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字经释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11544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识三字经释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唯识三字经释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唯识三字经释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唯识三字经释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唯识三字经释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唯识三字经释论.docx

《唯识三字经释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识三字经释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唯识三字经释论.docx

唯识三字经释论唯识三字经释论唯识三字经释论目次佛教心理学唯识三字经释论唐大圆先生著释惠敏讲於2000年6月暑修会一,自叙昔世尊说经,多分是颂;弟子结集,欲明颂意,更作长行。

至菩萨造论,如世亲有唯识三十颂及二十颂,或自造释论,或后人造,后人造者每不解颂主意,论即难定。

又或依自识变,见与颂异,颂释意别,饮水分河。

如明吹万老人作佛教三字经,意在启蒙,本既未善,后人作解,臭味尤别。

余今以佛学之高妙在唯识,不可不有善巧方便,开示童蒙,因仿例作三字经一书。

以经唯佛说,颂通菩萨,又经多是颂,匡谬正俗,当名三字颂。

颂既即经,应自论释,以免他解纷歧,故颂后付论,顺经论式,亦不失俗,益夫俗教。

孔子犹言:

吾从众,无可无不可;或有教无类。

至唯识之学,峻极无上,深言自利尚易,若浅言利他,欲有教无类,与无可无不可则难,是唯从众,名善方便矣。

吾偶思墨子有经上下,复自作说;韩非内外储,亦别说经。

彼皆俗士而乃有此,况吾学佛行菩萨道,不能不从众而随顺众生,故此藉三字经颂唯识,不可以已。

吾又尝俯仰今古,慨然发愿曰:

将使唯识之学行於此世,成为常识,则此三字经之颂,盖其权舆矣!

按金刚经云: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法不能定说者,以对机不同故。

对机亦有时处等种种差别,则此颂之释,亦可随读者讲者不同,而有无量方便。

昔人说尧典二字至十万言,俗书随自犹尔。

至佛法之方便利他,则繁不厌杂,各有其用。

以是义故,今虽自释,仍俟海内外大善知识,见仁见智,随缘讲说,更成释论;或修改本颂,令臻完善,趾予望之矣。

大圆释竟复记。

二,唯识三字经太虚法师鉴定唐大圆著

(一)心王(颂19)1.人之初性无记非善恶名藏识2.一切种皆摄藏万法本善恶详3.种发动名现行七转识依止生4.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味萌5.身感触意知法此六识根尘挟6.尘为境根能助十八界种各殊7.第七识亦意根名末那我执深8.第八识阿赖耶能所藏我爱者9.此八识各自在号心王能主宰

