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学概论复习整理资料docx.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90448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7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工程学概论复习整理资料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地震工程学概论复习整理资料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地震工程学概论复习整理资料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地震工程学概论复习整理资料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地震工程学概论复习整理资料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工程学概论复习整理资料docx.docx

《地震工程学概论复习整理资料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工程学概论复习整理资料docx.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工程学概论复习整理资料docx.docx

地震工程学概论复习整理资料docx

二、动荷载和静荷载区别

地震作用属于动力荷载。

动力荷载与一般静力荷载的区别体现在:

1)结构所受动力荷载的大小与结构自身特性密切相关,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地震作用的强弱。

2)地震作用是一种不规则的循环往复荷载,其解答不具有静力问题解答的唯一性,工程上主要关注地震作用峰值;

3)与静力荷载相比,地震作用具有更大的随机性,表现在发生过程的不确定性、发生地点、时间、强弱的不确定性上。

因此,抗震设计有别于一般静力设计。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

带(3)大洋海岭地震带

二十二、板边地震和板内地震特点

有一些地震并不发生在板块边缘附近,这些地震称为板内地震。

与板边地震性比,板内地震有如下三个特点:

1.地震地点零散,频度较低

2.板内地震危害大.

二十三、地震序列类型

火山地震、天然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主震:

某一次较大的地震;

前震:

主震之前与之相关的地震余震: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通常地震序列有三种基本类型:

1主震余震型:

主震释放能量最大,伴以相当数目的余震和不完整的前震。

典型的有汶川大地震、唐山大地震。

2震群型地震:

主要能量通过多次较强地震释放,并伴以大量小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等。

3单发型地震,主震突出,前阵与余震很小,如1976年内蒙和林格尔地震。

世界地震构造系统

全球地震可分为三个地震构造体系:

(1)环太平洋地震构造系

(2)大陆地震构造

系(3)洋脊地震构造系(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中国地震分区与地震带

从地震分布特征来看,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构造系的交汇部位;从地震地质背景来看,我国大陆存在发生频繁地震的内因和外在条件。

我国地震频繁而强烈。

我国地震基本特征:

1)我国地震大多属浅源构造地震,一般,东部10-20km,西部40-50km„

2)强震区和强震带的分布主要受断块构造控制,绝大多数地震与区域性大断裂有

关。

3)一定地区内的地震活动过程,存在明显的平静期和活跃期的交替现象。

2.5地震灾害的破坏作用

地震灾害具有:

突发性、毁灭性

地震灾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地表破坏

(2)结构物破坏(3)次生灾害

(1)地表破坏

1)极震区的断层破裂:

地面断裂一般并不特别加重宏观震害,断裂线附近震害稍轻、稍重或未见轻重异常的例子都有。

2)因地震造成的重力性地裂、震陷与滑坡3)砂土液化

小结:

地震活动直接对地表岩土体的破坏:

如山区边坡处因地震发生滑坡、崩塌;河流地区形成堰塞湖;场地地基隆起或下陷等。

(2)结构物破坏

地震活动对岩土体上方结构物的破坏:

如震动引起房屋、桥梁、大坝、道路、工业设施、地下结构等破坏。

(3)地震次生灾害

火灾、水灾、瘟疫如:

1906年旧金山地震28000栋建筑因火灾受损地震损失与火灾损失之比为1:

4

次生地质灾害:

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不同震级代表了地震时在不同频域中地震辐射波能的大小;具体说,ML代表10一3Hz频段的地震波能;MB代表0.1—2Hz频段的地震波能;而Ms代表了0.05Hz频段的地震波能。

确定上述震级关系的地震仪无法测出地震发生时所辐射出的周期大于20s的地震波,这就是“震级饱和现象”。

震级饱和的原因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理解:

