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阿福做长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16414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米》《阿福做长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认识米》《阿福做长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认识米》《阿福做长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认识米》《阿福做长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认识米》《阿福做长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米》《阿福做长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认识米》《阿福做长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米》《阿福做长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米》《阿福做长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认识米阿福做长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认识米阿福做长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思阿福做长袍-认识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认识米_数学_教学内容:

版(五四分段)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二91-92页红点标示的问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认识1米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并且能够在实际活动能够把握好合适的长度单位。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际,通过比一比、量一量、估一估,加深对米的认识。

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米尺的使用灵活度,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情感与态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学习和认识了厘米的有关知识,再来学习和认识米,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长度单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生对空间观念的想象力不太强烈,所以要通过动手、动脑、小组合作等方法,让他们从初步感知,到真正建立长度观念,一步步地深入,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米的认识,1米=100厘米。

难点:

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白板、绳子、软尺、跳绳、彩带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师:

上课。

生:

起立师:

同学们好生:

老师好师:

请坐,同学们老师来的时候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很棒,个个很聪明,老师想通过这节课亲眼见证一下,行吗?

生:

行师:

好,请同学们把书放到左上角,本子放到右上角,铅笔,橡皮放到中间,坐直。

师:

很精神。

下面我们进行口算练习,(随机点):

20+20=30-20=40-20=90-50=100-50=80-40=30+40=100-20=100-30=100-80=90-30=100-40=100-30=80-30=师:

同学们的口算能力非常棒,说明我们班的口算基本功很扎实。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阿福的新衣”中的故事,这次阿福要做一件长袍,看看阿福在做新衣服的时候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播放视频再次做新衣服,阿福还是遇到了问题。

我们来帮帮阿福好吗?

生:

好。

师:

那认真学完这节课,我们就能解决了,这节课我们就来:

认识米(板书,白板)(设计意图:

让学生观看一个小故事,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现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能够集中精神在整个课堂。

)三、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认识米尺,得出米与厘米的关系。

师:

阿福的长袍到底做成1米,还是100厘米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师傅用的那把尺子-米尺吧。

(出示米尺)师:

这一个小格就是1厘米,10个小格也就是一个大格师10厘米,接着就是20厘米、30厘米。

100厘米。

哎?

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

1米就是100厘米。

生2:

1米=100厘米。

师:

是的,板书1米=100厘米,100厘米就是1米,米也可以用m表示。

师:

(指着米尺)也就是到了100厘米的刻度,我们可以说1米也可以说100厘米。

现在阿福的问题能解决吗?

生:

能。

师:

谁能解释一下?

生1:

我,1米=100厘米,他们说的是一样的,只是单位不一样。

生2:

师:

同学们说的很好。

(设计意图:

通过在白板上观察米尺,让学生自己发现1米和100厘米的关系,让他们彻底明白,原来1米和100厘米是一样长的,只是长度单位不一样,师傅和徒弟说的都对。

而且还掌握了米与厘米的进率。

)2、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活动一:

师:

同学们,1米到底多长呢?

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1米的绳子,伸开双手轻轻拉直,比划一下,认识一下,感受一下。

生:

比划,感受(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绳子感知1米,在思想上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活动二:

师:

一米差不多就是同学们伸开双臂的长度,(出示白板)现在你们对1米有了初步认识,请同学们估一估,1米大约是从你的脚底到身体的什么部位?

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生:

比划,交流。

师:

你来说说1米到你的什么位置?

(高的孩子)生:

到这里,用手指一指。

师:

胸部的位置,你来说一说。

(矮的同学)生:

到这里。

师:

脖子的位置。

师:

由于身高不同,所以1米所对的身体位置也不同。

是吧?

