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特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992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HIV特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HIV特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HIV特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HIV特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HIV特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HIV特性.docx

《HIV特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IV特性.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HIV特性.docx

HIV特性

HIV特性:

嗜淋巴细胞性、嗜神经细胞性

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

热敏感,对0.1%福尔马林、紫外线不敏感

中和抗体很少,作用极弱,抗体和病毒并存时、血清仍有传染性

爱滋病传染: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血液、精子、子宫和阴道分泌物

传播途径1.性接触同性恋和异性恋

2.注射途径

3.母婴传播

4.其他途径

高危人群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50岁以下青壮年

爱滋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急性感染期高危因素及类似血清病的表现

慢性感染期流行病学史高危人群严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CD4/CD8比例倒置

高危人群存在下列情况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应考虑艾滋病可能

近期体重下降10%以上

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

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

全身淋巴结肿大

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

口咽念珠菌感染

实验室诊断:

HIV-1抗体检查:

p24抗体和gpl20抗体两次ELISA阳性,再作免疫印迹法(WB)和固相放射免疫沉淀试验(SRIP)

抗原检查:

ELISA法测定p24抗原

HIVRNA:

定量PCR试验或支链DNA分析来作HIV定量,诊断、估计预后和疗效的考核

鉴别诊断

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

国外少数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和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的患者,没有HIV-1或HIV-2感染。

鉴别主要依靠HIV-1和HIV-2病原学检查

继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肺TB与白血病肺浸润、恶组肺感染

肺TB:

白血病、恶组:

长期发热长期顽固发热

病灶上中部任何部位

痰TB菌可(+)痰TB菌(-),致病菌可(+)

OT、PPD(++)~(+++)OT、PPD(-)或(+)

骨髓感染象特殊表现

抗TB治疗有效抗TB药无效

抗生素可能有效

 

肺TBSLE、类风湿

TB-Ab(+)TB-Ab(-)

TB菌可(+)TB菌(-)

红斑狼疮细胞(-)(+)

自身抗体(-)(+)

特殊皮损(-)(+)

急性血播型肺TB(粟粒型肺TB)与肺泡细胞Ca,转移性肺Ca,细支气管肺炎的鉴别

肺泡Ca、转移肺Ca:

多无发热、结节影"三不均匀"两类疾病时有误诊。

粟粒型肺TB:

几乎均有发热,结节影"三均匀"

(密度、大小、分布均匀)

后期结节可有融合

发热的定义: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

FUO的定义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everofunknownorigin,FUO),其定义为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38.5℃,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未明确诊断者。

稽留热:

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

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结核等;

间歇热:

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波状热:

布鲁菌病;

消耗热:

败血症;

马鞍热:

登革热;

回归热:

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不规则热:

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肝

脓肿、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

血象检查时应注意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

轻度增多:

可见于猩红热、何杰金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及药物热等

明显增多:

常见于寄生虫病或过敏性疾病

缺失:

是诊断伤寒或副伤寒的有力证据

但伤寒早期血沉一般不加快,有助于和败血症鉴别

  碱性磷酸酶积分有助于鉴别感染与血液性肿瘤

  对疑诊感染性心内膜炎者,采动脉血培养可提高检出率。

  金葡菌、表葡菌等G+球菌--万古霉素;

  绿脓杆菌--阿米卡星、头孢他定、亚胺配能

  (泰能)等;

  支原体、衣原体等--红霉素、阿齐霉素等;

  土拉伦斯菌(兔热病)--链霉素、庆大霉素

  奴卡菌------磺胺嘧啶,头孢哌酮/舒巴坦

  布氏杆菌-----四环素类,磺胺类

  伤寒病程中动态观察肥达反应的"O"抗体和"H"抗体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辅助诊断意义。

  感染性心内膜炎

  必要时经食道作二维超声心动图,能检出1-1.5mm的赘生物,阳性率达90%-95%,明显优于经体表二维超声心动图。

  SLE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是其基本病理改变

  肾细胞癌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引起的镜下血尿或红细胞增多,可提示诊断。

  药热的临床特征:

  ?

一般于用药后7~10天出现,短者仅48~72小时

  ?

起病常为原发疾病所致发热掩盖

  ?

热型无特殊

  ?

可伴有药物疹、关节肌肉疼痛等表现

  ?

病程后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轻到中度增多

  ?

一般停药后24~72小时热退,但退热时间与药物代谢

  和排泄速度有关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菌(Hi)、粘膜炎莫拉菌是引发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典型病原体

  典型肺炎和非典型肺炎的鉴别

  病原学:

细菌为主?

