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通防常识.docx
《煤矿通防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通防常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通防常识煤矿通防常识大家下午好!
感谢公司领导安排,由我给大家讲解有关通防专业知识。
彭总讲水,今天我主要讲风。
风水,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占有重要位置,在煤矿企业也不例外,煤矿五大自然灾害:
水、火、瓦斯、煤尘、顶板,除了顶板以外,都和“风、水”有关系。
特别是通风,更是煤矿安全工作重中之重。
煤矿五大自然灾害,和通防有直接关系的,占了三个。
单说一个瓦斯,瓦斯灾害是煤矿灾害之首,瓦斯引发的矿难次数,死亡人数,产生的经济损失及其严重后果,直接威胁矿井生存与发展。
国家煤矿安全规程明确要求,每个矿井必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各业务部门“一通三防管理工作责任制”,在山东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及考核评级中,七大验收专业,通防专业占25分,占总分四分之一,这都充分说明通防工作极端重要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通防工作事关全矿大局,不仅仅是一个专业、一个区队、几个人的事情,人人有责,需要全员参与。
通防,全称“一通三防”,包括通风、防瓦斯、防煤尘、防灭火。
下面先讲通风。
矿井通风就是把地面空气送入井下,同时把污浊空气排出井外的过程。
地面空气主要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
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0.96%,氮气占79%,二氧化碳占0.04%。
除上述气体外,地面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水蒸气、微生物和灰尘等。
地面空气进入井下后,由于井巷容积有限,在生产过程中要不断消耗氧气,放出有毒有害气体、矿尘和水蒸气,空气成分、性质都会发生变化,危害工人健康和安全,对矿井进行通风就是要连续不断地供给井下各工作地点既要足够还要新鲜的空气稀释、排出有害气体及矿尘创造一个良好的气候条件。
新鲜空气主要是满足人的呼吸,规程要求:
各用风地点氧气浓度不低于20%,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5%,全矿井任何地点CO浓度不超过0.0024%,NO2不超过0.00025%,SO2不超过0.0005%,H2S不超过0.00066%。
良好的气候条件主要是保障井下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及机械设备正常运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风速、大气压力、粉尘浓度。
温度要求,进风井口以下必须在2度以上,采掘工作面不得超过26度,机电设备硐室不得超过30度。
风速要求,副井和主要进回风巷不得超过8M/S,采区进回风巷不得超过6M/S不得低于0.25M/S,采掘工作面不得超过4M/S,采煤工作面、煤巷半煤岩掘进工作面不得低于0.25M/S,全岩巷道不得低于0.15M/S。
对温度进行限制,保证冬季进风井口以下空气温度在2度以上,目的是防止井筒内结冰,一旦结冰,堵塞井筒断面影响风量,同时对提升设备、上下井人员安全、重要管线、电缆造成严重威胁。
对采掘工作面温度进行限制,主要是为保证职工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气温过高,人容易产生疲劳、头晕,甚至出现中暑。
对风速进行限制,主要是从安全生产、人体健康、作业条件等方面考虑,实践证明,风速过大,人员行走困难,影响听觉,还容易引起工人感冒,诱发风湿病,而且风速过高造成粉尘飞扬;风速过小,不能有效稀释、排出有害气体和粉尘,容易导致瓦斯积聚。
地面新鲜空气从主副井进,从风井出,一进一出构成矿井通风系统,矿井通风系统的状况决定整个矿井的安全程度,必须慎之又慎。
选择矿井通风系统,必须确保安全可靠,安全可靠是一切工作前提和目标。
要确保安全可靠,必须做到技术合理、运行稳定。
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要追求“系统简单、经济可行”。
系统简单是为了便于管理,也为了在发生事故时易于控制和人员撤离。
