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77883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1324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0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77883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专题10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77883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专题10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77883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专题10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77883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专题10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77883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0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778832.docx

《专题10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77883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0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778832.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0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778832.docx

专题10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778832

专题10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17年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

【高考真题再现】

一、【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4分)

【答案】

(1)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修辞手法?

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

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

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2)试题分析: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

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羁旅之思的。

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

“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

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

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

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

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

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属于山东卷常考内容。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此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如本曲中的“孤”“豪”“争先”“笑”等;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曲开头两句交代孤舟夜泊的背景的句子;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本题中没有加注,则说明考生不必考虑作者的身世经历;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欢快、惜别、赞美、孤独、冷寂、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3分)

【答案】

(1)“望”:

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

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

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

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

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此题主要从炼结

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

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

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

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

艺术效果。

如此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3)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中的重点词语入手,题目所选王维的这首诗歌,

其表明情感的词语就是“闲”,所以从词语的角度很难找到突破口,因此要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借景抒情,从景物的特征“闲景”,进而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为“闲心”和“闲情”。

三、【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

指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

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3分)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4分)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

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

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

孤独。

【解析】

(1)试题分析:

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第一首诗大意为:

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

多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

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感到多么的凄凉啊!

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名师点睛】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叙事特色可以从详略、视角、手法、铺垫、照应、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对于这两首诗来说,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从视角上看,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

从手法上看,都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深度剖析】

一、考点解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试题题型及答题步骤:

1.提问方式:

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出现,很少孤立地命题,往往命题为: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试分析本诗中使用的XX手法。

⑷诗中用了哪些XX手法(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2.解题思路:

如果对所给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①从炼字角度:

着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名句角度:

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从修辞角度:

审清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从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⑤从表现手法:

辨明表现手法,如化用典故、想像等。

3.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明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阐运用)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

(析效果)

⑶公式: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应试技巧点拨】

一、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培养扎实基本功。

平时复习中只有广泛阅读和积累古诗词,培养诗词鉴赏扎实的基本功,考场上才能快速悟得所考诗词中的真谛,准确地理解原作的精髓,提高答题准确率。

对于“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一考点,要多积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相关术语,掌握各种常见手法的表达效果,为高考做充分的准备。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分类

1.修辞手法

(1)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如,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再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琵琶行》“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2)常用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

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

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

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

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互文:

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2.表达方式

(1)记叙,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意思为“藕红花残时,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2)描写,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出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①正面描写,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中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正面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婀娜姿态。

②侧面描写,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红旗半卷出辕门”,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突出出来。

③白描,如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以白描手法写生活中的小景,形成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3)议论,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就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借景抒情之作。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表现手法:

(1)用典 

如: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2)衬托

①正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正面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②反衬,如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写静,愈见其静。

(3)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主要有三种情况:

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物象为实,想像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如: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再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表达了盼望与妻子团聚

(4)动静结合

如:

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其中的三、四两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一静一动,雄浑开阔,令人称道。

(5)抑扬

①先抑后扬,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写诗人兴致高昂、慕名游园,然而,乘兴到来却不能如愿以偿,一扇冰冷的柴门把满腔的热情挡在了胜景之外,好不扫兴。

后两句却兀地一转,以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满园的春光,游园不值,却又另有所得,前面遗憾,后面高兴,情绪在先抑后扬的落差中跌宕,春色在由喜转忧再由忧转喜的变换中更加美丽。

②先扬后抑,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整首诗先紧紧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再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及至捧到高处,却顺势一撒手,任其摔落,于是,前面的褒扬一并转化为贬抑的势能,正所谓“捧得愈高,摔得愈惨”,诗人对当政者崇佛媚道、不任贤才的讽刺也就更加深刻、更加有力。

(6)想象

如,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其他的表现手法还有:

联想、烘托、对照、铺垫、总起、点面结合、前后照应、铺陈渲染、借古抒怀、借古讽今、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想象、卒章显志、即事抒怀等等。

【说明】

这里要说明的是:

诗词的表达技巧很多,以上所列只是在高考中常见的一些。

而不同的技巧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在鉴赏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一首诗或词的表达技巧往往不是单一的,在作具体分析时,应该多方面地去想一想,不要漏说最主要的技巧,同时分析要尽量具体些,说出道理来。

