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2755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收心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

“禊者,洁也。

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

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

《韩诗》载:

“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

秉兰草,拂不祥。

”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

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

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

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

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

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

《湖广通志·襄阳府》载:

“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

“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

”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

“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

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

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

“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

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

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

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

从周凯其

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

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

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

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

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

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

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已经消除,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

B.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还是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成为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别无他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2、古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

十岁而孤,事母孝谨。

以父得罪,靖居私门。

山涛领选,启武帝曰:

“《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

嵇绍贤侔①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

”帝谓涛曰: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绍始入洛,累迁汝阴太守。

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

“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

”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

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

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

谧求交于绍,绍距而不答。

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

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文武显于功德,灵厉表于暗蔽。

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准谥为过。

宜谥曰缪。

”事下太常。

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

“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艾言于冏曰:

“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

”左右进琴,绍推不受。

冏曰:

“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

”绍对曰:

“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冏大惭。

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②。

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

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

“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

①侔:

相齐,②行在所:

天子所在的地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B.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C.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D.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本义为像没有根的瓜,是古代帝王的自称,也是一方之长的称谓,此处指幼年死去父亲。

B.“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死后,根据他们的道德品质而给予的一种评判性质的称号。

C.“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泛指音乐。

D.“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合称。

古代君主祭祀土谷神以祈求国事太平,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绍孝顺母亲,才能出众。

嵇绍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与郤缺一样贤能,山涛向武帝推荐他担任秘书丞,于是武帝发诏书征召,后来嵇绍升迁任汝阴太守。

B.嵇绍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贾谧凭借外戚的身份受宠信,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请求给陈准谥号,嵇绍据理反驳。

C.齐王冏劳民伤财,骄傲专横。

齐王冏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嵇绍上书劝谏,最终没有采纳;嵇绍向齐王冏咨询政事遇宴会,齐王冏采纳董艾之言让嵇绍操琴为欢。

D.嵇绍忠于君王,英勇无畏。

朝廷北征,嵇绍受诏奔赴皇帝所在的地方,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纷纷溃散,只有嵇绍誓死捍卫皇帝,最终被射死在皇帝身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5分)

(2)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苏轼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

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

②白发唱黄鸡:

出自白居易的《醉歌》,喻指黄鸡每晨能报晓,故用以喻指时光流逝,更催人老。

8.词的上片写景,景色如画,请从意象的角度简要分析。

(5分)

 

9.下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3)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6分)

(1)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论语·卫灵公》)

(2)《赤壁赋》中宾主饮酒后,却由乐转悲,吹奏出了“,”这样令人为之动容的洞箫曲调。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谈到了达到理想境地的三个条件:

一是要有大志;二是要有足够的气力;三是有了“志与力”之后,还需有可借助的外物,否则也是不能到达的。

其中对第三个条件表述的语句是:

,,亦不能至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

“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

”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

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

鲁迅也说:

“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

”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

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

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

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

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

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

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

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

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

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

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

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

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

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

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

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

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

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

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

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

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

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

他说:

“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

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

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

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

他说:

“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

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

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

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

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

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

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

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

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

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节选自2011年11月5日《文汇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但他却坦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急于出名,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C.作者当初写毕业论文时,本来准备了两个跟鲁迅有关的题目,但王瑶教授听完他的汇报后,否定了前一个题目,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利益和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

请简要分析。

(6分)

 

(3)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概括。

(6分)

 

(4)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奉劝学子们要“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钱理群先生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

(8分)

 

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真是令人。

②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

③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巍峨绵延的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④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等,品种齐全,真是。

A.目不暇接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B.

