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4504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docx

《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docx

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

第一节社会福利的概念

1、社会保障最早见于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英国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6大服务项目之一

(社会保障、个人社会福利、健康服务、教育、就业服务、住房)

2、*定义

社会保障:

指国家或有立法保证的旨在增加收入安全的制度安排

社会福利:

广义:

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社会福利事业,包括增进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

狭义:

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社会服务,它与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同为促进人类幸福的制度措施,只是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

(1)三个不同点:

物质生活vs精神生活行政取向vs理念支持预防保护vs提升发展

(2)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并不是同义词

(3)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比社会保障要宽泛。

社会保障可以是一个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组成部分,但反之不然。

社会保障安全网的构成

(1)、社会救助(低保)一一最后的安全网(先择性原则)

(2)、社会保险一一先有保障制度的主干中间(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服务)一一非营利性的服务性保障(普遍性原则)

3、公共福利:

政府为其公民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尤其是那些旨在提高其公民生活质量的商品或服务。

◎公共福利W社会福利——国家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均可为主体

实施主体

主要内容

4、慈善(崔乃夫)一一有同情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

慈:

父母对子女的爱一一纵向关系

善: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一一横向关系

二、社会福利的特征

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

保障对象的全民性

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社会保险的对等性)

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次性

第二节社会福利的类型

1、认识过程:

针对社会问题一社会发展

剩余型和制度型威廉基斯莱伯克斯

剩余型:

暂时性、替代性制度型:

常规化、永久性(针对每一个人)

发展性社会福利卡恩

2、四分法

(1)、福利国家型(国家福利型)

强大的社会福利和国家企业投保的社会保险系统为基础的突出公平优先的社会保障体系

优点:

高水平、全保障、广覆盖、普需型

缺点:

财政负担重、效率不高代表国家:

西欧国家、英国

(2)、社会保险型(投保资助型)

以雇员和雇主投保,国家给予资助的保险为主要保障措施的制度

优点:

广覆盖、多层次、效率公平兼顾、财政负担较轻

缺点:

差异较大、公平性差、管理较复杂

代表国家:

德国、美国、日本等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个人储蓄型(强制储蓄型、中央公积金制度)

政府通过法律强制规定雇员和雇主出资建立保障个人账户,不予补助的调剂

优点:

政府无负担一一完全个人账户

缺点:

共济性差

代表国家:

新加坡及南亚、东南亚、非洲等数十国家

(4)、国家保障型(国家保险型)

完全由国家和企业为职工建立保险和救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优点:

公平性好、管理方便

缺点:

效率低下、国家和企业负担重、个人没有选择

代表国家:

公有制经济国家为主如前苏联/东欧国家

3、三分法:

‘实际”国家(美国)、社会保障国家、社会福利国家

P5.东亚社会福利模式

三个特点1)政府干预程度较西方更2)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助而不是政府的帮助(观念与西

方不同)3)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第三节研究方法

指导方法:

1、要历史的看问题2、阶级的看问题3、逻辑的看问题4、多角度的看问题技术性方法;1、国别法2、阶级法3、学派发4、人物法5、著作法

第二章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古希腊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背景介绍

荷马时代(前12c—前9C):

原始公社解体,开始向奴隶制社会过渡

希西阿像时代(前8c):

产生私有财产奴隶制,阶级和城市国家(城邦)的时期

1、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

健全的父权制家庭社会风气阶级的出现

2、古代雅典社会

家庭、人口、教育、阶级分化、社会危机(人口危机和暴动)

3、古代斯巴达社会

阶级划分(斯巴达、希洛人)

政治制度(二王制、长老会议、全民会议)

重农轻商

社会风气

比较雅典与斯巴达社会

二、柏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P12

1、阶级结构

社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a•家族时期b.结群时期c•部落王时期d.部落联盟时期

等级划分人性理性意志情欲品德智慧勇敢要节制

代表人统治者军人武士工农业劳动生产者

代表物金银铁铜

2、政治制度

社会经历了5种政体:

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人呢和整体无论其好坏都是暂时的,非永久性的,这是一种社会规律

3、共产制度

在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中实行

晚年在<法律篇>中恢复私有制

评价

4、婚姻制度

公妻与公育:

