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学年高二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935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学年高二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学年高二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学年高二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学年高二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学年高二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学年高二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学年高二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学年高二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学年高二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学年高二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临汾一中、忻州一中2019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联考

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周时期,君统是君权的继承统系,宗统则是宗子权的继承统系,君统专就天子、诸侯而言,宗统则就大夫以下而言。

因此,在“继承统系”的意义上,君统和宗统彼此分离、互不干扰。

商周的这一“继承统系”

A.易造成君权的高度集中

B.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C.保证君权单线继承的稳定性

D.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君统是君权的继承统系,宗统则是宗子权的继承统系”“君统专就天子、诸侯而言,宗统则就大夫以下而言”强调的是“君统”与“宗统”的分离,就是要通过让天子、诸侯的庶子另立宗统,从而保证君权单线继承的稳定性,加强君权统治。

故答案为C项。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D项,商周时期通过“君统”“宗统”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排除。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主要是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为急为先,连城市手工业也竞相生产“悦在玩好”的奢侈品。

这反映出当时

A.市场消费的水平提高

B.下层民众消费水平低

C.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

D.工商业服务群体单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为急为先”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主要是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这反映了当时商业和手工业服务的群体比较单一。

故答案为D项。

AB项,材料反映的是工商业群体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市场消费水平和下层民众的消费水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排除。

3.秦汉至清,我国逐渐形成并完善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明以前称御史台)“三法司”的中央司法体系。

如明清实行“三司会审”,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

这反映了

A.司法出现了分权倾向

B.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

C.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

D.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汉至清形成并完善了中央司法体系,说明统治者对司法建设的重视。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倾向,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依据材料中“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可知,司法系统没有独立运行,排除;D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4.谱牒编修伴随着宗族的出现而产生。

魏晋南北朝时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谱学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

唐朝也屡修谱牒,扩大了庶族的政治权力,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

这说明唐朝

A.门第仍然是选官的唯一依据

B.科举未能改变庶族的政治地位

C.抑士扬庶,以平衡社会矛盾

D.科举制使社会上下流动性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谱学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唐朝也屡修谱牒,扩大了庶族的政治权力,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

唐朝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抑士扬庶,以平衡社会矛盾。

故答案为C项。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实行科举制,门第不是选官的唯一依据,排除;BD项,材料没涉及科举制,排除。

5.宋代曾明确规定:

“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这反映了宋代

A.已有明显产权意识

B.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

C.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D.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典卖倚当庄宅田土”时,合同文本共立四份,除了买卖双方各执一份外,所在官府与“商税院”也各留一份,体现了宋代对产权转让加强了监管并有较强的产权意识。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只能说明宋代对产权登记要求严格,但并不能说明是宋朝开始的,排除;C项,材料中只说了对“典卖倚当庄宅田土”,并非专指土地买卖,更看不出是否频繁,排除;D项,材料只是说了买卖转让的手续,但并没在涉及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

6.雍正年间,苏州是重要的商品生产集散地,盛产丝绸、布匹、书籍、各种日用品和工艺品,所产物品输往全国乃至海外。

同时从全国各地输入各种手工业原料、居民食粮等,担负着转输全国各地商品的职能,与海外市场也有着频繁、广泛的联系。

据材料可知

A.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B.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全国性中心市场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苏州是重要的商品生产集散地,盛产丝绸、布匹、书籍、各种日用品和工艺品,所产物品输往全国乃至海外”“与海外市场也有着频繁、广泛的联系”可知,明清时期,苏州商业繁荣,不仅与全国各地的市场联系密切,与海外市场也有着广阔的联系,成为全国性中心市场。

故答案为D项。

A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转移到江南地区,排除;B项,明清时期,国家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而不是开放政策,排除;C项,明清时期,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7.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也常寓含某种幽微之意。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理学观念的影响

C.市民阶层的需求

D.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描述的宋词中议论成分的增多,以及“幽微之意”的蕴含,都受到理学的影响。

故答案为B项。

A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需求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在明末清初出现的,与材料中的时间“南宋时期”不符,排除。