生:

是。

(设计意图:

就地取材,继续巩固学生对1米的认识,让他们直观的了解1米大约有多长,而且了解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

)活动三:

师:

请同学们找一下,教室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找出来了,举手。

生:

教室的门宽,桌子的高度,黑板的宽。

(可以让学生下来指一指)。

师:

你观察的真仔细,你观察的很认真。

生活中有好多的东西都跟米有关,希望你们认真的去发现。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间接的认识1米的长度,为后面的估测做铺垫。

)3.用米测量。

活动四:

师:

你们喜欢跳绳吗?

生:

喜欢。

师:

那你们想知道跳绳的长度吗?

生:

想。

师:

谁能估计一下跳绳的长度?

生:

大约2米,大约3米。

出示题目一根跳绳大约长()米。

师:

老师请1位同学到台前与老师一起测量一下跳绳的长度。

谁愿意展示自己?

生:

我。

我。

师:

边说要求,边操作:

(白板出示)1.软尺要用厘米的一面,师展示。

2.要从头测量,就是“0”刻度开始。

3.把跳绳和软尺拉直测量。

师生:

开始。

师:

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刻度是几?

生1:

大约2米。

生2:

大约2米师:

一根跳绳大约2米,同学们你们学会用米尺测量了吗?

生:

会了(设计意图:

师生互动,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现课堂的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几米的概念并且学会测量的方法,为后面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活动五:

师:

看到小组长桌子上的漂亮信封了吗?

生:

看到了。

师:

这是老师送给你们小组的神秘礼物,请小组长打开给组员看看是什么?

生:

彩带师:

那想不想测量一下彩带的长度?

生:

想师:

听老师的要求,看大屏幕。

(出示白板)先估一估,在量一量。

小组合作,进行测量,注意测量的问题。

开始。

测量完毕生汇报。

生:

生:

汇报师:

同学们测量的很仔细,很熟练。

(设计意图:

用漂亮的信封,增加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测量的方法,增加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能力)4.米和厘米的综合感知。

为了奖励你们老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米与厘米本是一对好兄弟,他们一起帮助尺子测量长度。

可米觉得自己的个大,功劳大,瞧不起厘米。

一天,小铅笔跑来找米大哥,说道:

“米大哥,听说你的本领特别大。

你能帮我量一量,现在我有多高?

”米大哥可犯了愁,因为小铅笔太矮了。

这时厘米小弟跑来说道:

“大哥,别着急,我来试试。

”“长3厘米。

”厘米很快就量出了小铅笔的长度。

师:

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点儿什么?

生1:

米大,厘米小。

生2:

测量短的东西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师:

白板出示。

师:

那同学们以后测量的时候要认真选择单位呀。

正好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同学们愿意试一试吗?

生:

愿意。

师:

白板出示。

同学们说完答案直接说说理由。

第一个生:

厘米。

因为它是小的东西,因为它小。

师:

反应真快。

下一个。

生:

米。

因为跳绳是长的东西。

师:

很好,下一个。

生:

米,因为教室很长。

师:

正确,下一个,你来说生:

厘米,因为橡皮是短短的。

师,也很棒,最后一个,没有发言的要抓住机会呀。

生:

米,因为大楼很高。

师:

很好,请坐,同学们的表现真的让老师刮目相看!

老师很佩服你们!

(设计意图:

这个是作为这节课的一个“小高潮”,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表现很棒,而且在愉快的听故事的过程中还学到了知识,达到了快乐学习的效果。

接着出示一个练习题,趁热打铁,让学生巩固新知。

)四、巩固新知,拓展练习师:

这节课我们学的知识真不少,老师想看看谁能把知识活学活用!

请看大屏幕。

师:

你来读读题目。

生:

连一连师:

10厘米生:

小刀师:

观察仔细,1米30厘米生:

桌子连。

桌子比较长师:

总结的很到位,28米生:

操场的长度,操场比较大师:

很好,同学愿意继续解决问题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能够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巩固米和厘米的认识,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生:

愿意师:

你来读读题目生:

单位的换算(学生读题目)师:

请坐,第一个谁来解决?

生:

200厘米。

师:

能告诉老师你怎样算的吗?