非典型病原为主

  ?

呼吸道症状突出呼吸道症状轻

  ?

咳嗽重,多有痰干咳为主

  体格检查罗音明显罗音少甚至无

WBC多高增高不明显

  ?

并发症:

脓胸、肺脓肿很少见脓胸,肺脓肿

  ?

多脏器受累少见多见

  ?

抗生素治疗疗效好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效

  

  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鉴别

  病毒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

  小儿多

  任何年龄

  可有一定流行

  多无流行

  有上感的前驱症状

  多无上感的前驱症状

  干咳为主

  脓性痰或血痰

  胸痛少见

  胸痛多见

  体征少

  体征明显

  胸片为间质病变或小片影,无脓肿

  胸片片状模糊影

  白细胞正常或稍高或降低

  白细胞多增高

  痰少数单核细胞

  痰涂片多量中性粒细胞

  胸腔积液罕见

  胸腔积液可见

  血、痰培养阴性

  血、痰培养可阳性

  抗生素无效

  抗生素有效

  

  不明原因肺炎定义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

  >发热(≥38℃);

  >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

  SARS预警指标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SARS预警病例:

  

(1)地市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排除SARS的不

  明原因肺炎病例;

  

(2)两例或以上有可疑流行病学联系的不明

  原因肺炎病例;

  (3)重点人群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①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

  肺炎病例;

  ②可能暴露于SARS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

  料的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如从事SARS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

  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

  ③接触野生动物的人员发生的不明原因

  肺炎病例;

  4)不明原因肺炎的死亡病例。

  

  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1)接触禽类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禽

  类的人员、兽医、以及捕杀、处理病、死禽

  及进行疫点消毒的人员等)中发生的不明原

  因肺炎病例;

  

(2)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

  人员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3)已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肺炎的死亡病例。

  SARS预警病例的采样

  至少应采集鼻咽拭子、粪便和血清三种标本,应每隔3天采集一次标本

  *有感染后免疫麻疹、流行性乙脑、甲肝,终身免疫

乙脑--猪,流行性出血热、钩体--老鼠

  *呼吸道传染(麻疹、猩红热、白喉、SARS)

  *消化道传染(伤寒、菌痢、霍乱)

  *虫媒传染(吸血的节肢动物,蚊--乙脑,虱子--斑疹伤寒)

  *疾病的三级预防

  病因预防

  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临床预防

  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

  伯氏包柔螺旋体莱姆病

  大肠杆菌O157;H7出血性肠炎;溶血尿毒综合征

  朊毒体克-雅氏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近年来国内由C群引起的病例和局部流行时有报道,且病死率高。

  C群流脑具有易传播、隐性感染比例高、起病急、病程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上常表现为暴发型、可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

  *人类:

库鲁病、克一雅病、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等一类被称之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

  *这类疾病可呈传染性、散发性或遗传性。

  羊瘙痒病(Scrapie)是指绵羊或山羊的慢性致死性共济失调症,是动物海绵样脑病的原型。

  *克-雅氏病人类的朊毒体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潜伏期长,可达数年至数十年;

  *病情持续进展并最终致死以及病变的发生都与朊毒体蛋白(prionprotein,PrP)的异常代谢及由此所引起的PrP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积聚有关。

  策略是根据传染病的特点而制定的指导全局的工作方针。

  措施是实施传染病预防工作的技术手段。

(预防、防疫措施)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

  

  随时消毒:

指在有传染源存在的疫源地,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及时消毒,以迅速杀灭致病性微生物。

  终末消毒:

指当传染源离开疫源地(住院、死亡)或治愈后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

  

疫源地消毒:

指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

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

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灭菌剂:

包括戊二醛、过氧乙酸。

高效消毒剂:

包括过氧化氢、二溴海因、含氯消毒剂等。

中效消毒剂:

乙醇、碘伏、酚类

低效消毒剂:

苯溴胺

菌苗:

包括三种:

死菌体菌苗、纯化菌苗、活菌苗}以上三种免疫制剂接种后能刺激

疫苗:

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人体自动产生免疫力,称为自动

类毒素}免疫制剂,这种方法就叫自动免疫法。

  

SARS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潜伏期1-16日,平均3-5日。

  隔离检疫的目的:

潜伏期有传染性

流行特征

社区发病以散发为主,偶见点状暴发流行

有明显的医院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主要流行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农村地区发病少

SARS的临床诊断标准

疑似诊断标准:

符合1+2+3条

2+3+4条

临床诊断标准:

符合1.1+2+4条

1.2+2+4,再加3或5条

1)流行病学资料:

1.1-硬证据,1.2-软证据;

2)症状和体征;

3)血象;

4)胸部X线检查;

5)抗菌药无效

重症SARS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1条即可诊断重症SARS: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

低氧血症,吸氧3-5升/分时,PaO2<70mmHg/SpO2<93%;或已确诊为急性肺损伤(ALI)或ARDS;

多叶病变或X线胸片显示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

休克;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密切接触者的处理

症状期病人的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2周

潜伏期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追踪观察2周

  医院的防治措施

  开展监测,早期发现病人

  病人和疑似病例的隔离与治疗

  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疫点消毒处理

  加强医务人员防护、防止医院感染发生

  

  病人、疑似病人隔离治疗的原则

  病人、疑似病人原则上实行就地隔离治疗

  病人、疑似病人分开隔离

  

  

  

急性腹泻(AcuteDiarrhea):

发病急病程在2~3周之内;

  慢性腹泻(ChronicDiarrhea):

指病程至少在4周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持续性腹泻(persistant):

2-4周

  腹泻病理分类

  渗透性腹泻或吸收不良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secretorydiarrhea)

  渗出性腹泻(Exudativediarrhea)

  肠动力紊乱

  霍乱: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霍乱肠毒素(enterotoxin)引起的分泌性腹泻。

  潜伏期l~3d(数小时一7d)

  典型霍乱的病程可分三期

  

  脱水虚脱期1.脱水2.代谢性酸中毒3,肌肉痉挛4.低血钾5循环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为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确定诊断符合以下三项中一项者:

①有泻吐症状,粪便培养有霍乱弧菌生长者;②流行区人群,有典型症状,但粪便培养无霍乱弧菌生长者,经血清凝集抗体测定效价呈4倍或4倍以上增长;③虽无症状但粪便培养阳性,且在粪检前后5日内曾有腹泻表现,并有密切接触史者。

  诊断标准

确定诊断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凡有霍乱典型症状,粪便培养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检出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

临床诊断:

具备2。

确诊病例:

具备1或3或4。

  疫情报告: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时,城镇于6h内,农村于12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卡。

抗菌素:

辅助治疗方法,可减少泻吐量,

缩短病程和排菌期。

多西环素0.2Bid×3

四环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

抑制肠粘膜分泌药:

氯丙嗪、黄连素

并发症的治疗:

中毒性休克:

血管活性药物

急性肺水肿及心衰:

镇静、强心、利尿

急性肾衰:

 

禽流感

H5N1亚型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

Reye综合征

Reye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并发症。

本病限于2-16岁的儿童,特别是服用阿司匹林药物之后。

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手足无力、复视、语言和听力障碍,继而嗜睡、惊厥、昏迷。

肝肿大,但无黄疸,肝功能轻度损害。

感染病毒抗原及基因检测

取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NP)或基质蛋白(M1)、禽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

还可用RT-PCR法检测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H抗原基因。

4天。

  

病毒分离

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分离禽流感病毒。

  

  

确诊病例

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者。

(H抗原H抗体编码H抗原的基因)

  

  

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它水杨酸制剂的药物,避免引起儿童瑞氏综合征。

  

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

  

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

  

出院标准

1、13岁(含13岁)以上人员,原则上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

(1)体温正常。

(2)临床症状消失。

(3)胸部X线影像检查显示病灶明显吸收。

2、12岁(含12岁)以下儿童,应同时具备上述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

如自发病至出院不足21天的,应住院满21天后方可出院。

  

?

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的烈性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

临床表现:

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

传染源:

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肺鼠疫病人是续发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

?

传播途径

1.动物-跳蚤-人主要传播途径,引起腺鼠疫

2.肺鼠疫病人痰中的菌可以通过人--人的空气飞沫传播

3.剥食患有鼠疫的病死动物时,鼠疫菌直接进入伤口感

染,可引起腺鼠疫、肺鼠疫和鼠疫败血症

?

易感人群

    人对鼠疫菌普遍易感,没有年龄、性别和种族的差

    产生二种毒素,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

F1为荚膜抗原,特异性较高,可用于诊断;

基本病变:

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

潜伏期:

一般在l--6天之间,腺鼠疫一般2--5天,肺鼠疫数小时至3天。

腺鼠疫受侵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症状,因疼痛剧烈,患侧呈强迫体位

败血症型鼠疫:

不及时治疗多在发病后1~3天内死亡。

因皮肤广泛出血、坏死及发绀,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多明显升高。

?

