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一般原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96158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的一般原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设计的一般原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设计的一般原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设计的一般原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设计的一般原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的一般原则.docx

《设计的一般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的一般原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的一般原则.docx

设计的一般原则

[建筑及其设计]西方建筑小史系列二

2007-04-0509:

16,来源:

ABBS建筑论坛,5911字,0/391,原创|引用

  真正让人感到惊讶的不光是金字塔,还有方尖碑(Obelisk,上图)。

这些方尖碑有特定的形制:

截面是正方形,上细下粗,顶上是金字塔形尖端,高度和宽度的比约为10。

所有的方尖碑都是用整块花岗岩雕成的,有的高达50余米,也就是20层楼高。

作为法老的记功柱,它们表面刻满了象形文字。

西方的强国每次征服埃及时就会拉一块方尖碑回国作为炫耀,比如罗马人和拿破仑。

说到纪念物,还不能不提美国的华盛顿纪念碑,很明显是在模仿方尖碑。

  后世西方建筑中,追随金字塔和方尖碑脚步的极少(最有名的是贝聿铭在卢浮宫前的天才设计和在美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所以在建筑史上它们的地位只是奇观而已。

真正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埃及的神庙。

  以日神Horus神庙(平面图见上)为例,神庙正面一般是高大的塔门(Pylon,由于其读音,国内有人索性将之译成“牌楼”,我个人觉得这太随便了)――巨大的梯形石墙中夹着矩形门洞,石墙上有巨型浮雕。

上图里下面两个扁扁的长方形就是塔门。

塔门后面是露天的内院,两侧有柱廊。

内院后面是大厅。

大厅的面积一般很大,但由于这么大的石屋顶需要支撑,大厅里密集地排列着一排排的石柱,所以也叫柱厅(HypostyleHall)。

上图中上部那些密密麻麻的点就是这些柱子。

构成屋顶的石料有多长,柱子的间距就只能有多大。

而构成屋顶的石料出于安全的考虑和当时技术的限制,一般都不会很长。

这样一来就只能多加柱子了。

说得明白点:

在当时的埃及人看来,因为大厅很宽,既然没有办法加工出一条整的石料横跨整个屋顶,即使加工出了也没有办法放到屋顶上去(当时没有起重机,而把50多米长的石料放到几十米的高空,要比把50多米长的方尖碑竖立起来要难得多),那么屋顶就只能由几根长10米左右的石料衔接而成。

既然每块石头只有10米长,那么要在它们两端撑住它们,柱子之间的间隔最多就只有10米左右。

这样,一个大厅就不得不需要许许多多的柱子。

  以著名的Karnak的Ammon神庙的柱厅(遗迹见上图,屋顶已不存)为例,大厅的面积为103×52米,竟用了134根巨柱。

一方面可以想见当时只凭天窗和火把照明的大厅中这一排排柱子造成的诡秘气氛,另一方面看来埃及人还不会搭建一个大跨度的屋顶,无法构建一个宽阔的、没有柱子的室内空间。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可以说直接引发了西方建筑艺术的产生,诸位看到后面就明白了。

  柱厅后面一般是一进一进的密室,屋顶越到后面越矮,给人以越来越神秘的感觉。

整个建筑是严格的中轴对称的。

神庙的复原图大家可以到http:

//www.eyelid.co.uk/temple1.htm去看看。

  埃及人这样频繁地使用柱子的结果就是他们有了一套完整的关于柱子型制的理论。

比如柱高和柱径的比、柱径和柱间距离的比等等就是他们首先尝试确定下来的。

这对后世希腊神庙的柱式有不小的启示。

要知道一直到现代建筑兴起之前,希腊柱式(经罗马人总结)一直是被神化的对象,是每个建筑师的圣经,对柱式掌握的好坏直接决定其设计的成功与否。

另外值得我们记住的是最常用的3种柱子的外形的象征意义:

莲花象征尼罗河上游的上埃及(上图中左数第3个),纸草象征下埃及(左数第1、2个)。

赋予柱子某种象征意义的做法对后世建筑师也有不小的启发。

  后期有一些埃及神庙的布局与前面提到的类似,不过是在一座山中凿出来的。

也就是从山的侧面挖进去,内院、柱厅和密室全部是在山的内部。

很明显这样可以减少柱子的数量而保证厅的大小。

建阿斯旺大坝时为了避免被水库淹没而被搬迁的AbuSimbel的Ammon神庙就是一例(见上图)。

我们在外面能看见的是照片中的塔门。

有关这座著名建筑的故事很多,比如夏至的时候日光可以从门口直射到密室等等。

不过我看最重要的是由于搬迁它时显示出的国际合作精神,联合国才提出了“世界遗产保护计划”。

  关于埃及建筑最后需要提一下的是所谓“国王谷”(见上图)与“王后谷”,20世纪最惊人的考古发现之一――吐坦卡蒙(Tutankhamun)墓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自大金字塔时代后,历代法老逐渐放弃了那样铺张的陵墓,而是采取了在山谷中挖山成陵的办法。

其中最壮观的就位于这两个谷中。

这里的建筑的总体样式仍然是柱廊+山内部的密室。

  关于古代西亚的建筑,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空中花园”了。

其实在古代更有名的是所谓“巴别塔”(BabelTower)。

《圣经》里说这塔原本要一直造到天上,上帝让人类语言不通才得以破坏这计划。

这两项建筑的遗址现在都没有找到,但是可以肯定它们其实都源自同一种西亚特有的古老的建筑式样――庙塔(Ziggurat)。

后人考证那“巴别塔”其实是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时见到宏伟的庙塔之后的一种惊叹和夸张。

