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8校0809学年度高三联考语文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687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8校0809学年度高三联考语文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市8校0809学年度高三联考语文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市8校0809学年度高三联考语文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市8校0809学年度高三联考语文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市8校0809学年度高三联考语文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8校0809学年度高三联考语文卷.docx

《上海市8校0809学年度高三联考语文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8校0809学年度高三联考语文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8校0809学年度高三联考语文卷.docx

上海市8校0809学年度高三联考语文卷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装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订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线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学校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考试号________________

上海市八校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考试试卷

命题人:

三林中学程银炉审题人:

姚为洲

2008年12月

一、阅读部分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

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

①谈到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人们常说:

西方写实,东方写意。

这种不同其实是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故在表达理念的艺术手法上十分不同。

从希腊人开始,西方人一直认为,整个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

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希腊的雕塑和建筑,建筑的空间位置讲究各种数比关系和几何秩序,人体雕塑中各种秩序、比例的和谐是希腊艺术家所孜孜以求的。

因此西洋画特别讲究从形体光色关系上苛求细节、越来越精细逼真,毫发不左地模仿自然,刻意求实。

然而东方民族的整体自然观导致中国人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越是想努力把握自己所面对的自然,便越是感到难以把握其原状,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

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他是不可能认识自然的。

因此,中国艺术家认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苏轼说过: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因为人是无法表现自然之道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这一切都使中国艺术家放弃再现和模仿自然的冲动。

依照老庄哲学,中国人在自己的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不仅没有否定自然,反而找到了“离形去知”的解脱方式,这成了中国人拥抱自然、天人合一的内在动因。

艺术家只有放弃对物象外形的追求,才能在忘我的宁静中进入自然现象内部而与之呼吸与共。

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说:

“中国画虽然讲究空灵,却又最写实,最超越自然而又最接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本身。

”我国学者庞朴先生认为,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某些鲜明的个性,其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是带有具体的抽象,带着感性的理性,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状态。

我觉得这正是造就中国写意画成为“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又是自然本身”的思想根源。

②因此,由于东方人的哲学,由于坚信人用“心”思考,而不像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人用“脑”思考,这样的哲学,触动中国人的是“抽象而不彻底”的美感。

东方人接受了不可理解的天地万物中的存在,并一直同这种无意义性共处。

故在东方人看来很自然的表意特征的艺术形式,就同生活本身一样没有形式、一样正常,一样无理性。

如果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那么,东方人完全可以回答,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没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而一切西方古典文学、艺术都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的理性次序。

③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普遍不满,甚至无法忍受,这是因为他们对待世界的整个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位20世纪的西方艺术评论家说:

“我们欧洲的艺术有一种致命的倾向——要成为科学。

”可谓一语中的。

而摄影和影视技术的出现更让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理想无立足之地。

他们感到了理智的苍白与可怕。

辜鸿铭老先生看得真切,他说现代西方艺术乃至人文学科是在“心灵与理智的可怕战场”上厮杀,是在“洒满墨水的世纪”为求生存而战斗。

可斗来斗去,仍然摆脱不了科学的纠缠,这不,它们双双走在“彻底抽象化”的道路上,只不过科学是理性的抽象化建构,艺术是用抽象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而已。

④受西方影响,中国人也日益重视,甚至迷恋上智力开发,滋润心灵成了件奢侈的事情。

这就使得今天的中国画较之宋元时期丢失了许多最美的品质,看古代中国画,一望而见的是勃郁的“文气”,笔墨中浸透着画家的诗意,即使里面没有人,但一望而知那是隐士诗人居住的山水;现代中国的山水画家已对中国古典诗意没有了感觉,只能画那个表面物象,他不居住在山林,山林对他是纯粹的“外部世界”,所以他的中国画要么是空洞的泛滥笔墨,要么是水彩画的明丽逼真,唯独没有了中国画曾经拥有的天人合一的意境。