(D不同强度地震有不同的频谱特征,某些地震仪只能反映频谱的某一个频带的部分能量。

(2)由于地震台有限,只能记录到距离最近的破裂点地震波能。

(3)20s周期的面波波长50—80km,当断层长度超过80km时,Ms可能发生饱和。

解决震级饱和的方法,

矩震级几乎适应于所有频段的地震波。

而且,世界上大部分仪器记录的地震都可以换算为距震级。

因此,它有可能成为新的震级通用表示方法。

2.6.2地震烈度地震后发生后的宏观现象,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人的感觉从强烈程度分可分为无感、可感、明显有感、强烈、惊恐、站立不稳、倒地;

人工结构物的损坏人工结构物的破坏有许多特点,有的表现为水平摇晃;有的表现为扭转、局部破裂和倒塌;有的表现为结构本身的震动破坏;有的表现为地基破坏而整个结构滑动或拉裂。

物体的反应桌上、架上摆放的小用具、书籍和挂饰等物品在地震时会移动、坠落或翻到等等;

自然现象的变化强烈地震时,自然环境有时也会发生变化,如山崩、地裂、冒水、喷砂、地面变形、滑坡、陷落等,在海中的地震还易引发海啸。

(3)地震烈度表

用途三个方面:

作为震害的简便估计;为地震工作者提供一种宏观尺度来描述地震影响的大小;作为一种粗略而简便的指标为地震工程总结抗震经验、进行烈度区划,从而规定地震动设计参数。

(5)地震烈度存在的问题:

由于具有多指标综合性,在多个指标评定结果相差较多时,评定结果受规定者个人主观决定较多。

如震中烈度的评定,有些震例,从震中断层破裂来看,烈度可达IX〜XI度,但附近结构物的震害却至多有vm,导致震中区烈度不统一;另外由于结构物的动力特性不相同,在地震中会有不同的表现。

由此,无论如何调整不同结构的烈度尺度,都不可能使不同尺子量出的烈度值相统一。

现有烈度评定的精度是不高的,在极端情况下相差可达4度之多,一般来说都会有1度之差的精度。

国际上的惯例是烈度只能为整数,而不出现小数,如8.5度,7度半等;但在不少报告中,如我国和苏联,有时也出现这种描述。

一、等震线图

同一次地震影响下,按地震烈度表评定出波及区每一地点的烈度,具有相同烈度的区域外包线称为等震线。

理想的等震线是一些规则的同心圆,实际上由于地形和建筑物的差异性影响,多呈见此增大的一套椭圆。

但有时因地形、地质等因素的影响,会在某一区出现误差1度的异常区。

根据等震线图的研究,可以确定宏观震中的位置,还可以确定等震线的形态特征与发震断层的关系。

一般,等震线长轴方向平行发震断层走向(如图3-1)o极震区等震线的长度大体反映了断层的破裂长度,等震线稀疏的一侧是发震断层的倾斜方向,即间距在断层倾斜方向较大。

若两侧等震线基本对称,则断层近于直立。

二、工程烈度

烈度在工程上的意义,主要是作为工程抗震的标准,在工程上有如下的烈度概念。

基本烈度一一指场地在100年内可能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是工程设防的基础。

设防烈度一一是指一个地区的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设防依据。

对于一个地区,各类建筑物的设防烈度相同。

设防烈度提出如下三个水准的烈度概念:

1常遇烈度。

结构在此类烈度作用下处于小震不坏的弹性阶段。

2基本烈度。

结构在此烈度作用下处于弹塑性阶段。

3旱遇烈度。

结构在此烈度的作用下处于大震不倒的弹塑性阶段。

设计烈度一一指针对一个具体的建筑物,考虑到政治、经济的重要性,在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9)烈度在工程抗震中的作用

烈度不仅作为地震宏观破坏或地震动强弱的量度,而且也作为抗震设防的标准。

烈度在工程抗震中的作用体现在下面两方面:

1)作为抗震验算的基础,包括地基基础抗震验算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2)作为地基基础和结构抗震措施施行的基础。

与工程抗震设计的联系体现在:

把地震烈度作为联系地震动,尤其是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小的一个量化指标。

我国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T11-89)仍然用烈度概念作为衡量地震作用大小的依据。

对地震烈度的理解:

仅仅是一定范围内地震影响强弱程度的总评价。

它主要用物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后果来衡量,这种衡量是定性的、宏观的、综合的。

因此,烈度是一个粗略的等级概念。

在目前条件下,还不可能由地震烈度来推导出或区分出地震动各种作用的具体量化指标。

把某一具体地震动参数与地震烈度直接对应是值得探讨的。

地震动观测仪器主要地震仪和强震加速度仪

(1)地震仪

一般来说,地震仪以弱振动为主要测量对象,测量地震动位移。

服务于地震学研究。

目的:

确定地震震源的地点和力学特性、发震时间和地震大小,从而了解震源机制、地震波特性和传播规律。

(2)强震加速度仪

强震加速度仪以强地震动为观测对象,测量地震动的加速度。

强震加速度仪记录拾振器所在点的三个互相垂直分量的地震动,每一分量各由一个拾振器、一个放大器和一个记录器组成的系统记录。

服务于地震工程研究。

目的:

确定强地震时测点处的地震动和结构振动反应,了解结构物的地震动输入特性、结构物的抗震特性,为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强震仪:

记录强烈地震动的加速度。

地震仪与强震加速度仪的对比

强震仪是靠地震动本身启动的,有“丢头”现象,即:

开始一部分小于启动下限的地震动被丢掉了。

并且仪器的启动还需一定的延迟时间(约0.Is)。

强震加速度仪按类型可分为模拟式和数字式两类

强震观测现状

强震观测是地震工程学的基础之一。

自强震加速度仪出现50余年来,强震观测记录有力地推动了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正是在强震记录的基础上,产生了地震反应谱理论,发展了随机振动理论,加深了对地震动特性的认识,促进了结构动力反应分析技术的形成和振动台试验技术的实现。

按观测目的,现有强震观测系统可以分为下述六种。

1_地震动衰减台阵

这种台阵观测的目的在于了解地震动随断层或震中距离而衰减的规律。

2区域性地震动台阵

这种台阵的观测目的在于获得一个地区内地震动资料,包括不同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

3断层地震动台阵

布设这种台阵目的在于了解震中附近地震动特性,常与上述地震动衰减台阵联合设置。

4结构地震反应台阵

这种台阵的目的在于了解结构物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包括结构物的弯剪水平振动、扭转振动、竖向振动以及土结相互作用,因此要求根据结构物的特性在结构物的不同高度和不同水平位置设置多台仪器,特别要在室内地面与室外附近地面布置仪器。

5地震动密集台阵或差动台阵

这种台阵的目的在于了解在几十米至几百米范围内,地面空间各点的地震动之间有何相关性,以便研究这种关系对于大跨、多支点、大体积的结构物有何影响。

6地下地震动台阵或三维台阵

这种台阵的目的在于了解在几十米至200m左右的近地表区强震动加速度随地下深度变化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土结相互作用和设计地下构筑物。

随机过程的概率结构可以采用两种形式来定义:

1)概率密度形式2)特征函数形式

强震加速度合成

地震动参数的研究主要有三类基本的研究方式:

1)侧重于从现象学的角度研究地震动参数。

参数的确立往往不区分地震背景条件,而依赖大量强震纪录的综合统计平均;参数有较大离散性。

2)侧重于从地震学的角度研究地震动过程。

考虑震源的断层破裂方式、长度,波传播方向及传播路径等。

受客观知识的不确定性影响较大。

3)将上述两类结合起来,从地震学的角度选取震级、震中距等主要参数,结合场地条件分析,建立依赖于震级、距离、场地条件的地震动参数半经验公式(地震动衰减规律)

与之对应,强地震加速度的合成也存在三个基本类别:

1)一般工程方法(以依赖于场地的反应谱为目标)

2)半经验综合方法(考虑震级、距离、场地的综合影响)

3)理论或半理论方法(考虑发震断层的影响)

