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09076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docx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docx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作者:

山菊花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词风的论析,如少女时期的词清新鲜丽、明快活泼;新婚时的词婉媚秀逸,真挚缠绵;乱世中的词孤独寂寞、感世伤怀;且倜傥有阳刚气的她,在词中所表现的俊爽开朗,超脱豪迈。

说明了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个性心理的影响下,使李清照的词风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率真美,柔情美,凄冷美和阳刚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博采众长,而不与流俗苟同,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且下开南宋婉约词风,人称“易安体”、“漱玉词”,以及她的词对人类感情反应的深度,所表现的鲜明个性与风神,和对艺术技巧的完美追求,都充分展示了一个旷世女词人超迈尘俗的才华.关键词清新率真柔情凄冷俊朗层次一、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少女时代的词风二、婉媚透逸,真挚缠绵,柔情似水的少妇情怀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词中描绘了一次结伴舟游,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沉寂的莲花池因为这一群误入者一下子沸腾起来,从姑娘们的惊呼声,划浆声和水鸟惊起拍翅声中,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词人那种从心中迸发出的,不可名状的欢快之情。

在这首小词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在青年时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在她身上看不到封建规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景物在她身上却留下了天然的朴素与自由的印迹。

词中所表现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却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

她这种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的游山玩水,而是寄情山水,托怀于自然。

她虽然也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也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于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

且此词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其艺术技巧新颖巧妙,高超绝伦;而表现手法是移情于物,寄情于景,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活泼开郎、率真洒脱的少女。

二、婉媚秀逸,真挚缠绵,柔情似水的少妇情怀宋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了,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城也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赵挺之官至微宗宰相之位,而他却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同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的青年,夫妻二人志趣相投,文学修养颇多一至,经常一起唱和诗词,一起整理古籍,共同收集和研赏金石珍宝,陶醉于艺术境界里,真可谓“金石姻缘”,开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岁月。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甜美的爱情使得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在诗作中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一个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挚缠绵的柔情。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作者以活泼、清新、浅俗的话语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既表现了她多愁善感,细腻多情的一面,以她独有的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没一丝扭捏造作,全出自于自然细腻的生活情景,从中也透出她艺术技巧的精深与娴熟,用词明白晓畅,灵动自然,她的词继承了二曼之高雅,秦观之妩媚,苏试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典,且以寻常语入音律,托深了词的内涵,成为“别是一家”的易安体。

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新婚的幸福甜蜜自不毕说,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与丈夫相知相携。

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

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

因而,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李清照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如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用白描的手法,以浅俗之语入词,化俗为雅,发扬了柳词用语浅近的风格,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这是“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

使“浅俗之语”为婉约词生辉添彩。

这首词是李清照重阳佳节寄给丈夫的,词中描写了她孤寂凄清的处境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曲折地表达了词人闺中的寂寞和离愁,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

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明以写景为主,暗写相思之意。

从“红藕相残”的秋景中,隐约透露出作者愁闷的心情:

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离愁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把夫妻之间的相思之情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挥之不去。

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象游丝一样萦绕于心。

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现,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突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

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又如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在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的一个春天,风雨连绵,阴晴不定,词人独守深闺,离情万种。

她欲饮酒赋诗,又怕招来闲愁;欲寄万千心事,又恐传递无人;欲倚栏远,又觉娇慵无力;欲拥衾独卧,又感被冷香销。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留情话”。

在女词人眼里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情思,“红藕”、“玉簟”、“兰舟”、“萧条”、“宠柳娇花”、“玉栏干”、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

用话熨贴细致,坦率深挚;表情热情、大方、毫无扭捏之态。

在此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计排遗的爱情,可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然而,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赵明诚接到了出任莱州太守的诏令。

送走明诚后,李清照难以面对亲人远去的现实,与自己最爱的亲人离别,令李清照彻夜难眠,愁苦的滋味开始侵袭她的心绪。

随着明诚离家日子的延长,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

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此时此刻,花开花落,四季更迭,秋风春雨,都会引起她思想情感上的波动,女词人坦率地描绘了相思的苦楚和对丈夫的真挚情感,这类作品在她前期的作品中最为多见。

