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 朗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94127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一 朗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模块一 朗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模块一 朗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模块一 朗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模块一 朗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一 朗读.docx

《模块一 朗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一 朗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块一 朗读.docx

模块一朗读

模块一激情朗读

能力目标

通过具体的朗读音像演示和大量实际训练为过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朗读基本要求并运用技巧朗读不同的文章,提高语音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增强语音表现力;提高学生朗读鉴赏能力。

为口才水平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朗读,朗读与朗诵的区别;掌握朗读和不同文体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实际训练项目

1.激情朗读欣赏;2.不同文体朗读;3.中华经典诗文朗读。

一、激情朗读欣赏

情境设计

多媒体播放多位专家的朗读(包括议论散文、抒情散文、说明文、现代诗歌、古典诗歌、应用文等)。

然后再请同学朗读。

让同学们在欣赏、朗读,在比较中去感受朗读的魅力。

相关知识

朗读

朗读是把可供视觉把握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

通过朗读,我们能够全面地获取文本信息,深入地把握文章大意,立体地形成鉴赏能力。

能否掌握和灵活使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又直接地反映着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间接地影响着书面表达能力。

同时,朗读优秀作品,对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又有很大的作用。

朗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一方面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和语言修养的全面反映,另一方面,也应注意掌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和节奏等技巧,学习使用一定的语法知识和文体知识。

这些知识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将视觉接收的书面语信息,创造性地“翻译”成可供声音传播的口语信息,从而立体地揭示文本的音乐美、情感美和理趣美。

对于从事服务、旅游、教育和广播影视主持、表演等工作来说,朗读不仅能锻炼口语表达的能力,还有助于促进语言的规范化。

在朗读中,人们可以获得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那些高雅的语言艺术享受,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从而间接地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职业素养。

(一)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朗读与朗诵都是依据文字作品进行口语表达的,但二者之间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从朗读与朗诵所依据的材料性质来看,朗读材料覆盖一切文字作品;朗诵材料则主要涉及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台词等。

从朗读与朗诵的表现形式来看,朗读是工作、学习、生活的日常需要,它不分场合,不依靠表演等手段的介入;而朗诵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除了有声语言外,朗诵者还要通过体态语言,甚至需要音乐、舞美、灯光等来强化感情的表达和气氛的渲染。

(二)朗读作品的基本要求

1.尽可能地理解作品

想对一篇作品从内容上做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对作品内容尽可能地加以贴近作者原意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对作品内容没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以致出现意义理解上的偏差,那么声音技巧再高超,也无法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要想理解好作品,朗读前就得先弄清作品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专有名词术语和语句的意思;其次要理清作品的层次脉络,将作品从内容上划分为几个部分,大致概括出每部分的主要意思,进而从整体上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再次要比较深刻地认识作品的主题,把握作者意欲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显在和潜在的思想感情。

2.全身心地感受作品、

语言文字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

朗读者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感受到作品所描写的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朗读者对作品的感受首先表现为形象感受。

所谓形象感受,就是朗读者由作品引起的具体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的各种内心体验。

“情景再现”是加强形象感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情景再现”,就是要求朗读者朗读时不仅要在头脑中浮现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客观形象,而且还要用心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特定情境、场景中去,假设自己就是作者,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事件的参与者,把作品中叙述、描写的一切都作为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并进行设身处地地感受。

逻辑感受主要是指对整篇作品各部分之间、各段落之间以及某一自然段中各句之间和一个句子中各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感受。

朗读时,朗读者既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关系,也要善于具体入微地把握句子之间连缀的逻辑关系。

3.有追求地表达作品

(1)追求正确度。

要求用普通话朗读,避免受方言的影响而造成习惯性误读或出现系统的语音缺陷。

此外,还要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

(2)追求艺术流利度。

要求朗读得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作品内容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不能过快或者过慢。

另外,还要注意克服读字念词时有口无心或两字、三字一拍的“唱读”等不良腔调。

(3)追求艺术度。

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面对蕴涵深情的文字作品,应使自己的感情处于一种积极的运动状态,以情运气、以情带声、用声传情,声情并茂地去表达作品。

