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326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官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官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官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官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官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官制.docx

《中国古代官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官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官制.docx

中国古代官制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术语举例

作者:

马鞍山二中当涂分校  芮绍华时间:

2008-6-1814:

28:

55来源:

会员原创人气:

2610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代官僚制度由来已久,并且十分完备而复杂。

要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研究历史人物的仕宦经历、政治变迁、社会地位等等,有必要掌握一些古代官制知识。

本文只就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常用术语简略举例解说。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

“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

“除臣洗马。

”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拜亮为丞相。

”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古时写着“薦”,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荀)彧荐嘉。

”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

“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名行:

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  此外,还有: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

“(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史记•李斯列传》:

“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后一例“封”动作名用)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  内侯。

”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  世凯,特赏侍郎。

”  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汉书•赵充国传》:

“擢为后将军。

”(后将军:

武官名。

)李密《陈情表》: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  进(用于较高职务)《史记•孙膑传》: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  起复(恢复原职务)《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雨村道:

“你說的何嘗不是。

但事關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圖報之時,豈可因私枉法,是實不忍爲的。

”  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谭嗣同》: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史记•贾谊传》: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  三、关于调动职务的有: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汉书•袁盎传》:

“调为陇西都尉。

”《史记•淮阴侯列传》:

“徙齐王信为楚王。

”《宋史•理宗纪》:

“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汉书•翟方进传》:

“方进转为博士。

数年,迁朔方刺  史。

”《后汉书•张衡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  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汉书•萧望之传》: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  四、关于兼职的有:

  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晋书•谢安传》:

“又领扬州刺史。

”《宋书•范晔传》:

“(范晔)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

”(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  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左传•昭公十三年》:

“羊舌鮒摄司马。

”(羊舌鮒,人名。

)  权(临时代职)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权知,代理主管)  假(暂时代理)《汉书•苏武传》: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行备武将军。

”欧阳修《泷冈阡表》: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  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史记•陈丞相世家》: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  五、关于降级免职的有:

  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汉书•贡禹传》:

“免官削爵。

”《国语》: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韩愈《送李盘谷序》: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书博鸡者事》: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谭嗣同》:

“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旧唐书•刘禹锡传》:

“贬连州刺史。

”《岳阳楼记》: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褫,音chì)谢庄《上搜才表》:

“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  左迁(降级使用,贬官)《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  还有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致仕(带职退休)等等。

  以上所列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常用术语,难免挂一漏万,要想较全面的掌握必须阅读大量古代文献典籍。

较好地掌握文言文中关于官职变迁的专门动词,对于阅读文言文,丰富自己的古代文化常识大有裨益。

分类:

中国古代官制

此页面分类的主条目是中国古代职官。

子分类

本分类包含下列15个子分类,共15个子分类。

[+]中国各朝代官制‎(19个分类,1个页面)

T

[×]中国特殊官爵‎(18个页面)

[+]三省六部‎(9个分类,28个页面)

[+]中国古代官员‎(4个分类)

[+]中国宦官‎(5个分类,22个页面)

中续

[×]中国东宫官制‎(6个页面)

[×]中国医官‎(4个页面)

[+]中国驸马郡马仪宾‎(1个分类)

[+]宦官‎(2个分类,2个页面)

[×]左师‎(7个页面)

[+]御史‎(1个分类,18个页面)

[×]中国古代武官‎(47个页面)

[+]礼乐官‎(1个分类,34个页面)

[+]驸马郡马仪宾‎(4个分类,1个页面)

[+]驸马‎(1个分类)

"中国古代官制"分类中的页面

本分类包含下列102个页面,共有102个页面。

▪中国古代职官

*

▪Template:

中国历代职官

C

▪察举

P

▪庖正

X

▪乡士(周朝)

▪三库

▪上卿

▪中书令

▪中国俸禄制度史

▪中书监

▪为政

▪乌纱帽

▪五兵尚书

▪Template:

五监

▪五监

▪五经博士

▪从事

▪侍中

▪侍御史

▪供奉官

▪佥事

▪光禄勋

▪光禄大夫

▪内侍省

▪内史(官制)

▪兵曹参军

▪军器监

▪任子制

▪卫尉

▪右师

▪司勋郎中

▪司农寺

▪啬夫

▪团练使

▪大夫(官名)

▪太仆

▪太子宾客

▪太常博士

▪太府寺

▪太医

▪女官

▪孔目

▪学政

▪宗正寺

▪宣徽院

▪宣教郎

▪小司马

▪尚食局

▪工正

▪左师

▪左朝散郎

▪度支

▪庶吉士

▪廷尉

▪当国

▪待制

▪宪台

▪承务郎

▪招讨使

▪捐纳

▪推官

▪提学

▪散骑常侍

▪明经

▪朝散大夫

▪朝议大夫

▪检校

▪正五品

正续

▪正言(官职)