经济可行是为了经济效益,防止在选择通风设备、建造通风设施、掘进通风巷道等方面出现浪费。
矿井通风系统包括矿井通风方法、通风方式和通风网络。
矿井通风方法根据风流动力来源不同,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2种。
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压力差,促使空气在井下沿井巷流动,这种现象叫做自然通风。
我们最常见的烟卤,就是利用自然通风,烟卤底部气压高,烟卤顶部气压低,空气总是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烟卤向那里一立,风就出来了,而且烟卤越长,风量越大,烟卤里的空气被火加热后,温度升高,风量更大。
自然风压的大小和风流方向,主要受地面空气温度变化的影响。
由于自然风压一般比较小,而且不稳定,所以规程规定每一矿井都必须采用机械通风,利用主要通风机的运转产生通风压力,致使空气在井下巷道流动。
根据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式不同可分为抽出式、压入式、混合式3种。
目前我国大部分矿井都采用抽出式通风,采用这种方式,井下巷道始终处于负压状态,一旦主通风机停止运转,井下巷道风压立即升高,在短时间内可以有效防止瓦斯涌出,比较安全。
矿井通风方式是指矿井进风井筒和出风井筒的布置方式,分为中央式、对角式、混合式3种。
中央式又分为中央并列式与中央边界式2种。
我们矿采用的是中央边界式,进风井在井田中央,出风井大致位于井田浅部边界沿走向中央位置。
矿井通风系统中还有一个通风网络概念,主要是指风流怎么分岔、怎么汇合,包括串联通风、并联通风和角联通风3种基本联接形式,串联通风是指2条或2条以上的巷道首尾相连,并联通风是指2条或2条以上通风巷道,在某一点分开,又在另一点汇合,中间没有交叉点,角联通风是指在并联的2条风路之间,还有至少1条风路连通。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采区通风系统。
采区是矿井中一个独立区域,它的通风路线,风流从主要进风巷进入采区,清洗采掘工作面、硐室和其他用风巷道,然后排到矿井主要回风巷。
国家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每一个生产水平和采区,必须实行分区通风。
采掘工作面、硐室应采用独立通风。
通风系统中不得有不符合规程规定的串联通风、扩散通风、采空区通风。
分区通风和独立通风虽然名称不一样,意思一样,都是指井下用风地点的乏风直接进入采区回风巷或总回风巷。
采用分区通风或者独立通风,有很多优点:
风路短,阻力小,漏风少,经济合理,各用风地点都能保持新鲜风流,作业环境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一个采区、工作面或硐室发生灾变时,不至于影响其它地点。
刚才讲,采掘工作面、硐室“应”采用独立通风,这里用“应”这个字,没有用“必须”这个词,说明规程对采掘工作面串联通风没有严格禁止,虽然没有禁止,串联通风在一般情况下也不能采用,只有在采区内布置独立通风确实有困难时才能考虑“采串采、采串掘、掘串掘”,要经过严格审批,而且,一般情况下,不允许采用“掘串采”。
不允许采用“掘串采”,主要是考虑到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管理比较复杂,容易出现局部通风机停风、风筒损坏漏风或风筒末端距迎头太远导致瓦斯隐患,加上掘进头频繁打眼、爆破容易产生引爆火源,而采煤工作面人员比较集中,一旦掘进头发生瓦斯事故,就会直接波及被串联的采煤面,导致事故范围扩大。
矿井必须按要求开展通风阻力测定、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和风量测定工作。
每月要有风量设计及配风计划。
按实际供风量核定矿井产量,按实际供风量布置采掘头面,不得超过规定采掘个数。
采掘工作面和硐室要按瓦斯、二氧化碳、气候条件和工业卫生的要求合理配风,要尽量减少采区漏风,要保证通风阻力小,通风能力大,风流畅通。
要定期检查维修通风巷道,回风巷失修率不高于7%,严重失修率不高于3%,主要进回风巷道实际断面不能小于设计断面2/3。
井下巷道纵横交错,彼此连接,各类巷道发挥各自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离不开通风设施,有了通风设施,才能保证风流按照需要定向、定量流动。
通风设施包括风硐、扩散器、反风装置、风桥、防爆门、密闭墙和风门。
其中密闭和风门最常见。
密闭,一般用于隔绝采空区和盲巷,隔绝盲巷的密闭如果破坏,后果大家都知道。
隔绝采空区的密闭如果破坏,会立即向采空区漏风,引发矿井内因火灾。
