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 综合仿真测4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6450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 综合仿真测4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 综合仿真测4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 综合仿真测4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 综合仿真测4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 综合仿真测4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 综合仿真测4doc.docx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 综合仿真测4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 综合仿真测4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 综合仿真测4doc.docx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综合仿真测4doc

综合仿真测四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5·长沙)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

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

这说明(  )

A.秦国经济较其它诸侯先进

B.秦国政权聚敛资源能力强

C.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题干信息并没有将秦国和其他诸侯国对比经济实力,所以无法看出是先进还是落后,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可知当时秦国聚敛资源能力较强,故B项正确;仅凭秦公墓并不能说明“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农业发展的现象,故D项错误。

2.(2015·福建质检)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

“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

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

”这一说法旨在(  )

A.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B.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C.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答案】 C

【解析】 材料显示科举制度弊端不少,学习四书五经并无效果,只是为了考取功名,但不间断的学习仍然可以受到圣贤的感化,因此是有肯定的意思。

3.(2015·淮安)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

“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

”这则材料(  )

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

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

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

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正确理解以及对京剧的研究。

材料中没有说明是最早记录,故A项错误;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材料中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列举了徽班进京,故C项错误;材料中“(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说明是徽班进京,是研究京剧形成的史料,故D项正确。

4.(2015·淄博5月)有学者发现,加工、设计、营销各环节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创造的附加值是不同的,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设计、销售环节的收益越来越大。

下图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活动的工业附加值曲线图。

其中反映西方工业化初期状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西方工业化初期应该主要是以加工产品为主,而设计、营销属于工业化后期,因此加工在工业化初期创造的附加值是最大的,③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5.(2015·南通三调)右图为刊登在《巴黎人》杂志上的一张名为“向北京进军”的法军海报,印证了法国侵略近代中国的历史。

法国的此次侵略(  )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山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

【答案】 D

【解析】 依据图片中向北京进军的多国的旗帜可知应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结果是使列强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

D项正确。

A项是鸦片战争的结果;B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C项不符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程的特点。

6.(2015·武汉5月)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

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

“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  )

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

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

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

【答案】 A

【解析】 依据“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可知若推行西装必然会有损中国的民族经济,引发国家经济权利之争,A项正确。

B、C、D三项表述没有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本质。

7.(2015·淄博)有学者指出,“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

”这里旨在强调(  )

A.雅典民主制因外敌的入侵而消亡

B.雅典民主传统仅通过著作流传后世

C.雅典民主制对近代民主政治有重大影响

D.雅典民主制战胜了中世纪的封建专制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经中世纪而到近代”可知雅典民主制对近代民主政治有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

雅典民主制因外敌的入侵而消亡与题干中“旨在强调”不符,故A项错误。

雅典民主传统仅通过著作流传后世与题干中“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不符,故B项错误。

雅典民主制是否战胜了中世纪的封建专制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8.(2015·湖南5月联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国会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中央集权B.分权制衡

C.民主原则D.议会至上

【答案】 C

【解析】 中央集权是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该信息,故A项错误;分权制衡是中央政府运作的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中“总统和国会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是对专制的限制,体现出民主的原则,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议会权力方面的信息,故D项错误。

9.(2015·陕西质检)“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

A.余粮收集制B.建立集体农庄

C.固定粮食税D.允许自由贸易

【答案】 C

【解析】 余粮收集制使农民对粮食产品无支配权,集体农庄更是限制农民的自由,完全服务于工业化的需要,A、B两项错误;粮食税使农民在交完部分税之后还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保障城市非农业人口的粮食供应,完成“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C项正确。

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10.(2015·淄博5月)1929年后,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还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

这说明了(  )

A.经济危机的蔓延B.市场调节的失灵

C.工业经济的弊端D.世界市场的无序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应对措施,经济危机的蔓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国措施,不是市场调节,故B项错误;各国不能协调处理经济危机,这不是工业经济的弊端,故C项错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不是协调处理危机,而是各自为政,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说明世界市场的无序,故D项正确。

11.(2015·孝感)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正式提出了后来被称为“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复兴计划”,提出要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

这说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在于(  )