殿

▪殿中侍御史

▪殿中省丞

▪水衡都尉

▪水部司

▪牧正

▪发运司

▪百里侯

▪督邮

▪知制诰

▪科举

▪秘书监

▪秘书郎

▪纳言

▪缇骑

▪考功司

▪职官

▪行人(官职)

▪卫尉寺

▪谕德

▪谒者

▪资政大夫

▪起居舍人

▪转运司

▪进士

▪通事舍人

▪都水使者

▪都水监

▪里行

▪里长

▪关白

▪馆阁校勘

▪驸马

▪黄门侍郎

客栈,酒馆,茶楼,钱庄,衙门,布庄,女红店,武器店:

银楼,杂货店,古玩店,当铺,赌坊,

唐长安城,隋朝称之为大兴城,其兴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为隋唐两朝的首都,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一度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都城,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

为体现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思想观念。

“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

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迁徙江南被灭各国贵族以实京师的宏伟计划,将城池建设得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

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是当时世界人城之一。

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接近50万。

唐王朝的建立后,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

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

站在龙首原上,俯瞰全城,更显一代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度与风范。

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这里被拆毁,其遗址位于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大片地带。

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编辑本段]历史

公元581年2月,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

由于杨坚是以北周旧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

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这座自汉兴以来已历780年之久的旧都城已不再适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首先,汉长安城历时已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质咸卤,难以饮用。

其次,汉长安城北临渭水,由于渭河不时南北摆动,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险。

据《隋唐嘉话》记载:

“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

”因此杨坚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

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

隋炀帝继位后,开凿运河连接大兴和扬州。

大业九年(613年),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李渊起兵,攻大兴城建立唐朝,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改大兴宫为太极宫。

因太极宫地势较低,而长安城盛夏气温很高,异常燠热,使得住在太极宫有“湫湿”,太宗选定在长安城北禁苑中的龙首原高地,营造大明宫。

后来唐高宗李治又接着以未完成的大明宫为基础,进行大规模的再建工程。

太极宫很快就被大明宫所取代。

中唐时期随兴庆宫的修建又带来街东里坊的变迁。

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得十分迅速。

在盛唐年间,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人口约有50万(有资料认为,长安城的人口极胜阶段超过100万)。

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

唐末黄巢攻入长安,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

后来,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对城市进行改筑,缩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长安城。

至此,有着325年历史的隋大兴唐长安城便宣告废弃。

[编辑本段]布局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

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

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唐长安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

根据考古实测,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

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

两相比较则东西长出1070米,周长约35.5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

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

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

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

据实测,明德门址东西广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

特别是明德们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宽达150米至155米。

其他的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间,而顺城街宽20米到25米。

明德门原有台阁式门楼建筑,唐末被朱全忠焚毁。

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周长8.6公里。

城四周有围墙,南面正中开承天门(隋称广阳门),东西分别是延喜门和安福门,北墙中部开玄武门。

宫城分为三部分,正中为太极宫(隋称大兴宫),称作“大内”,东侧是东宫,为太子居所,西侧是掖庭宫,为后宫人员的住处。

今天西安城内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强西路北侧铁路中学内的土岗则是为数不多的大兴宫城遗址。

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

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

南面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

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的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

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

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

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

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写照,从而使城市称为宇宙的象征。

“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唐都长安城这一人间杰作亦不例外。

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最为尊贵的紫微宫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有十五颗星环抱着它。

紫微宫即有皇宫的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应该相对应,因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

而且北边有渭河相倚,从防卫的角度看,也比较安全。

宇文恺将龙首原六坡与《周易》的乾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地形制定规划,终于成就了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周详、制度谨严、布局井然的大都市。

[编辑本段]宫殿

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

其中“大内”就是宫城中的太极宫,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之地。

太极宫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米,面积约1.92平方公里。

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

前朝的正殿为太极殿(隋称大兴殿),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

后寝的主殿是两仪殿,周边有万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龙殿、安仁殿等殿堂。

苑囿位于宫殿最后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此。

由于太极宫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装饰等都较为简朴。

唐高宗继位后,认为这里比较潮湿,于是搬到了大明宫居住。

大明宫位于太极宫东北方的龙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长安城。

宫殿建于贞观八年(634年),从唐高宗开始的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称为“东内”。

宫城为中轴对称格局,前部由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组成前朝的南北中轴线,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着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数十座殿宇楼阁。

整座大明宫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是“三大内”中最大的一座。

兴庆宫位于外郭城的东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临淄王时的藩邸,开元二年(714年)改名为兴庆宫。

开元十四年(726年)进行了扩建,合并周围的邸宅和寺院,于十六年(728年)竣工,称为“南内”。

天宝十三年(754年)又筑宫墙和城楼,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

同时还附外郭墙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的夹城,方便宫内人员来往潜行。

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在此居住,盛唐后地位降低,成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场所。

兴庆宫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75米,周长4.6公里,面积约1.35平方公里,规模在“三大内”中最小。

