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诗歌上古歌谣和神.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7278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95 大小:11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诗歌上古歌谣和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诗歌上古歌谣和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诗歌上古歌谣和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诗歌上古歌谣和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诗歌上古歌谣和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诗歌上古歌谣和神.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诗歌上古歌谣和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诗歌上古歌谣和神.docx(1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诗歌上古歌谣和神.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诗歌上古歌谣和神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先秦文学·诗歌·上古歌谣和神

原始歌舞的记载

《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

於!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原始歌舞的产生

产生来源

与原始初民的切身生活紧密相关。

产生特点

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原始歌谣的记录

《卜辞通篡》

三六三:

帝令雨足年?

帝令雨弗其足年?

三七五: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周易·贲卦》

六四: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伊耆氏《蜡辞》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及其产生

神话的性质

①神话基本上想象或幻想的;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看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通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①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③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那么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那么。

神话的产生

①劳动起源说;②宗教起源说

中国闻名神话故事

①《淮南子》:

女娲炼石补天;②《山海经》:

后羿射日;③《山海经》:

大禹治水;④《山海经》:

皇帝战蚩尤;⑤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

我国神话的要紧特征

中国神话的特征

①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依旧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仅仅围绕着人的生存那个主题。

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③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亮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情感、形象和想象,正是使神话具备文学特征的三个关键因素〕。

④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程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妨碍

①神话的艺术规那么为后世文学的进展提示了方向;②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先秦文学·诗歌·《诗经》〔一〕

诗经的来源

来源说法

采诗说

献诗说

孔子删诗说

来源记载

汉代班固《汉书·食货志》

先秦时期的《国语·周语上》

汉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相关记载文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成三百五篇……

诗经的分类

编辑类别

分类含义

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大雅小雅,区别也是缘于音乐不同

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各类篇目

15国风;160篇

《小雅》74篇;《大雅》31篇;《大雅》多朝会燕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雅诗中也包含部分民歌。

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周颂》是西周初年作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鲁颂》、《商颂》分别是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和宗庙的乐章,可说是庙堂文学之祖。

分类依据

1、依照音乐的不同来进行分类。

2、最早明确地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3、依照诗经内容的不同,又可划分为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及其它等。

具体请见下页表格《诗经》〔二〕。

诗经的流传

诗经的流传

1、诗经是后起之名。

秦往常,是一种比较平实有用的工具,还没有上升到不可违背的经典。

2、到了汉代,经学兴起,学术与政治联姻,《诗经》作为五经之一而显赫、兴盛,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

3、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遂独行于世,其余三家诗逐渐消亡。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确实是毛诗。

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

1、作为祭祀、宴享时的奏唱;

2、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左传》多有记载〕;

3、作为教育的课本〔大约由孔子始。

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诗经的文学成就

艺术表现方法

具体含义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法。

能够是直截了当叙事、刻画描写、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比喻,差不多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另一种是整首诗用比,是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兴确实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作用与比相近,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与诗歌情思无关时,那么往往起到压韵作用。

诗经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实为有感而发;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要爱就爱,要恨就恨,直截了当,不隐瞒;

③叙事性诗作中也包含情感,如史诗中表达了对先祖的称颂、敬仰之情。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论述〕

①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法。

能够是直截了当叙事、刻画描写、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直截了当叙事的诗,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谷风》、《氓》等。

这类作品,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

直截了当刻画描写的诗,如《召南·羔羊》、《十亩之间》等,没有刻意修饰,只是平实客观地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

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的诗就更多。

②比,一般说确实是比喻。

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诗中部分用比喻,如此的“比”,差不多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另一种是整首诗用比,是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如《硕鼠》等。

③兴的问题,比较复杂,大体说来,确实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作用与比相近,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

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与诗歌情思无关时,那么往往起到压韵作用。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简述〕

①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诗经》中不分章的作品只有34篇,其余271篇都分章。

重章是《诗经》的一大特色。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

这就产生了2种情况:

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②《诗经》以四言为差不多句式。

然而还应看到,在四言的差不多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

③节奏鲜亮,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诗经》用韵的一些规律,实际上成为后代诗歌音韵的圭皋。

④《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诗经的含义

《诗经》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

2、《诗经》成书于春秋中叶,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另有笙诗6篇,有目无辞。

3、《诗经》各篇都能够合乐歌唱,全书依照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全书作品产生的地域很广,要紧是黄河流域,但也远及长江流域。

六诗/六义

1、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2、风、雅、颂是指《诗经》的分类。

“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

“赋”是铺叙或描写;“比”比喻,打比方;“兴”是起兴,发端。

先秦文学·诗歌·《诗经》〔二〕

类型内容

代表篇章

思想/艺术特色

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这类诗可称为政治诗。

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①揭露宫闱丑行,用一件典型事例活画出统治者令人厌恶的行止,表达人民的爱憎。

②关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判。

③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

④直截了当描述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

⑤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反映了逃脱盘剥,查找“乐土”的愿望。

①《邶风·新台》:

“鱼网之设,鸿那么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②《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③《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④《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唐风·鸨羽》等。

⑤《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等。

《君子于役》一诗表现了一位农家妇女对其旧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深切而痛苦的怀念之情,从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言情写景,真实淳朴。

《硕鼠》一诗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借喻是其要紧表现方法,使诗篇既委婉又富于形象性,富有感染力。

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①有的作品从官吏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役不均。

②《大雅》《小雅》中还有一些诗作,或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①《邶风·北门》:

“王事敦我,政事一捭遗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小雅·北山》: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②《小雅·正月》、《节南山》、《大雅·抑》等。

3、抒发生活愤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①宣泄关于人生的感慨和郁结的情怀。

②以深沉忧伤的笔调,写家国沦丧的悲哀。

①《桧风·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魏风·园有桃》:

“园有桃,事实上之殽。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②《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桧风·隰有苌楚》一诗用拟人化手法与苌楚对话,艳羡苌楚无知无识因而没有痛苦,比衬隐托出人有知有识因此多有生存的苦闷。

《王风·黍离》据说是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

这诗的家国哀思,对后代文学有极其深远的妨碍。

4、称颂执政者的诗

《召南·甘棠》、《鄘风·定之方中》、《魏风·淇奥》等。

1、有许多作品,歌咏漂亮多姿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

①一些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

②一些诗作的表现风格,那么呈现为温文典雅。

③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作。

①《召南·摽有梅》、《召南·野有死麕》等。

②《邶风·静女》、《陈风·月出》、《周南·关雎》、《秦风·蒹葭》等。

③《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郑风·风雨》等。

《秦风·蒹葭》:

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采纳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咏,描绘了一个漂亮清冷、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

2、有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

《郑风·将仲子》

可看出当时青年男女,尤其是女子在爱情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文化方面的限制,不能公开自由恋爱。

说明“礼教”文化差不多在社会上逐步形成。

3、还有几篇作品,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称为“弃妇诗”

以《邶风·谷风》、《卫风·氓》二首最为知名。

《卫风·氓》通过女主人公和“氓”两个形象的对比,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诗经》有一些诗篇,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

①歌颂周先王领导人民兴建周邦的历史功绩,是5篇史诗的要紧内容。

②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要紧内容。

③周人史诗还有对先祖神化的记述。

最闻名的是周人的5篇史诗: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表达了周人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5篇史诗蝉联而下,大致能够看出周人进展、兴旺的历史,抒发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生民》描述周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和天生的种植五谷的能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历史。

带有神话色彩;

《公刘》表达周人远祖公刘带领周民从邰地迁居豳地,开荒辟地、造屋定居的历史;

《绵》表达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民由豳迁岐,开地建房,创业兴国的事迹;

《皇矣》:

先表达文王祖父太王开辟岐山周原,击退异族昆夷;再说文王父王季继祖德业并传位给文王,着重记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