风门,用于阻隔风流,但可以行人,也可以通车。
风门一旦破坏,或者两道风门同时打开,进风巷回风巷直接联接,造成风流短路,局部地点、局部区域、甚至整个采区都没风了,后果极为严重。
因此,通风设施是通风系统稳定可靠的关键,直接关系矿井安全,每一名下井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通风设施,爱护通风设施。
同时,由于顶板压力、设施老化及其他各种因素影响,通修区应加强检查、维修,这也是矿井通风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矿井瓦斯是以甲烷为主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总称,瓦斯是一种混合气体,因为主要成分是甲烷,人们习惯上也将甲烷称为矿井瓦斯。
瓦斯形成,是古代植物因地壳变化,被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由植物纤维分解而成。
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大部分瓦斯通过岩层裂隙散到空气里,只有少部分以游离状态和吸附状态保存在煤体和围岩中。
煤层内每吨煤或每M3煤在自然条件下所含的瓦斯量称为煤层瓦斯含量。
煤层瓦斯含量主要取决于煤层保存瓦斯的地质条件,包括:
煤的变质程度、煤层有无露头、煤层埋藏深度、围岩岩性、地质构造、煤层倾角、地下水是否活跃等等。
煤层瓦斯含量不易测量,在煤矿主要用瓦斯涌出量来指导生产。
井下瓦斯涌出量有两种表达方式,单位时间内涌入巷道的瓦斯量称为绝对瓦斯涌出量,每采一吨煤平均涌出的瓦斯量称为相对瓦斯涌出量。
影响瓦斯涌出量的因素除了以上讲的自然因素,还包括开采技术因素,主要有开采规模、开采顺序、回采方法、工艺流程,通风压力等等。
由于不同煤田、不同矿井瓦斯涌出量有很大差异,为保障安全生产,并做到经济合理,根据瓦斯涌出量和涌出形式将矿井分为不同等级,实行分级管理。
规程规定:
一个矿井中只要有一个煤(岩)层发现瓦斯,该矿井即为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10m3/t且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40m3/t是低瓦斯矿井,矿井相对涌出量大于10m3/t或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40m3/t是高瓦斯矿井。
瓦斯无色、无味,要检查空气中是否含有瓦斯,靠人的感观无法感知,必须使用专用仪器才能检测。
瓦斯比空气轻,首先积聚在巷道顶部。
因此测定瓦斯浓度时,应在巷道风流的上部进行。
瓦斯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渗透性,扩散速度比空气大1.6倍。
如果地应力过分集中,会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突然之间使巷道充满高浓度瓦斯,造成人员窒息,大量突出的煤炭堵塞巷道,造成矿井停产。
瓦斯还具有燃烧性和爆炸性。
瓦斯爆炸产生高温高压气体,瓦斯爆炸后温度高于1850度,空气压力为爆炸前9倍以上,能够瞬间摧毁周围一切设施,瓦斯爆炸后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更成为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
矿井瓦斯爆炸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3个基本条件,一是瓦斯浓度在5%16%之间;二是热源温度为650750度;三是氧气浓度在12%以上。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特别是前两个条件,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破坏爆炸条件的形成,把发生瓦斯爆炸的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是瓦斯治理主要指导思想。
首先,加强通风。
瓦斯积聚是造成瓦斯爆炸的根本原因,加强通风是防止瓦斯积聚最有效措施,应合理选择最佳通风系统,严格按照要求布置采掘头面,保证采掘工作面所需风量,按实际供风量核定矿井产量,做到以风定产。
掘进工作面通风必须实现“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自动分风”。
局部通风机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并实行挂牌管理,不得出现无计划停风。
