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女性择偶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94822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中国女性择偶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现代中国女性择偶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现代中国女性择偶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现代中国女性择偶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现代中国女性择偶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中国女性择偶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x

《现代中国女性择偶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中国女性择偶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中国女性择偶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x

现代中国女性择偶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现代中国女性择偶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择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随着越来越多的相亲节目的出现以及越来越多单身男女参与其中,女性的择偶标准相对于男性的择偶标准似乎更受关注。

但是,由于受到多种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女性的择偶标准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在具有同一性的前提下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这种女性的择偶观不仅仅影响着女性的审美观、恋爱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影响着男性为了得到女性的青睐而进行的自我印象管理的方向。

本课题主要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描述统计,着重探究现代女性择偶倾向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并纠正错误的择偶倾向,同时为男性的自我印象管理和自我形象的塑造进行导向。

关键词:

女性、择偶标准、影响因素、择偶误区

择偶倾向是人格心理学、社会性别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择偶倾向决定着主体对于配偶的选择,影响着主体未来生活的幸福与否,同时对社会的有序、稳定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由于择偶的不慎而引起的恋爱、婚姻、家庭的破裂中,女性往往更加容易成为受害者。

例如,新闻中经常披露的“女性由于分手而遭到前男友泼硫酸毁容的报复”、“女性婚后遭受家庭暴力的威胁”等。

另外还有,女大学生网恋最终受到伤害甚至付出生命;女性为钱财嫁入豪门却独守空房,为了孩子,一辈子忍气吞声......在社会中,有多得数不清的案例在警示我们,对于女性来说,选择一个好的配偶有多么重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研究揭示女性不同的择偶倾向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错误的择偶观念以供女性避免,为广大女性在选择合适的配偶时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主要针对四个维度对现代女性择偶心理进行调查研究。

第一个维度为年龄,第二个维度为学历,第三个维度为婚姻状况,第四个维度为工作状况。

其中,着重以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为主要维度分为四个层级进行抽样,分别为大专以上已婚女性、大专以上未婚女性、大专以下已婚女性、大专以下未婚女性。

由于抽样存在难度,所以每个层次抽取样本10人,共40人。

由研究对象在择偶条件——品行、经济条件、相貌、性格脾气、年龄、学历、身体健康状况中进行重要性排序。

研究工具为《现代中国女性择偶倾向调查问卷》。

 

三、研究结果统计

由研究对象对自己所认为的最重要和最次要的择偶条件进行选择排序,统计在不同维度中,研究对象认为最重要的择偶条件。

第一维度:

年龄

18-25岁:

由饼状图可以看出,18-25岁的女性中,有60%认为品行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20%认为身体健康状况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20%认为性格脾气的好坏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

26-35岁:

由饼状图可以看出,26-35岁的女性中,有50%认为品行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40%认为身体健康状况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10%认为经济条件的优差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

36-45岁:

由饼状图可以看出,在36-45岁的女性中,有50%认为品行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40%认为身体健康状况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10%认为经济条件的优差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

36-45岁女性的调查结果与26-35岁女性的调查结果相同。

45岁以上:

由饼状图可以看出,在45岁以上的女性中,有60%认为身体健康状况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20%认为品行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20%认为经济条件的优差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

第二维度:

学历

大专以上学历:

由饼状图可以看出,在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中,有50%认为身体健康状况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35%认为品行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15%认为经济条件的优差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

大专以下学历:

由饼状图可以看出,在大专以下学历的女性中,有50%认为品行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30%认为经济条件的优差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20%认为学历的高低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

第三个维度:

婚姻状况

 

已婚:

由饼状图可以看出,在已婚的女性中,有60%认为品行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30%认为身体健康状况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10%认为性格脾气的好坏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

未婚:

由饼状图可以看出,在未婚的女性中,有50%认为身体健康状况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15%认为品行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15%认为学历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10%认为经济条件的优差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10%认为性格脾气的好坏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

第四个维度:

工作状况

工作中:

由饼状图可以看出,在有固定工作的女性中,有35%认为身体健康状况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35%认为品行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15%认为学历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15%认为经济条件的优差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

待业:

由饼状图可以看出,在待业的女性中,有60%认为经济条件的优差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20%认为品行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20%认为身体健康状况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

上学:

由饼状图可以看出,在在校的女学生中,有50%认为学历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30%认为品行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有20%认为经济条件的优差是最重要的择偶条件。

 

四、研究结果分析

由以上的研究结果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受教育程度、年龄、婚姻状况、工作状况这四个维度之间,中国现代女性的择偶标准在表现出同一性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同样的,在每一个维度内的各个层级中,中国现代女性择偶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经过探究发现,出现这些维度之间和层级之间女性择偶标准不同的原因主要有:

1、家庭教育不同影响女性择偶标准的形成

家庭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女性在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由出生时无助的婴儿逐渐变成一个有自我意识、认知能力的成年人,女性熟练的掌握了自己所成长其中的文化的习俗,并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向父母亲属学习的价值、规范和社会惯例。