(1)岩土地震工程学的特点

地震是地球活动的标志,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上,没有什么工程或结构物能够脱离岩土体或场地地基存在,地震或者直接破坏岩土体本身稳定性,或者通过岩土体所构成的地基和场地传递到结构物中。

人类工程活动对岩土体的利用可归纳为下面3个方面:

1.将岩土体作为“基础”一一山区城市(如重庆)的岩石地基,沿海城市(如上海,天津等)的软土地基;公路,铁路的路基,水工建筑物大坝的坝基等。

主要考虑岩土体的强度特性和变形特性。

2.将岩土体作为“环境”一一城市垃圾的卫生填埋,核废料的处置,都要选择最合理的环境,以免污染地下水,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山区公路,铁路隧洞,水电站地下发电厂房,城市地铁,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

主要考虑岩土体的强度特性,渗透性和稳定性。

3.将岩土体作为“材料”一一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各种建筑材料(大理岩,花岗岩,砂,卵石,粘土等),水工建筑物(如土石坝)所需的大量天然材料等。

主要考虑岩土体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颗粒级配等。

地震对岩土工程活动的影响:

a)地震活动直接对地表岩土体的破坏:

如山区边坡处因地震发生滑坡、崩塌;河流地区形成堰塞湖;场地地基隆起或下陷等。

地震对岩土工程活动的影响:

b)地震活动对岩土体上方结构物的破坏:

如震动引起房屋倒塌、公路破坏、地下结构坍塌、水库溃坝等。

(2)岩土工程抗震设计特点

岩土工程抗震设计的目的

认清岩体和土体在地震条件下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在各类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减小地震损害。

岩土工程抗震设计需要了解的内容

1.地震动的特性;

2.岩土体动应力应变关系;

3.岩土体地震反应分析;

4.测试岩土动力特性的方法和技术;

5.建立在岩土体上各类工程结构物对地震动的反应。

岩土地震工程学的研究特点

1)一个目的,两个途径

一个目的,即减轻地震灾害。

对于一个具体工程也好,对一个具体地区也好,该工程场地或该地区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正确评价,总是其抗震、防灾、减灾对策的基础和出发点。

两个途径,一是抗震,即预测设计参数及其地震动效应,并根据岩土体在地震动下的物理、力学特性,按一定的标准选用适当的设防标准,达到工程稳定的目的;二是选场,即选择对抗震相对好的场地,避开对抗震不利的地段,或者根据地震效应,采取响应的抗震措施,以达到减轻灾害的目的。

2)以环境地质影响为基础、地震工程应用为目的、地震效应预测为目标的整体系统研究

岩土工程地震学涉及多学科,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学科。

但从本质上讲它是属于环境学范畴。

主要体现在地震动传播路径分析中,远场和近场的考虑,椭圆衰减及不同地区不同的衰减特点。

局部场地的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岩土体地震动特性是场地地震效应预测的基础,包括场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形地貌、岩土成因等条件。

不同的岩土体条件,不仅出现不同成因类型的震害,而且直接影响震害特点及其危险性。

3)系统研究岩土工程抗震设计特点

岩土工程构筑物的抗震性能受地面位移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以及液化效应的影响,给工程设计提出了不少难题。

近年来国内外致力于提出一个关于地震的国际新标准,以系统的方式在统一的框架下解决这一问题。

在这个标准中,地震作用分两个步骤来确定:

第一步骤确定地震作用基本参数。

包括场地地震动、地震液化和液化导致的地面大位移等地震相关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这些参数在第二步骤中用来确定岩土工程抗震设计中的地震作用。

第二步骤中,考虑岩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

按照静动力分析的组合和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方式,第二步骤地震作用分析的类型分成两类:

简化分析:

即土与结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模拟分析;详细分析:

即土与结构作为一个耦合体系.岩土工程勘察中有关抗震的问题主要有:

地层剪切波速的确定、场地类别的划分、抗震设防烈度的确定及砂土液化的评判等问题。

岩土工程设计中有关抗震的问题主要有:

边坡的地震稳定性分析、地基的抗震设计、支挡结构的抗震验算等。

地震反应谱的特点

1.阻尼比对反应谱影响很大

2.对于加速度反应谱,当结构周期小于某个值时幅值随周期急剧增大,大于某个值时,快速下降。

3.对于速度反应谱,当结构周期小于某个值时幅值随周期增大,随后趋于常数。

4.对于位移反应谱,幅值随周期增大。

一、抗震、隔震与减震概述

抗震结构:

利用结构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抵御地震作用,吸收地震能量。

立足于“抗”。

隔震结构:

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滑移层,阻止地震能量向上传递。

立足于“隔”。

减震结构:

在结构中的某些部位设置消能装置,通过消能装置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

立足于“消减”

1>隔震

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动与结构隔开,减弱或改变地震动对结构作用的强度或方式,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隔震方法:

基底隔震悬挂隔震

2、被动减震

通过采用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或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被动减震方法:

耗能减震冲击减震吸震减震

3、主动减震

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的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二、隔震装置及其工作原理

为达到明显减震效果,通常基础隔震系统需具备以下四种特性:

1承载特性:

具有足够的竖向强度和刚度以支撑上部结构的重量;

2隔震特性:

具有足够的水平初始刚度,在风载和小震作用下,体系能保持在弹性范围内,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而中强地震时,其水平刚度较小,结构为柔性隔震结构体系;

3复位特性:

地震后,上部结构能回复到初始状态,满足正常的使用要求。

4耗能特性:

隔震系统本身具有较大的阻尼,地震时能耗散足够的能量,从

而降低上部结构所吸收的地震能量。

&基底隔震

1、原理

•基底隔震是在结构物地面以上部分的底部设置隔震层,限制地震动向结构物的传递。

•基底隔震,主要用于隔离水平地震作用。

隔震层的水平刚度显著低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

此时可近似认为上部结构是一个刚体,如图8.18所示。

设结构的总质量为m,绝对水平位移为y,地震动的水平位移为xg,隔震层的水平刚度为k,阻尼系数为c,则底部隔震系统的运动平衡方程为:

2.基底隔震结构设计原则:

•在满足必要的竖向承载力的同时,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应尽量小,以降低隔震结构的自振频率,使之低于地震动的优势频率范围,保证结构地震反应的衰减较大。

•在风荷载作用下,隔震结构不能有太大的位移。

因此,结构底部隔震系统常需安放风稳定装置,使得在小于设计风载的风力作用下,隔震层几乎不产生变形;而在超过设计风载的地震力作用下,风稳定装置退出工作,隔震装置开始工作。

3.方法

(1)滚子隔震主要有滚轴隔震和滚珠(球)隔震两种。

(2)橡胶垫

块隔震(3)悬挂基础隔震(4)摇摆支座隔震(5)滑动支座隔震

悬挂隔震

1、方法

•悬挂隔震是将结构的全部或大部分质量悬挂起来,使地面运动传递不到主体质量,产生不了惯性力,从而起到隔震作用。

2、应用

•悬挂结构在桥梁、房屋建筑、火电厂锅炉架等方面有大量应用。

著名的43层香港汇丰银行新大楼,采用的就是悬挂结构。

•悬挂结构悬杆受力大,需采用高强钢。

而高强钢韧性差,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拉断。

为减小竖向地震作用,可在吊点设减震弹簧,并配合使用阻尼器。

5.3.1消能减震结构概况

在结构中的某些部位设置消能装置,通过消能装置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

消能装置有:

调频质量阻尼装置一由质量、弹性元件和阻尼器构成的振动系统,将其安装在结构上,结构振动时引起该系统的共振,由此产生的惯性力反作用于结构,起到减小结构振动反应的作用。