(二)心所(颂1023)10.王相应有心所五十一种更夥11.初遍行有五支触作意受想思12.次别境亦五类欲胜解念定慧13.善心所共十一信为首继惭愧14.无贪等三根聚勤轻安不放逸15.行蕴舍非舍受及不害无瞋有16.根本惑六可辨贪瞋痴慢疑见17.随顺恼有二十小中大堪分别18.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与憍并19.此自类各别起小随十麤猛尔20.无惭愧自他辨中随宽遍不善21.始掉举昏不信怠放逸失念侵22.及散乱不正知染心遍八大随23.四不定曰悔眠共寻伺善染兼(三)识分(颂2429)24.唯识言摄心所各四分显量果25.能分别名见分如明镜能鉴形26.所分别相分起似人影生镜裏27.相见依名自证若镜体光影映28.证自证喻镜背自证依善分配29.三与四又互证故能去无穷病(四)识变(颂3033)30.山河大微尘细皆识变如幻戏31.人不知执实我与实法道已左32.生烦恼及所知二障起佛性迷33.真觉者佛菩萨说唯识破我法(五)四缘(颂3437)34.识种子遍法界待众缘现行快35.种生现名因缘见取相所缘缘36.刹那续念生灭平等缘无间隔37.此三余缘增上顺或违俱无障(六)三量(颂3841)38.离名种现前取是现量无计度39.藉众相观其义由比度量乃遂40.现比谬量为非此三量能缘依41.复有量曰圣言佛亲证更宜遵(七)三境(颂4249)42.识所缘有三境不仗质名独影43.缘兔角本来无随意变影自孤44.缘无为或有质彼不生仍非实45.带质境亦分二皆仗质真与似46.真带质心缘心中间相两头森47.似带质心缘色相从见一头得48.性境生从实种既实体亦实用49.前五识初刹那缘性境俱不差(八)三自性(颂5052)50.缘生法依他起如幻现无自体51.执实有成遍计所执妄性亦伪52.从依他去计执名圆成自性实(九)三无性(颂5357)53.依三性立三无相无性遍计虚54.由依他生无性胜义无圆成应55.此诸佛密意说因执有空对治56.或不了复空执救恶取说唯识57.唯识学广依他非空有极到家(十)所依经论(颂5867)58.最胜法说在先大方广佛华严59.解深密入楞伽并密严四来华60.如来现毗达磨二未译其奈何61.彼论藏有十支归一本瑜伽师62.首百法略名数释体义五蕴麤63.显扬论众义包广大义摄论高64.别名数有杂集辨中边能离僻65.二十论破邪山建法幢三十闲66.庄严论严体义散归观瑜伽别67.经共六论十一宗所依显真实(十一)西竺创宗(颂6871)68.昔无著摄神通请弥勒兜率宫69.降中印说五论无著阐世亲应70.小入大论千部难兄弟耀千古71.护法师释唯识戒贤嗣更尊特(十二)震旦传承(颂7281)72.第六传至玄奘输震旦义无上73.大弟子有窥基百部疏阐无遗74.继惠沼及智周了义灯演秘求75.后如理义演集撰义蕴有道邑76.皆唐疏一贯承相宗备古未曾77.唐以后禅为尚谈直指轻法相78.台四教判通别贤首五大始列79.既非圆又难习惑彼言共舍弃80.研无人典籍堕宋元来成绝学81.逊清末法运昌得遗籍自扶桑(十三)结劝修学(颂8285)82.海禁开万国通科哲学西渐东83.勤分析至极微独斯学当此机84.聪慧者境研究观行深果成就85.行既广果无边此暂止待余宣已依三字句说颂八十五愿阐唯识义遍界施法雨三,唯识三字经释论唐大圆造并释问:

识是何物答:

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

问:

既是心,云何又叫作识呢答:

但就他有认识物的作用言,又特名识。

复次心的认识,就是分别。

故佛经上解识字叫作明了分别,或简称曰了别。

问:

唯识是何意义答:

言唯识者,谓世界上所有的事事物物都无实体,不过是心识所变现的假相,故识上加唯字者,表示除识以外无一物也。

问:

讲唯识有何等利益答:

若世人都知一切事物是自心所变的假相,则但调伏自心,令一切外物都随自心转变,不必更向外面去贪求名利了。

问:

这个道理中国儒书上亦有麼答:

唯识的理,儒书上亦稍有少分。

如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

又云: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又云: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等说法,好像都见得有外境随自心转变的意思,就与唯识相近了。

复次世人不解一切唯识的道理,所以人人妄想向外面贪求,及乎贪求不得,遂起争夺战斗,弄得天下大乱,痛苦不堪。

皆可总括一句曰:

这都是错用心了。

我今谈唯识的好处,亦可简单一句曰:

不过是善用心而已。

今世错用了心的,虽不分老少都是,尤其是青年辈,错得很远,不可不速谋救济。

又彼青年辈的脑筋很简单,太难了解的书,多不肯读。

所以我既用浅语将唯识的道理作了三字经,如今又来作这浅释,不由悲心大发的祷祝曰:

万望我最可敬爱的青年们,从此且善用心咧!

(一)心王(颂19)1。

人之初性无记非善恶名藏识孟子说人的性善,荀子说人的性恶,我以为都不是的。

何以见得呢性是有一定的意思,若世人的性一定是善,则世间当无恶人了;一定是恶,世间亦当无善人了。

但依唯识的理说,则人初生的时候,其性都是无记。

何谓无记呢谓其性不是善,又不是恶,是无善恶可记别的。

这无记的心性,唯识家特为安名,叫作阿赖耶识,译云藏识。

2。

一切种皆摄藏万法本善恶详云何叫作藏识呢谓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事物物的种子,都包藏在这识中,俗人叫作事物者,佛经上特安一总名,叫作法。

