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docx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
醴陵二中2017年下期高二第一次质量检测卷
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1小题,共8页。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得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两篇阅读,共32分)
(一)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教授整年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
他们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
莎士比亚读过什么书?
《哈姆雷特》根据哪些书写的?
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这些功夫属于“考据学”。
教授只做这种功夫,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并不过问。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领略它的滋味。
在考据学者们看来,考据就是文学批评,但是一般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在不仅如此。
文学批评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
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
“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的就是美,违背的就是丑。
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
“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克白?
”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
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
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
“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
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
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
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
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
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摘编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学者把阅读产生的快感、联想当作美感,一般人则认为考据和批评就是欣赏,二者都是误解。
B.学者们埋头旧书籍、资料来寻根究底,下一些考据学的功夫,获取相关历史知识,这些工作对于欣赏是没有帮助的。
C.从欣赏层面来说,了解作品的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并没有进入作品本身,也不可能获得美感经验。
D.真正走进文艺的领域,则欣赏《洛神赋》,就弄清曹植和甄后的关系;欣赏《饮酒》诗,就考定原本中到底是不是“悠然见南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苦心孤诣拉史实来附会;止步于考据,而不进行深入领略:
这些说明考据家们不明白艺术是创造的。
B.衡量一切作品,全用心中预存的几条纪律,把“我”和作品割裂开来,以纪律代替欣赏,这是被称作“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缘由。
C.“法官”式的文学批评者秉承亚里士多德提出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的看法,因此认定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不是一部悲剧。
D.印象派的文学批评认为文学批评是艺术的、主体的,重视艺术直觉和个人的嗜好,物我合一,因而,更容易得到美感体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派别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同:
“法官”式的批评认为美丑有普遍的标准,印象派则认为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B.“批评的态度”对待文艺作品,总是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冷静而不杂情感,因而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
C.有的人认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有的人又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
D.内行和外行遇见同一个作品各有各的印象,欣赏和评价也不一致,但无论如何,文学批评都应该说出感受美丑的道理。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23分)。
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日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
据记者了解,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推进教育交流合作。
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
“我们最想做且开始启动的就是,推动我们的高考成绩让国外认可。
”于继海在该论坛上说,这方面的工作已在进行中,但距离目标尚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这一动态旋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因为高考成绩“走出去”,就意味着会对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
记者为此第一时间了联系教育部国际司,希望就目前中国高考成绩获国外认可程度及教育部的后续举措进行深入采访,但截至发稿,采访申请未获回应。
不过,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早已初具效力。
5月初,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菲茨杰拉德在北京宣布,中国高中生从2015年起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无须再花时间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
更早前的2012年,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公布了面向我国各省市学生的分数线,基本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
过线学生不需要再读预科,当然,除了高考成绩,学生还要具备语言成绩以及经济等其他条件。
此外,中国高考成绩在申请许多国家的高校时都有用。
“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
“外国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应该说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和对高考可信度的认可。
”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彦青说。
事实上,全球各国之间互认高考成绩的情况并不多,因为教育体制不同,有的国家甚至没有统一高考。
刘彦青介绍,我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通常只是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
目前清华、北大等高校采用入学考试制度,北交大采取试读制度,试读一年修不够学分的学生会被劝退。
刘彦青说:
“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也不了解他们的成绩后面说明的东西。
比如我们招收60个学生,可能来自30个国家,没办法了解这30个国家的高考。
”
“来我国留学的生源目前还没法和美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它要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同时要保证生源质量。
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
”刘彦青说。
让更多海外高校“认识”高考
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推动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实际上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
成绩基本对应着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但是国外对我国高考的了解不多。
我国的学生留学主要去往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数依据托福、雅思、SAT等语言考试来选拔学生。
“现在,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中国高考,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让他们很惊讶,他们无法忽视高考的水平和效果。
高考对数理化等学科的考查水平完全不亚于外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是语言考试没有的。
”刘海峰说。
菲茨杰拉德也说: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考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
”这意味着高考的质量评价正在得到国外高校的认可。
但也有人指出,需要现性、正确地看待这种认可。
因为和我国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依据不同,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入学评价的依据各不相同。
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不可否认,这有助于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
“早前我们重视国外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的认可,所做的推动也比较多,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出口处推动比较多,现在相当多的国家认可我们的本科、研究生学历,中国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读国外学校的研究生。
但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处推动工作做得不够,加强这一方面很有必要。
高考的一个巨大的功能是,以考促学,国外高校越来越认可高考成绩,意味着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越来越认可。
”刘海峰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
B.目前中国髙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如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官布可凭髙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