请朗读朱自清的《春》节选,体会形象感受的的运用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三)朗读的意义

1.朗读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朗读的过程既是我们获得信息的过程,也是内在地整合信息和以声音传递信息的过程。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

他说:

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1)朗读与一般阅读的异同

朗读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我们获得信息的过程,这既与一般的阅读有着内在的一致,也有着独特的属性。

朗读与一般阅读的一致性在于,把序列化的文字符号内在地转化为自觉的意识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获得内在地表现情感的共鸣、形象的确立、理趣的体悟和逻辑的推演。

朗读与一般阅读的区别在于,阅读的过程潜在地回避了文字符号的语音表现,从而也就可能地规避了符合序列的整体性,而朗读却侧重通过语音来把握语义的连续和完整,从而潜在地简化语义体系的结构功能。

朗读区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表现是:

朗读作为一种阅读,尤其注重语音。

语音是朗读介入文本的着眼点,也是朗读把握文本、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

朗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语音的序列化。

朗读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对语音序列化的把握,以及对相应的语音信息的整合。

因此,朗读的效果评价更多地受制于对语音信息的处理。

朗读获得信息,强调的是直观的把握。

与文字符号的空间性不同的是,语音符号内在地具有着历史性的特征。

相应的,由于历史性的内在特征,朗读必须历史性地使语音序列得以在时间中展开,因此便形成了不可重复和跳跃的特点。

这一特点决定了朗读把握信息的过程,不能严格遵循逻辑的规则,更多地采用直观的、形象的把握文本的总体“印象”。

朗读作为一种阅读,与一般阅读相比,更强调感受和表现。

一般阅读只强调对信息的获得,整合信息的过程往往表现为内在的领悟和思索。

朗读除了要求获得信息和整合信息外,更注重把信息处理的结果,亦即领悟和思索内在地转化为直观感受,并借助声音、节奏、韵律、气息等形式因素予以表现。

简言之,一般阅读的结果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的展开,朗读则强调要把阅读的内在的精神活动的展开,外话为语音序列的展开。

(2)朗读的前提是感受作品和理解作品。

要想对一篇作品展开很好的朗读,即要想赋予文字符号以声音的表现,就要对作品有起码的感受和理解。

感受和心灵的关系非常密切。

感受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活动,是内心对外物的直接反应。

感受往往强调的是感性的直观的把握作品,主要包括情感的基调、形式的特点和语音的规律等。

感受力的形成并非完全来自天赋,而是更多地来自后天的训练和累积。

以感受力接触作品,要求我们在感性地对作品做出直观解读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把握作品,要尽可能地尊重作品的原意。

理解和逻辑的关系十分密切。

理解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智力对外物的逻辑确认。

理解往往强调的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本质、规律等。

理解力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与天赋,即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同时也更需要后天的训练和累积。

以理解力来把握作品,要求我们理性地对符号序列作出整体解读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熟练地使用分析、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要尽可能地揭示作品的寓意。

(3)朗读的目的是表现和记忆作品。

通过把可见的文字序列转化为可听的语音序列,从而更好地实现记忆功能,是朗读的目的。

朗读作为表现,一方面是朗读者对作品语言的内在寓意和语音形式的揭示,另一方面,这种揭示也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

朗读作为实现记忆功能的一种途径,其意义在于它为朗读者提供了近距离感受和鉴赏的可能。

发掘特洛伊城遗迹的德国人希泊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天才。

他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用的便是朗读的方法。

他即使阅读相同的文章,也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读,一直念到深夜。

听说,希泊来数次被房东赶出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结果,每一种外语,他都仅用了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

2.朗读是实用的语文能力

朗读直接地体现着一个人的口语面貌,也间接地体现着一个人的口语表达的整体水平。

(1)在朗读中提高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的“普通”一词,既是指“普遍通行”,也是指“普及通用”。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在明清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被称为“官话”。

辛亥革命以后,汉民族的共同语被称为“国语”。

1955年,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正式规定,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只有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才能在保证交际顺利和信息、政令畅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革新,使推广普通话的紧迫性日益突出。

