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docx
《审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审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章总论
一、关于审计的基本问题
(一)审计的性质
审计的性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的关系人
审计的关系人是指构成一项审计活动中的相互有责任关系的三方面的当事人。
即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委托人。
只有由三方面关系人构成的关系,才是审计关系。
(三)审计的基本特征
审计的三个基本特征为:
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包括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工作独立,经济独立。
(四)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1.审计与会计的联系审计与会计的联系表现在:
两者起源密切相关;两者彼此渗透、融会;两者目的最终一致。
2.审计与会计的区别审计与会计的联系表现在:
产生的基础不同;职能不同;方法不同;工作程序不同。
(五)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客观基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2.社会条件两权分离或经营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
3.掌握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及标致。
二、审计的对象和目的
(一)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指审计的客体,即审计监督的内容和范围。
审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二是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其有关经营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
(二)审计的目的
审计目的是指审计工作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我国审计的目的:
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三、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职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审计的基本职能有:
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
审计基本职能之间的关系:
经济监督是基础,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是经济监督的演进和发展。
四、审计的作用
审计有两方面作用:
制约性作用和促进性作用。
(一)审计的制约性作用
表现在:
审计可以揭露损失浪费;可以揭露贪污舞弊,可以揭露失职渎职,可以加强廉政建设。
(二)审计的促进性作用
表现在:
督促受托经济责任的正确确定和切实履行;督促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和经济利益的正确处理;督促经济效益的充分实现和社会效益的正当保障;督促经营管理的完善;督促加强宏观调控。
第二章审计的分类与方法
在这一章,同学们应当掌握的是审计的每一种分类的内涵,搞清楚各种审计的适用范围,如对国家机关预算执行情况依法实施的审计一般就属于财政财务审计;如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任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属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等。
同时,同学们还应重点掌握的是审计方法的具体应用。
如:
审计人员在审查某企业9月份的“资本公积”总账时,发现有借方发生额57000元,随即审阅“实收资本”明细账,看是否为转增资本业务,但在其账户的贷方没有发现相应的记录。
审计人员进一步审查确认该企业的入账会计分录为:
借:
资本公积57000
贷:
银行存款57000
经证证核对确认所附的原始凭证为职工医药费报销单据和支票存根。
答案:
对于这样一笔经济业务,审计人员采用的是审阅法审查了“实收资本”明细账,看是否为转增资本业务,然后,再采用核对法,看该笔业务所附原始凭证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根据该企业的入账会计分录,建议应作调账分录。
(1)职工合理合法的医药费报销,应冲减“应付福利费”账户。
而该企业却冲减了“资本公积”账户,是一种违法财务会计制度的错误行为。
(2)根据该企业的入账会计分录,该企业应作如下调账分录:
借:
应付福利费57000
贷:
资本公积57000
某企业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结转耗用材料成本,本月甲材料月初结存数量5200公斤,金额为7800元,本月购入甲材料数量7300公斤,金额为14600元。
本月基本生产车间耗料5000公斤,结转材料成本10000元。
要求:
说明审计方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
(1)审计方法:
审阅甲材料明细账,抽查有关会计凭证,验算结转发出材料实际成本。
发出材料实际成本=5000×(7800+14600)/(5200+7300)
=8960(元)
多转材料实际成本=10000-8960=1040(元)
(2)存在的问题:
该企业按进料价格多转耗用材料成本1040元。
(3)处理意见:
多转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应予以冲回,其调账分录是:
借: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1040(红字)
贷:
原材料1040(红字)
第三章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
一、国家审计机关
(一)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种类
1、中央国家审计机关。
审计署是我国最高国家审计机关
2、地方国家审计机关。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上一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二)西方国家审计机关的类型
1、立法型国家审计机关
2、司法型国家审计机关
3、行政型国家审计机关
二、民间审计组织
民间审计组织是根据国家法律或条例规定,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注册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是指经国家批准、注册登记、依法独立承办注册会计师业务的单位。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只有加入会计师事务所,才能承办业务。
(一)民间审计的业务范围
1、审计业务。
2、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
3、其他法定审计业务。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性质: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在财政部领导下,经政府批准成立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组织,它是注册会计师的全国性组织。
职责: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职责为服务、协调、管理。
(三)审计人员
1.我国审计专业技术职称包括:
高级审计师、审计师、助理审计师。
2.国家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6条关于“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和《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第4条的具体规定。
3.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在审计实践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对审计人员思想意识、品德修养等方面规定的基本要求。
