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89471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docx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第五单元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docx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

二十一苏州园林

〖目标导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严谨的说明结构。

2、学习正确运用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培养学生爱美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严谨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培养学生爱美审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有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个美丽的历史名城。

苏州的园林建筑,更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代表。

今天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到苏州园林一睹她的丰采,但我们可以在一位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叶圣陶老先生的笔下去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对学展示〗与〖精讲重点〗

二、检查预习(正音和解词):

轩榭xuānxiè   败笔   丘壑hè    嶙峋línxún    镂空lòu

蔷薇qiáng      别具匠心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

三、整体感知

1、了解叶圣陶:

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明确:

①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课文是从四个主要方面、三个次要方面说明了以上特点:

A、四个主要方面:

a、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b、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C、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d、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

B、三个次要方面:

a、注意图画美  b、注意图案美  c、注意色彩美

3、作者是怎样评价苏州园林的?

明确: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4、分析课文的说明结构和说明顺序:

①说明结构:

总分式

②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主体部分:

主次顺序)

四、〖质疑解惑〗

通过叶圣陶先生细致而条理的介绍,同学们对苏州园林的特点应该有了基本了解。

下面请用以下句式写出你对苏州园林的印象。

苏州园林美,美在

5、〖练测达标〗

完成《伴你学》10-17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如:

叶圣陶简介,苏州园林的特点,课文说明结构和说明顺序等)

〖精讲重点〗

二、赏析探究

1、提名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

2、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结合课后练习二)

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提示: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提示:

“艺”术强调独创性,无法复制;“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可以模仿和复制。

③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深度。

(“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提示:

“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在这里是指虽然有墙壁、廊子隔开,但并没有完全隔离,只是缓冲了视线,景致被逐步展开,显得有层次感。

④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

(“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这四个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

提示:

不能调换,这些词语与前面的词语搭配合理。

明确:

以上例句,都体现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科学性)的特点。

3、作者把苏州园林介绍得清楚明白,是因为恰当使用了一些说明方法,接下来分小组找一找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①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通过比较,更能突出苏州园林建筑的独特特点。

②打比方: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此句子也兼属举例子)

(可以使读者具体形象地感知到苏州园林树木修剪后的美丽特点。

③引用: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这里引用古诗句,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又富有情趣。

三、知识迁移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领会到了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提示:

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

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四、〖练测达标〗

完成《伴你学》18-21题

写一篇短文,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也可以介绍村庄、街区等,要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教学反思:

二十二都市精灵

〖目标导学〗

1、能通过朗读说出“精灵”在文中的含义。

2、能找出文中的对比并指出对比的作用。

3、能针对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联系现实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针对文章中的抒情和议论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感情朗读,走近“精灵”。

〖对学展示〗

(一)自读课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并思考问题,6分钟后比谁的自学能力强。

栖(qī)息  硕(shuò)大 老(gu?

鸹 肆(sì)无忌惮 

围(jiǎo)剿 鹈(tíhú)鹕 退避三舍(shè) 荒诞(dàn)

2、理清文章结构

(1)(1-5)北京现代文学馆现在仍有各种鸟类及小松鼠栖息,感慨北京城现在已少有鸟兽踪迹。

喜鹊——“一景”松鼠——“一宝”乌鸦——“久违”

(2)(6-12)每座城市都应有自己钟爱的小动物,人与鸟、鱼、兽共存。

昆明——红嘴鸥上海——白鸽旧金山——海兽、海鸟

(二)走进课文,理解“精灵”

1、“精灵”的本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原指反抗上天统治的恶魔。

2、文中的精灵指什么呢?

通过朗读来理解。

要求:

(1)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精灵”一词的新认识。

(组织学生朗读,思考、交流、评价)

文中“精灵”指可爱的动物,主要写到喜鹊、乌鸦、红嘴鸥、鸽子、海兽、海鸟、小松鼠。

它们活泼机灵、讨人喜爱,给都市生活增添情趣。

归纳总结:

作者以“都市精灵”为题,有何含义呢?