调频液体阻尼装置一由具有一定形状的盛液容器构成,液体晃动时,液体对容器箱壁产生动压力,同时液体晃动产生阻尼吸收一部分能量。

液压质量控制装置一由液压缸、活塞、管路和质量块构成,当结构由地面运动产生振动时,油缸的活塞推动管路中的液体,使液体和质量随之振动。

结构的一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了该系统。

粘弹性耗能装置一由粘弹性材料和约束钢板构成,通过夹在钢板之间的粘弹性材料发生剪切变形而耗散能量。

粘滞耗能装置一由缸体、活塞、和液体构成,活塞在缸体内往复运动,粘滞液体从一端流向另一端产生阻尼力,阻碍结构的振动。

摩擦耗能装置一由摩擦元件构成,这些元件相互滑动产生摩擦力,从而耗散结构的部分振动能量。

金属耗能装置一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耗能装置,其耗能机理是通过金属元件的弹塑性变形来耗能。

5.3.2耗能减震

1、方法

•耗能减震是通过采用附加子结构或一定措施,消耗地震传递给结构的能量。

•地震时,结构在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为:

Et=Es+Ef式中,Et为输入结构的能量,Es为主体结构的耗能;Ef为附加子结构的耗能。

•主结构耗能组成:

Es=Ev+Ec+Ee+Ey式中,Ev为结构振动动能;Ee为结构振动势能;Ec为结构粘滞阻尼耗能;Ey为结构塑性变形耗能。

•耗能减震原理:

从能量的观点,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是一定的,通过耗能装置消耗掉一部分能量,则结构本身需消耗掉的能量减小,意味着结构反应减小。

从动力学的观点出发,耗能装置的作用,相当于增大结构阻尼,从而使结构反应减小。

2、耗能装置

•耗能装置可以是安放在结构物能产生相对位移的阻尼器,也可以是由结构物的某些非承重构件设计成的耗能构件。

•这些耗能装置在风或小震作用下应具有较大的刚度。

但强烈地震发生时,耗能装置应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产生较大的阻尼,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

•试验表明,耗能装置可消耗地震输入能量的90%以上。

5.3.3冲击减震

1、原理

•冲击减震是依靠附加活动质量与结构之间的非完全弹性碰撞达到交换动量和耗散动能而实现减小结构地震反应的技术。

吸振减震

•吸振是通过附加子结构,使结构的振动发生转移,即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与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目前工程结构应用的吸振装置主要有三种,它们是:

被动调频质量阻尼器、质量泵和质量放大器。

•主动控制减震体系是利用外部能源,在结构受地震激励振动过程中,瞬时改变结构动力特性和施加控制力,以减少结构地震反应的自动控制体系。

5.4.1地震破坏作用

从破坏性质和工程对策角度,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可分为两种类型:

场地、地基的破坏作用和场地的震动作用。

场地和地基的破坏作用一般是指造成建筑破坏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场地和地基稳定性引起的。

为此要确定工程场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场地和地基的破坏作用大致有地面破裂、滑坡、坍塌等。

这种破坏作用一般是通过场地选择和地基处理来减轻地震灾害的。

场地的震动作用是指由于强烈地面运动引起地面设施振动而产生的破坏作用。

减轻它所产生的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合理的进行抗震和减震设计和采取减震措施。

5.4.2建筑地段的选择

工程地质条件对地震破坏的影响很大。

常有地震烈度异常现象,即产生的原因是局部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不同。

“重灾区里有轻灾,轻灾区里由重灾”。

地段划分

B一地质、地形、地貌-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破裂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

&地段选择

1.选择有利地段;

2.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

3.不在危险地段建设。

&局部突出地形的影响

1.高突地形距离基准面的高度愈大,高处的反应愈大;

2.离陡坎和边坡顶部边缘的距离大,反应相对减小;

3.在同样地形条件下,土质结构的反应比岩质结构大;

4.高突地形顶面愈开阔,远离边缘的中心部位的反应明显减小;

5.边坡愈陡,其顶部的放大效应相应加大。

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

4=1+孕Z

一-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

一局部突出地形地震动参数的增大幅度

-一附加调整系数

&发震断裂的影响

与地下断裂构造直接相关的地裂

与发震断裂间接相关的受应力场控制所产生的地裂

断裂带是地质上的薄弱环节,浅源地震多与断裂活动有关。

发震断裂带附近地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