民间审计人员应遵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关于“一般原则、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等五个方面的具体规定。
(1)一般原则
一般原则是对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所作的原则性要求,也是整个职业道德中最基本的要求。
具体包括:
独立原则、客观原则。
(2)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
注册会计师应当做到:
•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独立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合理运用会计准则及其其他相关技术规范。
•不承担不能胜任的业务。
•在执业时妥善规划,并对业务助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不以其职业身份对未审计或未鉴证事项发表意见。
•不对未来事项的可实现程度做出保证。
•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反会计准则及相关技术规范的事项,应当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适当处理。
(3)对客户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对客户所负的责任是:
•按时保质地完成委托业务的责任。
•保密的责任。
•按规定标准收费的责任。
(4)对同行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对同行的责任包括:
配合同行工作。
•不得损害同行利益。
•不得雇佣正在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注册会计师。
•不得以不正当手段与同行争揽业务。
(5)其他责任
注册会计师的其他责任是指:
•不得有可能损害职业行象的行为。
•不得采用强迫、欺诈、利诱等方式招揽业务。
•不得对自身能力进行广告宣传以招揽业务。
•不得以向他人支付佣金等不正当方式招揽业务。
•不得向客户收取服务费之外的任何利益。
•不得允许他人以本所或本人的名义承办业务。
4.民间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主要要求大家了解民间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种类
按责任形成原因可划分为:
违约责任、过失责任(普通过失责任、重大过失责任)、敲诈责任。
按责任性质可划分为:
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5.世界各国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同时具备的三项基本条件:
专业教育、资格考试、工作经验。
第四章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
一、审计准则
(一)审计准则的涵义
1.审计准则,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所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的专业指南,也是判断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准绳。
2.审计准则的意义:
⑴制约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
⑵指导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南
⑶衡量审计质量的客观标准
⑷签署审计意见的重要依据
3.审计准则发端于美国,为增强财务报表的可信度而设立。
(二)审计准则的基本内容
一般公证审计准则。
适用于民间审计实施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包括三项:
1、一般准则。
是指对审计人员任职资格和执业行为所做出的规则。
主要用于对训练与能力、独立性、职业道德方面的约束。
2、工作准则。
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行为时应遵守的规则,也称为审计的实施准则或审计的外勤准则。
主要用于制订审计计划、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收集甄别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3、报告准则。
是指对审计人员编制审计报告的原则、形式、内容所作出的规则。
主要用于编写审计报告、运用审计报告的形式、规定审计报告内容。
一般准则是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工作准则对实施审计行为提出的要求;报告准则是对审计报告提出的要求。
(三)我国审计准则
1、国家审计准则。
是指由审计署颁布的,指导国家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国家审计准则包括一般准则、工作准则、报告准则三部分。
2、独立审计准则。
是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颁布的,指导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独立审计准则于1996年1月1日开始实施。
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是指注册会计师进行民间审计时应遵循的专业标准和各专业标准之间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包括:
会计报表审计,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审计抽样,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错误与舞弊,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分析性复核,利用专家的工作和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2)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包括:
期初余额、期后事项、验资、管理建议书,小规模企业审计的特殊考虑和盈利与预测审核。
它是注册会计师执行特殊行业、特殊目的、特殊性质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等行为做出的具体规范。
(3)执业规范指南,主要对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进行解释和补充说明。
独立审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是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定要求,具有强制性,执业规范指南不具有强制性。
二、审计依据
1、审计依据的涵义及是指查明审计客体的行为规范,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
审计依据与审计准则的关系是:
审计依据包含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审计依据的种类
(1)按被审计事项合法、合规性的依据划分可分为:
法律、法规、制度。
(2)按被审计事项效益性评价的依据划分可分为:
历史数据、计划和预算、业务规范和技术经济标准。
(3)按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依据划分可分为: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3、审计依据的特点是:
层次性、相关性、时效性、地域性。
4、审计人员选用审计依据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准确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辩证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靠性原则。
第五章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和行动,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
一、审计准备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是指从确定审计任务开始,到具体实施审计工作之前的整个准备过程。
审计准备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基础。
其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审计任务,确定审计重点