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应接不暇琳琅满目

C.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琳琅满目

D.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乡贤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更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

B.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了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C.随着成渝高铁的调试运行,不少资阳市民纷纷利用国庆假期,与家人一起前往成渝高铁资阳站参观游览,目睹其风采和资阳发展的美好前景。

D.根据社科院过去五年全国城市发展的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十年后昔日的中华天府之城会超越广州和深圳,成为明日的世界田园之都。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

,,。

①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

②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

③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

④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⑤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

⑥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A.⑤④②①③⑥B.⑤②③④⑥①C.②⑥①③⑤④D.②⑤①③⑥④

15.在

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1个字。

(6分)

莫言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1),君不见,他扎根高密乡几十年,致力于打造乡土题材的作品;君不见,他将自己的切身体会融入字里行间;君不见,他写下的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传世佳作。

如果莫言的作品

(2),毫无根据地高谈阔论,它们还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俗话说: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3)。

16.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5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简单不是糊涂,而是智慧;简单不是平庸,而是深邃。

简单就是一本泛着墨香的书,一杯冒着热气的绿茶,一把缓缓摇摆的躺椅,一个温馨的家,一种心灵上的宁静与满足!

请以“简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要有细节描写;④字迹工整,标点规范。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收心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已经消除”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2自然段明确说“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

2.D(据原文第5自然段“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可知“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并不客观,且开篇引述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是为了说明“修禊”传统的起源和祭祀有关,并不是襄阳习家池的修禊记录。

3.C(第6自然段表述的很清楚“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这次活动还有庆祝灌溉工程完工之目的。

4.D(根据“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等词语特点以及“岂”“以为”等标志性词语即可断出。

5.B(评判的依据不只是“道德品质”,还有“生平事迹”等。

6.A(张冠李戴,A选项错在“山涛向武帝推荐他担任秘书丞”,应该是“秘书郎”。

7.(10分)

(1)(5分)像你所说的那样,(他的才能)完全能够担任秘书丞,怎么仅仅授予秘书郎呢。

(“如”“堪”“但”各1分,句意2分)

(2)(5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迁为散骑常侍。

(“诛”“阿比”“迁”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是曹魏中散大夫嵇康的儿子。

十岁时失去了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

因为父亲(的缘故)被降罪,闲居在家。

山涛主管挑选官员,对武帝说:

“《康诰》中说‘父子之间的罪过不应相互牵累。

’嵇绍的贤能与垝缺相齐,应该加以表扬征召,请任命他为秘书郎一职。

”皇帝对山涛说:

“像你所说的,(他的才能)完全能够担任秘书丞,何止(仅仅)授予秘书郎呢。

”于是下发诏书征用他,嵇绍离家去任秘书丞。

嵇绍后来进入洛阳,累次升迁为汝阴太守。

尚书左仆射裴颜也很器重他,常常说:

“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

”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

不会成大器。

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

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外戚的身份受宠爱,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

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

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

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

“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加谥号便不依据原则。

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

”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

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

齐王冏执掌政事以后,大兴土木,营建宫室,骄横奢侈,嵇绍上书劝谏道:

“夏禹以居室简陋而获得美誉,唐虞以茅草屋顶而显示品德,应该省去起造宫屋的烦劳,沉思谦虚谨慎的道理。

”齐王冏虽然口头上答应顺从他的建议,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纳。

嵇绍曾经到齐王冏处咨询事情,正赶上齐王冏举办宴会,召董艾等人共商时政。

董艾对齐王冏说:

“侍中嵇绍善于弹琴,您可以让他演奏。

”侍从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

齐王冏说:

“今天我们欢聚,您又何必吝惜呢?

”嵇绍回答说:

“您匡复国家社稷,正应当遵循法度以身作则,让美名能够流传后世。

我虽说身份寒微,但也忝列伯爵之列,身穿朝服,头戴冠冕,出入于朝堂之上,怎么能够手执乐器,去做那些伶人所做的事情呢!

假若是脱下官服参加私人宴会,那我就不敢推辞。

”齐王冏(听后)很惭愧。

董艾等人也很不自在地退身而去。

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

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恰逢军队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銮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

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