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检测第十八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530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检测第十八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检测第十八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检测第十八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检测第十八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检测第十八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检测第十八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解读.docx

《高考历史一轮检测第十八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检测第十八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解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检测第十八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解读.docx

高考历史一轮检测第十八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解读

2014届高考历史金榜一轮复习评估检测:

第十八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唐山模拟)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

李斯、韩非等曾来稷下游说和进行学术访问,荀子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

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不论其学术派别、政治倾向,都可自由发表见解。

“稷下学宫”是(  )

A.鲁国的官办学校    B.当时百家争鸣的缩影

C.儒家讲学的场所D.最早的官办学校

2.(2013·厦门模拟)“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3.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4.(2012·湖南师大附中模拟)“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古代著作(  )

A.《道德经》B.《韩非子》C.《春秋》D.《论语》

5.(2012·濮阳模拟)《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

“墨者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这说明墨家思想(  )

A.与法家思想本质相同

B.主张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力图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充满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6.“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7.(2012·浙大附中模拟)《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

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  )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③老子主张“天道自然”

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2013·徐州模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

“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

”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

是(  )

A.宗法血缘关系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D.法家治国精髓

9.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是

指(  )

A.“独尊儒术”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盘吸收

10.(2013·珠海模拟)“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

11.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体现为(  )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D.②③④

12.(2013·汕头模拟)钱穆说:

“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2·徐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

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材料三 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

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

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

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

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是什么?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

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4分)

14.“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墨子》:

“一同天下”

《孟子》:

(天下)“定于一”

《荀子》: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子》:

“一匡天下”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含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董仲舒的“大一统”“统”什么。

并分析这一主张产生的结果与影响。

(1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特殊社会环境下,各家学派较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中讲到的“稷下学宫”,学术氛围开放、学派众多,可以说是当时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

2.【解析】选A。

材料大意是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决定……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

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主要反映了孔子思想中“礼”的主张。

3.【解析】选B。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4.【解析】选A。

“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是道家的观点,老子的《道德经》可以反映出来。

《韩非子》反映了法家思想,《春秋》和《论语》都反映了儒家思想。

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墨家思想的理解。

关键信息是:

“纪律严明”“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由此可知,它讲求秩序,力求稳定。

A不正确,因为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B也与其阶级属性不符。

D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6.【解析】选A。

题干材料强调:

人民弱则国家强,人民强则国家弱。

这是“君民对立”的思想。

认为治国的策略应该“弱民”,目的为加强统治。

“羞辱人民则人民追求官爵,让人民力量削弱则人民尊重官员,让人民贫困则他们重视赏赐”,这是法家强调的一种统治的权术和策略。

故选A。

“仁政”“憎恶权术”和“兼爱”的主张明显都不符合题意。

【变式备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来讲,大多为百姓而“鸣”,只有一“家”为统治者而“鸣”。

这一思想流派应该是(  )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解析】选B。

为统治者而“鸣”即为统治者服务,法家的“集权观”“法治观”“改革观”符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割据的需要,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7.【解析】选D。

①②④体现了人与人和谐、人内心和谐,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

8.【解析】选C。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经过春秋战国儒学思想家的发展和完善,儒学体系更加完整,以“仁”“礼”等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流传下来,影响深远,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材料中提到的“一成不变之观”即儒家传统道德。

9.【解析】选A。

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学说的部分内容,“独尊儒术”就较好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C、D的说法本身有误。

10.【解析】选C。

题干反映的是“天人感应”学说,此学说始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的新儒学。

11.【解析】选C。

①中人文主义精神强调的是重视人,在汉代儒学中没有提及相关内容;“民本”思想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有体现,“君本”思想在汉代儒学的体现是“君权神授”思想;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都是维护统治者统治的工具,故④不符合题意。

【误区警示】本题很容易误选D,理解汉代儒学发展的具体表现是解题关键。

12.【解析】选C。

汉代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被统治者接受,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统治者以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可以说是“崇尚文治的政府”,故选C。

13.【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到西汉教育的发展。

(1)题西周教育的特点,从材料可知为官府垄断,变化结合孔子兴办私学即可解答,原因则结合春秋战国历史背景即可回答。

(2)题特点从材料中总结其贡献根据汉代教育概括即可。

第(3)题明显是察举制,贵族政府被官僚政府取代的原因则在于西汉太学的发展。

第(4)题教育的社会功能结合所学依据材料即可回答。

答案:

(1)特点:

“学在官府”(或答“贵族垄断教育”),“官师合一”(或答“政治与教育相结合”)。

(2分)变化:

平民教育兴起(或答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原因:

旧制度瓦解(或分封制瓦解);旧经济基础瓦解(或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壮大,哲人、学者投身教育,满足师资条件。

(6分)

(2)特点:

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

贡献:

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4分)

(3)察举制。

原因:

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了贵族世袭为官。

(4分)

(4)功能:

维护社会稳定(或巩固统治);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政治进步;推动社会思想文化、风俗的转变。

(4分)

14.【解析】本题以“大一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分析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1)题,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进行概括。

(2)题,依据材料二信息“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及汉代“独尊儒术”的影响概括回答。

答案:

(1)周王朝统治区域(中国);都主张统一。

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人心思定,渴望统一。

(8分)

(2)“统”:

政治统一,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结果和影响: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确立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但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建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儒学地位的上升,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