1997年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定了新世纪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要求在201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21世纪中叶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实现这一目标的工作思路是,以大城市为中心,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带动全社会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宪法,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1月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条规定: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规定: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第五条规定: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九条规定:

“凡一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

”第十三条规定:

“提倡公共服务行和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

在朗读中学习和提高普通话水平,关键是克服方言影响,养成规范的发音、用词和语法习惯。

(2)在朗读中形成较好的语言感觉。

语感是对语言表层印象的直观感知,是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最具活力的因素,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备了较高水平的语感,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

语感有以下特征:

①瞬间、直观地把握。

语感的获得往往表现为瞬间的直观的把握。

它要求朗读者在语音序列得到表现的同时,就要迅速地对语言文字进行高度浓缩的分析、理解、体会和吸收。

换言之,朗读者在接触语言文字的初始阶段,就能够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

②信息的模糊和不可确定。

语感作为信息的获得,往往是模糊的、不可确定的。

它要求朗读者更多地要依靠经验和习惯形成相应判断,而不是逻辑和推理。

③信息的整体性和非理性。

由语感把握获得的信息,往往倾向于整体的轮廓,或者文本情感的、理趣的、叙事的主脉络。

社会已发展到后信息爆炸时代,承载传播信息重任的语言文字材料早已无法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了。

任何一个人,即使穷其毕生精力,也只能揽取其中之一粟。

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备高度的语感水平。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但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飘渺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

学习和提高语感能力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初级阶段:

语感的形成阶段。

在这一时期,朗读者形成语感,主要依赖于反复练习,强化记忆。

练习的目的是养成一定的“习惯”,为能力的形成提供感性条件。

记忆的目的在于,为视野的拓展积累可供随时提取的信息。

②中级阶段:

语感能力的提高阶段。

在这一时期,朗读者的语感能力逐步提高,除了要有一定的练习意外,还需要自觉使用语文知识,对文本展开深入分析,进而形成相应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

③高级阶段:

语感能力的丰富阶段。

在这一时期,朗读者的语感能力走向横向拓展,主要体现在实际应用方面的广泛与灵活。

逻辑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强化,感受、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甚至更进一步地促使包括表达在内的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

朗读范文

爱(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

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

“噢,你也在这里吗?

”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妻,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

“噢,你也在这里吗?

知识链接

张爱玲是现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金锁记》、《赤地之恋》、《色·戒》、《半生缘》、《倾城之恋》、《小团圆》等。

她出身显赫,祖母是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亲生女儿,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

张爱玲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彻底的唯美主义者”,长时间以来即引得了无尽的追捧也引发了极多争议,说她是百年文坛的天才和“异数”当不为过。

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爱》发表于1944年,是一篇散文。

既无意于叙事,也不着笔于抒情,只是不经意间描绘了有限的细节,将一个农家女孩的“前世”与“今生”两相对照,於篇末含蓄委婉地做了议论的引申,便令人对造化与机缘生出无限感慨。

这是“张看”的典型气质,也是“张迷”们最看好的风格。

说书(叶圣陶)

因为我是苏州人,望道先生要我谈谈苏州的说书。

我从七八岁的时候起,私塾里放了学,常常跟着父亲去“听书”。

到十三岁进了学校才间断,这几年间听的“书”真不少。

“小书”如《珍珠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如《三国志》《水浒》《英烈》《金台传》,都不止听一遍,最多的听到三遍四遍。

但是现在差不多忘记干净了,不要说“书”里的情节,就是几个主要人物的姓名也说不齐全了。

“小书”说的是才子佳人,“大书”说的是历史故事跟江湖好汉,这是大概的区别。

“小书”在表白里夹着唱词,唱的时候说书人弹着三弦;如果是双档(两个人登台),另外一个就弹琵琶或者打铜丝琴。

“大书”没有唱词,完全是表白。

说“大书”的那把黑纸扇比较说“小书”的更为有用,几乎是一切“道具”的代替品,诸葛不离手的鹅毛扇,赵子龙手里的长枪,李逵手里的板斧,胡大海手托的千斤石,都是那把黑纸扇。