都市里有人类,精灵指动物,把人与动物相提并论,置人与动物于一个环境之中,这个题目本身就提出了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问题。

“题好文一半”,可见作者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这是大家写作中应该借鉴和学习的。

〖练测达标〗完成《伴你学》1-11题

 

第二课时

〖精讲重点〗

三、潜心研读,善待“精灵”。

1、潜心研读课文,以北京老鸹的口吻叙述家族的遭遇。

(组织学生圈点勾画、自言自语准备。

交流,评“最佳老鸹”)

北京城昔日乌鸦“遮天蔽地”,“成群结队,飞进飞出”热闹非凡,今日两只老鸹不呱寂寞惨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对比中引发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深思。

2、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为我们展示了“精灵”反差强烈的生活图景,请你从中再找出几幅,分别给拟个小标题,并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教师示范:

朗读第四、第五段中老鸹今昔生活对比的语段,拟小标题“北京乌鸦难见”。

(组织学生圈点勾画、自由朗读、自拟小标题、交流、评价)

小标题举例:

昆明红嘴鸥过冬、上海白鸽漫步、旧金山海兽海鸟打斗。

在叙事、抒情中对比鲜明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希望人们善待动物、尊重动物,与鸟、鱼、兽友好共处。

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组织朗读第九、第十段有关语句,进一步体会叙事中蕴涵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作者的情感态度不仅包含在叙事、抒情中,文中的议论句更鲜明地表达了观点,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划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说说你的理解。

(组织学生圈点勾画,交流、评价)

最欣赏的句子举例:

(1)“每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而且形成传统,是它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不以与城市有关的重要物件作为标志,而以小动物,突出了小动物在一个城市的重要地位,也突出了一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应该是环境的有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

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不以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作为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而以有无其它生灵来衡量。

可见,城市拥有某种值得珍爱的小动物是多么难得而重要。

(3)“‘孤城寡人’并不正常,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

否定“孤城寡人”的现状,提倡与鸟、鱼、兽共存的现代意识,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

(组织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包含的精辟道理)

四、联系现实,拥抱“精灵”

〖练测达标〗

请从下列三种形式中选择你最喜爱的一种方式,为保护“精灵”贡献你的聪明才智。

1、根据你掌握的环保知识,为保护精灵献一计策。

2、为保护精灵拟一则公益广告。

3、大胆想象,描绘常州人与鸟、鱼、兽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画卷。

(组织学生为提升城市形象,提高环保质量出金点子,描绘生活蓝图。

交流、评价)

〖质疑解惑〗

畅谈感悟,珍爱“精灵”。

(组织学生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教学反思:

 

二十三幽静悲剧

〖目标导学〗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

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略

〖对学展示〗

作者简介与课文概述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

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三、理清文章思路(分组明确)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精讲重点〗(组织小组讨论)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

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

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

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

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

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

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

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

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练测达标〗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及《伴你学》1-12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对学展示〗

检查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精讲重点〗(继续组织小组讨论)

二、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

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明确:

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

首先描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成了吊死鬼”,而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

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

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

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三、品味语言〖质疑解惑〗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感情?

你是怎样理解的?

3、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

“这样”是指的是富于感情,具有博爱之心。

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

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四、探究

课文中说:

“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

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

文章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

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

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五、小结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练测达标〗

课后练习一及《伴你学》13-21

教学反思:

二十四明天不封阳台

〖目标导学〗

1、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提出自己“人与自然”问题的设想。

教学重点:

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的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清线索。

〖对学展示〗

朗读课文。

思考:

一只鸽子使作者封阳台的决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中理出课文的线索。

讨论后板书:

要封阳台——封阳台吗?

——不封阳台

课文有一条明显的叙事的线索:

封不封阳台

三、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让我们进一步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以下思考题要求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来回答)

1、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2、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鸽子的到来,使儿子产生了哪些想法?

父亲又抱着怎样的态度?

