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版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鉴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16549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印版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鉴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打印版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鉴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打印版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鉴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打印版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鉴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打印版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鉴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印版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鉴析.docx

《打印版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鉴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印版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鉴析.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打印版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鉴析.docx

打印版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鉴析打印版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鉴析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目录长歌行汉乐府2七步诗曹植2敕勒歌北朝民歌3咏鹅骆宾王3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4咏柳贺知章5凉州词王之涣5登鹳雀楼王之涣6春晓孟浩然6宿建德江孟浩然7凉州词王翰7出塞王昌龄8从军行王昌龄8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9鹿柴王维9竹里馆王维10送元二使安西王维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11别董大高適11静夜思李白12古朗月行李白12望庐山瀑布李白13赠汪伦李白13独坐敬亭山李白1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14早发白帝城李白15秋浦歌李白15望天门山李白1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16绝句杜甫17赠花卿杜甫17江南逢李龟年杜甫18夜喜雨杜甫18绝句杜甫19江畔独步寻花杜甫19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20江雪柳宗元20寻隐者不遇贾岛21枫桥夜泊张继21渔歌子张志和22寒食韩翃22滁州西涧韦应物23塞下曲卢纶23游子吟孟郊24竹枝词刘禹锡24乌衣巷刘禹锡25望洞庭刘禹锡25浪淘沙刘禹锡26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6忆江南白居易27悯农李绅27山行杜牧28江南春杜牧28清明杜牧29秋夕杜牧29乐游原李商隐30元日王安石30泊船瓜洲王安石31梅花王安石31商山早行温庭筠3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33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33惠崇春江晓景苏轼34题西林壁苏轼34夏日绝句李清照35示儿陆游3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36小池杨万里3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37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37春日朱熹3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8题临安邸林升39游园不值叶绍翁39石灰吟于谦40竹石郑燮41己亥杂诗龚自珍41长歌行长歌行汉乐府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knshui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题解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古诗今译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

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注词释义长歌行:

汉乐府曲调名。

晞:

晒干。

阳春:

生长茂盛。

布:

散布,洒满。

德泽:

恩泽。

焜黄:

枯黄。

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

同“花”。

徒:

白白地。

衰:

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七步诗七步诗曹曹植植q煮豆燃豆萁,lch漉豉以为汁。

f萁在釜下燃,q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jin相煎何太急。

作者背景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诗人。

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

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

注词释义釜:

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萁:

豆秆。

漉:

过滤。

豉:

豆豉。

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古诗今译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

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名句赏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

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

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

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

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

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

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

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敕勒歌敕勒歌北朝民歌北朝民歌chl敕勒川,阴山下。

qing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xin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背景相传这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

这首歌原为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

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

注词释义川:

指平原。

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阴山:

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

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穹庐:

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

即今蒙古包。

野:

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

见:

同“现”,这里不读jin。

古诗今译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

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

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

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

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咏咏鹅鹅骆宾王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作者背景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

人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就有诗名,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是“初唐四杰”之一。

注词释义咏鹅:

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

颈的后部。

这里代指脖子。

拨:

划。

名句赏析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

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

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

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像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

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

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

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认识生活的开始,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

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

回乡偶书二首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者背景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

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

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注词释义偶书:

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

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

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

家乡的口音。

无改:

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cu):

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相见:

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

即不认识我。

笑问:

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

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

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古诗今译其一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

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名句赏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

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

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咏咏柳柳贺知章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背景见回乡偶书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咏:

歌唱,赞美。

碧玉:

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

妆:

打扮。

绦:

丝带。

古诗今译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

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

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

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

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

“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

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凉州词凉州词王之涣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rn一片孤城万仞山。

qing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背景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

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注词释义凉州词:

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仞:

长度单位。

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万仞,形容极高。

羌笛:

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

指折杨柳曲调。

何须:

何必。

度:

经过。

玉门关:

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古诗今译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

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名句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

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王之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词句注释鹳雀楼:

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

“(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白日:

太阳。

依:

依傍。

尽:

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

想要。

穷:

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

眼界宽阔。

更:

再。

一:

是虚数,一层或比一层还要多。

白话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名句赏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那是一个日落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

诗的前两句一写天空,一写河流,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笔笔入神,真是景象壮阔,气势不凡。

诗写到这里,虽只两句,似乎笔力已尽。

谁想作者却又翻空出奇,把读者带入更高的境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并不满足于对眼前景物的流连,还想探究更远的景色,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春春晓晓孟浩然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背景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他的诗淡雅清新,多写田园隐逸生活。

和王维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有春晓、宿建德江等。

注词释义眠:

睡觉。

闻:

听见。

啼鸟:

鸟鸣。

夜来:

昨夜。

古诗今译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名句赏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

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

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

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

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

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

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宿建德江宿建德江孟浩然孟浩然zh移舟泊烟渚,mchu日暮客愁新。

kung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作者背景见春晓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建德江:

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渚: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旷:

空旷。

江清:

江水清澈。

古诗今译行船停靠在烟雾迷茫的江中沙洲,日落黄昏时旅途的愁思愈来愈深。

茫茫旷野里低垂的天幕比树还低,江水清清一轮明月离人很近。

名句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此诗写旅途愁怀,构思巧妙。

起句“移舟泊烟渚”点题,写小船停靠在建德江中的小沙洲边准备住宿。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一个“新”字,让人觉得原来诗人本有无尽的旧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浓的新愁。

这就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但新愁何在,作者没有明说,却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江边日暮风景:

茫茫旷野,天幕低垂,似要笼罩一切;清清的江水中,只有一轮明月,在舟边荡漾。

在这茫茫四野、悠悠江水中,惟有明月来陪伴孤独的游字。

明月让他获得了慰藉,也使他平添了更多的新愁。

“愁”是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凉州词凉州词王王翰翰葡萄美酒夜光杯,cu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背景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注词释义凉州:

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葡萄美酒:

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夜光杯:

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催:

催促。

沙场:

旷沙平野。

后多用来指战场。

古诗今译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

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

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出出塞塞王昌龄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背景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龙城飞将:

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

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

只要。

阴山:

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从军行从军行王昌龄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成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背景见出塞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青海:

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

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破:

击败。

玉门关:

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楼兰:

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

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

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背景见出塞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芙蓉楼:

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辛渐:

诗人的朋友。

吴:

古国名。

这里指镇江。

平明:

清晨天亮时。

楚:

古国名。

吴、楚,泛指润州一带。

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冰心在玉壶:

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

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

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

古诗今译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

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

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

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鹿鹿柴柴王王维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背景王维(701-760),唐代诗人。

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词释义鹿柴:

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

王维在这里有别墅。

柴,读作zhi,同“寨”、“砦”。

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

只。

返景:

夕阳的回光返照。

景,读作y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

又。

青苔:

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

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

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

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

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

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竹里馆竹里馆王王维维hung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者背景见鹿柴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幽:

幽静。

篁:

竹林。

复:

又,再。

长啸:

撮口出声对啸。

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古诗今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名句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谈、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表明自己虽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