⑤更要命的是,在万事不如人的精神气氛中,一些艺术家似乎每天都在等待着西方提供给我们明天的去向,看不到我们文化传统中真正美的东西。

前几年一位中国画家提出“笔墨等于零”,引起许多讨论,在我看来,笔墨是中国画,乃至中国艺术的核心、灵魂,没有笔墨的中国艺术大半就不存在了。

1.第①自然段中的“再现和模仿自然”可以概括为“□□”。

(2分)

2.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这种心理状态”指的是。

(2分)

3.下列关于中国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中国的山水画缺少了古代那种勃郁的“文气”

B.古代中国的写意画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

C.宋元时期的中国画拥有最美的品质,是中国艺术的顶峰

D.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4.文中说欧洲艺术有一种要成为科学的致命倾向。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导致这种倾向的思想根源是(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这种倾向的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5.作者为什么认为“一些艺术家似乎每天都在等待着西方提供给我们明天的去向”是更要命的错误?

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4分)

(1)

(2)

13.

(1),一水中分白鹭洲。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起舞弄清影,?

(苏轼《水调歌头》)

(3)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4)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5),绿柳才黄半未匀。

(杨巨源《城东早春》)

(6)梨花院落溶溶月,。

(晏殊《寓意》)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

北风吹[明]于谦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

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注释】棱棱:

形容节操严峻。

14.这首古体诗和《石灰吟》一样,从题材上看都属于诗。

(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中歌咏柏树,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意境相似。

B.诗人以北风中不屈不挠的柏树自喻,表现了自己坚贞的节操。

C.诗中的“树坚”“阳和”“葳蕤”等描写,体现了诗人的乐观情怀。

D.诗中把柏树和闲花野草作对比,表现了对闲花野草的鄙弃。

16.联系全诗,分析结句“北风吹,能几时!

”蕴含的思想内容。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

(16分)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

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

从马直,盖亲军也。

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

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

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

庄宗戏从谦曰:

“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

复欲何为乎?

”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

“罄①尔之资,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

”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

“上以王温故,俟破邺②,尽坑尔曹。

”军士信之,皆欲为乱。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

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

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

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

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

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

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

至午时,帝崩。

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

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

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

“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

可不信哉!

可不戒哉!

(《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释】①罄:

尽。

②邺:

地名。

③露刃注矢:

刀剑出鞘,把箭搭在弓上。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尽坑尔曹()

(2)阵于宣仁门()

(3)俟破邺()(4)踣于绛霄殿廊下()

18.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2分)

A.从谦以姓郭B.以从谦为养子

C.上以王温故D.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2)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

复欲何为乎?

20.根据高中教材中一篇课文的内容,可以推断本文作者是朝的。

(2分)

21.文末引用《左传》中的“君以此始,必以此终”,这样写的目的是:

(2分)

(1)

(2)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书黄子久画后

①王君乔年,得子久之画而疑之,曰:

“是未必真出之子久也。

”反复观者累日。

夫使其不佳耶,虽子久何益?

使其果佳耶,而犹疑非之久,则是徇名而阻天下以无齐善①也。

王君方为画,而徇名以阻善,其可乎?

譬如《古诗十九首》,相传枚乘作,而说者往往以为不然。

人苦不知诗耳,苟知诗,亦熟诵之而已,安用穷其果乘耶?

否耶?

王君乃豁然喜。

②余则有感于子久之画也。

天下之道,未有见之不真、蓄之不厚,而可以苟为之者。

子久以画名,其所以得传固有说。

子久,常熟人,去大海九十里,焉知其不常登蜃楼以观日,习潮音而听涛涌,而后以其灵奇恍惚之况寓之于画耶?

司马子长作《史记》,必先游览天下。

书画之道未必不与此通也。

且子久既以画名矣,而乃自号曰“大痴”。

痴则不画,画则不痴,二者果可兼乎?

以是知子久之画,又必其有无饥无渴、齐毁齐誉②之性情寓其中,而后进乎技也。

③呜呼!

天下容③有习且熟于其真,而举而为之,常不得其似者,未有望而摹其似,而有所得者也。

画何独不然?

王君怃然有间,俯首而屈其指曰:

“诺!