局部通风机无计划停电停风非常容易造成工作面瓦斯积聚,并达到爆炸界限。
临时停工不得停风,否则,要立即断电撤人,设置栅栏,揭示警标。
长期停风区(超24小时)必须在24小时内封闭完毕,使用砖或料石封闭。
其次,加强检查和监测。
瓦斯浓度,是采取措施的依据。
准确掌握矿井中瓦斯的变化,是防止瓦斯爆炸的基本手段,也是矿井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
矿井必须建立瓦斯、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检查制度,所有采掘工作面、硐室、使用中的机电设备的设置地点、有人员作业的地点都应纳入检查范围,严禁空班漏检。
下井人员按规程规定佩带便携式甲烷报警仪。
矿井应按规程规定装备安全监控设备,包括矿井安全监控系统、风电瓦斯闭锁装置,设立通风安全监测机构。
采掘工作面和其它工作地点必须做到无瓦斯超限作业,无瓦斯积聚(瓦斯浓度在2%或以上,体积达到0.5m3)。
瓦斯超限要按事故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规程对采掘工作面瓦斯浓度的规定:
采区回风巷、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1%时;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作业地点风流中、电动机或其开关安设地点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5%时,或采掘工作面及其他巷道内,体积大于0.5m3的空间内积聚的瓦斯浓度达到2%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作业地点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时,必须停止用电钻打眼。
爆破地点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0%时,严禁爆破。
第三,防止火源。
火源是瓦斯燃烧和爆炸的必要条件之一,井下杜绝火源,是防止瓦斯引燃和爆炸的关键。
防止井下火源的原则是,禁止一切非生产火源,对生产中可能发生的火源严格管理与控制。
严格井口检身制度,严禁任何人携带烟草下井,井下严禁吸烟。
井下需要进行电气焊时,应严格制定并执行安全措施。
加强机械和电气设备检查和维修,杜绝失爆,电缆接头严禁有“鸡爪子”、“羊尾巴”和明接头。
井下禁止带电作业。
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度,禁止放糊炮、明炮。
防止机械摩擦产生火花等。
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瓦斯事故都是由于职工“三违”引起。
教育职工正规操作,提高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煤矿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矿物微细颗粒的粉尘统称为矿尘。
矿尘包括煤尘、岩尘和水泥粉尘。
煤矿在采煤、掘进、运输、提升等各个生产环节中,随着煤体,岩体的破碎,便产生大量的矿尘,其中以采掘生产过程所生成的矿尘量最大。
随着采、掘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矿尘的生产量也越大。
矿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对人体的危害。
工人长期吸入矿尘后,轻者会引起呼吸道发生炎症;重者可以导致尘肺病(煤肺病、矽肺病、煤矽肺病),这是一种危害最大的矿工职业病;煤尘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燃烧或爆炸,从而酿成严重灾害;加速机械的磨损,减少精密仪表的使用时间;作业地点矿尘过多,还会影响视线,甚至造成视力减退,不利于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增加了发生人身事故的可能性。
实验和生产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煤尘都会发生煤尘爆炸。
煤尘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
1、煤尘本身必须具有爆炸性,而且在空气中悬浮的煤尘并达到一定的浓度。
爆炸浓度为45-2000g/m32、要有能引起煤尘爆炸的火源。
煤尘的引燃温度,一般在正常情况下为6501050。