A.稳定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权

B.援助西欧复兴经济

C.赢得西欧民众对美国的好感

D.奠定建立北约组织的基础

【答案】 A

【解析】 题干信息表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目的在于“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即稳定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权,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但最终目的是控制利用西欧,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有助于赢得西欧民众的好感,但也不是最终目的,故C项错误;北约是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组织,与马歇尔计划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2.(2015·临沂)由于体力劳动者减少,20世纪之初为数尚少的所谓的“白领阶层”在扩大,传统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逐渐转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形结构,中间阶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体。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革命B.启蒙运动

C.社会改革D.习俗革新

【答案】 A

【解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科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带来从业者的增加,所谓的“白领阶层”扩大,日益成为社会的主体,故A项正确;18世纪的启蒙运动促进人的思想解放,但与中间阶层的扩大无关,故B项错误;社会改革会影响就业结构的变化,但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习俗革新会影响就业观念,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但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52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8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25分)(2015·武汉5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

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

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

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两方面内容。

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

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

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

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

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

(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13分)

【答案】 

(1)内涵:

清代朝贡制度主要涉及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包含了部分西方国家;朝贡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朝贡贸易兼有官方和私人性质。

(8分)

评述:

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逐渐脱离世界潮流。

(4分,任意两个要点即可)

(2)特点:

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

(6分)

影响:

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谈判成为晚清政府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

(7分,一个要点3分,两个要点5分,3个要点7分)

【解析】 

(1)第一问“基本内容”可从朝贡制度涉及的地区、手段、目的、性质等方面去分析内涵。

第二问“评价”需指出产生朝贡制度的根源,对中国发展的不利影响。

(2)第一问特点依据“……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等信息归纳。

第二问影响可从对中国外交、社会性质与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

14.(12分)(2015·南昌十校)阅读下面两幅图(白鹿洞书院、雅典学院),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图片中所反映的学术活动的信息并作相关说明。

  

说明:

白鹿洞书院创于南唐,因朱熹和陆九渊在此讲学而得盛名,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重要文化摇篮之一。

雅典学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讲学机构,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画面正中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正针锋相对的辩论,围绕着倾听两位哲人争论的是为数众多的各派古希腊知名学者。

【答案】 信息一:

都体现出尊重知识(或尊重教育或教育发达)的特点。

(2分)

说明:

前者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集中地,是古代官办学校的补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摇篮地之一;后者体现古希腊私人教育的发展,是古希腊研习知识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所。

(4分)

信息二:

前者主要是宣扬封建统治思想或文化,后者成为西方奴隶制时代民主思想的摇篮。

(2分)

说明:

前者主要传播封建理学和心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后者主要是宣扬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4分)

信息三:

前者体现出思想的日渐相对单一僵化,后者体现出思想多元与独立。

(2分)

说明:

前者与封建纲常伦理结合,成为束缚人心维护统治的手段,后者丰富了各派思想内涵,激发了多元思想创新,带动了社会风气自由开放。

(4分)

(以上信息和说明任答2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相应给分。

注意:

比较说明信息即可谈不同点也可谈相同点。

【解析】 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信息的获取,可将中西方的教育进行比较,可从教育的内容、目的、作用以及特点等方面去比较,说明从原因、作用、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请考生在第15、16、17、18四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15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2015·淄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

盖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财用益绌,帑藏益虚,国债积至巨万,外强中槁,难持久远。

……其实所学西法,亦徒袭皮毛,未得其精,而已嚣然自足矣。

——王韬(1828~1897)《弢园文录外编》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日本维新“仿效西法”的主要事实。

(8分)

(2)材料认为日本“所学西法,亦徒袭皮毛,未得其精”。

你是否赞同,依据史实说明理由。

(7分)

【答案】 

(1)事实:

政治上: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

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上:

宣传西学,文明开化。

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全面欧化。

军事上:

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8分。

任答4点)

(2)不同意。

明治维新全面深刻学习西方的近代文明,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经济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了工业化;政治上确立民主制度,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思想上传播西方近代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7分)

或者:

同意。

政治上天皇掌握重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的民主权利有限;思想上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军事上倡导武士道精神,极富侵略意识。

(7分)

【解析】 

(1)本问实际上考查近代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根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得出,日本维新“仿效西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上: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起了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体;经济上:

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教育上:

竭力宣传西学,文明开化;社会生活上:

衣食住行等全面欧化;军事上:

效仿西方军队建制,建立现代化的军队等。

(2)本问实际上考查“对题干所给观点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题型,答案不唯一。

首先,肯定(同意),或者否定(不同意)题干所给的观点。

其次,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对所作出的判断(肯定或否定)给予充分证明,即体现“史论结合”。