1、审计人员在此阶段应做的工作主要有:
(1)下达审计通知书(适用于国家审计)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适用于民间审计)
2、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及签定。
是指民间审计组织与被审计单位共同签署的,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等事项的书面文件。
审计业务约定书应具备以下基本内容:
(1)签约双方名称。
(2)审计目的。
(3)审计范围。
(4)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5)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
(6)审计收费。
(7)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
(8)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效期间。
(9)违约责任。
(10)其他有关事项。
实务题:
民间审计组织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后,考虑自身的业务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并与委托人就审计业务的性质,审计范围达成共识后,才可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
(二)编制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任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规划。
掌握审计计划的具体编制方法。
审计计划分为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
同时掌握编制审计计划应遵循以下步骤:
(1)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
(2)分配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看作会计报表中出现错报、漏报能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全面反映的整体理解的“临界点”,超过该“临界点”,就会影响其作出正确判断或决策。
重要性量化指标就是重要性水平。
分配重要性水平,可以正确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范围和时间。
(3)考虑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固检查风险。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4)编制审计计划。
二、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实施阶段是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也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
审计人员在此阶段应做的主要工作有:
(1)进驻被审计单位,进一步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
(2)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
(3)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实质性测试;
(4)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工作底稿。
三、审计终结阶段
审计人员在此阶段应做的主要工作有:
1、整理评价审计证据,并将其作为编制审计报告的依据;
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3、正确处理期后事项(包括对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需调整的事项和对会计报表没有直接影响但应予以披露的事项),期后事项的审核应在整个审计工作即将结束前完成;
期后事项是指会计报表日与审计外勤工作结束日期间发生的,以及审计外勤工作结束日到会计报表公布日发生的对会计报表产生影响的事项。
4、关注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是指由某一特定经济业务造成的,将来可能会发生某种意外情况,因而要由被审计单位负责承担的潜在损失。
5、撰写审计报告;
6、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在审计结论和决定发出后的规定期内,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情况所进行的审计。
复审的要点为:
(1)复审范围与原审计范围一致,但重点应放在有争议的问题上。
(2)复审主要应对原有工作底稿进行检查。
(3)复审时如发现原审计结论和决定恰当,应维持原结论和决定;如原结论和决定不恰当,应予以纠正。
(4)上一级审计机构的复审结论和决定为终审结论和决定。
复审期间,原审计结论和决定应照常执行。
第六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证据
整个审计过程就是收集、鉴定、整理和分析审计证据的过程。
(一)审计证据的特点
审计证据具有以下特点:
相关性、重要性、客观性、足够性、可靠性。
审计项目越重要,审计证据就要越充分。
(二)审计证据的分类
掌握各种审计证据分类方法
(三)审计证据的形成过程
1、收集审计证据的要求。
收集审计证据应满足充分性、成本效益性、重要性、相关性的要求。
2、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
收集审计证据可采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与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3、审计证据的鉴定。
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证据并非都有证明力,因而必须对其从客观性,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经济性等几方面加以鉴定。
二、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可作为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证明,也是形成审计结论的依据。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
掌握各种审计工作底稿分类方法
1.审计工作底稿按形式可分为:
表格式审计工作底稿、流程图式审计工作底稿和笔录文稿式审计工作底稿。
2.审计工作底稿按职能可分为:
一般式审计工作底稿和专用式审计工作底稿。
3.审计工作底稿按类别可分为:
综合类工作底稿、业务类工作底稿和备查类工作底稿。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结构和内容
审计工作底稿没有标准的格式,任何工作底稿都应具备以下基本内容:
1、被审单位名称。
2、审计项目名称。
3、审计项目的时间或期间。
4、审计过程记录。
5、审计标识及其说明。
6、审计结论。
7、索引号及页次。
8、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
9、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
10、其他应说明事项。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
审核审计工作底稿主要是为了减少人为误差,降低审计风险,协调审计进度,提高审计效率,便于管理人员对审计人员工作业绩考评。
审计工作底稿审核采用三级复核制度。
即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以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为复核人,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
第七章内部控制的评审
一、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和内部控制的要素
有效的内部控制离不开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
1、控制环境。
2、风险估价。
3、控制活动。
4、信息交流。
5、监督。
(二)内部控制的分类
内部控制按工作范围分为:
内部会计控制(会计凭证控制、会计账簿控制、会计报表控制、会计分析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组织机构控制、劳动工资控制、员工教育控制、计划预算控制、合同执行控制、生产经营控制、质量检验控制、环境监测控制)。