据统计,爆破作业和瓦斯爆炸是引起爆炸的两个主要火源,所以,严格执行爆破的有关规定和严格执行瓦斯管理制度,对防煤尘爆炸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要消除电气火源和其他火源,如明火、电火花、防爆设备失爆,井下火灾以及机械摩擦火花等。
3、氧气浓度不低于18%,但若空气中有瓦斯和煤尘的混合物时,氧气浓度为17%时也可能发生爆炸。
煤矿尘肺病及其预防尘肺病是人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过量细微的粉尘而引起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称为煤矿尘肺。
它是一种严重的矿工职业病,一旦患病,很难治愈。
发病缓慢,潜伏期可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往往被人们忽视。
但是,尘肺病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的影响,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远超乎一般人想象。
煤矿急需普及职业安全健康知识,提高职业危害防治水平和职工自我保护意识。
矽肺病。
因吸入含较多游离二氧化硅的岩尘为主所引起的矽肺病。
长期从事岩巷掘进的工人,如凿岩工、装碴工、爆破工等,他们接触硅尘的时间长,有可能得矽肺病。
矽肺病是煤矿尘肺中较为严重的一种职业病。
煤矽肺病。
由煤尘和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岩尘共同作用所引起的尘肺病,患者多为岩巷掘进和采煤的混合工种工人。
煤矽肺病兼有矽肺病和煤肺病的病理特征,是我国煤矿尘肺病中最常风的一种。
煤肺病。
长期接触和吸入煤尘的采煤工人,所患的尘肺病多为煤肺病。
煤肺病病情较轻,病变进展非常缓慢。
我国煤矿工人工种变动较大,很少从事单一工种。
因此,煤矿尘肺病中以煤矽肺病比重高大,约占80%左右。
煤矿尘肺病按病情发展的程度分为3期:
第1期表现为重体力劳动时感到呼吸困难、胸痛、轻度干咳;第2期表现为中等体力劳动或平常工作进感到呼吸困难、胸痛、干咳或带痰咳嗽;第3期表现为一般的工作,甚至休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胸痛、连续带痰咳嗽、行动困难。
煤矿尘肺病的发生与以下条件有关:
矿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矿尘粒度;矿尘浓度;身体健康状况等。
如果矿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越大,矿尘的粒度越细(小于5m),而且其浓度越大,则危害越大,如不采取防尘措施,将使发病期大大缩短。
在同样条件下,得病率也与健康状况、年龄、营养等条件有关。
预防煤矿尘肺病的关键就是降低工作场所的矿尘浓度。
矿井有完善的防尘供水系统,水源、水量、水压、水质等符合要求。
矿井主要运输巷,采区进、回风道,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掘进巷道,溜煤眼,翻车机,输送机转载点等处均要设置防尘管路。
胶带巷管路每隔50m设一个固定手柄三通阀门,其它管路每隔100m设一个三通阀门。
井下所有转载点必须有完善的喷雾装置,主要胶带巷转载点喷雾要实现自动化,溜煤眼上口皮带机头的转载点增设封闭式防尘罩,井下煤仓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输送机转载点必须有完善的喷雾装置;主要进风大巷及进风斜井,采区进、回风巷,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和掘进工作面都必须安装净化水幕,并应实现自动化,采煤面距上、下出口不超过30m,掘进工作面距迎头不超过50m,水幕应封闭全断面,灵敏可靠,雾化好,使用正常采煤机必须有内外喷雾装置,雾化程度好,能覆盖滚筒并坚持正常使用。
实行放炮作业的采掘工作面,必须采用湿式打眼、使用水炮泥、爆破远程喷雾,放炮前后洒水、冲洗岩壁巷帮,除尘风机,净化风流等综合防尘措施。
采煤工作面必须逢采必注,不注不采;煤或半煤岩掘进工作面必须实行短壁注水。
定期冲刷巷道积尘,要有冲刷巷道制度,落实到人,要有记录可查,井下巷道不得有厚度超过2mm连续长度超过5m的煤尘堆积。
矿井火灾的分类及危害发生在煤矿井下或发生在地面进风井口附近并能直接威胁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和人员生命安全的火灾均称为矿井火灾。
矿井火灾是煤矿主要灾害之一。