首先,女性的父亲的人格特征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女性对自己未来另一半的选择标准。

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提出了“父母偶像”理论,他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有“俄狄浦斯情结”,即男孩会爱上自己的母亲,而把其父亲当做竞争对象来看待,在他长大之后,他会选择具有自己母亲个性品质的女性作为自己的伴侣;女孩则正好相反,有些女孩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父亲人格特征相似或者相反的男性作为自己的伴侣。

例如,父亲是一位对母亲体贴温柔的男士,女性受此影响会偏向于寻求一位暖男作为自己的伴侣。

如果父亲是一位具有家庭暴力倾向的“大男人”,那么女性在择偶的过程中就会努力避开甚至抵触具有家庭暴力倾向的男士。

其次,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女性的择偶倾向。

俗话说“穷养儿子富养女”,现如今,父母在对女儿的教养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宠溺,这样的状况可能会造成女性在择偶的过程中倾向于寻找一位具有一定经济条件并且给予自己最大包容和宠爱的男性伴侣。

最后,在当代社会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已经在慢慢淡出,“望女成凤”和“望子成龙”同样存在于各个家庭中,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良好的高等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这就影响了女性由当初最肤浅的“希望嫁个有钱人”转变为“希望找到一个和自己志趣相投、共同奋斗的男性伴侣”。

2、女性社会经验与阅历的不同影响女性的择偶标准的形成

由上面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校的女学生同已经就业或待业的女性的择偶观有很大的不同。

在校女生更看重的是学历、品行等,而已经就业或者待业的女性除此之外则更加看重身体健康状况和经济条件。

原因在于在校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并不丰富,很多时候“生活”在自己想象的爱情中,已经就业或待业的女性由于更具社会经验,更加具有“现实性”。

社会经验和阅历丰富的女性,更加懂得在社会上更好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并且这些追求会在她们的择偶标准中明显的呈现。

3、大众传媒影响女性择偶标准的形成

大众传媒是当代重要的舆论传播工具,它具有传播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特点,已经成为现代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大众传媒一直以它独特的特点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女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个社会的生活和需求。

比如《非诚勿扰》、《非常完美》、《谁能百里挑一》等相亲节目的热播,使得广大女性了解其她女性的择偶标准,并且重新审视或者改变自己的择偶标准。

另外,媒体是现有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阵地,同时也被女性主义者视为挑战现有结构和机制的阵地。

然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对我国大众传媒媒介的审视中可以看出男性新闻人物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女性新闻人物,大众传媒对女性的描述中也存在着商品化、色情化、弱势化的刻板印象的倾向。

4、物质基础影响女性择偶标准的形成

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女性在进行伴侣选择的时候,往往不会把经济条件的优差当做首要标准,但是,对于没有一定经济基础或者物质条件欠缺的女性则并非如此。

这些在调查中也得到了一些体现,比如待业状态的女性在接受择偶倾向的调查时,60%的女性将经济条件的优差作为最重要的择偶条件,这些女性因为自身物质基础缺乏,所以希望找到一个可以与自己形成“需求互补”的伴侣,这种“需求互补”在她们的择偶倾向中则表现为选择有着优越经济条件的男性。

因此,女性在择偶时会更多的从心理需求和个人动机方面来考虑互补性的原则,如较为强势的女生想要找到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男性,没有太多主见、依赖性较强的女性则希望找到一个能够生活上照顾自己、思想上引导自己的男性。

 

五、现代女性择偶倾向的深层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男女平等”思想的倡导,现代社会已不再是“夫为妻纲”的旧的男权社会,女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政治权利也得到了保障,因此女性在择偶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自由性。

但文化是有记忆性的,因此从古至今,女性的择偶倾向都具有跨时间和跨文化的一致性特点。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品行、性格脾气、学历这五个标准更容易成为研究对象选择的最重要的择偶条件,而年龄和相貌几乎没有女性将其作为最重要的择偶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和生活阅历的女性在择偶的过程中都更加偏好性格脾气较好、品行端正、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男性,并且极大的表现出了对男性身体健康状况的关心。

1、对男性社会地位的关心

男性的社会地位是女性在择偶过程中关注的重要条件之一,虽然拥有社会地位不等于就拥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但是一个男人较高的社会地位不仅仅影响着女性伴侣今后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同时也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如女性面对她同样喜欢但身份不同的两个男性,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公务员,女性有更多的可能性选择身份为公务员的男性作为伴侣。

在我国春秋时期,女性及家族在为其择偶的过程中都倾向于选择那些在国家、社会中地位较高的男性家族作为婚配对象。

在我国的唐朝,女性及家族的择偶也表现出了偏好世家大族的倾向。

对于“是否男性伴侣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女性就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还未能做出确切的解答,因为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决定性的关系,还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对男性经济条件的关心

男性的经济条件的优差在女性的择偶过程中同男性的社会地位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Buss等人对37中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的择偶倾向进行研究发现,男性的经济地位一直是女性最重要的择偶条件。

