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16702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5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一章 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一章 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一章 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一章 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力.docx

《第一章 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力.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力.docx

第一章第一章力力第1节:

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具体的例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三)德育目标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教学方法:

启发式、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

磁铁、铁钉、弹簧秤、钩码(学生用)圆规、三角板、讲练所用的投影片(教师用)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平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力的现象太多了,打过篮球吗?

提过水吗?

举过哑铃吗?

帮人推过车吗?

都干过,这些事情通俗的话就是出点力气,可在物理学里力是一个什么概念?

产生力的条件又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学生实验:

磁铁吸引铁钉用手拉弹簧秤的挂钩引导回答出:

磁铁对铁定施加了力,同时感觉出力铁钉也在吸引磁铁;用于拉弹簧时,手也被弹簧所拉。

(2)出示投影片效果施力物体作用受力物体效果脚踢球手提水肩推车引导学生回答:

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板书: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强调:

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

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找出下列带“”的物体所受的力,指出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A木块飘浮在水面上B手里托着一本书2、力的大小和方向实验:

(1)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轻轻地拉一下弹簧的挂钩,测一下拉力的大小。

(2)测钩码的重力的大小引导得出: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提问:

在初中学习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

竖直向上老师归纳:

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板书:

力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方向由具体的作用去定。

3、力的图示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引导回答: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其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教师总结归纳引入:

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那在物理学当中可以形成准确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就是力的图示。

(1)教师板演:

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100N的力F,如何表示这个力呢?

首先选一标度(比如1cm长表示20N的大小)。

其次,从力的作用点向右画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要是标度的5倍,表示100N,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学生:

根据过程总结什么是力的图示。

板书:

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2)力的示意图。

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3)巩固训练AG=50N,表示其所受中立的力的图示:

B与水平面成300角的斜向右上房的500N的力的图示。

师生公平学生答案。

归纳:

标度可以任意选取,但要依题而定,还要使所选取的标度有利于作图。

在力的图示中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

4、力的种类:

提问:

同学总结一下学过什么名称的力学生答:

拉力、支持力、压力、重力、动力、阻力教师分析:

象拉力、支持力、压力、动力、阻力一听名称,同学够知道力的作用形式及效果,这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类的。

但这些力产生的条件及性质不一定是一样的。

比如:

象重力、拉力是不同性质的力,但都可以作为动力或阻力;而性质相同的力,又可产生不同的效果。

比如支持力、压力是同种性质的力,产生的效果却不同。

所以力的分类按效果和性质来分。

板书: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

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按效果分:

拉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等。

三、小结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图示和步骤(3)能从效果和性质两方面区分力。

以上内容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掌握的基本内容,我们下节课就分别学习按性质分类的三种常见力产生的条件及大小、方向的确定。

四、作业1、P5练习一

(1)

(2)2、我们在游泳时,用手向后划水,身子却会向前游去,为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重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要片面。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1、“重心”概念的理解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

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

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

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

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

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

是地球。

强调:

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

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归纳: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

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

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动手实验:

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

G与m成正比。

板书:

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强调:

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

一般的处理方法:

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出示投影片A如图: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N。

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N。

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B、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a、就是物体的重力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C、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如图所示,这个表示对吗?

师生共评得到:

A:

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出示投影片)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

教师演示:

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

具体过程:

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归纳:

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木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

比如:

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三、小结1、用投影片出示小结内容

(1)重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重力与引力的区别(3)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4)重心的确定四、作业1、试画出物体A的重力示意图2、课本P5、练习一3、4五、板书设计六、教学总结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平缓些。

第3节:

弹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确定弹力的方向三、德育目标:

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能力,结合实际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教学难点:

1、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2、弹力方向的确定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讨论答疑教学用具:

弹簧、海绵、薄竹片、微小形变演示仪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1)实验演示:

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

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老师:

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

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

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

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

引导回答:

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板书: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

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实验操作:

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

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

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

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

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

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3、弹力的方向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

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1: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分析:

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

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结论:

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得出:

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

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结论:

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1)画出下列各静止物体的弹力(接触面光滑)

(2)师生共评:

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的面垂直,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都是垂直于面;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面,弹力垂直于这个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强调:

象B图中,斜面与球间有无弹力?

对小球状态进行分析:

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弹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

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

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得基本方法,说明两接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5、形变的种类请同学阅读P6,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学生:

形变分为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比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为拉伸形变,弓、跳板的形变为弯曲形变,金属丝被扭转为扭转形变。

总结:

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三、小结1、弹力产生的条件2、弹力方向的确定3、形变的种类四、作业P8、练习二、3、4、5五、板书设计第4节:

摩擦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净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在研究问题时,要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uFn解决具体问题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2、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教学用具:

带绳的木块、小铁块、弹簧秤(学生用,二人一组),学生自己一人备一块小毛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桌子上给文具盒一个初速度,文具盒最终会停下来,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答:

有阻碍它前进的力。

师问:

那这个力是谁给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力呢?

引导回答:

与桌面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才产生这个力。

师:

对,这就是初中已经有了的概念,滑动摩擦力。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摩擦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受到的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

学生实验:

让学生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缓慢运动,保证弹簧秤的示数不变。

就可以维持木块匀速前进,这时物块和桌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

方向如何?