结合文中语句说说。

3、为什么最后决定不封阳台?

提示:

父亲仅仅在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吗?

仅仅为儿子有个“玩伴”考虑吗?

父亲还有怎样深远的思考?

大家觉得作者在文中其实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愿望?

打开阳台,让鸽子自由来往;打开阳台,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板书)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精讲重点〗

1、对鸽子的描写部分,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在对鸽子的描写中什么最令你怦然心动?

教师小结:

从鸽子与作者的心灵的交流中,大家觉得课文营造了人和动物相处时一种怎样的境界?

(温暖、温馨、和谐、祥和,驯良的鸽子唤起了人内心深处的一份柔情,人与鸽子和谐相处,温馨动人。

2、作者此时思绪飘向远方,又想起了一件什么事情?

人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

(女生读)描写草原的部分,远离都市的人们来到草原看到美景有怎样的心情?

3、10节和12节的两组令人动情的句子,让我们放声朗读这些文字。

同学们,假如我们人类只知道滥捕滥杀、滥砍滥伐、毫无顾忌的排放污气污水……最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五、联系现实,真情呼唤:

〖练测达标〗

生活中这类现象还有很多,大家面对这些现象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能模仿这些句子也来发出自己的呼唤吗?

1)我希望:

________不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

餐桌上,不再摆上猴脑的宴席;青藏高原上,不再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藏羚羊……2)是大自然对人类痛苦的哭诉。

如:

天空冒着浓烟,河水发黑变臭,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土地日渐荒漠,沙尘暴不停肆虐,温室效应加剧,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板书:

要封阳台

↓父子关爱受伤的鸽子传神的描写

封阳台吗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形象化的议论

不封阳台

布置作业:

《伴你学》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

二十五治水必躬亲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所讲述的“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的道理。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认识海瑞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他廉洁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将本文所论述的观点与实际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感知课文内容

1、读注,了解作者及海瑞

3、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

〖对学展示〗

(1)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课文(看课文,看注释)

(2)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字词查找工具书(查工具书)

(3)看课后的探究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评议,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与归纳。

参考译文:

(参考《新古诗文诵读》)

三、研读:

〖精讲重点〗

1、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文中划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2)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

为什么?

(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适当补充。

3、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

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练测达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

2、完成“探究·练习”中的习题二。

3、探究:

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

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在我们今天有没有这样的人?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海瑞的文章,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

2.《伴你学》本课内容

(六)板书设计:

海瑞治水躬亲,清廉(正面)

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不躬亲,不亲廉,则治水不成(反面)

正反对比论证

(提出论点)(摆事实,讲道理)

教学反思:

【同步达纲练习】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潴有浅深()非相度不得其情()()

躬历山川()非咨询不穷其致()()

好逸而恶劳()亲劳胼胝()()

远嫌而避怨()布袍缓带()

二、根据下列词语中加粗字各写一个成语

(1)泥于掌故()

(2)躬历山川()

(3)好逸而恶劳()

(4)计利而忘义()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泥于掌故()

(2)非咨询不穷其致()

(3)势有曲直()(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5)不可执一()(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7)冒雨冲风()(8)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四、与“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B.送孟浩然之广陵

C.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D.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五、阅读下列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别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是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_______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三)

学习目的

1、理解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即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

2、赏析洗练、隽永、耐人寻味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一)鹞子(yào)径直(jìng)迅疾(jí)鹧鸪(zhègū)

飒飒(sà)贫瘠(jí)徒劳(tū)

第一段:

写我田野所见及由此产生的想像和联想

第二段:

写我的感想。

(二)汲取(jí)挥霍(huò)

第一段:

指出“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想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

第二段:

承前转折,指出“不同的是,人类并不是一个人,它不是具有一个头脑的整体”。

二、启发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独到的发人深省的见解,启发学生体味文中高度凝练、耐人寻味的一些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自读两段短文,摘录优美词句;思考蕴含的道理。

如:

1、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2、人类与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