如抒发相思之情的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词一出,好评如潮,她的词称得上“无一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形成了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

在封建社会,作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能不受封建礼教的禁锢,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以写诗写词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草堂诗余集也说:

“写出一种离别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

”又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词直抒爱情生活,表现更为真挚缠绵。

“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李清照夫妻暂时分离,思念之情绵绵不绝。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脍炙人口,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衬的笔法,用西风吹动卷帘,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容颜,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

上片述说由白昼到深夜一整天独处深闺的离愁,窗外阴沉暗淡,室内香烟缭绕,“永”、“销”二字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

次日为九九重阳,又逢佳节倍思亲之际,离情转深,故香帐凭枕,夜深难寐。

“凉初透”,兼写秋天的萧瑟与心境的凄冷。

下片纪重阳赏菊情事。

自古即有重九饮酒赏菊风俗,李清照以其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遣词,在词坛一枝独秀。

轻下笔,将女性脉脉柔情点染到极致,浓蘸墨,将女性的纤纤柔弱刻画入微。

柔润,润到称绝,凄美,美到无比。

三孤独凄清,感时伤怀,颠沛流离的中年女性形象靖康之乱,使李清照生活发生了巨变,丧夫之痛,游离之苦,使她词风变为凄恻悲怆,往日曾写到的那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活泼消失了,“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里的那种逸兴不见了。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她将个人的愁思愁绪与伤时伤乱的家国之痛触为一体,委婉凄戚,孤独、愁闷,读之让人凄怆欲绝,写出婉约词的忧伤绝唱。

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

纵观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一曲声声慢将词人南渡后,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以非常沉郁、凄婉的笔调,以及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写的愁情含蓄曲折,心中结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心酸,也更能感染人。

此词描写了词人在一个秋日里,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境,这实际也是作者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

词中所表现的这一深重的、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联系作者的生活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愁情,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产生的,在反应了个人的不幸的同时,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国愁家恨交织在一起。

这种“国愁家恨”与词人南渡前那种“离愁别恨”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内容,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家亡之恨,是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因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李清照南渡后正是在这种愁苦和悲愤中度过余生。

四、俊爽开朗,超脱豪迈,倜傥有丈夫气的阳刚之美李清照既然是个女词人,她的词自然未能摆脱闺阁之气,但这决不能视同一般的“闺阁词”。

沈曾植菌阁琐谈就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这个评价指出了蕴藏在李清照闺阁风姿中的特殊气质,她的词既有女性的温柔灵慧,又有着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和开朗特点,是温婉中有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俊爽。

即便是一些感时伤怀的低回沉吟,追念往事的凄苦之词,其中也流动着一种爽逸之气,与一般流行的香软的词风异趣而别树一帜。

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起来,使词婉约而不绮糜,柔中带刚,于柔媚中蕴含激昂豪迈气势,倜傥而有丈夫气。

渔家傲一词就充分展示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一面: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渔家傲它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

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这样的神来之笔出自李清照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确实是惊人的。

在词中,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神游太空。

反应了李清照不满现状,要求打破沉闷狭小生活空间的愿望。

虽然词中没有出现象乌江诗的直语豪言,但我们能感受到李易安不逊须眉的那份飒爽豪气,一个漂零无依的女词人竟渴望借助万里鹏风,把自己投入到入神仙般的奇异世界,这奇异的神仙世界,是词人理想与精神寄托之所在。

这首词具有阔大而又豪迈的气度,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

李清照的词倜傥有丈夫气,从她的许多言行举止中就可以看出。

她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忧国之念,辉宏之志,不下陆游诗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发自一个柔弱女子笔端的铮铮誓言和心灵的告白,令多少七尺男儿感奋不已。

这是李清照为后人留下的万代悲歌,也是其本人坎坷经历及执著求索精神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我们不难窥视到旷代才女才艺的超群,动感的文思,心灵的高洁,还感受到正直文人忠贞温婉人格的魅力,而显示其性格刚烈一面。

总之,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郁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风格是精湛高妙的。

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

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3第二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