 说“小书”的唱唱词据说是依“中州韵”的,实际上十之八九是方音,往往“真”“庚”同韵。

唱的调子有两派:

一派叫“马调”,一派叫“俞调”。

“马调”质朴,“俞调”婉转。

“马调”容易听清楚,“俞调”抑扬大多,唱得不好,把字音变了,就听不明白。

“俞调”又比较是女性的,说书的如果是中年以上的人,勉强逼紧了喉咙,发出撕裂似的声音来,真叫人坐立不安,浑身肉麻。

 “小书”要说得细腻。

《珍珠塔》里的陈翠娥见母亲势利,冷待远道来访的穷表弟方卿,私自把珍珠塔当作干点心送走了他。

后来忽听得方卿来了,是个唱“道情”的穷道士打扮,要求见她。

她料知其中必有蹊跷,下楼去见他呢还是不见他,踌躇再四,于是下了几级楼梯就回上去,上去了又走下几级来,这样上上下下有好多回,一回有一回的想头。

这段情节在名手有好几天可以说。

其时听众都异常兴奋,彼此猜测,有的说“今天陈小姐总该下楼梯了”,有的说“我看明天还得回上去呢”。

“大书”比较“小书”尤其着重表演。

说书人坐在椅子上,前面是一张半桌,偶然站起来,也不很容易回旋,可是像演员上了戏台一样,交战,打擂台,都要把双方的姿态做给人家看。

据内行家的意见,这些动作要做得沉着老到,一丝不乱,才是真功夫。

说到这等情节自然很吃力,所以这等情节也就是“大书”的关子。

譬如听《水浒》,前十天半个月就传说“明天该是景阳冈打虎了”,但是过了十天半个月,还只说到武松醉醺醺跑上冈子去。

说“大书”的又有一声“咆头”,算是了不得的“力作”。

那是非常之长的喊叫,舌头打着滚,声音从阔大转到尖锐,又从尖锐转到奔放,有本领的喊起来,大概占到一两分钟的时间:

算是勇夫发威时候的吼声。

张飞喝断灞陵桥就是这么一声“咆头。

”听众听到了“咆头”,散出书场来还觉得津津有味。

无论“小书”和“大书”,说起来都有“表”跟“白”的分别。

“表”是用说书人的口气叙述;“白”是说书人说书中人的话。

所以“表”的部分只是说书人自己的声口,而“白”的部分必须起角色,生旦净丑,男女老少,各如书中人的身份。

起角色的时候,大概贴旦丑角之类仍用苏白,正角色就得说“中州韵”,那就是“苏州人说官活”了。

说书并不专说书中的事,往往在可以旁生枝节的地方加入许多“穿插”。

“穿插”的来源无非《笑林广记》之类,能够自出心裁的编排一两个“穿插”的当然是能手了。

关于性的笑话最受听众欢迎,所以这类“穿插”差不多每回可以听到。

最后的警句说了出来之后,满场听众个个哈哈大笑,一时合不拢嘴来。

书场设在茶馆里。

除了苏州城里,各乡镇的茶馆也有书场。

也不止苏州一地,大概整个吴方言区域全是这批说书人的说教地。

直到如今还是如此。

听众是士绅以及商人,以及小部分的工人农民。

从前女人不上茶馆听书,现在可不同了。

听书的人在书场里欣赏说书人的艺术,同时得到种种的人生经验:

公子小姐的恋爱方式,何用式的阴谋诡计,君师主义的社会观,因果报应的伦理观,江湖好汉的大块分金,大碗吃肉,超自然力的宰制人间,无法抵抗……也说不尽这许多,总之,那些人生经验是非现代的。

 现在,书场又设到无线电播音室里去了。

听众不用上茶馆只要旋转那“开关”,就可以听到叮叮咚咚的弦索声或者海瑞、华太师等人的一声长嗽。

非现代的人生经验利用了现代的利器来传播,这真是时代的讽刺。

知识链接

叶圣陶是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和编辑。

这篇文章乍一看让人有些头“大”,但细品味,其实也不足以望而怯步。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说书”,乃是有闲人的最普遍的一种消遣方式,或曰较为大众的娱乐节目,往往由专业的“说书人”在相对固定的地方“现场”表演。

