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分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4477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层分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层分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层分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层分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层分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层分述.docx

《地层分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层分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层分述.docx

地层分述

新生界第四系(Q4)

灰黄色粘土层;底部为棕色砂砾石层。

特征:

粘土层:

色匀,质纯,性软,吸水塑性强,未成岩。

砂砾层:

棕色,砾石成份以石英砾、泥砾为主,变质岩砾及燧石少量,砾径一般2~3mm,个别砾径达5mm,次棱角状,分选差,分布均匀;砂质成分以中砂为主。

与下伏白垩系下统志丹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K1z5)

棕褐色、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棕色、棕黄色中、细砂岩呈等厚互层。

本组特征:

(1)本组砂岩较发育,累计厚度111.9m,占组厚的49.8%;泥岩累计厚度112.6m,占组厚的50.2%;砂泥比0.99(见表2-2,下同)。

(2)砂岩特征:

粒度上部以中砂为主,下部以细砂为主,单层厚度大,砂岩单层厚度一般为1-10m,最厚40m,颜色以棕色为主,局部呈棕黄色。

中砂岩:

棕色为主,局部呈棕黄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中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疏松。

细砂岩:

棕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岩屑次之,含少量云母片,细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松。

(3)泥质岩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颜色中、上部为棕褐色,下部为褐色。

粉砂质泥岩:

色匀,粉砂质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性较硬,断口较平整。

泥岩:

色匀,质纯,性硬、脆,断口平整。

4)电性特征:

(本组测井段184.5m,故仅对此井段测井曲线进行描述)本组段自然伽马曲线幅度变化较大;自然电位曲线在砂岩段呈较小正异常;井径在泥岩段严重扩径,砂岩段扩径较小;声波时差曲线变化较大;双感应曲线泥岩段重合,砂岩段分开,深感应电阻率值砂岩段高于泥岩段;砂岩段自然伽马值为55~100API,声波时差值为300~345μs/m,深感应电阻率值为27~45Ω·m,泥岩段自然伽马值为150~190API,声波时差值为300~330μs/m,深感应电阻率值为10~20Ω·m。

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K1z4)

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呈略等厚互层,底部含少量石膏。

本组特征:

(1)本组泥质岩发育,累计厚度259.5m,占本组厚度的79.7%;砂质岩累计厚度66m,占本组厚度的20.3%;砂泥比为0.25。

(2)砂岩特征:

本组砂岩粒度偏细,细砂岩累计厚度27.5m,粉砂岩累计厚度24.5m,泥质粉砂岩累计厚度14m。

细砂岩:

浅灰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细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为主,局部灰质,致密。

粉砂岩:

浅灰色,成分同细砂岩,泥质胶结为主,微含灰质,致密。

泥质粉砂岩:

浅灰色,成分略同细砂岩,泥质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

(3)泥质岩为泥岩和粉砂质泥岩,颜色均为灰色。

粉砂质泥岩:

色匀,粉砂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性硬,断口较平整,滴酸不反应。

泥岩:

色匀,质较纯,略含粉砂,性硬、脆,断口较平整。

石膏:

白色,质不纯,局部含泥质,断口粗糙,呈纤维状,吸水具塑性,易造浆。

(4)电性特征:

与上覆地层相比,本组段上部自然伽马曲线起伏频率增高,幅度变化更剧烈,高值增高,齿状尖峰增多,下部起伏变化趋缓,低值升高;自然电位曲线上部呈正异常显示,下部为负异常,且异常幅度有所增大;本组段井眼整体扩径;声波时差曲线幅度变化较大,较上覆地层数值降低;双感应曲线上部数值较高,下部数值降低。

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K1z3)

棕褐色、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棕色细砂岩、极细砂岩、粉砂岩呈不等厚互层。

本组特征:

(1)本组泥质岩发育,累计视厚度211.5m,占本组总厚的86.3%;砂岩欠发育,累计视厚度33.5m,占本组总厚的13.7%,砂泥比为0.16。

(2)砂岩特征:

本组砂岩粒度偏细,细砂岩(极细砂岩)累计厚度10.5m,粉砂岩累计厚度23m。

颜色均为棕色。

细砂岩:

棕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含少量云母片,细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致密。

极细砂岩:

棕色,中砂1%,细砂30%,极细砂67%,粗粉砂2%,成分石英35%,长石58%,岩屑7%,云母片<1%,重矿物<0.5%,极细砂结构,分选中等,次棱角状,自生矿物2.5%(白云石1%、方解石<0.5%、石英和钠长石0.5%、水云母1%),孔隙式、接触式胶结,颗粒支撑,点线状接触,致密。

粉砂岩:

棕色,成分略同细砂岩,泥质胶结,致密。

(3)泥质岩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

粉砂质泥岩:

色匀,粉砂分布均匀,性较硬,断口较平整。

泥岩:

色匀,质纯,性硬、脆,断口较平整。

(4)电性特征:

与上覆地层相比,本组段自然伽马曲线起伏变化减小,齿状尖峰明显减少;自然电位曲线在砂岩处呈较小负异常;井眼在部分泥岩段扩径严重,砂岩段基本规则;声波时差曲线砂岩处增大,泥岩处减小;双感应曲线砂岩处分开,泥岩处基本重合,砂岩处存在明显负幅度差。

与下伏洛河-宜君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宜君组(K1z1+2)

棕色、浅棕色中、细砂岩与棕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

本组特征:

(1)本组砂质岩极发育,累计厚度为185m,占本组厚度为89.6%;泥岩累计厚为21.5m,占本组厚度的10.4%,砂泥比为8.6。

(2)砂岩特征:

上部砂岩以细砂为主,颜色为棕色;下部砂岩粒度变粗,为中砂岩,颜色为浅棕色。

中砂岩:

上部棕色,下部浅棕色,中砂为主,局部粗砂少量,成分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中砂结构,分选中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松。

细砂岩:

棕色,成分石英50~64%,长石30~40%,岩屑6~10%,云母片<1%,重矿物<0.5%,细砂结构,分选中等,次棱角状,自生矿物6~30%(方解石0~4.5%、石英和钠长石0~0.5%、水云母1~30%),杂基0~1%,基底孔隙式、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点接触、点线状接触,致密。

(3)泥质岩以粉砂质泥岩为主,泥岩少量,颜色为棕褐色。

粉砂质泥岩:

色匀,粉砂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性硬较,断口较平整。

泥岩:

色匀,质纯,性硬,断口平整。

(4)电性特征:

与上覆地层相比,本组段砂岩自然伽马数值较低,值为50~85API,泥岩自然伽马值为125~150API;砂岩自然电位曲线呈正异常显示,异常值10~25mv;井

径规则;声波时差曲线较上覆地层更加平缓,砂岩段的声波时差值为230~270μs/m;双感应曲线砂岩段有较大正幅度差,泥岩处基本重合。

与下伏侏罗系中下统安定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安定组(J2a)

棕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棕红色中、细砂岩呈等厚互层。

本组特征:

(1)本组砂岩较发育,累计视厚度86.5m,占本组视厚度的44.9%;泥质岩累计厚106m,占本组厚度的55.1%,砂泥比0.816。

(2)砂岩特征:

本组砂岩粒度较细,细砂岩为主,局部为中砂。

中砂岩:

棕红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中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松。

细砂岩:

棕红色,成分石英53~60%,长石30~35%,岩屑10~11%,云母片<1%,重矿物<0.5%,细砂结构,分选中等,次棱角状,自生矿物3~25%(方解石1~24%、石英和钠长石0~1%、水云母1%),局部杂基<1%,接触式、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点接触、点线状接触,致密。

(3)泥质岩:

粉砂质泥岩为主,泥岩次之,颜色均为棕褐色。

粉砂质泥岩:

色匀,粉砂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性较硬,断口较平整。

泥岩:

色匀,质较纯,含粉砂,性较硬,断口较平整。

(4)电性特征:

与上覆地层相比,本组段自然伽马曲线起伏频率增高;自然电位在砂岩段略呈负异常显示;井眼基本规则;声波时差曲线变化幅度较上覆地层增大;双感应曲线大部分砂岩段分开,泥岩段基本重合。

