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讲义下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0132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1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讲义下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文学概论讲义下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文学概论讲义下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文学概论讲义下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文学概论讲义下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讲义下汇总.docx

《文学概论讲义下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讲义下汇总.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讲义下汇总.docx

文学概论讲义下汇总

 第一、第二讲:

审美活动的发生

一.审美发生

原始人类的审美活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

史前艺术证明,原始人类的活动中已经内含审美活动,虽然他们的审美活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审美活动,绝大部分与劳动生产、巫术活动、生命活动以及游戏不能截然分开。

这说明了审美活动有一个发生的过程。

二.审美发生理论辨析

研究文学的起源,不仅能从发生学角度来解释文学产生之谜,而且能由此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历代理论家关于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假说。

其中比较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大约有五种。

1摹仿说2游戏说3表现说4巫术说5劳动说.6.神示说。

例证:

1史前艺术遗迹,史前艺术已经有了按现代分类所说的造型艺术、舞蹈、工艺品、装饰品等。

2史前艺术与人类活动

(一).摹仿说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这种学说认为:

摹仿说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摹仿说。

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摹仿说的产物,美术艺术如此。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摹仿说,而摹仿说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

"艺术摹仿说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摹仿说能力,而摹仿说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

"古罗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诗看成是摹仿说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于摹仿说的游戏。

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育和愉悦意味的摹仿说。

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

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今天,用摹仿说说作为艺术起源的动力的美学家已经不多了,因为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摹仿说的冲动去解释的。

但摹仿说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

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摹仿说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

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由于什么原因创作和制作了原始艺术,这些原始艺术本身(如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轮廓)却无疑是由摹仿说得来的,也就是说,摹仿说即使不成为动因,也至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正因为史前造型艺术都基于摹仿说的手段,我们才能认识到这些形象所摹仿说的原型是什么动物。

我们从今天所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摹仿说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

而其它方法,如表现和象征的方法也都是从摹仿说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但把摹仿说解释为人的某种天性,忽视了社会实践在形成人的心理能力上的巨大作用。

(二)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16世纪的马佐尼,在倡导摹仿说说的同时,披露了“文艺是游戏”的观点。

德国哲学家康德,进一步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

到了席勒,正式形成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

席勒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束缚,渴望运用过剩的精力去达到自由,这就是游戏;而艺术活动,即在游戏中导源。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

"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作了补充,指出艺术和游戏的本质是人们发泄过剩精力的自由摹仿说活动。

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

人是高等动物,它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摹仿说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

著《人类的游戏》等书的格鲁斯,则批判地接受席勒的“游戏说”,认为游戏不是因为精力过剩,而是对实用活动的准备和练习。

“游戏说”曾经受到居约、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批评。

当心理学家冯德提出“游戏是劳动的产儿”观点后,普列汉诺夫又在这个观点上部分肯定了“游戏说”。

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

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1、游戏释义,“游戏”这一语词越来越变成现代思想的关键语词之一,它似乎成为了理解存在、思想和语言的奥妙的通道。

但游戏自身是什么?

对此人们并无定论。

游戏最容易想象为儿童消磨时光的玩耍。

那些丢掉了童年时代玩具的成年人会把它看作毫无意义的行为。

2、中西游戏说.就中国传统思想而言,人们并没有形成一种关于游戏的系统学说,但有一些对于它的相关讨论。

孔子就说过: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艺不仅指狭义的艺术,而且指广义的技艺,即所谓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活动要求人的身体和心灵得到训练,达到心灵手巧。

“游于艺”描述的正是人的身心的这种自由状态。

与孔子一样,庄子也谈到了游。

他的“逍遥游”描述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ii]的形象。

最重要的是,庄子将游区分为两种:

有待之游和无待之游。

有待是有所依靠的,无待是无所依靠的。

这样无待之游和虚无建立了根本性的联系。

此后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游的理论基本上是孔子和庄子思想的发展,如关于游于艺术的态度和游于山水(自然)的态度。

与此不同,西方的思想在它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游戏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审美的这种特性其实就是游戏的本性。

在康德美学的基础上,席勒充分发展了审美游戏说

(三.)表现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在这种学说看来,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

把艺术看成是人类心灵(包括思想、情感等等)的一种表现,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露出端倪。

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

19世纪,它广泛地为浪漫主义艺术家、理论家所提倡。

如托尔斯泰认为:

"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

"艺术是人类表达感情的工具,起源于人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

这样,作者所体验到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活动。

雪莱在其《诗辩》中说,诗歌是“野蛮人表达周围事物所感发他的感情”,是一种“想象的表现”。

柯勒律治也认为,诗歌发源于并不反映现实而又能自身完美的想象力。

这种“想象表现说”,还得到布拉德雷、王尔德等人的支持。

这种“情感表现说”,拥有更多的支持者。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反对艺术表现任何理性思想,宣传“直觉即表现”、“直觉即艺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风靡一时。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用精神分析主义观点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人的心理有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性本能总受到现实的压抑,当人们把它转移到所希望的幻想生活创造中去时,就产生了艺术,所以艺术实质上是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无意识表现。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与弗洛伊德近似。

以上各种观点,都从一个侧面抓住了艺术表现人的心理的特征;但他们总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先验的东西,并未能真正解决艺术起源问题,只是把这个问题抽象化、神秘化了。

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

但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而且艺术也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

(四)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

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最初谈到了原始诗歌与原始宗教的密切关系;但他还没有明确地指出诗歌起源于巫术。

19世纪以来,以泰勒、弗雷泽、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对现存原始部族的巫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艺术起源的“巫术说”提供了丰富材料。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

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

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涉猎的成功。

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物都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象施加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事物施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涉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

原始东西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

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

当代许多美学家(基德逊等人)对巫术说理论加以赞同。

但马林诺夫斯基等民族学家则提供了某些原始部族只有艺术并无巫术的资料,使得“巫术说”难以自圆其说。

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原始艺术的起源及其原因。

鲁迅先生也看出了巫术对史前艺术的重要作用。

他说:

“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址,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的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

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们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在此,鲁迅先生显然是将猎取野牛(劳动)与禁咒野牛(巫术)并列起来,都视为史前艺术产生的原因。

(五).劳动说:

明确地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实际上始于19世纪晚期的一批民族学家、艺术史家。

德国的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最初是三位一体地联系着的,它们的基础是劳动。

“劳动说”理论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劳动生活。

其理论根据为:

首先,劳动创造了文艺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劳动创造了人。

当我们的祖先制造出第一批最粗笨的劳动工具时,他们终于由猿转化成了人。

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在制造、改进工具的过程中,史前人类的自意识也逐步形成发展,他们对意蕴美和韵律美的感受也日益丰富和细腻。

其次,原始文艺产生于劳动生活的需要。

普列汉诺夫举过很多例子,证明原始人类在集体劳动中为减轻疲劳、协调动作,经常配合劳动的节奏,呼喊出一致的有节奏的声音。

原始人在劳动实践中对自然界逐步有所认识,他们的绘画、雕刻、舞蹈还起着向别人传达劳动知识、交流经验和教育后代的作用。

普列汉诺夫举过不少原始民族通过猎取动物或掘起植物块茎的舞蹈训练后代的例子。

最后,劳动生活也构成了原始文艺的直接内容。

有些原始文艺摹仿再现了原始人类的早期生活,也有些原始文艺以巫术幻想的形式表达了原始人祛灾祈福,争取丰收的愿望。

普列汉诺夫在其名著《没有地址的信》中,论述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实例。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的需要作了总体上的层次划分,把它们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

生存需要,是作为生物的人存在的必要前提。

享受的需要,是在劳动使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需要。

分为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

发展需要,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即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的需要。

(2)关于马斯洛提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第一是生理需要。

第二是安全需要,即对于秩序、安定、经济和职业保证的需要。

第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第四是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尊重可分为两类:

自尊与来自他人的尊重。

第五是“超越性需要”,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它包括个人责任、意志自由、探求真理和审美需要。

([美]弗兰克·戈布尔:

《第三思潮:

马斯洛心理学》,第41~47页,中译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审美需要

人的审美需要不是一个独立的需要层次,而是在人类的三种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派生的一种特殊的需要。

有一个历史的发生过程。

在这个历史的发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首先,人在劳动中形成了人所特有的生物属性。

其二,劳动使人获得了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其三,劳动使人获得了人所特有的精神属性。

审美需要就是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

不过人的精神享受可以是在发展需要的满足时获得,也可以是观念性的满足,如知识的获得、道德的赞扬、宗教的慰籍等等,但审美需要必定是与形式、形象密切相联的,表现为对形式及其蕴含的追求。

4、审美需要的层次

审美需要具有层次性。

它有与人的生存需要相应的层次,也有与人的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相应的层次。

在这各个层次上凡属于人对生命的自由活动的追求、对快乐的追求,都是人具有审美需要的表现。

由于人的本质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上,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审美需要与精神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这两个层面联系更加紧密。

审美需要必然具有超越性,它超越动物性和凡俗性,体现出人所特有的文化、文明,体现出人的社会性与精神性本质。

精神性的享受是在人们受到社会的认同、赞赏和尊重时才能获得的,是心理、情感上的满足和愉快。

而当人表现了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我价值时,更会带有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和愉快,也是一种精神性的享受。