伯拉图式爱情

总结:

她的婚姻家庭观,只在第一和第二等级内组成一个排他性婚姻集团,以妻子公有,女公育为手段,以生育优质分子为动力。

减少私有感情,消除妨碍公有精神占统治地位的因素。

以逐步养成统治阶级内部的统一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巩固奴隶制度为目的

5、男女平等

具体内容:

教育相同。

事业相同评价:

柏拉图提倡那女平等的动机,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努力制度服务的,但是这种思想本身你所包含的可取性却是不言而喻的

6、教育思想

目的:

举国之人,皆能敬神、孝亲、爱人

对象:

全体公民

内容:

重心不重身

儿童教育:

一生中最和重要的教育阶段

三、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福利思想

生平简介:

《政治学》《伦理学》

1、社会起源论和社会阶段

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

*社会起源与人的自然本性

人类有延续后嗣的自然要求

人类自然的分为两类:

理智的远见的vs体力的劳动的

人类有趋向城邦生活的自然本性

*社会组织(团体)起源自然社会团体由二人以上群体所组成

A.家庭——第一种自然形式

B.村落一一由一个家庭繁殖而衍生得聚落,为其成员提供更多的需要

C.城邦——满级的完备的状态

*阶级划分共产制vs产业私有而财务共有

三个阶段:

极富,极穷,中产阶级

总结:

从生活和心理学角度论述了社会的起源,把社会看成是自然生成的东西

而不是契约或者意志的产物

2、政治制度

父权制家庭t君主政体t立宪政体——寡头政治——僭主政治——民法政体

*划分政体的两个标准整体所要实现的宗旨

正当的政体:

照顾到公共利益错误的政体:

只照顾统治者利益

*政权的形态:

少数人

3、家庭伦

应当掌握四种技术:

父权技术、夫权技术、管理技术、致富技术

1)配偶关系;男女地位平等,但丈夫终身受妻子尊重

2)亲嗣关系:

孝慈,尊卑,长幼高下的关系

3)主奴关系:

奴隶制是合理性的,公平自然的。

奴隶就是一宗有生命的财产和工具。

努力学术vs家主学术

家庭观的物质基础是奴隶制度劳动维系这种家庭关系的纽带则是超阶级的善德

什么是快乐幸福

4)致富技术:

主张从自然的方式获取致富,反对经商和放债这样聚集财富总结:

配偶关系

亲嗣t家庭t城邦

主奴J

善德善德

4、社会中庸之道

1)伦理标准的中庸之道

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这就是善德,善德者就是适中

2)财富的中庸之道

三个善用:

外物的诸善,躯体的诸善,灵魂诸善物质财富过多无益且有害

3)政体观念的中庸之道

中产阶级的民主势力,只有他执政最好

其优点有:

a可以使城邦安定b可免除竞争

5)人口观念的中庸之道

城邦应该有适当的人口限度(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

在人口趋向增加的城邦中必须严格的限制人口增长

5、教育制度

目的:

实现最大的团结统一,民族一切不必要的欲望,宗旨是培养人的善德

对象:

全体公民

内容:

善德操修具体来说就是教育人端正操行,探究一切行为准则。

A.婴儿阶段B.少年教育和青年教育

*重视妇女教育

评价:

目的:

铲除社会弊端,建立稳定的奴隶制社会秩序

立场:

代表了中等奴隶主阶级在希腊城邦生活中的地位需求和主张

功效:

由于希腊奴隶制社会已经进入了衰败时期,任何改良措施是不能他起死回生的第二节古罗马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背景

1、古罗马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王政时期(前7世纪一前5世纪):

征服了中部和南部

2)共和国时期(前500年左右):

不在设立国王,人民选举两名执政官担任国家首相

3)帝国建立和崩溃时期(前5—2世纪):

建立横跨亚欧非三洲的罗马帝国

2、古罗马社会

1)社会矛盾突出:

大地主阶级和佃农阶级之间、统治阶级上层内部世袭贵族与工商贵族之间、奴

隶主和奴隶之间

2)家庭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一个包含宗教、教育、社会管理等各种功能的社会生产共同体

3)罗马法律

4)重视教育:

男女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分为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类、高等教育分为三种即哲

学医学和诡辩术5、生活方式

二、基督教的起源以及在罗马地位的变化

1.犹太教

希伯来民族的12个支派摩西时代:

5卷律法书,即,摩西五经

丢失的十个支派“巴比伦囚奴”

2.原始基督教

(1)背景介绍“第一次犹太战争”耶稣

(2)主要教义

3.基督教教父学

(1)基本内容:

1.创世学2.三位一体说圣父(天上的上帝)圣子(地上的救世主)圣神(连续圣义,圣子

私人的东西)3、原罪说4、救赎说5、天国报应说

总结:

就是调和和掩盖绝对对立的两极

4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三位一体》《忏悔录》

A.两种社会

厌弃自己--上帝之城{永恒的幸福,大公教会}

轻视上帝--世人之城{地域,现实世界}

B.国家和教会的关系

教权高于俗权政府只能与教会密切联合,接受教会的指导,政府不仅维持公平与和平,

同时也是敬拜上帝的国

C.社会控制

手段:

习俗和网络

目的:

为了实现和维护社会和平

所谓和平就是有秩序,即:

有秩序的统治与服从或者有秩序的命令与遵守

这种秩序的表现就是:

爱上帝、爱领人、爱自己。

D.禁欲思想

和平的秩序=躯体的和平+灵魂的和平

所谓躯体的和平,是指把人的躯体的欲望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越轨行为都源于“争权夺利”和“耳目之娱”

E.社会经济观

积极提倡生产劳动,甚至把它提高到对上帝的信仰,提高到能否得救的高度;强调体力劳动和精神活动同要重要;提出在各种劳动中,农业是最高尚最纯洁的事;论述了奴隶制的合理性;反对商业活动。

F.婚姻家庭观

一夫一妻制:

婚前男女都要保持贞操;男女双方一旦结婚就不能离婚;父母应以伦理道德宗教来教育子女;教辅严禁任何杀婴、堕胎、节制生育的行为;男女不平等,女子要服从丈夫的意志

第三章中世纪社会

中世纪(476—1453)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灭亡(文艺复兴开始)

暗黑时代:

战争频繁,生产力停滞,人民生活痛苦

一、经院哲学

1、背景介绍

西欧的封建等级社会:

僧侣、封建领主、园主、农奴

教会地位的变化

2、经院哲学

定义:

指以辨证方法运用理性与持基督教信仰,以基督教信仰指导理性,论证基督教信仰的哲

学思潮,也是一种在基督教与许可范围内的思辨哲学

特点:

证明教会是地上的天国辩护教义的神灵性

宣扬宗教蒙昧主义

二、托马斯•阿奎那

1、神权论(国家产生说)

存在的理由:

人性的需要人天然是个社会的和政治的动物

产生于上帝国家的职能

2、君权说:

君权神授,君主高于法律,教会全力至高无上

3、婚姻家庭:

家庭起源于自然法

4、社会经济观

*奴隶制

A.奴隶制是天然合理的B.奴隶社会是人类堕落上帝惩罚的结果

C.奴隶身体属于主人,心灵属于自己

*私有财产

A.人占有财产是符合自然法B.私有制是最好的形式

C.物质财富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准备的,但一个人占有财富时,不应当妨碍其他人时财富的占有

*商业贸易

A.交换物品的两种方法(社会需要和牟取暴利)

B.靠重利盘剥获得的金钱完全违反自然法

C.认为商业会造成社会文化和习惯的变迁,使社会堕落道德败坏

第二节重商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背景介绍

1、经济:

庄园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

天灾人祸:

黑死病农村城市

2、政治结构的变化

1)特点:

君主权力的加强,教皇权威衰落,贵族地位下降,市民阶级上升

2)市民阶级的要求:

发展工商业,消除封建堡垒,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

3)神权与俗权的斗争:

三级会议、阿维农之囚

3、世俗教育的发展

1)传授实用技能的学校开始得到人民的青睐,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2)教会丧失了对教育的垄断地位,为整个西欧世俗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重商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1、重商主义介绍

1)重商主义考察的不是个人或者单个商人的致富技术,而是整个国家的致富之道,是国民财富的增大

2)结论:

流通支配着生产,流通过程产生财富

3)早期重商主义:

主张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以及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或不买,来积

累货币即通过调节货币的运动来达到积累的目的一一货币平衡/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

允许货币输出到国外,扩大对商品的购买,但是必须保持商品的输出超过输入(顺差),即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来达到积累的目的一一商品平衡/差额论

2、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1)鼓励增加人口2)管制食物价格3)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

4)重视对外贸易,积累贵金属5)殖民地理论

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P30)

实质:

一场以古典文化为外表的新文化运动宗旨:

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人文主义)1、但丁及其思想

)《神曲》《地狱》《炼狱》《天堂》

)人与人的爱是人的本性。

动力,组织者

4)主张政教分离

1)《论世界帝国》阐述其政治理想和主张2

思想:

1)人是高贵的。

理性,意志自由2

3)抨击教会权威,谴责教皇和神职人员

2、人文主义思想

zh1gu

1)反对教会权威,强调人的理性2)反对封建等级桎梏,要求个性自由和平等

3)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世俗伦理

第四节宗教改革运动

一、基督教的分裂

西罗马帝国vs东罗马帝国

JJ

罗马-基督教(广义)t君士坦丁堡

天主教东正教

基督教(新教)

二、马丁路德

背景介绍导火索:

《九十五条论纲》(威腾堡教堂)社会福利思想介绍

1、以圣经的最高权威来反对教会和教皇的最高权威论教会和教皇没有特权圣经具有最高权威

2、用“因信称义”说取代“事功赎罪”论

否定外在的形式化事功人因信称义,因信得生

评价:

带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

3、用“政教分离”观取代“政教合一”论

区别政治学和神学教会没有立法和行政权

初期还主张教会土地应归国有晚期教会应该协助国家,国家应该维持教会

评价:

只是消极的宣称“各尽所能乃系上天谛命”

三、加尔文

1、前定论

上帝拥有对人们的统治权否定人们被等级观念教会阶级所统治

*经济观

非常强调人的经济统治承认商业方式的正当性《关于高利贷问题的回答》

总结:

与中世纪教会宣扬的教徒要轻视今生财富,反对经商致富的精神是相对的

2、政府与教会的关系

政府应当成为教会的庇护者政府统治者是上帝的代表

3.教育

提倡民众教育给予农民子弟上学的机会

评价:

鼓励各信徒设想本身已被选拔获救,于是世界成功乃系得到思索之象征,因此更加积极

进取。

加尔文教派扫除封建残余,新教伦理因此与资本主义精神有了衔接。

第四章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节早起空想社会主义者

一、思想根源

1、社会根源:

资本原始积累、对外殖民扩张

2、阶级根源

3、思想根源

二、莫尔(p52)

生平:

《乌托邦》

(1)揭露当时英国社会的各种弊端,以及描述广大下层群众的悲惨处境

(2)描述乌托邦的社会制度

1、政治方面

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是全岛大众和议事会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

总督t首序飞拉哈t飞拉哈t家长——6000户——200名——20名——总督

从社会分层上看,乌托邦社会由自由公民和奴隶构成

奴隶来源于:

国内犯了重罪而被罚为奴隶的人在国外犯罪而被判为死刑的犯人

别国贫穷的无以为生的苦工,自愿到乌托邦过奴隶生活的人

2、经济方面

劳动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活动,一切物质财富要靠劳动获得

乌托邦人讲求经济效益,工农一体设有货币,不存在商品流通用

实行财产公有(公共管理,按需分配)

3、思想伦理道德方面

把追求快乐当做社会的逻辑准则

区分真正快乐vs虚假快乐

虚假快乐是通过损人利己的行为,或从庸俗的欲求和享受中获得快乐

真正快乐是在追求自己的快乐时,不但不应该妨碍别人的快乐,还应该帮助别人得到快乐

真正快乐的分类:

肉体方面的快乐:

各种能引起生理快感的感觉身体健康与和谐

原则:

不因小快乐而妨碍大快乐,不因快乐而引起痛苦的后果

精神方面的快乐来源于:

来自发展理智和深究真理的思维活动

来自敦品厉行的道德实践和对高尚生活的自我意识

4、*婚姻家庭

推崇父亲的大家庭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经济结合关系

一夫一妻制择偶时实行“身体亮相”制度

5、城市规划

第一:

千城一面。

全岛有54座城市,与共同的语言、传统、风俗和法律

第二:

体现了限制发展过大城市的思想。

规定每个城市只能有6000住户,每户的成年人少则1

名,最多不超过16名,儿童人数不限

第三:

城乡一体化

*莫尔的城市规划对你有什么启示?

