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短文练习.docx
《书上短文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上短文练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上短文练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
但鸭的步调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平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这段话出自(),作者是()。
2、给这段话用∥分成两层。
3、这段话作者运用()的写法,写出了鹅()的特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pūpù)得那么均匀,没有重(chóngzhòng)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这段话出自(),作者是()。
2、把这段话用∥分层。
3、给文中划横线的字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4、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
在朝着阳光的堤(dītí)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qīngqǐng)斜的隧道,()有骤雨,这里()立刻就会干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画勾。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这便是蟋蟀的住宅”一句中,“这”指的是什么,用曲线画下来。
4、用直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1、把这段话分层。
2、把表现“它”温柔可亲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3、这段话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1、这段话出自(),作者是(),我们还这册书里学过他的文章()。
2、把这段话用∥分层。
3、“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个词语应该重音读一读,用三角符号标出。
4、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屏息凝视:
。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 选自。
给带点的字注音。
2. 文中的“理所当然”指的是
3. 造句:
如果……就……
4. 经常到山里的人,见过几种情景?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 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6、课文围绕(),不仅写了()美,还写了()
从北京出发,不过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
(1)修筑在八达岭上的这一段长城,特点是。
(2)以下建筑有什么作用。
1)垛子:
2)城台:
2、近义词:
坚固()反义词:
平整()
3、读句子,选择恰当的汉字(在正确答案上划“√”)。
(1)这样气(魄魂)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厉)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这一段长城修在八达岭上,高大(坚艰)固,是用(巨具)大的条石和城(砖专)筑成的。
4、照课文原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在长城上,()着脚下的方砖,()着墙上的条石,很()地想起了古代修筑长城的人们。
(2)长城的东头是(),西头是(),长()多里。
5、读一读,选一选
◆你答应(yīngyìng)别人的事,就应(yīngyìng)该做到。
◆这数(shǔshù)不清的条石,全是靠无数(shǔshù)的肩膀抬上来的。
◆要把这么重(zhòngchóng)的条石抬上山,真是困难重重(zhòngchóng)。
6、选一选正确的解释,填一填序号。
1.自然界2.理所当然3.自由发展
◆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秘密。
()
◆站在长城上,很自然地就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
◆既然你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就听其自然吧。
()
7、“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使用()说明方法。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饿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jiàn)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sǒng)
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liú)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gé)。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fǎng)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jī)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tiào),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墙和城里的白塔。
1、第一自然段写了长廊的和两个特点。
2、用“___”画出文中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
3、阅读第三自然段,这段话中,作者写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物,最详细写的是____,它的特点一是“静”作者用“___”来比喻它;二是“绿”,作者用“___”来比喻它。
4、理解文中画“﹏﹏﹏”的句子。
(1)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句运用____的方法,突出长廊___的特点。
(2)一座八角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这个三层建筑是______。
作者抓住了___和___两个方面来写这个三层建筑。
5、读完了《颐和园》片段,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景物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昆明湖的特点:
和
7、“掩映”一词说明什么?
对的打“√”
(1)绿树十分茂盛,看不见其它景物。
()
(2) 绿树十分茂盛,只能看见景物的一角。
()
8、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约()古老()
近义词:
耸立()隐隐约约()
9、判断下面带点的字的正确读音。
(用“√”表示)
痕迹(hénhéng)佛香阁(gégě)堤岸(dītí)
横槛(kǎnjiàn)颐和园(yíyì)树丛(cōngcóng)
10、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长廊()的栏杆()的杨柳
()的公园()的宫殿()的城楼
11、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内容。
“爽”字的音序是(),部首是(),“爽”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
①率直、痛快;②舒服;③明朗,清亮。
在“神情气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种解释。
在“豪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种解释。
“垂”字的音序是(),部首是(),“垂”字共有()笔,第四笔是()。
“垂”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
①将近;②东西的一头向下;③流传。
在“倒垂”一词中“垂”字的意思是()。
在“永垂不朽”一词中“垂”的意思是()。
12、从万寿山下往下望,作者依次写到的景色有()、()、(),是按照从()到()的顺序来写的。
13、“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一句中“滑过”改成“划过”好吗?
为什么?
14、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作者浏览顺序:
节选课文
小钱得救了。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生命桥:
生命的火种:
2、 改变句式,意思不变。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3、 你对“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4、 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这位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展开想象,写下来。
5、用“”画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6、联系上下文理解下更词语。
空旷:
沉着:
7、在发生余震的时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为什么没有跑到空旷的地方去?
此时此刻,他们会想到些什么?
节选《》
正当周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照样子写词语:
左顾右盼()()()
得意洋洋
2、反义词:
惩处()得意扬扬()指望()
3、认真读短文,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4、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周恩来是怎么想的?
5、想像一下,周恩来还会遇上什么事,让他感受到中华不振?
请你仿照这段话,写一写。
6、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节选《》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我15岁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多音字组词。
chēng()mó()
称模
chèn()mú()
2、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庆幸()楷模()非凡()
3、与课文标题呼应的一句话是
4、作者认为“我15岁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非凡”的意思指,
意义非凡的原因是。
5、“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选自《》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肉食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他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1、这段话出现6个“有些”,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2、文段中有这么一句: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可以删掉“可能”这个词语吗?
为什么?
3、用直线画出这些猎食性恐龙最终变成什么样子?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小巧()温顺()降落()敏捷()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以上文段选自()。
2、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历史中生活状态的语句。
3、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造句。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赖()愿望()改观()
5、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
6、体会加点词句的意思,并写下来。
(1)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7、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在生活中分别指()、()和()。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处。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公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新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和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予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多音字组词。
似shì()sì()假jiǎ()jià()
2、解释下列词语。
(1)欣喜若狂:
(2)印痕:
3、读句子,用带点的关联词造句。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4、“点睛”之笔在这里是指:
5、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多音字组词。
喝hē()当dāng()
hè()dàng()
2、解释下列词语。
(1)铿锵有力:
(2)欺凌:
3、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4、本文段选自
5、请给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6、请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志者当效周生。
”这句话的意思。
《搭石》选段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
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
每年(汛讯)期,山洪(暴瀑)发,溪水猛涨。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别处都有搭石,(维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遗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我会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字。
2、我能写反义词。
懒惰()平整()满意()合适()
3、把下列词语填到段中的横线上。
只要无论如果
4、我能联系上下文,读懂下面词语的意思。
绾裤:
搭石:
5、第二自然段着重描写了点年岁的人调整搭石,请你用“——”线画出描写他们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