《大明》:

先表达王季与太任结婚生文王、文王与太姒结婚生武王,之后表达武王伐纣灭商的事迹。

农事诗及其它

1、《诗经》中有一些诗作,基本上有关农事活动的歌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周人农业生活情状。

2、农事诗而外,《诗经》还有一些反映周人礼俗、观念的诗。

3、《诗经》〔要紧是二《雅》〕还有许多叙写贵族生活的诗。

1、农事诗中最闻名的是《七月》;艺术水平较高的当属《芣苢》和《十亩之间》。

2、《齐风·南山》、《小雅·斯干》等。

《国风·七月》叙写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辛苦劳作。

全诗8章,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因此闻一多说它是“一篇韵语的《夏小正》或《月令》”。

《芣苢》、《十亩之间》2首诗基本上劳动者唱和的歌谣。

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情韵悠长,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是农事诗中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

先秦文学·散文·历史散文〔春秋:

前770—前475;战国:

前475—前222〕

《尚书》

《春秋》

《国语》

《左传》

《战国策》

释义

又称《书经》,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它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是上古官方文件的汇编。

《尚书》原有一百篇,孔子篇纂,并为之作序。

秦火后,《尚书》暂绝。

汉初,出现了今古文不同的传本。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所记差不多上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其中虞书、夏书,盖后人伪托。

我国第一部编年史,通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按照鲁国国君在位的时间先后纪年,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特别简括地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14年〔前481〕间鲁国及周王朝、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他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语言准确而简明。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史实。

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1000-前440〕。

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表达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

要紧记录一些历史人物的议论、对话、辩驳,缺少对历史事件全过程的系统纪录,重在通过人物言论揭示历史事件中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而不注重历史事件本身的具体描述。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等,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27年,比《春秋》多出13年。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前460-前220〕。

书中记录了战国时期许多重大事件和闻名人物的活动,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有宝贵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文献。

西汉末,刘向对其进行了整理编订,仿《国语》体例分国编次,列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等12册共33篇,并定名为《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

作者

《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一百篇,是孔子篇纂,并为之作序。

那个说法概不足信。

据传为孔子

1、《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都认为是左丘明,但隋唐以后有诸多异议;

2、作者不可确考,应该是战国初年熟悉历史掌故的史家。

1、《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汉书·艺文志》都认为是左丘明;

2、依照《左传》在鲁哀公27年的最后,附有智伯被灭、韩魏赵3家分晋的简略记录〔前453年〕,作者应该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

作者已难确考,一般认为非一人一时所著,大约是战国、秦汉期间的人纂集各国史料编辑而成。

版本

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

西晋永嘉之乱后,今文《尚书》散亡;

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出现,用古文写定,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后逸亡。

今存于《十三经注疏》的古文《尚书》有58篇,其中33篇与汉代传本文字大抵相同,另外25篇基本上东晋人的伪作。

清人孙星衍所著《尚书今古文注疏》,将篇目重新厘定为29卷,大抵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的面貌。

还有一部《逸周书》,本名《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但文字表现与《尚书》颇不相同,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人依照史料编纂而成,非一时一人之作。

由于其作者相传也是左丘明,故后人又称《左传》为《春秋内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事实上这种称呼并不确切,《国语》记事始于西周穆王,其不传《春秋》甚明。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基本上阐述《春秋》经的“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为古文,要紧是配合《春秋》记录有关史事;《公》、《谷》为今文,注重揭示《春秋》的“微言大义”。

原名《国策》、《国事》、《事语》、《短长》等,作者不止一人,次序混乱,语多重复,后经刘向整理编订后定为现名。

文学特色

1、文字古奥,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确实是指那个特点;

2、多数以论说为主,夹叙夹议;也有一些以叙事为主的篇章,质木无文;

