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98916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4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docx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docx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二、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嫉妒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时间:

5课时

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

P17——18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2005年全年有365天。

2、在从年历卡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政治思想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

一张大的2005年的年历卡。

学生:

每人准备一张2005年的年历卡,黄、蓝色彩笔各一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

(出示2005年的年历卡)这是一张2005年的年历,(教师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老师刚才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一猜,你知道为什么吗?

你知道自己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吗?

能在自己的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

指名到讲台上交流,并在年历卡上指出自己的生日。

问:

你对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有哪些了解,能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有关年、月、日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吗?

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组织全般交流。

谈话:

同学们对年、月、日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二、探究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谈话: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充分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如:

1、3、5、7、8、10、12月都有31天;4、6、9、11月都有30天;2月有28天……)

2、认识大月和小月

谈话:

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从一张年历卡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怎样把我们刚才发现的一些有用信息整理出来,以便我们进一步研究呢?

先在小组内议一议。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中。

反馈: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方法。

问:

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都是可以的,请大家再比较,在这些方法中,用哪种方法来整理最合适?

谈话:

用列表的方法把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整理出来,简洁明了。

书上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表格,下面请同学们在2005年的年历卡上,找出每个月的天数,填在P17页的表格里。

填好后,再读一读表格下面的一段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活动后反馈:

先说一说填表的结果,再说一说从表格下面一段话里知道了什么。

小结:

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005年的2月有28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记住大月和小月。

谈话:

请同学们再看自己填好的表格,在一年的12个月中,大月、小月和2月是怎样排列的呢?

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在表格里把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再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组织交流:

学生带着涂上色的表格到台上去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如果没有学生交流利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则组织如下活动:

讲解:

老师也有一种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可以吗?

老师是用自己的拳头来帮助记忆的(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注意两点:

①讲清数的方法;②数到2月虽然在拳头的凹处,但2月不是小月,习惯上称“2月平”。

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拳,跟老师一起数。

4、计算全年的天数。

谈话:

同学们,你们能计算出2005年全年的天数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择不同的算法反馈。

三、应用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年历里圈出来。

组织交流,并适时地进行一些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

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交流后反馈。

四、总结

问: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怎样评价?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谈话:

同学们不但知道了很多年、月、日的知识,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再想办法解决好吗?

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内容:

P19——21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气象部门对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2004年和2005年的年历卡;1997~2008年的月历卡。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问: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2、谈话:

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

小明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04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准备过生日呢,小明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弟弟生日钠天送给他。

可2005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问:

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

二、主动建构

1、探究活动一

谈话: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2004年和2005年的年历卡,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哪一天出生的?

小结:

2004年2月的天数和2005年2月的是不同的。

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2月29日出生的。

可2005年的年历上找不到2月29日。

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

问:

谁来说一说,2004年和2005年,哪一年是平年?

哪一年是闰年?

活动:

这样一来,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一样,你能很快算出像2004年这样的闰年的全年有多少天吗?

你是怎样算的?

2、探究活动二

观察1997~2008年的2月的天数,完成下面的问题。

⑴先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

⑵你还有什么发现?

将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汇报归纳: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问:

那么公历年份中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呢?

各小组在1997~2008年这12个年份中找几个平年和几个闰年,分工计算这些年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小结:

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4的倍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3、知识链接:

“你知道吗?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⑴出示题目,问:

他们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你还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一些值得纪念的时间是在哪一年发生的吗?

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在班级交流。

⑵讲解:

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2、想想做做2

⑴出示问题:

平年一年有多少天?

是几个星期零几天?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⑵问:

闰年一年有多少天?

是几个星期零几天?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班级交流。

4、想想做做4

问:

看了这个问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

季度也是常用的时间单位,从每年的1月份起,3个月为一个季度,一年有四个季度。

要求:

独立解决这个问题,算出每个季度的天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讲解:

一年有四个季度,和通常所说的一年有四季:

春、夏、秋、冬不是一回事。

5、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独立思考,班级交流。

四、总结反思

谈话: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五、课外实践

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看看《十万个为什么》或其他书籍,也可以上网去查一查,把你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课本P21思考题,通过计算,不仅能巩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能了解一些农业生产常识。

生日快乐

教学内容:

P22~23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年、月、日和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谈话:

小朋友们,瞧,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出示图),他的朋友们都来为他祝贺,你们想对小明说点什么?

小明对前来祝贺的朋友表示感谢,并询问了他们是哪一天过生日的,四位朋友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日,各说了一句有关自己生日的话,你们愿意猜一猜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

二、组织活动

1、猜课本中小朋友的生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确定是几月几日。

然后全班交流。

2、让学生猜自己的生日。

谈话:

大家都很聪明,猜出了课本中四位小朋友的生日。

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也猜猜你的生日吗?

先编一句话,暗示自己的生日,要想办法增加一点儿难度,使别人不那么容易猜出来。

学生各自编一句话暗示自己的生日。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猜生日,并把猜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3、统计全班学生的生日。

谈话:

下面我们统计全班同学的生日,请大家看课本P23统计图,要求我们怎样对同学们的生日分类?

你们打算怎样收集数据?

请大家各自画一张简单的统计表,记下各个月份出生的人数。

在课代表的带领下收集数据,各自填写统计表。

在课本上把统计图绘制完整——画出直条。

问:

根据统计图,你们能回答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

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让学生算出每个季度出生的人数各是多少,并填入P23的统计表中。

问:

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给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给大家说一说。

三、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学到了什么?

四、安排课外活动

谈话:

你们知道自己爸爸和妈妈的生日吗?