8.明清时期旌表妇女贞洁,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

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

材料的主旨是

A.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贞节旌表制度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C.妇女的政治地位出现很大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强化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一些妇女主动地选择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继承权”表明,贞节旌表制度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故答案为B项。

A项,贞节旌表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理学纲常产生于宋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排除;C项,妇女的政治地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更谈不上提高,排除;D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

9.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

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

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的趋势

B.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

C.东部沿海的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

D.农业经济阻碍了近代化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反映的是,中国内向型的农耕经济下,南与北的差异,而“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则说明,近代西方入侵以来,中外经济往来密切,沿海经济迅速发展,东西差距扩大。

故答案为A项。

B项,根据所学,南方受西方入侵较早,但对其开发也较早,排除;C项,根据中国近代史,东部崛起更多出于政策因素,排除;D项,材料主要阐述中国历史上的地域差异,与农业无直接关联,排除。

10.有学者曾说:

“他们自负是学习西方的启蒙运动,却把中国两千年的学术文化,当作一野蛮、一童蒙看。

……他们不肯真心学佛,只借仗释迦来骂孔子、老聃。

”该学者意在批评

A.洋务运动引进西学存在不足

B.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启蒙者自居

C.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文化

D.资产阶级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却把中国两千年的学术文化,当作一野蛮、一童蒙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论述的是关于新文化运动存在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故答案为C项。

A项,洋务运动主要涉及的是科学领域,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不是革命派,排除;D项,资产阶级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是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并不是否定传统文化,排除。

【点睛】评价性选择题解题技法:

1.背景法,适用于与所学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题目。

2.理论法,这是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

对历史的评价离不开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支撑,许多题目命制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理论。

3.史学法,即按历史学中常用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如一分为二、阶段评价法、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

4.史论结合法,弄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根据题干给出的结论,分析其选项中的史实的关系,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11.《科学苦旅》中指出:

李鸿章他们面对的敌人(保守派)是一群无知的对手,一切有理有据的论证对他们都是无的放矢。

……更要命的是,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洋务派也逃脱不了“无知”二字。

他们虽呼吁变法,自己却并不清楚所谓西方文明、近代工商业究竟是怎么回事,故办起洋务来错误百出。

作者意在说明洋务派

A.仅从制度变革必然失败

B.肯定了西方文明是救国之道

C.救国道路是完全错误的

D.认识与指导思想具有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李鸿章在内的洋务派也逃脱不了无知二字。

他们虽呼吁变法,自己却并不清楚所谓西方文明、近代工商业究竟是怎么回事,故办起洋务来错误百出”可以看出,洋务派对西方的认识和指导思想存在局限性。

故答案为D项。

A项,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学习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不是肯定西方文明的作用,排除;C项,救国道路是完全错误的就抹杀了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洋务运动只是在当时的中国不能真正起到救国的作用而已,排除。

【点睛】讨论概括性选择题解题技法:

a.要明确问题情境的要点,搞清题干情境的基本信息。

b.要注意情境与现实生活的某种联系,注意情境的现实性。

c.要注意情境与教材的联系,“回归课本”,争取找到科学依据。

12.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

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

这反映出

A.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B.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

C.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D.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反映的是排斥西方文化,回归传统文化即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中没涉及大众舆论,排除;CD项,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的观念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

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

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

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13.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

《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

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并结合所学知识,“1840年”“1860年”“1895年”“1901年”“1937年”这些时间点均为战争时期,因此共同特点是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故答案为C项。

ABD项,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的表述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

a.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

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

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14.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

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

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

”他的观察

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C.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只看到辛亥革命是“反对腐败”的清王朝的革命,没有看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功绩,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中“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不等于是对西方利益的维护,排除;C项,结合材料“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可知,该事件是指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列强没有支持中国的辛亥革命,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6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15.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

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

国民政府推行这种政策

A.受苏联经济体制取得成功的影响

B.使市场调节的活力大大增强

C.完全改变了民族工业结构与布局

D.无法缓解抗战物资缺乏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因此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A项。