再在木块上加一铁块,同样维持物块匀速前进。

这时滑动摩擦力变了吗?

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

滑动摩擦力变大,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有关,且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更换实验条件,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拉动,同样维持其匀速运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发现比在桌面上的要大,说明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答:

说明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老师归纳:

经实验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互之间的正压力FN成正比,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材料有关。

关系式表达为FuFN,u是动摩擦因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是没有单位的,u是F与FN的比值。

滑动摩擦力的放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知识反馈性练习(出示投影片)

(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支持面上的滑动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也一定越大;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支持面的滑动方向相反;C、接触面的滑动摩擦系数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用100N的力在水平方向匀速推动重500N的箱子,那接触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

u值为多大?

师生共评每一句话的错误在哪里?

应该怎样理解。

强调: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接触面的运动方向相反,而不能说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3、滚动摩擦: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提问:

车轮、滚动轴承为什么都做成圆的?

引导学生答:

因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4、静摩擦:

提问:

把一个很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小蚂蚁能不能推动?

学生:

推不动。

提问:

如果地面是光滑的呢?

学生:

有的认为推动,有的认为推不动。

老师强调:

到底推动推不动?

学生甲:

推动推不动,不是看铁球的重要,要看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

比如一辆汽车,两三个人搬不动,但可以推得动。

老师:

对,分析得太好了。

在水平地面上是否推动物体,不取决于这个物体重量的大小。

如果地面光滑,重力不会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如果地面粗糙,推力大于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净摩擦力,就推得动,下面我们来研究静摩擦力。

(1)教师演示:

用力推讲桌。

开始用很小的推力,推不动,分析讲桌受力情况。

再用稍大的力推,还静止不动,分析受力情况继续增大推力,讲桌开始运动,分析受力情况。

分析:

讲桌在推力作用下相对地面静止,但在沿这个力的方向上有相对运动趋势,就是因为讲桌跟地板之间发生了摩擦。

这个摩擦力和推力都作用在讲桌上,他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因此讲桌保持不动,这时发生的摩擦叫青摩擦。

青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提问:

那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确定呢?

有什么规律呢?

请同学们自己动作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两人一组,木块静止地放毛巾上,开始用较小的力拉木块,木块静止,记下拉力大小,慢慢增加拉力,木块仍静止,记下拉力的大小。

继续增大拉力,木块刚开始动,记下拉力的大小。

然后保持匀速运动,记下拉力的大小。

出示投影片、填表过程测力计读数拉力方向摩擦力大小摩擦力方向1静摩擦力12静摩擦力23最大静摩擦力4滑动摩擦力结论:

最大静摩擦力就是物体刚开始运动时所需的最小推力。

是实验得到:

静摩擦力随着推理的增大而增大,它的极限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

可见,静摩擦力是一个变力,变化范围为:

0F静Fmax

(2)静摩擦力的作用拿在手中的东西不会滑落把线织成布,用布缝衣服,也是靠纱线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作用。

(3)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片)斜面上有一物体,质量为m,在斜面上静止不动,m受摩擦力吗?

为什么?

三、小结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接触面粗糙。

3、在接触面上有重点作用的正压力4、有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2滑动摩擦力大小方向3静摩擦力变力0F静Fmax方向四、作业:

P16练习四(3、4)思考:

在F作用下,A静止在墙上,这时F50N;如果F增大为100N,A还静止在墙上,在这两种情况下,A所受到的摩擦力如何变化?

(A的质量为10kg)五、板书设计六、教学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推动分析,得出所要的结论。

这样既收到的好的学生效果,又进一步了解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节:

力的合成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

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

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法教学用具:

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钩码、弹簧秤、细线、三角板学生每两人一组:

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两条、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

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

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

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二、新课教学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阅读P12,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片)

(1)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一样,那这个力就是这个力的。

(2)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2、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呢?

请同学看下面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定字再生放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

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记下F1、F2的力的大小。

(4)放开弹簧秤,使结点重新回到O点,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F1、F2和F1的力的图示。

(5)用三角板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在误差范围内,F几乎是F1、F2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经过前人们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6)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学生实验情况,数据处理,要求操作的规范,遵从实验结果,尽量把误差减小到最小。

要求同学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F1与F2的合力,与实际合力对照,相距多远,差距大不大。

总结:

可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斤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就要平行四边形定则。

以后我们还要利用这个定则进行速度、加速度等的合成,只要是矢量的合成、就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在实验中,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那就找一找原因,是否有错误操作,即使操作完全正确,也会有实验误差,也不会完全重合。

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要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许多此实验才总结出来,并不是一次实验就能得到。

3、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例: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

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解:

选择某一标度,利用0.5cm的长度表示15N的力,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L,利用F15N即可求出。

教师要在黑板上板演示。

(1)巩固训练:

(出示投影片)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如果是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又如何求他们的合力呢?

为什么可以这样求?

学生讨论会得到:

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就得到其合力。

因为每一次合成都遵从每两力与其合力产生共同效果的思想,所以可以这样合成。

(3)请同学完成P13的思考与讨论。

提问,如果两个分力F1、F2,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合力的范围。

(用作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