  庙塔从外观上看很像最初的阶梯形金字塔,四方的平台,上面是数层渐次缩小的平台,层数从3到6层不等,最顶上的一层上建有神庙或宫殿(如上图,这是在建在Ur的一座庙塔的复原图,年代约2250BC)。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空中花园”的灌溉问题其实是通过分级抽水解决的。

与金字塔主要用的是石不同,庙塔是用土坯堆积起来的,土坯墙外贴着装饰用的砖。

隔一段距离,土坯墙就像长城的关隘一样突出来一道,这也许是在模仿当时的城墙。

庙塔一般都建有可以从正面或侧面拾级而上的长长的坡道。

  前面已经提到了西亚建筑的特色就是对砖的应用,对此我们以著名的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王萨尔贡(Sargon,此人因其铁腕统治被希腊人编进了神话中)的宫殿为例。

整个宫墙上贴满了彩色的琉璃面砖。

萨尔贡宫中著名的五条腿的人首翼牛像也是在琉璃面砖上雕出来的。

(见上图)

  从现存的遗迹来看,除了庙塔,西亚民族在建筑形式上远没有埃及人那么富有创造力。

相比埃及Karnak的Ammon神庙前后修建的时间长达12个世纪却依然遵守统一的对称布局,萨尔贡宫的布局缺乏对称,大小房间分布杂乱。

(复原图见上。

宫中的庙塔可能就是“巴别塔”的原形。

)由于他们和埃及人一样也不会处理大跨度空间的问题,王宫里最宽的房间跨度也不超过10米。

但是有一个亚述人的创造对后世影响深远,就是拱的发明。

  说到拱,可以说这是人类在前一章提到的两竖一横的支撑结构(学名是梁柱结构)基础上的重大进展。

大跨度空间的问题靠梁柱结构来解决只能导致如埃及“柱厅”那样的结果,浪费且不可能有宽阔的内部空间。

拱的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这里先把拱介绍一下。

  拱(或者叫券),顾名思义就是弯曲。

它对于建筑学的重要性我只需提一下arch和architecture大家就明白了。

总地来说拱可以分成两种:

叠涩拱(CorbelArch)和真拱(TrueArchorVoussoirArch)。

所谓叠涩拱其实就是渐次接近的两排砖的系列(如上图的上半部)。

把它按其对称轴旋转得到的三维结构就叫叠涩穹窿。

前一章提到的欧洲最早出现的石头房屋其实就是一个叠涩穹窿的结构。

很明显叠涩拱能支撑起的重量主要是由那悬空的两排砖决定的。

砖的强度(坚硬程度)和砖粘合的程度越强,拱能承受重量越大,这两排砖的系列也可以往下排得越远,这样就能在叠涩拱的下方给出一个更大的空旷的空间了。

  而真拱则要复杂得多,大家可以参考上面的图。

请注意真拱的形状不像叠涩拱那样是一段拐了弯的直线,而是一段弧线。

构成真拱的砖的粘合线不像叠涩拱那样是平行线,而是放射线。

更重要的是组成真拱的砖不是方形的,而是一段圆环。

正因为这样,组成真拱的砖甚至用不着粘合,因为拱上面的重量自动地把这些砖紧紧地压在一起了。

凭直觉我们就知道,拱能把它上面的重量按弧形一步步传递到在最下面支撑的两块砖上。

但这仅仅是直觉,用现代的力学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知道拱受到的重量不仅在往下压最下面的两块砖,还在往两边推开它们。

古人当然没有我们的力学,他们只有直觉。

而种种现在看起来荒谬的直觉理论统治了一代代西方建筑师大约2000年。

别以为他们不知道理论有问题。

对拱的计算可难倒了包括伽利略这样的大师呢!

如何正确地计算拱是促使力学前进的动力之一。

  回到主题。

由于砖的粘合在叠涩拱中很重要,在真拱中却可以忽略,所以很明显真拱能支撑出来的空间比叠涩拱更开阔,因为真拱能承受的重量更大。

要知道拱至少要能支撑住它自身的重量,而跨度越大的拱,重量当然越重。

  从萨尔贡宫看,亚述人确实发明了叠涩拱。

而那张人首翼牛像照片的右上角也告诉我们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拱。

但他们只是用砖砌出了真拱的样子,而使用的砖还是四方的,可见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重量传递。

真拱的真正发明还要等到希腊人来完成。

更可惜的是后来他们自己好象也忘记了这些发明。

到公元前5世纪,和希腊大打了一仗的波斯王大流士(Darius)和薛西斯(Xerxes)父子建造的宫殿就完全是在模仿埃及神庙了――有门楼、柱厅,但没有一个拱,而且布局依旧杂乱。

上图为大流士宫的遗迹。

  西亚建筑中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巴比伦城。

这是亚述和波斯之间的王朝――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7-6世纪)的首都,曾经令希罗多德(Herodotus,484BC-425BC?

)叹为观止的地方。

考古者已经恢复了那著名的令历史之父折服的Ishtar门(上图)。

虽然它明显有模仿埃及的门楼的痕迹,但上面用琉璃砖拼出的神兽图案依然代表着这方面他们的不朽成就。

对比前面的图就能发现后来的波斯人已经不会用拱搭门了,他们的门都是矩形的,和埃及的一样。

  又及:

据说,在这次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中,存放在巴格达博物馆的Ishtar门上的琉璃砖残片在美军入城之后的混乱中已不知去向。

对于伊拉克人民来说,我认为这种无法估量的损失并不亚于美国人自己在“911”中所遭受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