吾春必往观山水焉,子其识之。

”时庚寅十二月望后七日也。

【注释】①无齐善:

不可能有同样杰出的作品。

②无饥无渴、齐毁齐誉:

不逐利禄,不计毁誉。

③容:

或许。

22.作者认为王乔年怀疑画作真实性的做法是□□□□。

(1分)

2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学习创作绘画要像黄子久、司马迁那样深入观察自然和体验生活。

B世人相传《古诗十九首》是枚乘所作,但是作者否认了这个说法。

C如果作品本身艺术水平不高,那么即使是名家作品也没有什么价值。

D黄子久精湛的画艺源自他不追名逐利,不计较别人褒贬的良好心态。

24.第①段中描述了王乔年“得子久之画”以后从“疑之”到“豁然喜”的心理过程。

请分别指出其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

(4分)

(1)疑之:

(2)豁然喜:

25.第②段以黄子久观日听涛、司马迁游览天下两例作为论据证明“”。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6.作者交代王乔年“吾春必往观山水焉”的用意是什么?

(4分)

二、写作部分70分

27.作文

云霞飘到湖面上空,影子倒映在水里,湖水就成了它的另一个天空。

请以“寻找另一个天空”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八校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考试

试题答案和评分细则

(一)(15分)

1.(2分)写实

2.(2分)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感到难以把握自然的原状【直接抄原文“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越是想努力把握自己所面对的自然,便越是感到难以把握其原状”得1分】

3.(3分)C【C:

属于无中生有】

4.(4分)

(1)整个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

(2分)

(2)力求准确地模仿自然,刻意求实。

(2分)【照抄原文不得分】

5.(4分)

(1)“每天都在等待着西方提供给我们明天的去向”就是盲目接受西方的艺术观念,放弃自己的传统;

(2)盲目学习西方艺术,破坏了中国艺术的传统;(3)盲目学习西方艺术,不符合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4)西方艺术尤其是写实艺术理想已在西方受到质疑。

(5)对民族文化缺少自信心【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二)(22分)

6.(3分)

(1)潭柘寺太气势恢宏,恢宏得带点霸气;

(2)潭柘寺太严谨雕琢,一如山庄别墅;(3)梵乐失于清淡,过于浓烈而深刻,让人感到压迫,少了佛家的大气和从容。

7.(2分)为世俗的力量所束缚(1分),灵魂无法超越到清澈虚无的高度(1分)。

8.(3分)“横生”既写出了妙严公主修行的小院在潭柘寺中的方位,又显示出它在寺中的特殊地位(1分),突出了世俗力量对宗教的压迫,带有明显的嘲讽意味(1分)。

作者巧用“横生”一词,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言简意赅,形象生动(1分)。

9.(6分)BD【A:

不是欲扬先抑的写法;C:

无中生有;E:

没有夸张手法;F:

作者对潭柘寺古建筑基本上持一种否定态度】

10.(2分)

(1)潭柘寺的建筑和音乐恢宏、霸气、华贵而缺少寺庙应有的从容和清气,让人隔膜(外在原因)(1分);

(2)无法让人走进宗教应有的超越(或:

在潭柘寺宗教屈从于世俗的力量)(内在原因(1分))。

11.(2分)弱者:

宗教面对(以皇权为代表的)强大的世俗,无处可逃,溃不成军。

(1分)

无上的力量:

宗教的力量吸引了妙严公主,使她舍弃了尊贵和安逸,义无反顾地追求灵魂的超越。

(1分)【意对即可】

12.(4分)地理位置;悠久历史;建筑特征;特殊地位;掌故传说(妙严公主的故事;著名的大铜锅等)。

【每小点1分,写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三)(6分)【每空1分。

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序号错误不给分】

13.

(1)三山半落青天外

(2)何似在人间?

(3)惑之不解小学而大遗

(4)飞鸟相与还

(5)诗家清景在新春

(6)柳絮池塘淡淡风

(7)濯清涟而不妖

(四)(8分)

14.(1分)咏物

15.(3分)D【是类比而不是对比,也没有“对闲花野草的鄙弃”】

16.(4分)结句“北风吹,能几时!

