述了这种情形:

"在剥夺了德国仅有的周转资金之后,欧洲盟国不顾美国在巴黎的金融代表的意见和呼吁……又转向了美国,以取得足以让掠夺得以在一两年的时间里重新开始的资金,让受害人得到恢复。

"

结局:

在1928年到1929年年间,美国和欧洲之间的收支环流开始崩溃,先是当股市繁荣导致国内的投资增加时,美国私人购买外国债券放缓了;然后是由于市场的崩溃,这抹掉了可出借的资产;最后是因为大萧条,它本身就是债务不可能无限度堆积的产物。

政府间债权的首次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以破产而告终。

在伦敦经济会议上,法国拖欠了债务而英国只象征性地支付了一点。

美国的态度:

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债权国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确实无需听命于任何其他人。

罗斯福正在告诉全世界,美国政府无意于帮助这个世界从金融乱局中脱身而出,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个金融乱局是因为美国自己对于盟国间债务采取了狭隘主义的立场所造成的。

罗斯福总统运用美元贬值这一货币手段来加速美国价格的再度膨胀,这确实是明智之举;而黄金集团各国固执坚持它们的黄金平价也确实是短视的做法,这一政策导致它们很快地破产了。

但不可原谅的是,罗斯福专门运用美元贬值作为向已经穷困潦倒的欧洲展开经济战的一种手段。

实际上,它的政策造成欧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衰退,并且在极大程度上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小结:

美国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都在运用这个战略,但第三世界、苏联和其他债务国经济体仍然没有掌握它。

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当美国利用其债务国的地位作为手段,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时,欧洲的政策制定者们仍然没有掌握债务人导向的逻辑思路。

欧洲人认为,债务人对于其债权人提出的无论什么要求都要默默接受。

这就是为什么盟国和德国在20世纪20年代为了努力偿还它们的战争债务而牺牲了它们的经济。

债务人的力量在于威胁体系、通过其违约而打击债权人的能力。

一旦认识到了这一破坏性的力量,债务人就能够制定法律。

欧洲各国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这个潜在的力量一无所知。

它们很像现代的第三世界国家,让自己接受了经济压迫,只是通过战争开支才从这样的压迫下解脱了出来。

发动战争证明比联合起来另外建立一套金融体系要容易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