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教案5360.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0526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字经教案536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字经教案536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字经教案536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字经教案536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字经教案536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字经教案5360.docx

《三字经教案536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字经教案5360.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字经教案5360.docx

三字经教案5360

第五十三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三字经的劝学篇。

过程与方法:

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希望孩子们了解先人勤学的故事后能见贤思齐,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

学习三字经的劝学篇。

教学难点:

了解先人勤学的故事后能见贤思齐,刻苦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五十二课课文,讲一讲孔子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勤学的故事。

二、新授

1、出示: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2、师范读,学生学读课文,指名读课文,比赛读课文。

3、讲解:

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4、背诵课文。

5、讲故事: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

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

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

“明天再做决策。

”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

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

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语》。

可是谁也不相信,怎么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论语》呢?

赵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赵普就把那本《鲁论》拿了出来。

赵匡胤说:

“此为朕幼年所习,如今卿家还在读吗”?

赵普回答说: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

宋太宗继位以后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能读《论语》。

太宗如实以告,赵普说:

“臣实不知书,只能读《论语》。

我辅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尚有半部可以辅助陛下致太平”。

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谈。

6、谈启示:

人的学问是永无止境的,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是不可中途终止的。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应该好学不倦,直到死为止。

三、课堂总结

 

第五十四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三字经的劝学篇。

过程与方法:

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希望孩子们了解先人勤学的故事后能见贤思齐,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

学习三字经的劝学篇。

教学难点:

了解先人勤学的故事后能见贤思齐,刻苦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五十三课课文,讲一讲赵普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勤学的故事。

二、新授

1、出示: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2、师范读,学生学读课文,指名读课文,比赛读课文。

3、讲解: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4、背诵课文。

5、讲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

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

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

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

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

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

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

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

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6、谈启示:

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三、课堂总结

 

第五十五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三字经的劝学篇。

过程与方法:

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希望孩子们了解先人勤学的故事后能见贤思齐,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

学习三字经的劝学篇。

教学难点:

了解先人勤学的故事后能见贤思齐,刻苦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五十四课课文,讲一讲《蒲叶书》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勤学的故事。

二、新授

1、出示: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2、师范读,学生学读课文,指名读课文,比赛读课文。

3讲解:

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4、背诵课文。

5、讲故事: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

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

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

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战国时候的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成。

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回到家里“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里人都不理睬他。

苏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

至更深夜半,头迷眼闭,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拿一把锥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后再读。

如此苦读,一年以后出山,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完成了合纵大计,自己也腰挂六国相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

6、谈启示:

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自觉地刻苦读书。

因为求知识这件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学到。

现在我们有父母、老师的关心和教导,就更应该好好学习才是。

三、课堂总结

 

第五十六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三字经的劝学篇。

过程与方法:

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希望孩子们了解先人勤学的故事后能见贤思齐,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

学习三字经的劝学篇。

教学难点:

了解先人勤学的故事后能见贤思齐,刻苦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五十五课课文,讲一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勤学的故事。

二、新授

1、出示: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2、师范读,学生学读课文,指名读课文,比赛读课文。

3讲解:

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

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

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4、背诵课文。

5、讲故事:

车胤囊萤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

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

车胤立志苦读,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

“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

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康映雪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

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

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

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

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

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

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

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

6、谈启示:

古人这种求学的精神是多么令人钦佩呀!

在那样恶劣、贫困的情况下,能够克服困难,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努力学习。

今天我们有方便舒适的环境,如果不知道珍惜,那真是惭愧啊!

三、课堂总结

 

第五十七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三字经的劝学篇。

过程与方法:

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希望孩子们了解先人勤学的故事后能见贤思齐,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

学习三字经的劝学篇。

教学难点:

了解先人勤学的故事后能见贤思齐,刻苦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五十六课课文,讲一讲囊萤映雪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勤学的故事。

二、新授

1、出示: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2、师范读,学生学读课文,指名读课文,比赛读课文。

3讲解:

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

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4、背诵课文。

5、讲故事:

牛角挂书

    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

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

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

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

“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

”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

为此《新唐书?

李密传》记载:

“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

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

“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

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

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

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

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6、谈启示:

朱买臣和李密,一个打柴一个放牛,生活都非常贫苦,但能自己发奋读书。

后来都成为很出色的人。

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怎么能不努力学习呢?

三、课堂总结

 

第五十九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三字经的劝学篇。

过程与方法:

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希望孩子们了解先人勤学的故事后能见贤思齐,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

学习三字经的劝学篇。

教学难点:

了解先人勤学的故事后能见贤思齐,刻苦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五十八课课文,讲一讲苏洵发奋读书的故事。

今天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