爸爸、妈妈关爱着你们,你们也应该关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可以回家后问一问,并且要在年历卡上圈出来,准备为爸爸、妈妈庆祝生日。

老师还想知道你打算怎样为自己的长辈庆祝生日呢?

三、平移和旋转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设计图案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二、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内容:

P24~2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应用数学意识。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谈话:

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却各不相同。

今天这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1、提高典型的感知对象,引出平移现象。

观看一段介绍“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的新闻。

观看结束后问:

新闻中提到把音乐厅向东南方向直线平移65.4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用小房子纸片代替上海音乐厅,在方格纸上做歪歪斜斜的运动。

问:

上海音乐厅是这样平移的吗?

2、提供更多更贴进学生生活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引出旋转现象。

多媒体依次出示动态的风车、小火车、升国旗、方向盘、钟摆等的运动状态。

请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和上海音乐厅一样也是平移,说明理由。

观察剩下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引导讨论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

3、在活动中加强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

⑴想想做做1

多媒体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请学生判断哪些是,哪些是旋转。

说明理由。

⑵想想做做2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⑶想想做做3

请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平移和旋转,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形象、准确。

4、小结: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做是平移现象。

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做是旋转现象。

二、将图形进行平移

谈话:

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工程师,将我们的“音乐厅”进行平移。

1、移一移。

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和一张小房子纸片,按要求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平移。

2、教学例题。

出示下图:

问:

在方格纸上的“音乐厅”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学生独立研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音乐厅”向右平移了几格?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

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

学生独立分析例题中金鱼图和火箭图的平移情况,完成填空后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互相评价。

4、教学“试一试”

问:

如果在方格纸上把“音乐厅”向上平移3格,平移后的图形将在什么位置?

你能将平移后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

怎样画比较好?

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是:

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再将这些点平移,最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请一个学生当场在投影仪上做示范。

再让学生选择“试一试”中的图形进行平移,也可以由自己设计一个简单图形来进行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平移。

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组织评价。

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5、想想做做5

学生独立画一画。

三、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

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一个简单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美丽的花边

教学内容:

P2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

今天,我们请老朋友丁丁和冬冬一起来学习好吗?

2、课件出示两个虚拟小伙伴——丁丁和冬冬。

丁丁:

这是我们为了庆祝五一劳动节创办的手抄报。

冬冬:

请同学们当评委,说说谁的作品更漂亮。

为什么?

学生比一比,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花边在这里起到的美化作用。

3、讲述:

同学们都感觉到花边把冬冬的手抄报变得如此美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花边”。

二、实践操作

1、初步感知。

课件放大手抄报上的简单花边,引导学生观察。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

这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

猜猜是怎样制作的?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下面的发现。

⑴这些花边都是由一个独立的图案重复连续而成。

⑵可能运用了前面穴道的平移知识,通过图案平移得到这条花边的。

2、尝试操作。

谈话:

同学们对美丽的花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想不想自己也尝试画一条美丽的花边?

P27“画一画”第一个图案,请学生尝试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⑴展示不同水平的学生作品,请同学们评一评,谁的花边画得最漂亮。

⑵互相交流。

1在制作花边时,你觉得哪些地方最不容易画好?

2请画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制作花边时都注意了什么?

有什么好的办法。

4、再次操作。

提出要求,学生尝试,展示作品,自我评价。

三、自主创意

1、欣赏作品。

2、开展小竞赛

提出要求,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展示作品,总结评价。

四、拓展运用,美化生活

谈话:

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我们想更换黑板报,还想装扮一下我们教室的门窗,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创作的美丽花边把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绚丽多彩好吗?

五、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

四、乘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会简单的估算。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时间:

12课时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P28~2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我们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使怎么分配的,好吗?

2、出示主题图及题目。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列算式

问: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这个信息。

⑵探讨12×10的算法。

谈话:

观察例题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

学生可能运用的算法有:

①12×5=6060×2=120

②12×9=108108+12=120

③把每箱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

④由12×1=12,可以想到12×10=120

⑶让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说一说理由。

⑷问:

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问题:

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

你是怎样算的?

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班级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问:

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末尾添写1个0。

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相互交流,反馈改正。

分析各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2、想想做做2

指名回答。

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末尾添写2个0。

3、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算法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1、问:

这节课你学会什么?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知道了末尾有0的乘法在口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五、作业:

想想做做3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P30~3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谈话导入: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奶”问题也不例外。

2、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

3、提出问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4、估算:

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吗?

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问题:

有什么办法来说明自己估测的是否接近正确答案,或者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

 怎样算呢?

你能自己动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吗?

2、尝试解决: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

4、整理汇报:

班级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说说列式理由

5、研究笔算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怎样算的?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

怎样算的?

为什么十位上的1×28得280?

“8”应写在什么位上?

“2”呢?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

怎样算的?

在书写上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为什么?

指出:

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6加0,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

(在板书上擦去“0”。

6、归纳提炼

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

指出:

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位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7、完成“试一试”

引导:

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

试着调换28喝12的位置相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讲述:

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

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正确。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3、想想做做3

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班内交流。

4、想想做做5

观察图画,问:

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

班级内共同订正,问: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信息?

哪个信息没有用?

为什么不用?

如果要用上这个信息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问: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练习三

教学内容:

P32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32.1

先同桌练习口算,再由教师随机指名进行口算练习。

2、P32.2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评讲:

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3、P32.3

阅读表格,明确题意。

独立填写表格。

评讲:

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

问:

从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

(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二、课堂练习

列式计算

13的30倍是多少?

12乘36的积是多少?

23个17相加的和是多少?

25个16是多少?

最小的两位数与54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