B项,苏联工业化强调的是计划经济,不利于市场调节的活力增强,排除;C项,“完全改变了民族工业结构与布局”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推行的政策有利于缓解抗战物资缺乏问题,排除。

16.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受挫后,共产国际曾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积蓄力量,以便重新展开全面进攻”。

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

A.有利于新型革命道路的探索

B.存在严重的右倾错误

C.主张走农村包城市的道路

D.对敌我力量对比进行了全面分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共产国际曾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强调把力量收缩到农村中去,有利于探索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提供条件。

故答案为A项。

B项,“右倾错误”与材料中“全面进攻”不符,排除;C项,共产国际主张“城市中心论”而不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排除;D项,当时共产国际的指示,没有正确的全面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排除。

17.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唯独在中共领导的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

这说明当时

A.苏联对中共的政策发生了转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

C.蒋介石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D.中共独立自主探索革命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在中共领导的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说明,中共军队没有苏联顾问主要是由于蒋介石的要求,是害怕苏联对中共的支持力量发展而难以控制。

故答案为C项。

A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和苏联是反法西斯联盟的同盟军,政策没有发生转变,排除;B项,“中共领导的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几乎所有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问”不能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排除;D项,中共独立自主探索革命道路指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抗日战争中”不符,排除。

18.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

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

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人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

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D.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介绍了“铁饭碗”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当时分配的人员都是有教育背景的人员,符合当时国家建设的需求,因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故D项正确;从长远来看,这一体制不利于积极性的调动,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新中国政权已经相当稳固,故B选项错误;C选项搞错了因果关系,是人才服务了“铁饭碗”。

19.以下为某论文的摘要提纲。

据此判断该论文的标题为

A.探讨影响两岸关系的国际因素

B.浅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

C.试述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

D.论述两岸关系问题形成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国共内战的残留问题”“美国等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台独分裂分子的煽动破坏”可以看出,这篇论文主要是分析两岸关系形成的历史原因、外部原因和现实原因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国际因素。

故答案为D项,A项排除。

B项,材料没有体现两岸关系发展的经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排除。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a.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

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

比较分析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b.注意细节:

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20.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

……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D.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分析数据可得出:

市场在价格中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看不出计划经济,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与材料中的时间“1993年底”不符,排除;C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只是材料表面现象,不是本质特征,排除。

21.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

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人们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

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

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A.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B.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D.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可以看出,柏拉图人的灵魂具有两种品质,即理性和无理性。

“自己的主人”说明人要有理性,要克制自我的过度欲望;“自己的奴隶”说明人有追求正当欲望的权力,认为应该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主张用理性控制人的欲望,不是感性,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教化等信息,排除;D项,材料主旨是认为人的灵魂有两种品质决定而不是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排除。

22.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翻阅了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大量关于法律和法治的作品后,认为大多数希腊人“永远不理解或在意法庭上所作证词的神圣约束效力”,就连伯里克利的老师在被判刑后也选择了逃跑。

这表明

A.希腊文明对罗马法的影响有限

B.雅典法学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C.雅典的民主政治已经走向衰落

D.雅典公民缺乏法律知识的指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永远不理解或在意法庭上所作证词的神圣约束效力”“就连伯里克利的老师在被判刑后也选择了逃跑”可知,雅典的法学理论在实践中很难真正执行,其法学理论与实际中的实践存在断裂。

故答案为B项。

A项,希腊文明对罗马法的影响非常大,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雅典的民主政治走向衰落的信息,排除;D项,雅典公民并不缺乏法律知识的指导,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

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

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

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3.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授予最高裁判官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手段。

这说明当时罗马法

A.立法过程缺乏严谨

B.注重维护贵族权益

C.趋向追求务实灵活

D.出现公权滥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手段”可以看出,罗马法强调解决一些现实的纠纷。

故答案为C项。

A项,由“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不能得出罗马立法过程缺乏严谨的结论,排除;B项,罗马法注重维护贵族的权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根据材料中“授予最高裁判官自行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