细菌学检查:

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检查,涂片及染色可见革兰阴性、两端浓染的短杆菌,细菌培养检出鼠疫杆菌可确诊。

?

血清学检查:

常用F1抗原检测患者或动物血清中F1抗体。

病人的隔离期限:

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再治疗3-5天,对其痰及咽喉分泌物连续检查鼠疫菌3次,隔3天检查1次,均为阴性时,可解除隔离。

皮肤鼠疫及肿大淋巴结破溃者,创面洁净并已基本愈合,患病局部检查鼠疫菌为阴性。

腺鼠疫及其他型鼠疫患者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肿大淋巴结完全吸收或残留小块硬结,可解除隔离。

肺鼠疫接触者:

必须隔离观察,确定直接接触者(指在9天内与鼠疫患者有过直接接触,如同室工作、生活等),并对其进行健康隔离或跟踪观察,开展预防性治疗9天。

如已去外地,应通报追索,就地隔离留验预防治疗9天。

 

    

对各型鼠疫的特效治疗以链霉素为首选,其次是广谱抗生素,磺胺类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或预防性用药

,并可为隐性感染。

霍乱

病后霍乱肠毒素(enterotoxin)引起的分泌性腹泻

I型毒素为内毒素,是制作菌苗引起疫苗免疫的主要成分。

II型毒素为外毒素,即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在体内繁殖时产生的代谢产物,现已证明霍乱的剧烈腹泻就是由这种外毒素引起的,有抗原性,可使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主要传染源。

病人排菌一般为5日,亦有长达2周者。

传播途径:

胃肠道传染病

 

流行特征:

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病,但在我国仍以夏秋季为流行季节

潜伏期l~3d(数小时一7d)。

典型霍乱的病程可分三期

?

泻吐期:

①腹泻在前,呕吐在后。

呕吐一般发生在腹泻后,多为喷射状

②多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无发热。

③次数多,水样、米泔水样、洗肉水样、伴腓肠肌、腹直肌痉挛。

④大便无明显粪臭,镜检无脓细胞。

PCR检测泻吐物,快速,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

 

  

  

?

确定诊断符合以下三项中一项者:

①有泻吐症状,粪便培养有霍乱弧菌生长者;②流行区人群,有典型症状,但粪便培养无霍乱弧菌生长者,经血清凝集抗体测定效价呈4倍或4倍以上增长;③虽无症状但粪便培养阳性,且在粪检前后5日内曾有腹泻表现,并有密切接触史者。

?

疑似诊断符合以下两项中一项者:

①有典型症状,但病原学检查未明确者;②流行期间有明显接触史,a出现泻吐症状,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对疑似病例应填写疑似霍乱报告、隔离、消毒,并每日作粪便培养,如三次阴性,且血清学检查两次阴性,可否定诊断并作更正报告。

?

鉴别诊断应与其他弧菌(非O1、非O139群)性感染、大肠杆菌性肠炎、沙门菌肠炎、病毒性肠炎、急性菌痢等感染性腹泻相鉴别。

  

 

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是犬、豺、狼等犬科食肉动物

中间宿主是羊、牛、骆驼等多种食草类动物和人

本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牧区和半牧区

棘球蚴在人体最多见的部位是肝(69.9%),多在右叶

包虫病的潜伏期是1~30年。

主要床症状是肝区疼痛、坠胀不适、上腹饱满和食欲减退,体检时发现右上腹或上腹部无痛性肿块,与肝脏相连。

继发感染与囊肿破裂为主要并发症,前者占16.2%~26.9%,多来自胆管

检测体液中的包虫碎片和原头节

卡松尼皮内试验(Casoni'sintradermaltest,ID)

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indirecthaemaaglutinationassay,IHA)

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器材简单,操作方便,凝集清晰易于判断

肝包虫病B超检查可见边缘清晰的圆形液性暗区,并可测定其部位、大小与数目

CT?

肝包虫病肝脏变大,在肝实质内显示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占位阴影。

?

内囊壁光滑,厚度1mm~3mm,CT值10HU~20HU。

?

囊内充满液体呈水样密度,CT值<10HU。

?

外囊壁厚度达3mm~8mm时可显示双壁征,CT值30HU~50HU,界线清楚。

增强扫描时周围肝组织密度增加而包虫囊密度不增加,显示边界明显,可与血管瘤或肝癌鉴别

?

阿苯哒唑10mg/kg加吡喹酮25mg/k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