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期中综合检测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9791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期中综合检测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期中综合检测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期中综合检测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期中综合检测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期中综合检测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期中综合检测二.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期中综合检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期中综合检测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期中综合检测二.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期中综合检测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期中综合检测

(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漫议中国“鼎”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

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

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

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等等。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

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鼎腹内有“后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

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

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

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

有金文:

“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

”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

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

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

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1.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最初是古代炖煮和盛放食物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上的铭文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鼎”是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C.鼎最早是用黏土烧制的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青铜铸造的铜鼎。

D.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2.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

A.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B.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C.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D.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鼎”作为象形字,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又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诸多意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C.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青铜器是“后母戊”大方鼎。

D.“世纪宝鼎”以其特有的姿形、纹饰、金文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礼器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

曾祖皎,周(北周)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

高祖徽,周河内太守。

祖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工部尚书、义兴公,《周书》有传。

父咤,隋昌州长史。

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

隋大业中以常调[注]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

“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

今欲汝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

”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

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

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

记室房玄龄曰:

“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

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太宗大惊曰:

“尔不言,几失此人矣!

”遂奏为府属。

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

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

寻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

天策府建,以为从事中郎,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

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

“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

”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

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号为称职。

三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

其年冬,遇疾,表请解职,许之,禄赐特依旧。

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

四年,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抚之流涕,赐物千段;及其未终,见子拜官,遂超迁其子左千牛构为尚舍奉御。

寻薨,年四十六。

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

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明年如晦亡日,太宗复遣尚宫至第慰问其妻子。

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选自《旧唐书•杜如晦》,有删改)

【注】 常调:

按常规迁选官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B.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C.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D.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右迁”“左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杜如晦家世显赫,世代为官。

曾祖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曾任河内太守,祖父任温州刺史、工部尚书,父亲曾任昌州长史。

B.杜如晦聪慧明达,深受器重。

隋朝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栋梁之材。

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在秦王府众人被外迁之际,奏请把他留下。

C.杜如晦功勋卓著,多次被封赏。

在跟随太宗征讨天下之际就被高祖封为建平县男,待太宗即位后,升迁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D.杜如晦生前辉煌,死后亦荣耀。

他死后,太宗很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

在第二年他的忌日当天,太宗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抚之流涕。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临平[注]道中

道 潜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注】 临平:

山名,在今浙江杭州市。

8.简析“弄”字在首句中的表达效果。

(5分)

答:

9.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描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看到的悲凉场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曹操《观沧海》中点明地点和观察对象,统领全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石青嫂子

艾 芜

早上太阳仍象往天一样,把晴美的阳光抹上满峡的树林,叫带露的树叶草叶都亮得耀人的眼睛。

只是石青嫂子的心上却阴暗极了,阴暗得象夏季乌云满布的天空一样,随时都会雨点似的落下泪来。

看见屋里踢倒的板凳,打烂的灯,再看见门前地里一片乱踏的脚迹。

菠菜的叶子,踩来变成烂泥;番茄踩成一滩一滩的红浆。

那些红浆很使石青嫂子疑心,怕是夜来扭扯的时候,石青身上流出来的血。

有石青的时候,她从来没有感到过她这间山峡中唯一的茅屋是孤独的、寂寞的、可怕的。

她只觉得面临小河、背靠山岭的一片斜坡,给予她无限的繁忙和劳碌。

她终天头上包着一张蓝布帕子,不是拿锄头挖地、镰刀割草,就是手腕上挂个篮子,采摘什么东西。

晚上星子都现在山峡的高空了,树林茅屋全隐藏在轻雾里面,小的孩子,坐在门前哭着喊妈的时候,她还在地里摘着苦瓜豇豆或是茄子辣椒,准备明天一早挑到五里以外的镇上去卖,好换点米回来。

但自当家人被抓壮丁后的第四个月,有一天,忽然有三个人大模大样踏进了她的菜地,拿一根带子在东量西量的。

她大声地加以阻止。

“呵呀,你们踏着人家的菜地哪,那是才撒下种的!

一个站在斜坡边上的人,穿着长衫,悠悠然吸着香烟的,露出轻蔑的神色,叱责地说:

“你在吵个鬼呀,这样叽叽喳喳的!

“这是我的地呀,我不该吵么?

吸着香烟的人眉头一扬,轻蔑地说:

“这是吴老爷的!

“你们还是搬走的好,没有看过你们这里,人凶狗也恶的!

“要我搬走,那容易!

人家苦了十年,不说啥子,就是汗水也流了几十百桶去了嘛!