生:

1米是一个100厘米,2米就是2个100厘米,也就是200厘米。

师:

分析的很好。

第二个。

生:

400厘米。

师:

回答的真流利。

下一个生:

6米。

师:

脑子很灵活,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算出来的吗?

生:

100厘米是1米,600厘米就是6米。

师:

知识运用很灵活,请坐,最后一个,没有发言的要加油了生:

5米。

(设计意图:

复习米与厘米的换算,把本节的重点巩固一下,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会用两种方法表示物体的长度。

)师:

掌握的真好。

同学们的表现很棒。

下一题,你来读题生:

单位的计算师:

第一个,你来说生:

80厘米师:

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做的?

生:

1米=100厘米,100-20=80厘米。

师:

说的很好,你可以当小老师了。

下一个生:

60厘米师:

怎样想的?

生:

单位一样,直接计算。

师:

看题很认真,下一个生:

60厘米。

单位不一样,现化单位师:

做的很好,最后一个,这节课没有举手的要加油了生:

30厘米师:

真棒,请坐。

同学们要注意计算的时候,如果单位不统一,要化成统一的单位才能进行计算,单位统一时,直接计算就行了。

(设计意图:

作为一个拓展延伸吧,学习了这么多知识,让学生学会把知识深化,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单位一致的重要性。

)五、畅谈收获,课堂小结师:

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的让老师刮目相看,这堂课快要结束了,同学们想一想: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

答,计算要单位统一,米厘米,米的长度,估计。

生:

.师:

白板出示,总结(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把本节的知识顺一顺,同时挺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当堂检测师:

在本节的最后,老师要对你们进行一次检测,一人一张纸,认真做完,交给老师。

生:

做时间到师:

没做完的下课做完,上交。

下课生:

老师再见师:

同学们再见板书设计:

米的认识看:

视频想:

1米=100厘米?

做:

活动1:

感知1米活动2:

身体上的1米活动3:

教室中大约是1米的物体活动4:

师生测量活动5:

小组合作,分工测量。

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

1.上课回答问题的表现。

大部分的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很积极,一节课下来,我关键性的看了一下,全班只有1个同学没有积极回答问题。

2.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堂课学生的解决问题积级性很高,尤其是第一次回答后得到表扬的孩子,他们的积极性更高,回答完了还想回答,手举的高高的。

极个别的同学不太敢举手,但是在最后,在我的鼓励下,有一两个孩子举手了,而且回答的很好,我给予了表扬和鼓励。

3.课堂测评的结果。

在课堂的当堂检测中,大约看了一下,有百分之九十六的学生做的全对,课堂效果很好。

认识米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认识米_数学__本节课我想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及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几个方面进行评测,对结果分析如下。

一、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效果分析1.课前的口算练习。

学生有点儿紧张,刚开始的时候有一点儿不积极,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气氛逐渐高涨,我记得有两个同学口算不是很好,没回答上来或者说较慢,但是后面的同学马上就回答出来了。

总体来说,口算练习还不错。

2.课堂上的表现。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非常积极,求知的欲望强烈,学习的气氛很热烈。

学习知识之后,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敢于积极解决问题,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真的令我们吃惊。

比如:

后面的练习解决,第一个学生回答的时候不仅说出了答案,而且把理由说的很详细,很明确、很到位。

所以,整个课堂下来,学生把问题解决的很快而且很完美。

二、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我就从整个课堂的设计环节出发,把每个环节学生参与的人数制成表格进行评价,这样一目了然。

解决第一个问题的积极性积极不积极活动一的参与性全部参与偶有开小差活动二的参与性全部参与偶有开小差活动三的参与性全部参与偶有开小差活动四的参与性全部参与偶有开小差活动五的参与性全部参与偶有开小差课堂练习的回答很积极不积极整个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太高注:

红色代表本节课学生的积极表现,蓝色代表本节课学生的小缺陷。

三、动手操作的能力一开始简单的操作,每个学生都很认真,仔细,最重要的操作就是活动四和活动五,活动四有三名学生给我一起互动,我认为他们的操作能力不能说是很好,但是对于第一次上台使用米尺的他们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活动五的操作最重要,因为把估测也运用其中,学生小组合作,还要做好分工,测量的时候还要找到米尺的一面,而且地方有限,学生不能太乱,所以真的考察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一共八个组,大部分的组长做的较好,让组员严格按照测量要求,把一端对齐,然后慢慢的、一点点的测量,直到找到彩带对的刻度,准确读出。

当然有个别组进行的不是很顺利,但是在我的指导下,操作的也不错,总算是量出来了。

整个操作的部分来说,学生在小组长的分配下,积极参入测量、记录,非常认真,而且个别组讨论的非常激烈,得到结果还不断的讨论。

整体来说,操作能力强,合作能力配合默契。

整体来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很好,尤其是练习的部分,我提问的第一个学生不光把答案非常流利的说出来,而且把做这道题的思路说的清清楚楚,这样后面的同学回答的时候也仿照这个同学,这样,这些知识的学习,就让学生自觉地交给了其他的同学,不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也体现了现在课堂的要求,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者。

同时,在课堂上,省了我好多无谓的语言。

整个课堂来说,学生参与的较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较强,参与度很好,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尤其是后面,学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精彩,能较积极的投身在自主探索,动手探索、合作学习中。

整个课堂学生的回答很积极,回答问题的质量也很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默契,课堂练习的准确率很高。

认识米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认识米_数学__本节课我想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及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几个方面进行评测,对结果分析如下。

一、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效果分析1.课前的口算练习。

学生有点儿紧张,刚开始的时候有一点儿不积极,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气氛逐渐高涨,我记得有两个同学口算不是很好,没回答上来或者说较慢,但是后面的同学马上就回答出来了。

总体来说,口算练习还不错。

2.课堂上的表现。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非常积极,求知的欲望强烈,学习的气氛很热烈。

学习知识之后,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敢于积极解决问题,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真的令我们吃惊。

比如:

后面的练习解决,第一个学生回答的时候不仅说出了答案,而且把理由说的很详细,很明确、很到位。

所以,整个课堂下来,学生把问题解决的很快而且很完美。

二、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我就从整个课堂的设计环节出发,把每个环节学生参与的人数制成表格进行评价,这样一目了然。

解决第一个问题的积极性积极不积极活动一的参与性全部参与偶有开小差活动二的参与性全部参与偶有开小差活动三的参与性全部参与偶有开小差活动四的参与性全部参与偶有开小差活动五的参与性全部参与偶有开小差课堂练习的回答很积极不积极整个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太高注:

红色代表本节课学生的积极表现,蓝色代表本节课学生的小缺陷。

三、动手操作的能力一开始简单的操作,每个学生都很认真,仔细,最重要的操作就是活动四和活动五,活动四有三名学生给我一起互动,我认为他们的操作能力不能说是很好,但是对于第一次上台使用米尺的他们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活动五的操作最重要,因为把估测也运用其中,学生小组合作,还要做好分工,测量的时候还要找到米尺的一面,而且地方有限,学生不能太乱,所以真的考察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一共八个组,大部分的组长做的较好,让组员严格按照测量要求,把一端对齐,然后慢慢的、一点点的测量,直到找到彩带对的刻度,准确读出。

当然有个别组进行的不是很顺利,但是在我的指导下,操作的也不错,总算是量出来了。

整个操作的部分来说,学生在小组长的分配下,积极参入测量、记录,非常认真,而且个别组讨论的非常激烈,得到结果还不断的讨论。

整体来说,操作能力强,合作能力配合默契。

整体来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很好,尤其是练习的部分,我提问的第一个学生不光把答案非常流利的说出来,而且把做这道题的思路说的清清楚楚,这样后面的同学回答的时候也仿照这个同学,这样,这些知识的学习,就让学生自觉地交给了其他的同学,不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也体现了现在课堂的要求,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者。

