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争画》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156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争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争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争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争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争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争画》教案.docx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争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争画》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争画》教案.docx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争画》教案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争画》教案

篇一

1、认识“斟、酌、怔、敝、宗”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三位名人是怎样争画的,从中感悟*、郭沫若和齐白石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从三个人争画中,你觉得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三个人之间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读了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

(谁和谁争画?

他们为什么争画?

争的是什么画?

争画的结果如何?

2.简单交流上述问题。

二、学前准备

根据自己了解的材料,讲一讲对*、齐白石和郭沫若的了解。

为读懂课文做一个铺垫。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看谁和谁争画?

课文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尽量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感悟。

3.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讨论时与同学、老师研究。

四、再读课文

1.思考:

三人争画的原因是什么?

结果如何?

2.组织学生讨论,解疑。

达到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五、小结

1.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老师小结:

从*、郭沫若、齐白石争画这篇文章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三位大家的知识渊博,才思敏捷,不愧当代的伟大人物。

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到理解。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诵读。

六、作业

摘抄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附:

板书设计

篇二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深切的赞叹之情。

二、学会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

三、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四、学习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

教学重点:

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感悟。

教学方法:

多种形式的朗读。

教学设计: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

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3.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你能讲讲有关*的一些故事吗?

哪些语句表达对的赞美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

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

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视若珍宝”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

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三、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

引入竞争机制,

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四、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

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五、课外引伸

1.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篇三

1、认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读文,了解*、郭沫若和齐白石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3、认识“斟、酌、怔、敝、宗”5个字。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同学们,你们知道*、郭沫若和齐白石这三位杰出的人物吗?

请你们介绍有关他们的资料。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争画》,亲自体验发生在这三个人物之间的一件事。

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4、学生质疑:

这三个人为什么?

争的是什么画?

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1、扫清文字障碍。

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语。

宣纸:

安徽省宣城、泾县生产的一种纸张,用于写毛笔字或画国画。

中南海:

*中央所在地。

*就住在这里。

浅斟慢酌:

斟,在这里指往杯子里倒酒;酌,在这里指喝酒。

其乐融融:

形容气氛和谐,非常高兴。

怔:

发愣。

金绫:

黄色的像缎子,但比缎子薄的丝织品。

别具一格:

具有独特的风格。

失敬:

客套话,向对方表示歉意,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匠心独运:

巧妙的心思独特的运用。

墨宝:

指珍贵的字画。

也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的画。

良久:

很久。

怡然自得:

愉快自在的心情。

敝人:

对人谦称自己。

煞有介事:

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以壮行色:

本课指齐白石希望毛、郭的题字为这幅画增添光彩。

巧夺天工:

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大家:

这里指的专家。

非白石莫属:

意思是此画只能归我齐白石了。

示人:

给别人看。

2、再次朗读课文,巩固字音。

3、围绕着“”,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第一段:

(第一、二小节)齐白石亲自为主席刻了两枚印章用宣纸包好,以示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

主席在家设宴答谢,并请郭沫若作陪。

第二段:

(第三小节——“三人对视,又是一阵会心的大笑。

”)席间,三人争抢“废画”,表现出主席极高的艺术造诣,郭老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齐白石老先生谦逊的风格。

第三段:

(最后一节)齐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经常拿出来,深深沉思。

4、再试着给课文第二段分层,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

(从“酒席间,三人浅斟慢酌”——“毛主席竟然把它装裱得如此精美”)毛主席把齐白石老人用来包刻章的“废画”装裱得异常精美。

第二层:

(从“老人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可要下手抢了!

”)听了主席的赞扬,白石老人坐立不安,一定要重画一张。

第三层:

(从“郭沫若见状”——“把它带走了”)郭沫若看了画作,因与“尚武”音近,所以想把画带走。

第四层:

(从“且慢”——“又带进了北京”)主席陈述了画作属于自己的理由。

第五层:

(从“郭沫若这一番说明”——“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齐白石请郭沫若、毛主席为画作题字,两人欣然应允。

第六层:

(从“这时,白石老人喜出望外”——“又一阵会心的大笑”)拿着题好字的画轴,白石老人由衷地赞叹*与郭沫若的艺术造诣。

三、再次感知课文的内容,分析人物的特点。

(一)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毛主席、郭沫若与齐白石老人争着要齐白石的一幅被毛主席装裱过的“废画”的事。

(二)读了这个故事,你最敬佩谁?

为什么?

请你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中,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1、分析齐白石

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句子:

(1)秘书遵命将画轴打开,只见这是一幅金绫装裱的纵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落着几只形态各异的小鸟,树下伫立着一头摇头摆尾的老牛。

那老牛正侧着头,望着树上的小鸟出神。

这幅画构思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

(表现了这幅画构思巧妙,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可见齐白石不愧为艺术大师。

(2)都怪我疏忽大意,用这“废画”做了包装,这画说什么也不能给您,如果您喜欢这种笔墨,我可以回去,再给您重画。

(可见齐白石老先生精益求精的艺术作风。

(3)说罢,他双手捧起画轴,对*和郭沫若说:

“那么,就请二位再在上面赏赐几个字,以壮行色,如何?

”(可见齐白石大师谦逊的为人。

(4)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喜不自胜,视若瑰宝,轻易不肯示人。

只是自己不时地拿出来,默默凝视,深深沉思……(齐白石大师由衷地敬佩主席、郭沫若先生的艺术造诣以及对艺术的尊重。

2、分析*

(1)这时*指着画有对郭老说:

“此画颇有气势,出笔不凡。

你看,这一笔,从牛头至牛背再到牛尾,一笔勾出,匠心独运,天衣无缝,足见画家功力过人啊!

”(不难看出主席对国画艺术有极高的鉴赏力。

(2)“且慢!

”*大手一挥,扯着画轴的另一边,也微微一笑,说:

“诗人不要夺人所爱,请你再仔细看看。

那上面明明标的是本人的名字,怎么能说是你的呢?

快请放下吧!

(主席从画面中的内容,想到了自己的名字,可见主席有极强的想象力、洞察力。

(3)郭老一定要毛主席先写,*便不再推迟,接过郭老递上的毛笔,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丹青意造本无法”七个大字一挥而就。

(主席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在这里显示无遗,证实了主席才思敏捷、出手不凡的气度。

3、分析郭沫若

(1)“树上画了五只鸟,这不就是我的名字吗?

”郭沫若说到“上”和“五”两个字的时候,特意加重了语气。

(可见郭沫若想象力异常丰富。

(2)郭老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含蓄的作家。

他的含蓄表现在他轻易不说话,而在的关键时刻却“据理力争”。

他的才华出众表现在与*对诗这一段。

“对仗极为工整,可谓一丝不苟,巧夺天工!

”足以表现他的才华。

四、总结课文。

谈出自己的感受。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呢?

懂得应该珍惜朋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要相互尊重,尊重他人从尊重他人的物品做起。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