  总的看来,“劳动说”确实能解释绝大多数史前或原始艺术现象,某些用其它学说解释不清的问题,它也能给予令人信服的说明,并在史前或原始艺术中有着最为充实的证物。

然而,史前或原始艺术中有某些现象用“劳动说”也难以解释清楚。

杰出的音乐史家和舞蹈史家史尔特.萨哈斯认为,舞蹈可以说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

英国女科学家珍妮.古多尔曾在非洲丛林中对野生黑猩猩进行过长达十年的观察,在此期间,她曾两次观察到黑猩猩群的“雨舞”现象:

其中有些舞蹈可能如黑猩猩的“雨舞”一样,只是运用运动中的肢体渲泄初民们的某种情绪,既非出于劳动生产的需要,也非表现劳动生活的内容。

又如史前时代的雕塑、绘画中,这类作品也很难说起源于劳动。

有人说起源于史前社会的母性崇拜和生殖崇拜(倾向于巫术说),有人说是原始人类情欲的表现(倾向于心灵表现说),无论哪一种,这两种解释都比劳动说更令人信服。

也有人想把这类现象纳入劳动说的模式,说是表现了原始人类延续生产力的愿望。

这未免太牵强附会了。

史前壁画或岩刻作品中,有一部分题材是反映部族之间战争的场面的。

有的原始歌谣也表现了这方面的内容。

因此,单用“劳动说”显然也不能圆满地解释这一原始艺术现象。

最初,原始人进行体力劳动,会在劳动呼声中嵌进一些没有意义的单词,如“邪许”之类,目的是减轻劳动的紧张,获得因声音的重复而产生的愉快。

在有些情况上,它相反地又能协调大家的劳动动作,成为组织集体劳动的信号。

若干年来,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在苏联和中国的文艺理论界盛行;但简单地寻求劳动与艺术的“直接的联系”,不能完满地解释一切原始艺术的起源。

对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应防止其简单化和绝对化。

在艺术起源问题上,我国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一个矛盾。

几乎所有的文艺理论教科书都说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同时又说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可是,社会生活不单包括劳动生活,也应包括娱乐生活、爱情生活、战争生活、巫术宗教生活等等。

既然如此,为什么史前艺术单单只能起源于劳动、产生于劳动生活的需要、反映劳动生活的内容呢?

这样一来,“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一正确命题岂不是要打折扣,变成“只有劳动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了么?

若硬要说神话起源于劳动,产生于劳动生活的需要,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那也未免难以自圆其说罢。

其实,在史前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除劳动生活外,巫术活动或原始宗教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史前人类不仅通过巫术摹仿为生产或战争作准备和练习,也通过巫术活动来预测气候的变化,祛除疾疫,娱乐鬼神,安慰死者,教育后代。

这种活动是史前人类的一种普遍、严肃而实际的社会活动。

正像从中世纪的炼丹术中衍生出了后代的化学一样,从史前人类的巫术活动中衍生出某种艺术为什么不可能呢?

六.神示说。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就把诗歌的产生解释为神的灵感在诗人身上的凭附。

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则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心灵,而心灵是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

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很流行。

如薄迦丘认为,诗是一种实践的艺术,发源于上帝的胸怀。

哲学家培根,也持诗歌产生于上帝启示的观点。

  

 除了上述各种观点之外,19世纪以来,还有其它一些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

如:

法国艺术史家丹纳<艺术哲学>认为文学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个要素,他和德国人类学家拉策尔等人被称为“社会学派”;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艺术(特别是音乐)起源于从鸟类动物就有的性的吸引,这种艺术起源上的“性爱说”,如今已被大多数美学家摈弃;当代美国史前考古学家马沙克认为最早的艺术乃是原始人记录季节变换的符号体系,等等。

 

三.中国古籍也记述了几种艺术起源的观点.在中国古籍中,也有不少关于艺术起源或原始艺术的记述。

中国古籍一致认为文学艺术的起源很早。

汉代郑玄在《诗谱·序》中说:

“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把“诗之兴”定于传说中的虞舜时代。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认为诗歌“必不初起舜时也”,“讴歌自当久远”。

南北朝时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

“然则歌咏所生,宜自生民始也。

”和他同时的刘勰也持有同样看法。

可见,1500年前的中国古代学者,已经得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结论。

同时,中国古籍也记述了几种艺术起源的观点。

《吕氏春秋·古乐》谈到原始的乐歌是“效八风之音”、“听凤凰之鸣”而产生的;《路史·后记十》写道:

帝尧“命质放山川溪谷之音,以歌八风。

”晋代阮籍在《乐论》中也指出原始乐歌具有“体万物之生”的特征。

这实际上是一种艺术起源于摹仿说的观点。

《尚书·舜典》说: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说: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毛诗序》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这些观点与西方的“表现说”相似。

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诗言志”的观点占有统治的地位。

《吕氏春秋·古乐》记述了传说产生于上古时代的“葛天氏之乐”的篇名,其中的《奋五谷》大约歌唱农业生产,《总禽兽之极》大约歌唱狩猎生活。

《吕氏春秋·淫辞》与《淮南子·道应训》记述了“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举重劝力之歌”。

在《史记》索隐引《三皇本纪》和《古今图书集成》引《辨乐论》中,还记述了伏羲时代的“网罟之歌”。

大概是基于这种情况,《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释里提出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观点,蕴含着劳动生产诗歌的思想。

《周易》说:

“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

”《周礼》说:

“大合乐以致鬼神示。

”《汉书》说:

“乐者歌九德,诵六诗,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享之。

”《路史·后纪八》说:

“……为圭水之曲,以召而生物。

”这些记述,揭示了诗歌乐舞与祭祀巫术的密切联系。

可见在中国古籍中,关于艺术的起源也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四.在研究文学艺术起源时所应依据的资料有以下几种:

①史前考古学资料;②现存原始部族的民族学资料;③古籍中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记述;④可供参考的儿童艺术心理学资料。

对比起来看,史前考古学资料最为可靠。

但基本上凭借口头流传的原始文学,同音乐、舞蹈等时间艺术一样,极难在史前考古学资料中留下痕迹。

因此,在20世纪初还保留原始特征的澳洲土人、南非布须曼人、爱斯基摩人(他们大体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渔猎民族)、太平洋各岛屿的美拉尼西亚人和波里尼西亚人、美洲印第安人(他们大体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农牧民族),以及中国的鄂伦春、鄂温克、佤、纳西、独龙、怒、布朗等少数民族,就成为研究的重要依据。

此外,各民族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古歌、史诗,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关于艺术起源的思考:

当今人类对史前时代的自然和社会状况实际上知之甚少,对史前人类神秘古怪的思维方式(如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所说的“互渗律”和“原逻辑思维”等)、心理活动和风俗习惯更难以详知和理解。

这一切,都对探讨史前文艺的起源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带来困难。

当代美国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亚历山大.马沙克认为,由考古学家所提出的任何一种单独的理论都无法解释多样而复杂的艺术和符号的起源和意义。

事实正是如此,从“摹仿说”到“劳动说”的一切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都不可能独自解释清楚全部史前艺术现象。

卢卡契从系统性原则出发,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不可能由唯一的一个来源发展而成,它是逐渐的历史发展综合形成的结果。

”这一看法是颇有见地的。

如果我们将史前人类社会视为一个对应于自然界的大系统的话,那么劳动生产、巫术活动、战争活动、娱乐活动、性爱活动等等都是这个系统生成发展的要素,这些要素交织成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

史前文艺作为史前人类社会的产物,必然与这一社会网络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来自该网络上任何一个方向的张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史前文艺的生成和发展。

因此,用单一因果律是不可能说清史前文艺的起源的,只有用系统因果律才能加以说明。

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和相关性的原则,作出这样的结论:

史前文艺起源于史前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史前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是史前文艺的唯一源泉。

导致史前人类从事史前艺术创造的根本的、主导的因素是史前人类劳动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包括其巫术活动、战争活动、娱乐活动的需要;从心理上看,自然也包括情感表现的需要;而史前人类先天具有的、并在后天的劳动实践及其它社会实践中逐渐增强的悟性、理解力、想象力、摹仿力以及由动物快感转化而来的美感则使这种需要升华为具有审美功能的史前文艺作品在心理、生理和技术上成为可能。

史前文艺的诞生正是这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综合效应,而不是某一单一因素的产物。

而当史前文艺产生后,反过来又作为一个要素优化了史前人类社会系统的结构,促进了这一系统有序、稳定、团结一致地向着更高的人类社会阶段发展进步。

此后,艺术就同科学一道,成为帮助人类远远超越于动物界的有力的双翼,使人的本质力量日益充分地焕发出来,从而在自然和社会中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而美,正是自由的显现。

就我个人而言,在关于艺术起源这个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上,“游戏说”要比“劳动说”或其它学说占有明显的优势。

虽然“游戏说”对艺术的起源问题的研究很有帮助,但它不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学说,虽然席勒以及后来的不少研究者认为它是。

毋宁说,儿童的自发性的游戏就是艺术;我们有理由推断,在人类的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