今天的戏曲、曲艺、话剧、相声和小品中,依稀还能看到它的影子。

其中,“小书”可以视为“小品”,“大书”可以“连续剧”类比。

“说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历史悠久,传布广泛,后代又有极丰富的变异。

叶圣陶先生所述之“说书”,也即今天的“苏州评弹”。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知识链接

李白是盛唐的杰出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非凡的自负,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一般我们读李白的作品,总能感到一种想象奇特、气度恢宏、浪漫狂放的气质扑面而来。

但《关山月》似乎有些特殊,它除了有一种“盛唐气象”意外,还有一种浑厚、沉郁的情感。

从“明月”、“云海”,到“长风”、“玉门”,再到“白登道”、“征战地”,诗人的视角由自然转向现实,把苍茫辽阔的边塞风貌与残酷征战的边塞生活融为一体。

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完整地感受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蕴,会使我们认识到李白不仅有寻仙访道、游侠任性的一面,还强烈地体现着中国传统诗人强烈地关注现实、胸怀济世理想、渴望建功立业的另一面。

实际训练项目检查

根据课堂朗读欣赏训练完成:

1.归纳本地方言的主要特征;2.比较朗读和一般阅读的异同;3.总结朗读的重要意义。

二、不同文体朗读

情境设计

多媒体给出记叙性文字、议论性文字、抒情性文字、说明性文字、诗歌,请同学进行比较朗读;欣赏专家不同文体朗读;在训练中感受不同文体的朗读特点。

相关知识

文体

文体,即文章体裁,是指因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

文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

一般的文体划分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童话和应用文。

更深入地来看,情况就较为复杂。

例如,广义诗歌可以分为格律诗和现代诗,格律诗中又涵盖着词、赋、曲三类重要的题材。

小说可以按照篇幅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等。

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文,以及由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创并在后来迅速普及、产生重大影响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杂文。

戏剧可以分为单幕和多幕等。

至于应用文,其范围和划分就更为细致。

在此不一一赘述。

一定的文体,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结构,一定的语体和一定的形态。

有时候,这种表现上的差别会十分明显,比如我们一眼就可判断出诗歌和小说与散文的区别,这是因为诗歌在形式上有分行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

但是,现代诗歌中的先锋写作和实验写作,似乎已经显示出了淡化分行这一形式特征、注重表达的延续和自由的倾向。

因此,有时候这种差别又极为细微。

事实上,文体的融合在一部分学者来看,较为长远地将会呈现出兼容互补的新特征。

比如,诗歌可以借用散文的形式和技巧,散文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借用了散文的形式和技巧后,诗歌仍然是诗歌,只不过是借用了散文形式和技巧的诗歌。

再比如,戏剧和散文、诗歌、小说的兼容,也是明显的事实。

古典戏剧比较重视对诗、词、曲的借鉴,现代戏曲比较强调与小说的关系。

电影和电视剧从文学性这一角度被归为戏剧文学体裁。

不同的文体,因结构、语体和形态不同,往往更多延伸出了功能的差异。

比如散文的功能在于以“形”的散抒写凝聚的“神”,亦即通过取材的真实、广泛和形式的灵活多变,来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和所见所思。

诗歌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原始的记录功能而延伸的叙事功能,一是由早期的娱乐功能而延伸的抒情功能,因此,诗歌从功能上又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小说的主要功能来自口传时代的“讲故事”,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更多地表现为通过一定技术和形式的使用,为读者讲述虚构的“事件”并对“意义”进行探讨。

内在特征与外向功能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在朗读文本时,因对具体体裁有所“照顾”。

亦即学习相应文体的朗读技巧,并且有意识地对应地使用技巧。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类文体的朗读:

(一)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它往往强调叙事、抒情、议论、描写和说明的综合的、选择的使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所使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有所留意。

1.叙事

叙事就是讲述事件的始末,即讲述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高潮和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