与下伏直罗组呈整合接触

直罗组(J2z)

中、上部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灰白色粗、中、细砂岩呈略等厚互层,下部灰白色粗砂岩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

(1)本组整体呈现两个正旋回,砂岩较发育,累计厚度111m,占本组厚度的50%;泥岩累计厚度111m,占本组厚度的50%,砂泥比1。

(2)砂岩特征:

本组砂岩上部以细砂岩为主,下部局部为中、粗砂岩,单层厚度0.5-14m,最大厚度34.5m。

粗砂岩:

灰白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粗砂结构,分选好,次

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松。

中砂岩:

浅灰色为主,灰白色次之,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中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松。

细砂岩:

浅灰色为主,灰白色次之,成分石英55%,长石37%,岩屑8%,云母片<1%,重矿物<0.5%,细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自生矿物4%(白云石0.5%、石英和钠长石0.5%、菱铁矿3%、水云母<0.5%),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点线状接触,较疏松。

(3)泥质岩:

颜色均为灰绿色。

粉砂质泥岩:

色匀,粉砂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呈泥质粉砂岩,性硬,断口较平整。

泥岩:

色匀,质纯,性硬、脆,断口平整。

(4)电性特征:

与上覆地层相比,本组段自然伽马曲线幅度变化较大,下部呈箱形;自然电位曲线呈负异常显示;井眼上部泥岩段严重扩径,下部较规则;声波时差曲线上部砂岩变化较平稳,下部曲线变化剧烈;双感应曲线大部分砂岩段分开,泥岩段重合,砂岩段呈较大负幅度差。

与下伏延安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延安组(J1~2y)

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色中砂岩、细砂岩、极细砂岩呈等厚互层夹4层煤。

本组特征:

(1)煤层的出现是进入本组的主要标志,煤层累计厚度23.1m,占本组厚度的18.5%。

(2)本组砂岩不发育,累计厚度37.4m,占本组厚度的29.9%;泥岩累计厚度64.5m,占本组厚度的51.6%,砂泥比0.427。

(3)砂岩特征:

本组砂岩粒度以中、细为主,局部为极细砂岩,单层厚度一般0.5~5.5m,最厚13.5m。

中砂岩:

浅灰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含少量炭屑及云母片,中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松。

细砂岩:

浅灰色,成分同中砂岩,致密。

极细砂岩:

浅灰色,成分石英80%,长石10%,岩屑8%,云母片2%,重矿物<0.5%,极细砂结构,分选中等,次棱角状,自生矿物3%(白云石<0.5%、石英<0.5%、菱铁矿2~2.5%、水云母和高岭石0.5~1%),杂基0~3%,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点线状接触,致密。

(4)泥质岩颜色均为深灰色,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其中:

泥岩累计厚46.4m,粉砂质泥岩累计厚18.1m。

粉砂质泥岩:

色匀,粉砂质分布均匀,性较硬,断口较平整。

泥岩:

色匀,质纯,性硬,断口平整,滴酸不反应。

(5)煤:

黑色,质纯,性脆,玻璃光泽,断口参差状,染手,点火可燃。

(6)电性特征:

本组段自然电位曲线在砂岩段呈负异常显示,异常值为-12mv;自然伽马曲线受煤的影响幅度变化较大;井眼在部分井段扩径,其余井段较规则;双感应曲线砂岩段呈负幅度差;本组段有多套煤层,其曲线特征为低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低密度、高中子和高电阻率。

与下伏三叠系上统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长6油层组

井深1811-1877.5m,视厚度66.5m。

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灰、灰褐色细砂岩呈等厚互层。

本油层组特征:

(1)本油层组砂岩不发育,累计视厚度为25.65m,占本油层组厚度38.6%;泥岩累计视厚度为40.85m,占本油层组厚度61.4%,砂泥比0.628。

(2)砂岩特征:

本组砂岩粒度偏细,均为细砂岩,单层厚度一般0.5~2.95m,最厚5.1m。

细砂岩:

浅灰色为主,灰色次之,局部被原油浸染呈灰褐色,成分石英57~97%,长石0~20%,岩屑2~23%,黑云母0~3%,重矿物<0.5%,细砂结构,分选好~中等,次棱角状,自生矿物3~5.5%(白云石0~4%、菱铁矿0~1%、石英<0.5%、沥青质<0.5%、高岭石0.5~3%、水云母<0.5%),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点线状接触,致密。

岩心断面见少量菱铁矿,分布不均匀,砂岩中发育少量杂乱分布的砾石、炭化植物碎片(图2-1)及裂缝构造(图2-2)。

(3)泥质岩颜色为深灰色,以粉砂质泥岩为主,泥岩次之,其中:

泥岩累计厚13.09m,粉砂质泥岩累计厚27.76m。

粉砂质泥岩:

色匀,粉砂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呈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性较硬,断口较平整。

泥岩:

色匀,质较纯,微含粉砂,局部富集,性硬,断口较平整,滴酸不反应。

(5)电性特征:

与上覆地层相比,本组段自然伽马曲线幅度变化减小;自然电位曲线砂岩段呈负异常显示;井眼在砂岩处较规则,泥岩处不规则;双感应曲线呈负幅度差。

长7油层组

井深1877.5-1954m,视厚度76.5m。

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色中-细砂岩、细砂岩、极细砂岩呈略等厚互层,底部为黑色油页岩。

本油层组特征:

(1)本油层组砂岩极不发育,累计视厚度7.66m,占本油层组厚度的10%;泥岩(包括油页岩)累计视厚度68.84m(其中油页岩累计视厚度10.6m,占本油层组厚度的13.9%),占本油层组厚度的90%,砂泥比0.111。

(2)砂岩特征:

本组砂岩粒度偏细,细砂岩为主,单层厚度一般0.11~1.5m,最厚1.6m。

中-细砂岩:

浅灰色,成分石英96%,长石<1%,岩屑4%,云母片<1%,中-细砂结构,分选中等,次棱角状,自生矿物4.5%(白云石1.5%、菱铁矿0.5%、石英1%、高岭石1.5%),杂基1%,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点线状接触,致密,岩心断面见白色方解石晶体。

细砂岩:

浅灰色,成分石英26~96%,长石1~45%,岩屑3~24%,云母片0~6%,重矿物<0.5%,细砂结构,分选中等~好,次棱角状,自生矿物3~5%(白云石0~4.5%、绿泥石0~2.5%、菱铁矿0~1%、黄铁矿<0.5%、沥青质0.5%、石英0~1%、高岭石0~1.5%),孔隙式、薄膜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点线状、线状接触,致密。

极细砂岩:

浅灰色,成分石英46%,长石24%,岩屑24%,云母片6%,重矿物<0.5%,极细砂结构,分选中等,次棱角状,自生矿物4%(白云石0.5%、绿泥石3%、菱铁矿<0.5%、沥青质0.5%、高岭石<0.5%),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点线状接触,致密。

(3)泥质岩颜色为深灰色,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其中:

泥岩累计厚68.58m,粉砂质泥岩累计厚7.92m。

粉砂质泥岩:

色匀,粉砂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呈粉砂岩条带及斑块,性硬,断口较平整,岩心中发育裂缝构造,断面见少量白色方解石晶体(图2-3)。

泥岩:

色匀,质较纯,含粉砂,性较硬,断口较平整,岩心中发育裂缝构造,缝面被少量白色方解石晶体充填(图2-4)。

(4)油页岩主要分布在本油层组底部,为黑色,区域上称为张家滩油页岩,本井油页岩发育,累计视厚度10.6m,占本油层组厚度的13.9%。

油页岩:

黑色,质纯,性较硬,断口参差状,页状层理发育。

(5)电性特征:

与上覆地层相比,自然伽马曲线幅度变化不大;自然电位曲线砂岩段负异常幅度小;井眼略扩径;油页岩的曲线特征为:

高伽马(>250.0API),高时差(300~337μs/m),高中子(78%),密度值为2.22g/m3及高电阻率50~130.0Ω·m。

长8油层组:

井深1954-2037.9m,视厚度83.9m。

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极细砂岩呈略等厚互层。

(1)本油层组砂岩不发育,累计视厚度24.5m,占本油层组厚度的29.2%;泥岩累计视厚度59.4m,占本油层组厚度的70.8%,砂泥比0.412。

(2)砂岩特征:

本组砂岩粒度以细砂岩为主,砂岩单层厚度0.5~2.6m,最大单层厚度3.1m。

细砂岩:

浅灰色,岩石成分石英33~35%,长石38~43%,岩屑18~20%,云母片4~7%,重矿物<0.5%,细砂结构,分选中等~好,次棱角状,自生矿物2.5~4.5%(高岭石0~2.5%、绿泥石0~1%、方解石0~3.5%、石英<0.5%、菱铁矿<0.5%、水云母<0.5%),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点线状接触,致密。

极细砂岩:

浅灰色,成分石英34~37%,长石38~43%,岩屑17~19%,云母片5~7%,极细砂结构,分选中等~好,次棱角状,自生矿物1.5~3%(方解石<0.5%、高岭石2~2.5%、绿泥石0.5~1%、石英0.5%),薄膜孔隙式、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点线状接触,致密。

(3)泥质岩主要为泥岩,次为粉砂质泥岩。

粉砂质泥岩:

色匀,粉砂质分布均匀,性硬,断口较平整。

泥岩:

色匀,质较纯,略含粉砂,性硬,断口较平整。

(4)电性特征:

与上覆地层相比,全段自然电位曲线基本无异常;双井径曲线上部变化较大,下部平直;双感应曲线基本重合~呈负幅度差。

长9油层组

井深2037.9-2111.6m,视厚度73.7m。

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泥质细砂岩呈略等厚互层。

本油层组特征:

(1)本油层组砂岩不发育,累计视厚度19.37m,占本油层组厚度的26.3%;泥岩累计视厚度54.33m,占本油层组厚度的73.7%,砂泥比0.356。

(2)砂岩特征:

细砂岩:

浅灰色,中砂1~3%,细砂60~70%,极细砂25~35%,粗粉砂2~10%,成分石英28~37%,长石45~50%,岩屑15%,云母片3~10%,重矿物<0.5%,细砂结构,分选中等,次棱角状,自生矿物2.5~4%(绿泥石1~2%、方解石1~2%、石英<0.5%、沥青质0~1%、高岭石<0.5%、水云母<0.5%),孔隙式、薄膜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点线状、线状接触,致密。

泥质细砂岩:

浅灰色,成分同细砂岩,泥质分布不均匀,局部富集呈条带状,泥质胶结为主,局部含灰质,致密。

岩心中见冲刷构造、泥质岩挤压变形构造(图2-5)

(3)泥质岩主要为泥岩,次为粉砂质泥岩,颜色以深灰色为主,局部呈灰黑色。

粉砂质泥岩:

色匀,粉砂质分布均匀,性硬,断口较平整。

泥岩:

色较匀,局部为灰黑色,质纯,性硬,断口平整。

(4)电性特征:

与上覆地层相比,自然电位曲线砂岩段呈负异常,异常值为-8~-9mv;自然伽马低值较上一组段低值升高;双井径曲线与长8段下部特征基本一致。

延长组一段

本段包括长10一个油层组,本段只揭开长10油层组部分地层,描述如下:

浅灰色细砂岩夹灰黑色泥岩

本油层组特征:

(1)本油层组砂岩较发育,累计视厚度19.1m,占本油层组厚度的67.3%;泥岩累计视厚度9.3m,占本油层组厚度的32.7%,砂泥比2.05。

(2)砂岩特征:

细砂岩:

浅灰色,成分石英28~38%,长石34~47%,岩屑20%,云母片5~8%,重矿物<0.5%,细砂结构,分选中等,次棱角状,自生矿物4~7%(方解石0~4%、绿泥石1~3.5%、石英<0.5%、菱铁矿2%),薄膜孔隙式、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点线状接触,致密。

(3)泥质岩颜色为灰黑色,质纯,性硬,断口平整。

(4)电性特征:

与上覆地层相比,砂岩的自然电位曲线呈较大负异常显示,异常值为-20~-32mv;自然伽马值较高,平均为110API。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