”突出了柏树挺立风中,坚贞不屈的形象,充满蔑视困难的乐观精神(2分),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2分)。

(五)(16分)

17.(4分)

(1)你

(2)列阵,排兵布阵(3)等到(4)跌倒,摔倒

18.(2分)AC【全部选对得2分,错一个即不得分】【A、C:

因为;B:

把;D:

而】

19.(3分)

(1)(嗣源)任命郭从谦担任景州刺史,不久又杀了他(郭从谦)。

【要点:

以……为已而省略主语】

(2)(3分)你们同伙的(李)存乂、(郭)崇韬背叛了我,(你)又让(令、使)王温谋反。

你还想干什么呢?

【要点:

党负何为】

20.(2分)宋欧阳修

21.(2分)

(1)揭示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1分)

(2)增强文章说服力(1分)。

【意对即可】

(六)(13分)

22.(1分)徇名阻善

23.(2分)B【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否认《古诗十九首》是枚乘所作的观点,他只是认为没有必要深究《古诗十九首》是否枚乘所作——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古诗十九首》确实不是枚乘的作品】

24.疑之:

得到黄子久的画作,但是不能确定其真伪。

(2分)

豁然喜:

明白了画作的价值取决于它的艺术水平而不取决于作者是谁的道理。

(2分)

25.天下之道,未有见之不真、蓄之不厚,而可以苟为之者。

(2分)

26.呼应第2段内容,使结构完整(2分);以王乔年的实际行动印证本文阐述道理的正确性(2分)。

(4分)

附录:

《书黄子久画后》补充资料

选自《侯方域散文选集》,有删节。

《书黄子久画后》主要谈了两个问题:

一是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决于作品本身的魅力,而不取决于作者是否名家。

二是艺术创作的成就来自作者对艺术的挚爱和追求,来自他对自然和生活的体悟,以及与表现对象融和无间、沛然合一的良好艺术心灵。

方为画:

刚开始学习作画。

举而为之:

提笔摹绘。

举:

举笔。

怃然:

茫然自失的样子。

有间:

一阵子,一会儿。

识:

记。

上海市八校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考试

作文评分细则

审题要求

审题要考虑三个关键点:

①天空:

要有具体的内容,比如理想、目标、空间、方法、途径等;②另一个:

必须是新的,不同于当下的,或者符合有别于生活常态或人生常态的特性;③寻找:

要有行动。

立意

可写:

要勇于(善于)追寻一个新的目标(或空间);追寻一个新的目标(或空间)的价值、意义;如何追寻一个新的目标(或空间)。

也可以反向立意:

坚守已经确立的目标(或空间),不必(不能)见异思迁。

主语可以是“我”,也可以是群体、社会、国家、民族。

有价值的立意不能一一列举,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成立。

评分细则

总体参照上海卷作文评分细则

关于立意的判定:

1“天空”所指内容不具体,没有“另一个”的含义,42分—44分。

2“天空”和“另一个”两个关键点中突出其中任何一个,44分—47分。

所指内容比较具体,也表达出了“另一个”的含义,48分以上,其中文笔较好,结构清晰的文章,52分以上。

3所指内容具体,同时突出了“另一个”的含义,文笔较好,结构清晰,52分—56分。

4所指内容意蕴深刻或与众不同,57分以上。

见解深刻,文笔优美,结构清晰的文章,60分以上。

5三个关键点都具备,见解深刻,文笔优美,结构清晰的文章,可以判为一类卷;只考虑到两个关键点,但是文章思想深刻,有独到见解,或语言有表现力,也可以判一类卷。

关于偏题的判定:

1首尾有“天空”,中间是与“天空”没有关联的其它内容,不作偏题处理,42分左右;有一定的关联,45分左右。

如果逻辑性强,文笔好,44分—47分。

四类卷要慎重。

2通篇都是“寻找”,没有涉及到“天空”或“另一个”的内容,39分—43分。

关于记叙文

参照议论文立意要求

附录:

上海卷作文评分细则

一、议论类文体

一类卷(63—70分)

总体标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适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补充细则

一类上(68—70):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能从题意中引发深刻的道理,文采优美的。

2、能从题意中引发深刻的道理,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文体应用、立意、构思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一类中(65—67):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瑕疵的。

2、在立意、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瑕疵的。

一类下(63—64):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瑕疵的。

 

二类卷(52—62分)

总体标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适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补充细则

二类上(59—62):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

2、有灵气、有新意,但在内容、结构、语言某一方面有不足的。

二类中(55—58):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1、能从题意中引出一定的道理。

2、有灵气、有新意,但在内容、结构、语言某一方面有不足的。

3、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的。

二类下(52—54):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能从题意中总结出一定的道理,但语言有华而不实之处的。

 

三类卷(39—51分)

总体标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挚,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补充细则

三类上(48—51):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且不就事论事的。

三类中(44—47):

符合总体标准但有就事论事或故意拔高(升华不自然)之感的。

三类下(39—43):

符合总体标准但罗列现象,泛泛而谈,缺乏思考或认识肤浅的。

 

四类卷(21—38分)

总体标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补充细则

四类上(30—38):

虽基本符合题意,但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四类中(25—29):

参照总体标准。

四类下(21—24):

符合总体标准且无中心。

 

五类卷(0—20分)

总体标准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

(1)脱离题意。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补充细则

五类上(17—20):

符合下列一项者:

1、脱离题意,内容单薄空洞但完整成文的。

2、全文不足要求的一半字的。

五类中(10—16):

文理不通、不知所云,有文章之形,而无文章之实的。

五类下(0—9):

不成文的:

9分以下。

经查证为全文抄袭的:

0分。

 

二、记叙抒情类文体

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参照议论文,以下省略)

一类上(68—70):

记叙类:

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畅达,有文采。

抒情类:

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语言畅达,有文采。

一类中(65—67):

记叙类:

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有深度,结构严谨,情节生动,描写具体,语言畅达。

抒情类:

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有深度,结构严谨,语言畅达。

一类下(63—64):

记叙类:

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有意义,结构严谨,情节具体,描写较具体,语言流畅。

抒情类:

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有意义,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二类卷(52—62分)

二类上(59—62):

记叙类:

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集中,结构完整,情节具体,叙述生动,语言通顺。

抒情类:

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集中,结构完整,抒情自然,语言通顺。

二类中(55—58):

记叙类:

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集中,结构完整,情节较具体,叙述清晰,语言通顺。

抒情类:

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集中,结构完整,抒情较自然,语言通顺。

二类下(52—54):

记叙类:

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清楚,结构完整,情节较具体,叙述清晰,语言通顺,偶有语病。

抒情类:

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清楚,结构完整,抒情较自然,语言通顺,偶有语病。

 

三类卷(39—51分)

三类上(48—51):

记叙类:

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有一定寓意,情节结构基本完整,叙述清楚,语言基本通顺。

抒情类:

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有一定寓意,结构基本完整,抒情较自然,语言基本通顺。

三类中(44——47):

记叙类:

寓意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情节较简单,语言基本通顺。

抒情类:

寓意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有抒情色彩,语言基本通顺。

三类下(39—43):

  

记叙类:

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寓意肤浅,缺乏思考,结构基本完整,情节较单调,语言基本通顺。

抒情类:

寓意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抒情不够自然真实,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21—38分)

四类上(30—38):

记叙类:

寓意虽然基本符合题意,但写人记事却与题意游离,情节不自然,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抒情类:

寓意虽然基本符合题意,但抒情不够自然真实,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四类中(25—29):

记叙类:

寓意偏离题意,缺乏情节,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的。

抒情类:

寓意偏离题意,抒情矫揉造作,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四类下(21—24):

记叙类:

偏离题意,情节散乱,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的。

抒情类:

寓意偏离题意,感情虚假,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

五类上(17—20):

符合下列一项者:

1、脱离题意,内容单薄空洞但完整成文的。

2、全文不足400字的。

五类中(10—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