同时,在课堂上,省了我好多无谓的语言。

整个课堂来说,学生参与的较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较强,参与度很好,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尤其是后面,学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精彩,能较积极的投身在自主探索,动手探索、合作学习中。

整个课堂学生的回答很积极,回答问题的质量也很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默契,课堂练习的准确率很高。

认识米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认识米数学认识米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二的内容。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对“长度”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通过比一比、量一量、估一估以及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的不同,能够直观的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

信息窗二呈现的是师父和徒弟为阿福做长袍的情景,借助问题“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引入对“厘米”和“米”之间关系的学习,在建立1米的表象的过程中,展开对“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认识1米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并且能够在实际活动能够把握好合适的长度单位。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际,通过比一比、量一量、估一估,加深对米的认识。

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米尺的使用灵活度,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认识米,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在逐步的课堂活动中,建立米的长度观念、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

课时数:

4课时包括新授课和练习课“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米是在学生认识“厘米”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习本节,学生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的差异,能够估测某些物体的长度,它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等问题的基础。

教材特点:

1.选取有趣的故事为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做长袍”为素材设计了本信息窗,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

教材让学生在上一次“阿福做新衣”中出现的问题,接着故事情节往下叙述,看看“阿福做长袍”的过程中有什么新鲜的事情发生,从而以引发的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探索活动中。

在故事中让学生体会“1米=100厘米”,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2.设计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米”时,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学生活泼好动的建构过程,让学生在徒弟和师傅为阿福量长袍的过程中,从得出不同的测量结果入手,来判断谁对谁错,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然后从师傅用的尺子入手,对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1米和100厘米是一样的,只是用的长度单位不一样,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设计让学生自己测量和估计物体长度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估计意识。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本信息窗通过学生对物体的估测,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设计活动让学生先估一估,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积累经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估的意识。

设计自主练习,让学生对选择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它们的进率”加深理解,使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形成正确的表象。

认识米评测练习评测练习认识米_数学_一、课前口算20+20=30-20=40-20=90-50=100-50=80-40=30+40=100-20=100-30=100-80=90-30=100-40=100-30=80-30=口算练习是每节课前都必须训练的环节,课前的二、三分钟的口算不仅能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还能了解学生最近口算能力的变化,长期的坚持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而口算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小组合作的汇报表道具(彩带)估计长度【】米实际测量【】米三、课堂小检测1.填上合适的单位1】.大衣柜高2()2】.一根黄瓜长22()四解决问题1】1米-80厘米=()厘米2】35厘米+45厘米=()厘米认识米课后自我反思课后自我反思认识米_数学_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一个物体的长短,可能很好判断,但是如果问他到底多长,可能他会说:

很长,甚至很短,他们从没有接触长度单位,这是他们第一次跟长度单位打交道。

“认识米”这一素材的选取突出实践性、操作性。

一年级的生都喜欢故事,我们就从故事入手,让他们在掌握“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米以及米与厘米的进率,并且会自己估测,自己验证估测的结果。

提高他们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这一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切身感受与启发。

一、讲课前,积极做一个准备者,讲课时,积极做一个引领者。

从接到讲课的通知,就开始着手准备讲课的一些材料,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个挑战,心里想一定好好看教材,备教材,备学生,把每一个环节都分析好,真正把这堂课讲好,讲透,讲深,让学生不仅能学会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能力。

认识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为此,我做了以下小调整:

1、认识1米,就地观察就地取材。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我有意地引导学生观察:

a.从身体上找1米(脚底到身体的什么部位大约是1米)。

b.观察教室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认识1米的长度。

把原来准备的固定的幻灯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代替,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观察、从而得到新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而且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

2、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

通过小视频让学生找到问题,然后解决了1米=100厘米后,讨论师傅用的尺子是什么尺?

什么是米?

然后认识米尺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

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