因此又可说这藏事物的识,为万法的根本。

然当注意的,藏识虽是无记,其中所藏万法的种子,仍有善恶之分。

藏识无记,比如一玻璃瓶,其所藏五谷等众多种子,仍可详分好丑。

3。

种发动名现行七转识依止生识的种子,不过是一种功能,平常深藏不露,无相貌可看见的。

要到他发动生果的时候,叫作种子起现行,意谓是这种子现出行为来,乃始有形相可见。

譬如某人有贪财的种子,平日总看他不出,及遇到那裏有钱的时候,他就要起身去拿的。

於是乎乃知此人的贪种子已发动起现行了。

如图:

藏识为识的根本,故名本识。

以外更有七个识,因其转变无常,特名转识。

这等识的种子,都止住在藏识内,故其起现行时,亦即依藏识而发生。

今作一喻:

藏识如旅店,前七转识如旅客。

当知旅客都各有父母所生,亦即前七识及诸法皆有自己的种子藏在本识内,有时能从藏识中起现行。

如图:

4。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味萌云何叫作七个转识呢一者眼根对色尘时,挟生一种能见的作用,叫作眼识;二者耳根对声尘时,挟生能闻的耳识;三者鼻根对香尘时,挟生能嗅的鼻识;四者舌根对味尘时,挟生能尝的舌识;五者身根对触尘时,挟生能感的身识。

5。

身感触意知法此六识根尘挟六者意根对法尘时,挟生能知的意识。

以色等六尘在外,对在内的眼等六根,於其中间挟生六识,故偈云:

根尘挟也。

6。

尘为境根能助十八界种各殊色声香味触法等六,是微尘所成,名叫六尘。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各各所缘的境。

至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本不是直接能生六识的,不过有资助六识起现行的功能,则名曰:

六根。

这外六尘,内六根,合中间所发生的六识,统名曰:

十八界。

界就是种子异名,故知十八界各有不同的种子。

(内)根-眼耳鼻舌身意(中)识-眼耳鼻舌身意(外)尘-色声香味触法7。

第七识亦意根名末那我执深眼耳鼻舌身等前五根,都是地水火风四大所造的清净色法,名叫五净色根,附著於肉眼等上,视之不见,略与生理学家所说的神经相似;其肉眼等看得见的五根,别名浮尘根,又叫作根依处。

至第六意识,既无根依处,又无净色根,就以第七末那识叫作意根。

以是当知末那一物有两个名字,就能了别的作用言,名第七识;就能生长的作用言,又名第六意根。

末那此译云意,有思量义,谓常思量第八识,执他为我。

又以各识的次第言,前五识在最外,第八识在最内,故偈特言我执深也。

8。

第八识阿赖耶能所藏我爱者第八识梵名阿赖耶,此译云藏识。

藏有三义:

一者此识能藏一切法的种子,叫作能藏;二者即就这所藏的种子言,又叫作所藏;三者第七末那识常贪此识,执著为我,故又名我爱执藏。

如图:

9。

八为主各自在号心王能主宰此前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共有八种。

各自为主,亦能自在现行,不要依赖别的识,故特号曰心王,即谓其能自主宰及割断的意思。

(二)心所(颂1023)10。

王相应有心所五十一种更夥又有但随从心王而起,不能自由自在者,就叫作心所有法,或单称心所。

若心所与心王同时缘一个境界,就叫作相应。

例如眼看花,起贪爱心的时候,这看是眼识心王的作用,其贪爱就是与眼识相应的心所。

这与心王相应的心所,总计其数,共有六位五十一种。

表如下:

一,遍行五二,别境五相应三,善十一心所四,根本烦恼六五,随烦恼二十六,不定四11。

初遍行有五支触作意受想思最初第一位的心所名遍行者,谓其遍一切处皆得相应也。

这位心所,共有五个,其五个的相貌云何呢可用眼识为例说之:

比如眼看花时,最初令眼识与花相触著的作用,就叫触心所;既触著了,必起作一意去看,就叫作意心所;既作意去看,心感受或苦或乐,是名受心所;既有感受,就能想像那花的相貌,叫作想心所;既取其相,将更思维这花好看,如何得归我就好,这等妄念造作,都叫作思心所。

12。

次别境亦五类欲胜解念定慧次第二位亦有五心所,因其不能遍行,但各个缘差别不同的境界而生起,就叫作别境心所,亦可举一例说明他:

比如我们缘所乐求学的境,将欲读书,就叫作欲心所;继续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