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及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7436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炼字及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炼字及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炼字及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炼字及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炼字及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炼字及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docx

《炼字及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炼字及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炼字及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docx

炼字及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炼字

一、炼句考点阐释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古代诗歌鉴赏---“炼字”知识生成性练习教案。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是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对锤炼语言的一份感动;“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

所以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炼字尤其重要,一般来说,从炼字的角度,我们应该关注下列几种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数量词、拟声词、虚词等。

 

鉴赏诗歌通常由语言入手,形成语言—意象—意境—情感这样一个过程,换言之即为“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语言就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也成为读者理解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

在诗歌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时进行认真的推敲,以期作品中的字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效果,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

这种艺术加工字的方法,称之为炼字。

字是承载情感的载体,炼字的本质实际上是炼意。

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字—意”这个纲,从字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

  

高考试题都注重考查炼字,同学们在学习和备考中需要关注的这一点。

 

二、 提问方式: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3.某字在诗中的效果或作用怎样?

4.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5.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

为什么?

6.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为什么?

其中1、2、3是直接鉴赏关键词;4和5是要求考生找出关键词并鉴赏,难度较大;6是比较鉴赏,难度最大。

 

三、解题步骤 题目中虽然只涉及到作品中的某一个字,但是同学们在鉴赏诗歌和回答问题时一定不能割裂作品,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分析;而要放在句中,并结合诗歌的意境情感做整体分析。

  

回答问题时要按照以下步骤:

  

(1)准确解释该字在诗词中的含义;  

(2)将该字还原于诗词,结合作品展开联想,再现诗词描绘的景象,为下一步分析诗词主题打基础。

(3)点出该字烘托了什么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也就是把该字和作品主题建立联系,说明这个字在突出主题方面起了什么作用,也就解释了这个字用得好的原因了。

 也即:

文中义情境义艺术义主旨义情感义。

当然也要看提问的方式而灵活运用 

四、答题模式

1、提问方式:

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有比较的,还要说出另一子为什么不好,并进行比较)

试析“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中“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的“燃”字妙处。

参考答案:

“燃”字用得极妙,由“燃”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火,把花与火相比,表明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就抓住了花明丽、鲜艳的特征,在青绿背景的反衬下,花朵就显得格外红艳。

不仅如此,还利用火苗燃烧的跳动感,赋予花儿以动感,化静为动,就把花朵竞相开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生机盎然的特征准确地传达出来了。

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其它提问方式的答题模式稍有不同,在此略。

五、命题切入点及知识生成性练习

1、从词性入手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例如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2、从描写对象入手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

3、从表现手法入手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如果能够从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4、从表达效果入手表达效果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表现形式所要达到的目的,就诗歌而言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特定意象的描写而达到的效果,这种效果从语言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生动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质朴自然、色彩丰富、辞藻优美、节奏感强、韵律和谐等;就风格方面来说主要可以概括为苍凉悲壮、雄浑豪迈、清新、平淡、沉郁、缠绵、俊逸等。

5、从结构作用入手诗歌的结构作用主要表现为词语在起、承、转、合方面的作用,起就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设置悬念等方面的作用;承就是承接过度的意思,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就是转折的意思,一般是由一个内容到另一个内容,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合就是总结的意思,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6、从文化知识入手古代诗歌本身就是文化品位很高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将大量的文化知识巧妙地熔铸在诗歌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考试的关键时刻结合诗歌进行理解,就能左右逢源。

如“折柳”传统文化的解析,“柳”谐音“留”,希望留下,不要离开,有依依不舍的意思。

7、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入手词语的意义就是词语最基本的意思,词语的意思可以分为基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一般来说,我们在分析炼字妙用的时候,首先必须理解词语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8、从情感入手诗歌是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正如著名诗人何其芳所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诗人情感的表达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但不管如何表达,诗歌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在那些带有情感的诗眼当中。

所以,抓住情感分析作者的炼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六、另类方法:

  一、套用法。

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化很多,而在考题中常见的“炼字”有两种。

一是动词,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或具有动态美。

二是修饰语,修饰语包括形容词、数量词和虚词等。

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数量词有虚数词和确数词。

运用虚数词,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词,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虚词往往有疏通文气,开合互映,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因此,学生可以在记住各词类作关键词时的作用后结合诗句直接套用。

  例如,2004年全国卷“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一个“闹”字化静为动,写尽了诗人心头感受到的蓬勃春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2004年辽宁卷苏轼《蝶恋花》中的“绿水人家绕”,一个“绕“字,具体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已《早梅》)的“一”是点睛之笔: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同时还能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二、删字法。