3、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差不多形成。

1、记事很简略,一件事往往只用一两句话来记录,但却能通过词语的选择和曲折的笔法说明作者的爱憎和褒贬,这确实是所谓“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2、记事过于简略,未能全面反映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

质木无文。

1、从总体上看,《国语》质朴平实,但各篇文字风格也不尽相同;

2、文学价值虽不及《左传》,但有的篇章亦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较浓的文学色彩。

《左传》“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对后世的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妨碍。

要紧表现在四方面:

1、文学性的裁减和历史事件的故情况节化。

文学性的裁剪,是说它既表达了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蕴涵意趣,很少看到那些缺乏情趣与形象的枯燥乏味的流水帐式的史事记述。

历史事件的故事化、情节化,是说《左传》在表达史事时,常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语言、行为和彼此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小说、戏剧色彩,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左传》在叙写历史事件时注重刻画人物,优秀篇章的人物形象都性格鲜亮。

更可注意的是,《左传》不仅能够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性格的进展;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表达。

此外,描绘战争场面简洁生动,寥寥数笔,极为传神;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战国策》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两汉以来的史传文和政论文都产生过积极妨碍: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表达出战国策士们纵横捭阖、剧谈雄辩的纵横家气质。

策士们铺陈扬厉、夸张渲染的游语说辞,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进展有很大妨碍;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描绘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游说活动为记事中心,刻画了各类人物,其中最传神的是策士形象,如苏秦、冯谖、荆轲等;

4、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策》中的巧妙比喻和寓言故事极多,且为人所熟知,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

这些比喻和寓言的使用,不仅令事理明白如画,也是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缘故

①经济方面:

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加上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富兵强;②政治方面:

周王朝日益衰微,逐渐失去对诸侯国的操纵;③文化方面: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纷纷而起。

有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篡历史文献,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

至战国,社会空前繁荣富强又空前动荡混乱,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汲取史鉴。

因此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如此以平易文体写成的历史著作,从而也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先秦文学·散文·诸子散文〔春秋:

前770—前475;战国:

前475—前222〕

《老子》

《论语》

《墨子》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释义

《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

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

是一部要紧记录孔子的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

《论语》在汉代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本子:

《齐论语》、《鲁论语》和《古论语》。

今天看到的是《鲁论语》,有20篇,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墨子》一书今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弟子所作,它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

《墨子》文章风格多样,但“质木无文”。

其中有些论说文有明确的标题,中心突出,逻辑性强,标志着论说文进展的新水平。

《孟子》为孟子与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7篇。

《庄子》现存33篇,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作,《外篇》和《杂篇》那么差不多是其弟子和后学所作。

常见注本,有清人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及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现通行注本〕。

《荀子》33篇,今存32篇,多为荀子自著。

书中除了论说文外,值得注目的,是《成相》篇和《赋篇》。

前者是以民间歌谣的通俗形式,宣传其政治思想,质木无文;后者是说理的文赋,虽较粗糙,但就赋体的创作而言,却大有开启之功。

《韩非子》今存55篇,差不多上是韩非本人所作。

其《说林》上下和内外《储说》收集整理了大量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共有300多那么。

作者

老子:

一般认为老子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稍早,春秋时人。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主“仁”倡“礼”,对我国思想文化的进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妨碍。

墨子:

名翟,战国时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家在先秦时期妨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孟子:

名轲,战国邹人。

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进展,后世往往以“孔孟”并称。

庄子:

名周,宋国人,与孟子同时而稍后。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世往往与老子合称“老庄”。

荀子:

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荀子隆礼重法,因此他的弟子韩非成为法家的代表。

韩非:

韩国贵族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和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

流派

道家

儒家

墨家

儒家

道家

儒家

法家

主张

道、无、德、处柔等思想

为国以礼,克己复礼,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是中国致力于教育第一人

兼爱和非攻

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提倡民贵君轻。

以“道”为本,以变化无常的观点看待万物,主张齐万物、一是非、外生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哲学上进展了古代唯物主义,提出“制天命而用”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