1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15·南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革命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国的建立,在欧洲广泛解释为:

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切实可行——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初在反对拿破仑一世的解放战争中,一些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主张把居住在欧洲境内的所有日耳曼血统的人统一到一个民族国家之内。

普法战争使德国完成了统一。

19世纪60、70年代,以操德语或日耳曼语的居民实现政治统一为目标的理论和主张,后来发展为反映德国大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扩张野心的沙文主义思潮,又名“泛日耳曼主义”“泛德意志主义”。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出现了各种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团体,最有名的是1891年成立的泛日耳曼同盟(又译泛德意志同盟)。

——同盟的机关报《泛日耳曼报》炮制和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学说和理论。

——摘自XX百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以北美为例说明“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独立后的美国在民主法制道路上是怎样不断发展的?

(8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德国民族主义在普法战争前后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不同影响。

(7分)

【答案】 

(1)条件:

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英国政府的殖民政策损害殖民地人民的经济利益;启蒙思想的影响;北美殖民地人民较高的自治意识和能力,共同的地域与文化心理。

(4分)发展:

通过制定1787年宪法,走上民主道路;随着西进运动与民主建州,民主制度在空间上扩展;美国内战后消除了黑人奴隶制,保障了黑人公民权;二战后面对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最高法院宣布种族隔离违宪。

(4分)

(2)普法战争前的民族主义表现为争取民族自主与统一,推动德国完成了统一并走上近代化道路。

普法战争后的民族主义表现为扩张主义,成为对外推行侵略政策的思想武器,推动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7分)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实际上是回答美国独立(建立统一的美利坚国家)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第二小问即回答美国的民主制度是如何完善发展的,包括制定1787年宪法、宪法的几次修正及其相关的事件,如美国的西进运动、南北战争、二战后黑人的民权运动发展等等。

(2)问一是注意对材料二反映的信息进行认真解读分析,二是明确普法战争前是法国阻挠德国的统一,普法战争后则是德国的军国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德国的发展,如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注意史论结合、语言精炼、条理清晰。

1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15·郑州二模)

材料一 右图为1941年流传于美国的海报《美国,睁开你的眼》,画面中只有一个人的头部特写,他的眼睛被蒙住了,上面写着“一切照旧”,而画面背景中象征着法西斯的乌云已笼罩在了他的头上。

材料二 1942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兵役法修正法案》,废止了其中关于禁止派兵赴西半球以外的规定。

截止到战争结束,陆军人数由战前的500万扩展到1000万人;海军由不足50万人扩展到460万人,拥有的各类舰只由几千艘增加到91000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陆军航空队服役人数由30万扩展到230万,作战飞机由1500架增加到70000架。

——《轮椅总统罗斯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海报发表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征兵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9分)

【答案】 

(1)背景:

二战全面爆发;美国面临法西斯战争的威胁;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倾向严重,对战争威胁无动于衷。

(一点2分,共6分)

(2)原因: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二战;《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任一点2分,共4分)

影响: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增强;加速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战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奠定基础。

(任一点2分,三点5分)

【解析】 

(1)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时间“1941年”和画面的内容“法西斯的乌云”“蒙住眼睛的美国”可以推出背景:

二战已经爆发;法西斯的威胁;美国仍然对战争无动于衷。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中所提供的时间“1942年2月”回答即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卷入太平洋战争;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签订《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第二小问影响,美国征兵政策的变化,反映了美国积极扩军备战,参与反法西斯战争,推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15·长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林则徐和徐继畲,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沿人物在福州有一次罕见的较量,史称“乌山之争”:

1850年夏天,英国的一名传教士租赁了(福州郊外)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

此事引起了林则徐及城内部分士绅的不满。

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

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

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示,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

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乌山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在对待“英人租赁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的问题上,林则徐和徐继畲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6分)

(2)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

(9分)

【答案】 

(1)背景:

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2分)

不同:

林则徐主张武力驱逐并不惜战争手段解决;徐继畲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

(4分)

(2)评价: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主张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向西方学习;(4分)但在“乌山之争”中表现出一个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保守和狭隘,反映出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局限性。

(5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时间1850年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知识可以分析背景为鸦片战争清朝战败,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

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作答。

(2)问依据材料一中“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示,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

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和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主张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向西方学习;但在“乌山之争”中表现出一个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保守和狭隘,反映出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局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