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5课时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1937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5课时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5课时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5课时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5课时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5课时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5课时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5课时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5课时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5课时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5课时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人教版必修2第15课时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上海社会现象》记载:

“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

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得出的信息是

A.西方文明取代了传统文明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受到冲击D.近代女性政治觉悟提高

2.传统社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铁路开通后“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的描述说明近代交通工具

A.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念B.改变了落后的耕作方式

C.引发了生活习俗的变化D.促进了礼仪风尚的演变

3.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中心。

可见这一时期的上海

A.消费观念非常落后B.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

C.汽车制造业尚未出现D.城市化发展受到制约

 

4.认真阅读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引自《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

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该表不能反映近代上海

A.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B.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C.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D.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5.《上海洋场竹枝词》: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时的汽车又称蒸汽机车

B.材料反映上海已进人立体交通时代

C.该现象反映了中国交通近代化历程

D.此种现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

6.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7.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是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8.下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

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

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

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

由图文得出的信息是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首份中文报刊

B.国人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根除

C.民主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9.近代航运业在坎坷中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

A.清政府不重视B.列强的联手压价和排挤

C.中国科技落后D.发展航运业利润不高

10.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如果你是当时的前线将领,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会采用哪种方式

A.通过驿站传递B.通过有线电报传递

C.通过轮船传递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

11.20世纪初,有人写了一组描写上海洋场风物的《望江南》词,其中一首写道:

“申江好,电线疾雷霆。

万里语言同面晤,重洋信息霎时听。

机括竟无形。

”这描写的是

A.电报B.电车C.邮局D.电话

12.古代小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传说,今天在现实生活中都已实现了。

下列历史事物中能体现“顺风耳”传说的是

A.高速列车B.火星探测器C.手机D轮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2小题。

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清廷宣布于次年春季拜谒西陵。

为便于慈禧太后等人“御驾”往来,决定从河北新城县高碑店到易县良各庄修筑一条新易铁路(也称西陵铁路),全长43公里,限期六个月完成,并拨官银60万两。

材料二日本《朝日新闻》鼓吹说:

“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地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右之,存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谁何!

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亡系之。

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力;有一切权力,则凡其地官员,皆吾驱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俎伤之肉”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二册

材料三人民网西安2004年1月6日电记者朕少忠报道:

今晚18时,16002次货物车从西安新丰站缓缓驶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标志性工程—西安至南京的铁路(也称西陵铁路)西安至合肥段开通运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修建西陵铁路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大肆争夺修筑铁路权力的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现今修建西陵铁路的意义并指出与近代修筑铁路的根本不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79年,李鸿章向盛宣怀问计。

盛宣怀答曰:

欲谋富强莫先于两大端,即铁路电报。

铁路事体大,阻挠者,宜稍缓办:

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常急起图功不可。

李鸿章赞同。

盛宣怀以为举办之法,可由官府暂时垫资和架设电线,然后招商设立电报局,由商人分期缴还官府所垫之资,以后电报局由官府维持,商人经理,即官府保护电报局的生存发展,提供优惠,并负有监督和指导之权,同时电报局所有业务一概由商人负责经理,按照官府核定的职责权限从事经营活动。

李鸿以为然后清廷奏请商立电报总局,由盛宣怀总办,得到批准。

盛宣怀的努力下,中国基本建立了“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殊方万里,呼吸可通”的电报网。

(1)根据材料、概括盛宣怀兴办电报事业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盛宣怀总局的历史活动

 

人教版必修2第15课时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答案】

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主要反映上海出现自行车后,风行一时,所以B项符合材料。

传统社会封建思想束缚,男女有别,这连女性也“试车飞行”,这一现象表明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和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但不能说明西方文明取代了传统文明、也不能说明旧观念消除,AC两项夸大了材料信息范围,可以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女性的政治觉悟,不选D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事业

【答案】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铁路开通后“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是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改变,故C项正确,传统观念材料中没有说明,故A错误;耕作方式不正确,故B错误;礼仪风尚的演变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事业

【答案】

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可知,由于交通工具和人们习惯的问题,影响了人们住的场所,也进而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所以答案选D项。

A项材料没有涉及;从材料并不能看出上海中国近代经济中心,排除B项;汽车制造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C项说法有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事业

【答案】

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

从图表可以看出,马车、轿子、马作为交通工具的职能逐渐减少,而增加了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和有轨汽车。

这说明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且日益近代化,公共交通也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不能说明中国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中国重工业发展非常薄弱。

所以答案选A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事业

【答案】

5.C

【解析】A项错误,汽车的燃料为汽油,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燃料为煤炭;B项错误,飞机并未在材料中出现;C项正确,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D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事业

【答案】

6.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材料中通过木船和轮船的对比促使小地主让儿子改学西方科技,体现人们思想的转变,故D项正确。

AC两项表述太宽泛,可排除;小地主从蒋村到宁波要坐木船,排除B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事业

 

【答案】

7.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B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马车及木船”,材料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具有片面性。

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准确,最为全面。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事业

【答案】

8.D

【解析】根据材料“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

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可知西方的文明成果冲击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故选D项,不选C项。

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事业

【答案】

9.B

【解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但是列强为了巩固和扩大在华利益,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因此选B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事业

【答案】

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可以推断出当时使用通讯主要是有线电报,故选B项;A项是古代通讯方式;C项传输比较慢,D项中无线电报此时在中国尚未出现。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通讯事业

【答案】

11.D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电线疾雷霆。

万里语言同面晤,重洋信息霎时听”可知具有语言通讯功能,ABC三项都没有此项功能;电话是通过电信号双向传输话音的设备,D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通讯事业

【答案】

12.C

【解析】略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通讯事业

二、非选择题

【答案】

13.

(1)为统治阶级服务。

(2)帝国主义国家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瓜分和灭亡中国,扩大政治、军事和经济侵略的重要途径

(3)意义:

有利于沟通中西部和东部沿海的联系;有利于促进中西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西部的大开发。

根本不同:

近代修筑铁路主要是为反动政府和西方列强服务,新中国修筑铁路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维护民族利益。

【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取舍能力,在对材料进行信息加工的基础上注意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根据材料概括即可,材料“拜谒西陵”说明修筑铁路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2)根据材料关键语句“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地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可知,日本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目的是攫取侵略利益,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3)注意对材料内容进行适量的补充。

意义主要根据材料来分析,主要是联系国家建设的战略来组织答案。

根本不同可以根据近现代不同的社会性质来分析: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法维护国家利益;新中国国家独立,国家建设的着眼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由此来组织答案。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现代交通事业

【答案】

14

(1)兴办电报事业是军事要务,有利于国家自强;兴办电报事业应采用从官办到官督商办的方法。

(2)盛宣怀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结合国情,以兴办电报事业为突破口,有利于国家自强;主张采用从官办到官督商办的方法,有利于减少阻力,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使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封建性。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举办之法,可由官府暂时垫资和架设电线,然后招商设立电报局,由商人分期缴还官府所垫之资,以后电报局由官府维持,商人经理”可知,盛宣怀认为:

兴办电报事业是军事要务,有利于国家自强;兴办电报事业应采用从官办到官督商办的方法。

(2)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盛宣怀对兴办电报事业的必要性来看,这体现了他的进步性:

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结合国情,以兴办电报事业为突破口,有利于国家自强。

但是,兴办电报事业的实施过程来看,主张采用从官办到官督商办的方法,有利于减少阻力,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使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封建性。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通讯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