在把握一句诗的意思后把这个关键字删去,看原来诗歌中什么意思、什么特点、什么好处丢了。

这个丢了的内容,就是这个关键字的作用。

  例如,赏析“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的“孤”字时,可以先去掉此词。

由此描写的画面是: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城池巍然屹立。

这样,因地处边塞,地势险要、处境孤危的城——确切说是戍边的堡垒的特点没有了,而且“孤”一般形容人心,此处应该是直达征夫的心理,这点也没有了。

因此可知“孤“字的作用是写尽了环境艰苦,边关处境孤危,暗示征夫的离愁别绪。

  三、换字法。

同删字法相似,也是先把一句诗的意思把握清楚,然后用另外一个较为普通的,但相近的字来代替,看效果如何。

其不如原字的地方,就是它的妙处。

例如2006年福建高考诗歌题:

下面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答题时,将二字分别代入比较。

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

而“敌”字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

因此可得出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四、倒推法。

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问的意思中所给出的好处,如“全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问题时,当然要说用得好,“好处”中的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全诗表达的情感,说明的道理,看某字在诗中的位置(某联中的某位置),进行倒推。

例如:

 出塞(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这首诗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

诗歌在外貌描写中都能用传神的文字透露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请从诗歌中选出一个具有这一特点的字词作简要分析。

  解答此题时先抓住全诗的情感,即题目提示的“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再锁定外貌描写的词语,如“金”“冲”“卷”“缺”,然后进行倒推就可得出答案。

“金”字写战袍,传出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冲”字写出了将士在疆场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卷”字写出了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缺”字状战场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夺取胜利之不易,表现了将士誓死守边的战斗豪情。

1、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

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

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这首词的上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2)这首词中“涵”、“贴”、“寒”、“满”等字用得很好,请选择其中两个联系全诗分析其运用特点或表达效果。

答: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答: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指世俗欲念

(1)从内容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答:

(2)这首诗是怎样写出香积寺的幽静的?

答:

(3)说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诗的妙处。

答: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考点解析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题目类型: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二、答题要领: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三、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四、鉴赏示例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

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

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

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

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

”,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五、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1、比喻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

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通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听邻家吹笙》)

解题思路:

先分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作具体解释,再分析使用这种修辞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案示例:

第四句“疑有碧桃千树花”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3、比拟

赠汪伦(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抒情。

作者把桃花潭水深与情深结合起来,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妙在“不及”,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的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情真。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析】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5、对比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析】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用典

作用;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1)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如: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七、在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中回答“表达技巧”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表达技巧的几种不同的称谓。

因为,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几种称谓混在一块使用;同时,几种说法的语意又有交叉的地方。

所以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可以灵活选用。

2、有的问题往往是多种技巧并用,所以,同学们在回答鉴赏试题时,要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

不要面面俱到,

3、回答技巧时要具体、完整。

特别是要结合诗歌里面的具体材料来分析。

不要仅仅罗列鉴赏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

4、审题时要注意辨析不同的说法。

如“艺术技巧”多侧重“艺术构思和创造”,“写作特色”要多从“描写方法”和“篇章结构”来考虑。

练习题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迟,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

诗人。

②上林:

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

②猗兰:

即《猗兰操》,琴曲名。

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炼字参考答案:

1、、【答案】

(1)写出了深秋凄凉萧条寒意侵人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孤独悲凉的心境。

【答案】

(2)“涵”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天空苍茫开阔、水天一色的特点,意境阔远;“贴”字极言燕飞之高,极目难及;“寒”字以感觉写视觉,燕飞得高,高处不胜寒,以景写心,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满”字写出了雪之大,渲染出一种冷寂的气氛,暗寓见友之难,行路之难,突出了思友之情。

(只要答出这四个字中的任意两个字即可)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

(观点明确1分;结合诗歌分析2分;比较1分。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3、

(1)答案:

本诗通过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了王维崇佛尚静、淡泊宁静的情趣和心迹。

(2)答案:

主要是通过侧写、烘托,如写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就是以动衬静,增添了深山古寺的僻静之感  

(3)答案: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

这里诗人以倒装句,写泉声,写日色。

原句的意思是,危石间泉水呜咽,青松上日色清冷。

很显然,"咽"字和"冷"字都注入了作者的感情,即所谓移情于景,于是纯粹的自然景物自然现象就显得有情有意,更摄人心魄了。

 

(4)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

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

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5)这首诗写的是香积寺,但没有一句具体描绘寺中景观,写的究竟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

诗人以沉缅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显得十分含蓄而耐人寻味。

(6)“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好在哪里?

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

这一联以倒装句式突出泉声之呜咽与日色之寒冷,“咽”、“冷”两字可谓平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足见诗人锤炼工夫之深。

译文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表达技巧答案

1、【答案】“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

2、答:

(1)①反衬。

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

“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

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

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

三、四句的虚写凸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3、答:

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

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

(或:

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

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

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