你就拿棒棒来赶,我都不会搬的!

”半晌,才望下屋后的斜坡,恨恨地说。

三个人走了以后,峡谷里又重新平静了。

风在林间吹过,叶子微微作着声响。

有一天半夜后,石青嫂子突然被狗的凶猛叫声弄醒,同时又听见什么东西在毕毕啪啪地爆响,睁开眼睛一看,满屋通明透亮,不住地冒进烟子来,她明白隔壁灶房起了火了。

火在茅屋上吼着、跳着、笑着,尽量发挥暴虐的能事,不到一顿饭功夫,就把屋子和屋里的一切,烧成平地了。

连屋子侧边广柑橘子的树叶,都烧得焦黑。

火光没有了的时候,一坪炭屑还在黑暗中发着红焰,冒着烟子。

石青嫂子想着她这年年都在培修的屋子,想着慢慢买来的家具,想着那条没有跑出的猪……便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把这半年来所受的冤屈和痛苦,都借声音发泄个一干二净。

第二天早上起来,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路咒骂,直朝吴大老爷住的地方冲去。

“快开开,我要去看吴大老爷!

石青嫂子一面打栅栏,一面乱骂起来:

“你这狗,你为啥不开门!

骂了好久,手也打痛了,栅栏门还是紧紧地立在那里。

石青嫂子累极了,便只好坐在那里喘气。

石青嫂子休息了半天,觉得对于栅栏门简直无法可想。

于是,她只得慢慢地走回家去。

斜坡上的菜,一给人扯光踏坏,火烧过后的地方,就更加显得荒凉了。

在这里既无房子躲避风雨,地上又没出产给她生活上的希望,而那恶人暗中还不晓得更要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来。

唯一的法子,就只有离开这个地方了。

到什么地方去呢?

她不知道,单觉得离开好些,离开这里,孩子们或许不至于饿死。

她背上背着铺盖卷,怀中抱着婴儿。

他们一家大小顺着小河边,直朝镇上走去。

绕到山半腰上的公路时,便又看见峡谷里他们住过的地方了。

峡谷里蒙着轻微的白雾。

金灿灿的早上阳光,照着岭上的松林。

小河边的果木树和那片垦过的黑土,还阴沉沉的,留有夜来的阴影。

孩子们首先看见了,便欢叫起来:

“妈妈,我们的家呀,你看,在那里!

妈妈只瞟了一眼,不敢多看,怕流出眼泪,便低头走她的。

但孩子们却都问了起来:

“妈妈,我们啥时候回去哪?

妈妈忍着眼泪,哄他们说:

“等橘子柑红的时候,我们就回来!

孩子们都感到满意了,走了一会,他们又问:

“妈妈,我们到哪里去呢?

妈妈怔了一下,半晌才想出哄他们的话来:

“我们去找爸爸!

孩子们更加快乐了,连声发笑地喊着爸爸,但作妈妈的却忍不住了,眼泪双双地滴落下来。

她走了一会儿,眼泪流够了,心里清爽些了,还听见孩子们一路满有生气的笑声,便又鼓起勇气,咬定牙巴地想:

“不论啥子艰难困苦,我都要养大他们的!

1947年9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描写了抗战胜利后一个农村劳动妇女倔强的生活意志和艰辛的生活道路,表达了作者对石青嫂子这一类劳动妇女的同情。

B.石青嫂子是不幸的,她遭遇了“丈夫被抓壮丁”“地主丈量土地”“地主派人夜晚烧毁茅屋”“被逼走上流浪”的悲惨生活。

C.小说用明暗交错的两条线索推动着情节发展。

石青嫂子身居前台,而吴老爷始终在幕后,犹如魔影一般摧残着石青嫂子的生活。

D.小说结尾处,对孩子们与石青嫂子的描写,表现孩子们的天真无知,更与石青嫂子的愁苦形成比较,凸显了主人公的痛苦之情。

E.小说语言典雅华丽,人物性格鲜明,既深刻揭露地主对农村统治的罪恶,又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的信念。

(2)小说开篇第一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石青嫂子是一个怎样人物形象?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石青嫂子对命运的抗争是软弱的。

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夏衍——提炼到最后的精粹

王 蒙

在大六部口那个漂亮的四合院和陈设简陋乃至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

我说:

“上个星期三,报纸上有一篇重要的报道……”他说:

“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

因为他是夏衍,比我大34岁。

他永远是那么敏捷,条理,言简意赅,不打磕巴儿,不模糊吞吐,不哼哼哈哈,节奏分明而又迅疾,应对及时而又一针见血。

他的这些特点使你不相信他是一个90多岁的人。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

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

他当然是绝对的前辈,然而他从来不摆前辈的谱。

他早就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了,然而他从来不拿哪怕是一点点官架子。

他真诚待人,渴望吸收新的信息,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而且像青年人一样的幽默,在这方面,他永远不老。

我第一次听他讲话是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

与一些官样文章不同,夏老语重心长地讲了反封建与学科学,字字出自肺腑,字字是毕生奋斗经验的结晶,寄大希望于年轻人,令人感奋不已。

提起文艺界某些小圈子现象,夏公不火不怒地笑着说:

“我看他们一个是‘鲁太愚’,一个是‘全都换’。

”然后他又俏皮地说:

“有些人现在是分田分地真忙了,但是谁知道分了地后长不长庄稼?

”他莞尔一笑,觉得有趣。

我从没有看到过他为了小人得志的事儿发怒,他也从来不向我抱怨诉苦。

他也从不炫耀自夸什么,从无得意洋洋之态,正如从无怨天尤人之语。

对于个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恩怨,他一贯认为是小问题。

他自己还是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每天他细细地看书看报听广播,只关心大事。

小事当然也有,例如养猫与观看世界杯足球比赛实况转播。

70年代初期,与世纪同龄的他居然半夜里起床看球并如数家珍地有所评论,这真是一绝。

在大六部口住所的院落里,有两棵丁香树,一紫一白。

一九九○年开花时节,我去赏花,打从年轻时我就喜欢丁香。

夏老那天也高兴,扶着拐杖出来看花,有小猫在房上跑……那场面很像是一幅水墨“新春行乐图”。

倒数第二次与夏公的见面是1994年11月底。

他那天十分疲劳,静卧在病床上。

他已经卧床数日了。

见此情况我稍事问候便起身告辞,以免打搅。

夏公平躺着衰弱地说:

“有一个担心……”我连忙凑过去,以为他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继续说:

“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而我们的青年作家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

他们懂得市场么?

如果不懂,他们又怎么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来呢?

我感到惊讶。

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夏公关心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学事业。

许多年轻的与不年轻的文艺家都喜欢到夏公那里去,与他交往令人心旷神怡,温馨而又超拔,光明而又通达,锐利而又沉稳。

特别是对年轻人,他是那么充满爱心。

我们常常讲营造如坐春风的气氛,在夏老那里,才真是如坐春风呢!

环顾四周,常有老、中、青的“代”的隔膜,包括我个人有时也为之所苦。

但是想一想夏公,就没有什么可烦恼的了。

是的,他聪明而又宽厚,德高望重而又平等待人,洞察世事而又不失趣味乃至天真,直面真实而又从容幽默,我行我素而又境界高蹈,永葆本色而又绝不任性,不苟同更不知道什么叫迎合讨好,不自得也不会被什么大话牛皮吓住。

他是铮铮铁骨,拳拳慈心,于亲切中见极高的质地。

夏公的性格是一种美,夏公的人品与智慧实在是充满了魅力。

他的去世令我万分悲伤,但是一旦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谈吐识见,我不能不发出会心的满意的微笑。

(选自《不成样子的怀念》,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写了老前辈夏衍感人心魄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生活轶事,表现了夏公的品性气度和高风亮节。

B.文章开篇的交谈中就表达了“我”对夏衍的尊敬、佩服与惊叹之情。

C.“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中的“水晶般”的意思是说夏衍心地纯洁,胸无城府。

D.年逾古稀的夏衍竟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并评论得很到位,这是他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的明证,也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之一。

E.文章的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文风,含蓄隽永,回味无穷。

(2)“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这句话写出了夏衍的哪些特点?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说说夏衍是个怎样的人。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选材和结构上有何特点?

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成语是(3分)(  )

①对于孩子的坏习惯,他总是________,觉得这些坏习惯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②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会沉着冷静,想办法加以克服,而不会________,被困难吓倒。

③我的家乡有一片竹林,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景色让我久久________。

A.不以为然 诚惶诚恐 难以忘怀

B.不以为意惊慌失措难以忘怀

C.不以为然惊慌失措难以释怀

D.不以为意诚惶诚恐难以释怀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曾为中国足球扬眉吐气的铿锵玫瑰队目前已沦落为世界二流乃至三流的球队,这让非常酷爱足球的人大失所望。

B.《开罗宣言》为构建战后亚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