矿井火灾能够烧毁生产设备、设施,损失资源,产生大量高温烟雾及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致使人员伤亡,火灾还能够引爆瓦斯造成更大灾害。
矿井火灾按引火热源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因火灾,另一类是内因火灾。
发生最多的是内因火灾,约占总次数90%。
外因火灾(又称外源火灾)是指由于外部热源如明火、爆破、机械摩擦、电流短路等引燃可燃物造成的火灾,往往发生突然,来势凶猛,而且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出人意外,如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极易酿成恶性事故。
内因火灾(又称自燃火灾)是煤炭接触空气后,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产生热量而引发的火灾。
内因火灾大多数发生在采空区停采线、遗留的煤柱、破裂的煤壁、煤巷的高冒处、巷道浮煤堆积地点。
自燃火灾的发生有一个比较缓慢的有规律的演变过程,而且有预兆,易于早期发现;但火源隐蔽,因为人们难以或不能进入采空区或煤柱内,所以不容易找到真正的火源,同时受井下条件的限制,扑灭火极为困难,甚至有的自燃火灾可以持续数月、数年、数十年而不灭。
不论是外因火灾还是内因火灾,发火的最初阶段,井下风流及火烟,都是沿着发火前原有方向流动。
随着火势加大,温度增高,矿井空气密度和成分迅速改变,在矿井某些地段往往形成一种巨大的附加的自然风压,称之为火风压。
这种火风压,不仅能增减矿井总风量,还能引起矿井某些地段风流方向的改变。
一旦风流方向逆转,将会波及相当大的区域甚至全矿井,井下那些似乎安全的地区也会突然出现烟火,使人员发生中毒,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据统计,在矿井火灾事故中遇难的人员95%以上是烟雾中毒牺牲。
煤炭自燃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煤具有自燃倾向性(即在常温下有较高的氧化活性);二是有连续的供氧条件;三是热量易于积聚。
自燃倾向性是煤的内部特性,是一种自然属性,各种煤都有发生自燃的可能,具体主要取决于煤的变质程度、煤的水份、煤岩成份、煤的含硫量、煤的瓦斯含量、煤的粒度和煤的孔隙度等等。
煤虽然有自燃倾向性,但是,矿井或煤层自燃发火危险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煤的自然倾向性,还与煤层的地质赋存条件、开拓开采和通风条件有密切关系。
厚煤层容易发火,断层破碎带容易发火,煤层顶板坚硬也容易发火;煤炭回收率低容易发火,回采速度慢容易发火,采空区封闭不严也容易发火。
煤炭自燃的预防同其他灾害防治一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这也是防治火灾必须遵循的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就是要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成就,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性措施,以达到防火目的。
选择合理的开拓开采方法,要保证最小的煤层暴露面、最大的煤炭回采率、最快的回采速度、易于隔绝的采空区。
必须建立矿井防灭火系统,要有矿井防治自燃发火的措施,开展火灾的预测预报工作。
开采自燃煤层,必须对采空区采取预防性灌浆或全部充填、喷洒阻化剂、注凝胶、注惰性气体、均压等措施,编制防灭火设计,防止自燃发火。
井下常用的灭火方法可分为直接灭火、隔绝灭火和联合灭火3类直接灭火:
就是用水、砂子、岩粉、化学灭火器、高倍数泡沫灭火器、以及挖除火源等方法来扑火火灾,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灭火方法。
具备直接灭火条件的火灾,应尽量采用直接灭火法灭火,以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隔绝灭火法:
当井下火灾不能用直接灭火扑灭时,必须迅速在通往火区的所有巷道内砌筑密闭墙,将火区封闭起来,等到密闭区内氧气几乎消耗完了,二氧化碳大大增加,燃烧即自行熄灭。
此法是处理大面积火灾,特别是控制火灾发展的有效方法。
联合灭火法:
使用隔绝法灭火时,熄灭火灾所需时间很长。
如果密闭墙质量不高,漏风较大,不能使火灾熄灭。
为加速火灾熄灭,通常在火区封闭后,还要采取一些积极灭火措施,如灌浆或注惰性气体和调节风压等等,就叫联合灭火法。
今天讲解就到这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