(三)内部控制的评审步骤
内部控制的评审步骤为:
1、调查内部控制。
2、测试内部控制。
3、评价内部控制。
二、内部控制的调查内容
调查内部控制可采用调查、询问的方法。
重点掌握不相容职务分工
1、不相容职务分工的原则:
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禁止一人包办经济业务;账钱物分管。
2、不相容职务分工的内容:
⑴经济业务处理过程的分工
其要点:
①经济业务的授权及其执行必须分工。
②经济业务的执行及其审核必须分工。
③经济业务的执行及其记录必须分工。
④经济业务的记录及其审核必须分工。
⑵财物记录与保管的分工
其要点:
①财产物资的记录与保管必须分工。
②财产物资的保管与核对必须分工。
③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记录必须分工。
④总分类账与日记账的记录必须分工。
三、内部控制的描述方法
重点掌握文字描述法、调查表法、流程图法的要点和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
四、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
在这里,重点了解内部控制的测试中内部控制的初评与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之间的关系及内部控制的总评。
初评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在形式上是否健全所作出的评价,即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符合性测试;而符合性测试则是在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评的基础上,为证实该控制是否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贯彻执行以及其效果是否符合设立该控制的初衷而进行的测试活动。
从而确定会计报表审计的范围和程序。
(一)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
1、符合性测试的内容。
符合性测试的内容包括业务测试和功能测试,是在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评的基础上,为证实该控制是否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贯彻执行以及其效果是否符合设立该控制的初衷而进行的测试活动。
2、符合性测试的目的。
符合性测试的目的是获取对准备予以信赖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的证据,从而确定会计报表审计的范围和程序。
3、符合性测试的方法。
符合性测试的方法包括:
检查证据法、穿行试验法、观察现场法。
(二)内部控制的总评
内部控制总评是在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进行的总体评价,主要包括依据程度评价等。
依据程度评价的种类包括:
高信赖程度评价,中信赖程度评价及低信赖程度评价。
掌握三种信赖程度的区别。
内部控制总评的要点有:
健全性、科学性、层次性、适用性、经济性、协调性、有效性,系统性。
五、管理建议书
重点掌握管理建议书的性质是提供优质服务的表现,提出的书面建议,被审计单位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
管理建议书与审计报告的区别:
对象不同、责任不同、影响程度不同。
第八章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测试时,从被审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计,通过样本的审计结果来推断被审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
抽样审计通常可运用于逆查、顺查、函证盘点等审计程序,不适用询问、观察、分析性复核等程序。
一、审计抽样的种类
从技术上分类为:
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从内容上分类为:
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
二、样本的设计与选取
(一)设计样本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在设计样本时,要考虑以下基本因素:
1、审计目的。
2、审计对象总体与抽样单位。
3、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
4、可容忍误差。
5、可信赖程度。
6、预期总体误差。
7、分层。
(二)选取样本的方法
在选取样本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利用随机数表选样。
2、系统选样。
3、分层选样。
4、整群选样。
5、金额单位选样。
三、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用于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
属性抽样的方法有:
1、固定样本量抽样。
2、停-走抽样。
四、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用于账户余额或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其目的是通过样本审查的结果估算被审计总体的数额,常用于应收账款、存货或费用等的实质性审查。
变量抽样的方法主要有:
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及比率估计抽样。
第九章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结束后,将审计结果向审计委托人所作的书面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
一、审计报告的种类
重点掌握审计报告都有那些种类
(一)按撰写主体分为国家审计报告、民间审计报告和内部审计报告
(二)按内容分类财政财务审计报告、经法纪审计报告和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三)按报告详略程度分类简式和详式审计报告
二、民间审计报告
(一)民间审计报告的内容
民间审计报告的标题统一规范为“审计报告”。
其内容包括:
标题、收件人、范围段、意见段、签章和会计师事务所地址及报告日期。
当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应当在范围段与意见段之间增加说明段。
审计报告日期须为注册会计师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
(二)审计意见的类型
1、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3、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4、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在这里,同学们不仅要掌握出具各种类型意见的审计报告的约束条件,而且还要重点掌握审计报告的编制方法。
例:
某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刘可、张明已于2002年2月26日完成对盛大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度会计报表的外勤审计工作,现在正在草拟审计报告。
按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审计报告应于2002年3月15日提交。
在复合审计工作底稿时,他们发现盛大股份有限公司在2001年的9月份,对存货计价方法作了变动,由原来的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
会计方法的变动及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已在报表附注中做了披露,其他情况正常。
[要求]如盛大股份有限公司在作此项会计方法变更时,正处于通货紧缩时期,则审计人员应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
为什么?
请替刘可、张明出具一份完整的审计报告。
(1)应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2)理由:
在通货紧缩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会虚增会计利润,而变更为先进先出法,则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因此,此事项属于“一贯性”的例外事项,注册会计师同意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