宫墙四面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偏北处。

宫内以园林为主,且不按中轴对称布局,因此具有离宫的性质。

其南部主要是龙池,周边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亭台楼阁。

北部有兴庆殿、南薰殿、长庆殿、大同殿等一组宫殿。

唐末兴庆宫毁于战火,1958年遗址改造为公园,并兴建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等。

[编辑本段]外郭

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8条,东西向大街14条。

街道的两侧都设排水沟,并种植榆、槐等行道树。

其中通往南三门和连接东西六门的六条大街是主干道,宽度大都在百米以上。

最宽的朱雀大街达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轴线,以之为分界,城东属于万年县,城西属于长安县。

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称“里”)。

各坊面积不一,南北长在500-838米之间,东西宽在550-1125米之间。

每座坊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大坊一般开四门,内设十字街,小坊则开东西二门,设一横街,街宽都在15米左右。

根据考古发掘了解,十字街将一坊分为四区,在每一区内都还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个小块,分布着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观等。

各坊均采取封闭式管理,坊门有卫兵把守,晚间会实行宵禁。

长安城中遍布着佛寺和道观,总持寺、庄严寺、兴善寺、玄都观等都占据整坊之地。

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青龙寺等也都拥有大片地皮。

考古过程中还发现了城内的许多隋唐窑藏,其中何家村(兴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银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土唐代金银器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批。

外郭城内有东市(隋称都会市)、西市(隋称利人市)两座市场,各占两坊之地。

两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长约1025米,东西宽约927米。

市场有围墙,开八扇门,内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墙街道,将市内分为9区。

每个区都四面临街,店铺沿街而设,有饮食店、珠宝店和手工业作坊等。

长安城的商业大都集中在这两座市场,其它各坊内也有一些零散的商业设施。

长安城内主要有四条沟渠,名龙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

前三渠开凿于隋初开皇三年(583年),漕渠开凿于唐天宝元年(742年)。

[编辑本段]特点

隋大兴唐长安城总体上是中轴对称的格局,设计时参考了邺城和汉魏洛阳城的布局。

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附会《易经》中“乾卦六爻”的说法,根据龙首塬分为六条岗地的特点,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筑。

此外,在城市的边缘规划了园林区,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成为民众的游览场所,是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创举。

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历代有许多文人学士进行过考证和研究。

盛唐时期韦述的《两京新记》、宋代宋敏求的《长安志》、程大昌的《雍录》、赵彦卫的《云麓漫钞》、元代李好文的《长安图志》、清代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等著述,都对唐长安城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北宋的吕大防还曾将唐长安城的布局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

现此图虽仅存一部分,但仍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唐长安城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和地区的都城建设。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就是效仿了长安的规划。

日本国的平城京、平安京、腾原京、难波京以及长岗京不仅形制和布局模仿长安,就连一些宫殿、城门、街道的名字也是袭用了长安城的相应名称。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

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

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

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筑,城门处的墙段还砌有砖壁。

目前城墙和其外侧的城壕已基本被毁,仅在北面的玄武门和南面的安华门附近留有部分残垣。

2街道与建筑物

春秋战国时的若干都城已有了规划严整、比较整齐的街道。

西汉长安因就秦旧离宫建设,因而形成不规则的平面,道路显得零乱,但主要街道仍作丁字或十字相交,街道都是直线,采取正东正北的方向,通向城门。

城中有八条主要街道,其中贯通南北的安门内大街长达五公里,宽约50米。

此大街中间20米是皇帝专用的驰道,两侧有沟,沟外两侧又各有宽13米的街道。

自东汉末曹操修建邺城以后,都城大多采用类似棋盘的规则平面布局,并往往有一条横穿城市的中心大街。

它的街面特别宽广,一般南北向,起自外郭正门,经皇城正门,尔后再穿过宫城正门直抵北城墙正中。

这条中心大街,相当于城市布局的中轴线,全城所有的建筑物皆以其为基准,大致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

早在战国时代邯郸的赵王城和燕下都,已经有了在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展开建筑物的布局方法,曹魏邺城使这种布局更加明确。

这种城市布局形式造成一种左右对揖朝向正中宫城的气势,突出帝王无上的权威,因此,自曹魏邺都以后,便被历代所采用,成为我国古代都城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的主要形式,而以隋唐长安城和元大都城最为典型。

隋唐长安城的中轴线是朱雀门大街,一称承天门大街。

南端始自外郭城正中的明德门,往北穿过皇城正南门朱雀门、宫城正南门承天门,笔直贯穿全城南北。

包括此街在内的11条南北向大街、14条东西向大街构成整齐的道路网,将全城划为若干个棋盘格,白居易赋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正是这种整齐划一的棋盘式格局的写照。

全城以朱雀门大街为中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属万年县,西属长安县。

太极宫(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坐落在中轴线北端。

皇城中百官办公的衙署尚书省、太仆寺、御史台、鸿胪寺、都水监和左右千牛卫等都以朱雀门大街为轴并列对置。

皇城东南角有太庙,西南角有社稷坛。

居民区也以朱雀门大街为轴,分成东西相等的两部分。

皇城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