投资理论认为,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女性为了繁衍和哺乳孩子,自己寻找食物或捕猎的能力逐渐得到了削弱甚至完全丧失,但是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女性需要男性为自己提供生存的资源,并且受到男性的保护。

在现代社会,这种资源虽然不是男性打猎得到的食物,但是被金钱、房子、车等诸多物质因素所替代。

3、对男性学历高低的关心

学历一般很直接的代表着一个男性的受教育水平,女性对男性受教育水平的关注主要在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男性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掌握和运用资源的权力。

社会学家按照男女的综合素质(教育水平为决定性因素)不同提出的四级理论将男女分为四个等级,认为A男找B女,B男找C女,C男找D女。

由这样的等级排序可以发现,学历高的男性倾向于将学历比自己低的女性作为伴侣,学历低的女性倾向于将学历比自己高的男性作为伴侣。

4、对男性人格特征的关心

投资理论认为,具有上进心和良好的性格品性的男性有更大的机会掌握并运用优势资源去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优越的经济条件。

在《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中,女性“理想中的配偶”这一栏资料,也更多的显示出女性希望男性配偶拥有上进心、热情、积极等正面的性格特征。

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的男性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吸引女性的注意并且得到女性的青睐。

5、对男性身体健康状况的关心

在人类社会早期,女性由于繁衍和哺乳孩子的繁重任务,需要男性为自己提供生存资源,女性更加偏好能够保护自己、具有健壮身体的男性作为自己的伴侣。

而好基因模型也证实了这一点。

好基因模型认为,在择偶的过程中,男性由于特定的身体吸引力会更容易得到女性的青睐。

这种身体吸引力可以作为男性的“生存力指标”,具有这种吸引力的男性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同时,婚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两性的婚姻相处中,不可否认男性往往承担了更加重要的经济职能,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男性必须拥有健壮的身体、良好的健康状况才能够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6、现代中国女性择偶的误区

女性在进入择偶状态时,往往会被爱情和自己的期待冲昏头脑,想法会变得十分主观,因而产生一些误区。

1、片面的追求学历

这些女性往往将学历的作用看得过于重要,将对方理想化,将自己的所有期待和幻想附加在对方身上,甚至有时候会因为对方的高学历而主动的忽视对方的其它缺点。

这种单纯慕才的择偶倾向是很难带来幸福的婚姻的。

2、过分强求男性的完整化

这类女性往往不顾自身条件的好坏,单一的要求对方要有男子汉气质、强大的气场、身材匀称、经济条件优越、无时无刻体贴关心,完全将男性影视化,用韩剧中男主角的完美条件来作为自己择偶的标准。

3、给婚姻套上理想化的模式

女性往往在选择配偶以前,就已经在内心规划好了自己未来想要过的生活以及配偶的形象品质等,女性会在择偶的过程中按照自己内心固有的条件去选择,并在婚后努力实现自己规划好的日子。

但现实与理想总有差距,随着时间的沉淀,在彼此增进了解的过程中,女性发现配偶并不是自己理想的男人,就可能会错失一份爱情甚至造成婚姻的破裂。

4、恐婚族和结婚狂

恐婚族是现代社会正在日益壮大的一个群体。

朱德庸说“恋爱是两个人的散打,结婚时两个家庭的群殴”,可见对婚姻的恐惧是一直都存在的。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当人们的欲望大肆繁殖的时候,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在下降,这样的状况造成两个人的关系变得不那么稳定,女性作为社会相对弱势的群体,就会更加害怕甚至避免确定关系从而减小自己受伤的可能性。

在《粉红女郎》中,刘若英扮演着结婚狂的角色,而同她的角色一样的结婚狂在社会中也是存在的。

这样的女性急于确定自己同对方的关系,希望通过一本结婚证或者一场婚礼来确保自己的感情,或者是给自己的恋爱一个“交代”。

但是没有经过时间考验的恋爱在转变为婚姻时是十分危险的,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闪婚”和“闪离”的现象。

 

7、对男性自我印象管理和形象塑造的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男性的人数大约比女性多出了4700万人,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男女比例失衡的条件下,男性更加容易成为“光棍”,所以女性的择偶倾向的研究同时也是男性了解女性偏好的一个风向标。

1、多加锻炼保持身体强健

女性更加偏爱健壮英俊的男性,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

WHR(腰臀比例)为0.9的男性是在所有男性中更加容易得到女性青睐的类型,身体娇小瘦弱的男性与身材匀称身体健壮的男性相比,更不容易吸引女性的注意。

2、提高教育水平,提升自身内涵

女性往往会认为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的男性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加优越经济条件,这样的男性让女性看到了将青春“投资”在其身上的价值,所以更容易受到女性的关注甚至托付终身。

3、培养勤奋、进取的品质

勤奋进取的男性在任何文化背景中都会受到女性的青睐,女性也往往认为这样的男性更加值得依靠,每天无所事事、消极颓废的男性很难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得到女性的好感。

4、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

部分男性格由于自己的家庭背景而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这样的男性会受到一些女性的偏爱。

但是,能够凭借自身努力取得一定社会条件和良好经济基础的男性更加能够让女性看到“投资”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