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后面两句。

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1)以乐景写哀情。

花开鸟鸣本是令人喜乐之景,但由于战乱不断,家庭离散,诗人见乐景而倍生伤痛之情。

(2)这种乐景写哀情也可以说成是反衬。

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倍增其哀。

(3)如果答拟人手法,也未尝不可。

诗人感时伤别让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诗人移情入景,将自己的主观感移到花鸟身上,从而表现出诗人伤痛之深。

二、熟悉高考,把握规律,掌握答题方法。

历年高考诗词鉴赏中的技巧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

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悉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

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诗词技巧类试题的考查频率和考查热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诗词鉴赏技巧类题目,可了解一些题目的常规问法及答题模式 ,掌握常规的出题角度,在备考中加以强化训练,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科学审题,掌握要领,规范表达

(1)仔细审题,明确要求,确定方向。

①审准题干。

首先看清题干要求,是笼统地考查“手法”、“技巧”,还是考查某个具体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确定考查的题型,这样才能确定好答题的方向,防止犯“方向性”的错误。

如果是笼统地考查“手法”、“技巧”,就要看准提问时用了什么概念,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

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

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答案。

②审读诗词

仔细阅读考卷所提供的诗词,按照题目——作者——正文——注释的顺序,把握意象,品悟意境,体会情感,总结表达技巧。

(2)理清思路,仔细推敲,规范表达。

在审题、读题的基础上,根据已确定的题型,理清自己的解答思路,确定答题步骤。

然后,仔细推敲语言,运用相关术语,规范表达。

【名校热题演练】

一、【2017届安徽蚌埠二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端午节凭吊屈原所作,这一年,他流寓湖南、湖北一带。

戎葵,植物名,又名蜀葵。

1.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2.与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词人“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①直接抒情:

“无人知此意”,直接表达无人理解的凄凉;“天涯”二字深表漂泊之苦,“节序匆匆”表达出时光流逝,自己却报国无门的无奈。

(2分)②间接抒情:

借事抒情,适逢端午,诗人高歌楚辞来表达对屈原的凭吊和自己的爱国情怀。

(1分)借景抒情,“榴花不似舞裙红”表达出如今的失意痛苦,“满帘风”写出诗人无人理解的痛苦悲凉之情。

(2分)

2.①“一尊还酹江月”表达出苏轼从自身的失意中解脱出来的旷达、洒脱的情怀。

(1分)②“试浇桥下水”表达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2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真挚强烈的报国情怀(2分)以及身世漂泊的深沉感慨。

(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

“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

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

“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把握表现手法,首先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谋篇布局来分析。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用典、反衬、对比等。

描写手法有: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包括: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等,侧面描写分为衬托和对比。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等。

谋篇布局又有以小见大、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

本题考查的是抒情手法,要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角度考了,间接抒情又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

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在设题上基本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

设题角度一般有意象意境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内容情感比较几个。

解答时要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找出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抓关键词,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答题时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

两诗都是以酒洒江,但由于诗人思想感受不同、身世经历不同,情感也不同。

苏轼受儒道佛三家影响,比较豁达。

本诗是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时所作,有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凭吊,有感伤自己。

二、【2017届福建龙岩五校“上杭、武平、漳平、长汀、永安一中”高三上半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后面题目。

咸阳怀古

刘沧

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

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

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

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

1.本诗哪一联描写了“废兴”的具体内容?

请简析。

(5分)

2.结合全诗,简要说明尾联的运笔之妙。

(6分)

【答案】

1.颔联描写了“废兴”的具体内容。

(1分)此联紧承首联,写诗人远望渭水边秦的都城咸阳,不禁想起了秦二世的灭亡;(2分)远眺渭水平原秋草掩映中的汉代帝王的陵墓,亦不免感叹昔日汉王朝的兴盛。

(2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2.此联写景,但景语即情语,寓情于景。

(1分)无尽的风景里,蕴含着人们多少埋怨与遗憾;唯有寒山高耸,一半笼罩于白云之中。

(2分)“苍苍”,勾起人们关于《诗经》名句“蒹葭苍苍”的联想,意境深邃;尾联“多少恨”与首联“无穷事”“感废兴”巧妙呼应,“恨”的是“废兴”,即对秦、汉朝代更替感慨万千,点了题目中“怀古”之意。

(3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

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

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