C.刘彦青认为,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而我国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
D.刘海峰认为,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并了解高考的水平和效果。
E.这篇新闻报道了中国高考在世界教育上的巨大作用,赞扬了中国高考对世界教育所做的巨大贡献。
5.中国高考及成绩“走出去”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现状怎样?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6.中国高考成绩与海外国家对接还存在哪些问題?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7.我国高考成绩“走出去”意义重大,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的。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完成8~11题。
卢象升传
卢象升,字建斗,宜兴人。
举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
历员外郎,稍迁大名知府。
象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能治军。
象升少有大志为学不事章句居官勤劳倍下吏夜刻烛鸡鸣盥栉得一机要披衣起立行之。
暇即角射,箭衔花,五十步外,发必中。
六年,山西贼流入畿辅,据临城之西山。
象升击却之。
象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
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升额,又一矢仆夫毙马下,象升提刀战益疾。
贼骇走,相戒曰:
“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象升以是有能兵名。
八年,汝、洛告警,贼部众三十余万,连营百里,势甚盛。
先是大帅曹文诏、艾万年阵亡,尤世威败走。
诸将率畏贼不敢前,象升每慷慨洒泣,激以忠义。
军中尝绝三日饷,象升亦水浆不入口,以是得将士心,战辄有功。
九年正月,大会诸将于凤阳。
象升乃上言曰:
“贼横而后调兵,贼多而后增兵,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
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又言:
“各直省抚臣,俱有封疆重任,毋得一有贼势即求援求调。
不应则吴、越也,分应则何以支”言皆切中机宜。
大清兵南下,三路出师。
十二月十一日,象升师至蒿水桥,遇大清兵。
象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
遂战。
夜半,觱篥声四起。
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
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
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象升死时,年三十九。
死后朝廷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世荫锦衣千户。
福王时,追谥忠烈,建祠奉祀。
(节选自《明史•卢象升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粗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象升少有大志/为学不事章句/居官勤劳倍下/吏夜刻烛/鸡鸣盥栉/得一机要/披衣起立/行之
B.象升少有大志为学/不事章句/居官勤劳倍下/吏夜刻烛/鸡鸣盥栉/得一机要/披衣起/立行之
C.象升少有大志/为学不事章句/居官勤劳倍下吏/夜刻烛/鸡鸣盥栉/得一机要/披衣起/立行之
D.象升少有大志为学/不事章句/居官勤劳倍下吏/夜刻烛/鸡鸣盥栉/得一机要/披衣起立/行之
9.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朝廷各部司的副职长官。
正职长官为郎中。
B.鸡鸣,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丑时,相当于凌晨3~5时。
C.“畿辅”,畿,京辅;辅,三辅。
畿辅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D.“封疆”,原指分封疆土、明清时,封疆大吏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象升箭法高明,一有闲暇就跟人比试射箭,用箭对着花射。
五十步之外,每发必中。
B.卢象升作战勇猛,临危不惧。
他被贼寇追逼到山崖边。
额头中箭后,他毫不畏惧,反而更加勇武地作战。
C.卢象升与将士同忧共患,同甘共苦。
他的部队绝了粮饷,他也不喝一口水浆,因此他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
D.卢象升颇有远见,常一言中的。
他提出朝廷作战应未雨绸缪、抚臣守疆要勇于担当的建议都切中时宜。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贼骇走,相戒曰:
“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象升以是有能兵名。
⑵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
点绛唇•感兴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②。
平生事③,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
巨野(今属山东)人。
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
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
曾贬为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后病死。
②如缀:
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③平生事:
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2.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词人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词人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
“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
词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高远志向,以物衬人。
E.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夭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13.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用“,。
”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滕王阁序》当中用“,。
”写出了秋天的山水美景。
(3)《陈情表》用“,。
”两句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第Ⅱ卷 表达题(8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语音全部正确的一组(3分)()
A.庇祐(pì)玷辱(diàn)央浼(měi)酒馔(zhuàn)
B.尴尬(gāngà)仓廒(áo)赍发(jī)睥睨(pìnì)
C.祈祷(qídǎo)谗言(chán)怂恿(cǒngyǒng)泅水(qiú)
D.熟稔(rěn)捧袂(mèi)桑梓(xīn)泠(lénɡ)然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B.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C.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D.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17.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C.能否使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真,是课堂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成为有诗意追求的人的关键。
D.丝路基金主要是中国有关机构出资成立的中长期开发资金,服务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其融资渠道、运作模式、管理方式等与多边开发机构有较大不同。
1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6月12日上午发布。
报告指出,①近两年经济下行,②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基本稳定,③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和深造比例上升,减少了需就业的基数;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从2013届的2.3%上升到2015届的3.0%。
④,信息、教育、医疗等知识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增长较快,⑤大学毕业生在经济结构变化中的就业适应性更好,⑥就业受传统经济的影响较其他人群更小。
A.尽管/实际上是不过而所以
B.即使然而/的确因此而
C.虽然但这是因为此外/从而
D.确实可是可能是还因为导致/
19.学校决定在校园里某些地方写上富有教育性的诗句,用来劝学和励志,请你推荐一条,并说明推荐理由。
(注意:
①必须是比较有名的诗句;②一定要写出作者。
)(5分)
示例:
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推荐理由:
它提醒师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薄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诗句:
推荐理由: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5分)
为解决排长队缴费问题,用微信支付挂号费、药费的方式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等28家医院试点运行。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阐述。
(要求:
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80字左右)
答: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十多岁的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李芸非,到一个极其偏远、闭塞的山村做了一名小学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一笔捐款,但她对这笔捐款的使用方式,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因为她没有把钱用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用具,改善教学环境,而是在其他老师反对的情况下,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了山沟,切身感受了外面广阔的世界。
面对记者的一大堆问题,年轻的女教师只是恬淡地说了一句话:
“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是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要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