第二节18世纪法国空想主义者

无产阶级

、背景介绍资产阶级

马布利p57

对私有制的看法

第三节19世纪空想主义者

理想社会

分配方式

历史观

态度

圣西门

实业制度

按劳分配

5阶段

退出

傅里叶

和谐制度

按比例

4阶段

仇视

欧文

合作公社

按需分配

较逊色

反对

讨论: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

第五章近代英国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早起的济贫思想和制度

一、《劳工法》颁布者:

英王爱德华三世(1349)

内容:

所有有劳动能力而没有资产的劳工必须接受任何雇主的雇佣,劳工不得无故离开

教区,任何国民不得提供救济给有工作能力的乞丐

意义:

主观上达到防止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客观上体现了减轻政府负担的原则

二、《亨利济贫法》时间:

1536年

内容:

政府主办的公共救济计划教廷供养本区内住满三年不能工作的贫民

三、《帕里石济贫税》1572年英王伊丽莎白签署

征收一般税作为济贫的基金

内容:

规定政府有责任向贫民提供救济,教区可以用募集的资金救济“无力的贫民”有工作能

力的乞丐被强迫去工作,游手好闲的儿童(5—14岁)将被带离父母并被盖章的记号

四、旧《济贫法》颁布者:

伊丽莎白女王(1601)

内容:

教区责任;有帮助教区贫民生活的责任

贫民分类:

健壮贫民以工代赈;失依儿童进贫氏习艺所;老弱病残进救济所

救济分类:

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

特点:

兼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济的性质;其主观目的在于阻止劳动力的流失和稳定旧的社会

秩序,但客观上却使社会保障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基础是社会的权力不平等

缺点:

造成了为数极多的贫民没有救济就不能生存的现象,养成了贫民的依赖心理;不重视

贫民的自尊心;干涉贫民谋生的自由

五、新《济贫法》

内容:

资金来源于给地区教区/停止发放院外救济

领取救济的三个丧失:

尊严、自由、政治权力

评价:

标志着:

英国保障事业的萌芽

第二节古典政治经济学说

•、威廉•佩蒂(奠基人)

“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亚当•斯密(创立者)

1、利己主义

《赋税论》《政治算术》

p79

经纪人:

个体经济行为最大利益的集会==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人性:

追求物质§具有同情心

2、政府职能(守夜人)

保障国家安全——军队建立和维持公共福利事业和公共设施

保护人民大众的安全,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一一司法行政机构

3、工资理论

意识到人口对生产资料的依赖关系阐发了人口思想,人口“均衡论理”萌芽

评价:

其主要创意是证明公共物品安全、法律程序等是自利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理性计划的产品

4、保障思想

贫穷与慵懒有关:

社会对贫困的责任应让位于社会对穷人的压制

济贫行为的不当性:

不是使穷者富。

而是制造一个穷人的世界

第八章福利国家与第三条道路

第节福利国豕

概念:

1.把保证其公民一些基本的福利作为责任国家

2.

福利国家包含一系列将货币和必需物品服务分配给公民的制度和政策而这个分配并非建立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

内涵:

1)去商品化个人福利状态与市场部分分离

2

)去阶级化社会福利的普适性

福利国家体现的社会变革

公共福利的功能转变---实现公民权利社会救济和治疗社会疾病J

J全国性

小范围整体性

分散式长期性

临时性J

救世主型国家服务型国家福利国家之问题

财政压力带来经济失衡

社会福利开支降低国民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失业增加经济失衡导致的失业和好逸恶劳导致的失业*最终目标:

在市场和国家质检求得社会福利的平衡

P187

第三条道路P187

第三条道路是什么(麦克米伦)

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

第三条道路的国别特色:

美国德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