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4939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docx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docx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的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是学习本单元的认知基础。

本单元分为三个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运算。

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同时,这五条运算定律在今后进一步的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不可缺少的基础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加法运算定律

第一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题1的问题

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2)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3)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4)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5)揭示定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看书学习

(6)练一练

①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25+65=()+()78+64=()+()

②完成P28做一做

2、加法结合律

(1)线段图展示例题2:

 

(2)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自解决

(3)回报交流

(4)比较:

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为什么要先算104+96?

=288=288

出示:

(88+104)+96○88+(104+96),怎么填?

(5)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6)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7)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

练习五第三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

=192+96=200+88

=288(千米)=288(千米)

40+56=56+40(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二、新授

出示:

例3

(1)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2)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3)汇报交流: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律

=(115+85)+(132+118)加法()律

=200+250

=450(千米)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32练习五5—7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

()+38=()+59

24+19=()+()

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85+632=()

304+215=519215+304=()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

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78+46+154

168+250+3285+41+15+59

计算:

480+325+75、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

 

2、乘法运算定律

第一课时: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P34/L例题1、例题2及练习六的1-4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根据信息提出几个数学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二、新授

1、乘法交换律

学习例题1:

(1)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

可以用什么符号进行连接?

(2)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3)引导总结: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

a×b=b×a

(4)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

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2、乘法结合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1)汇报例题2

(25×5)×225×(5×2)

=125×2=10×25

=250(桶)=250(桶)

(2)探索,讨论: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④字母表示。

(3)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五、作业:

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4×25=100(人)(25×5)×225×(5×2)

25×4=4×25=125×2=10×25

┆(学生举例)=250(桶)=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a×b)×c=a×(b×c)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50×20=1000

25×4=10025×8=20025×12=30025×40=1000

125×8=1000125×16=200125×24=3000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

5×225×4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

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

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

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68×125×8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4×25×16×25(25+15)×4(25×15)×4

(68+32)×5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P36/例题3及对应练习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学习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师: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授

1、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

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3、探索讨论: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4、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请学生验证。

5、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用字母表示:

(a+b)×c=a×c+b×c

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2、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3+27138×100100-648×9×125(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300+2)×43=300×□+2×□

2003=2000+□(2000+3)×14=2000×□+□×□

二、新授

1、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出示:

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3、计算102×43

学生试做,可能出现:

(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

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

(2)计算102×24

5、出示:

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2)9×37+9×63

=333+567=9×(37+63)

=900=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

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

(80+8)×2532×(200+3)35×37+65×3738×29+38

讨论:

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

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

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

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P38/5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38/6—8

教学反思:

 

3、简便计算

第一课时:

减法性质

教学内容:

P39/例题1

教学目标:

●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两个数的积。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

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方案1:

(1)1035-235-497

(2)1035-(497+235)

1035-497-235

方案2:

(1)1035-497-203

(2)1035-(497+203)

1035-203-497

二、新授

1、出示例题1:

(1)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234-66-34234-66-34234-66-34

=168-34=234-(66+34)=234-34-66

=134(页)=234-100=200-66

=134(页)=134(页)

2、看书学习:

他们是怎样计算的?

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板书: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4、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

板书:

a-b-c=a-(b+c)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

P41/2—4、P47/6

教学反思、后记:

 

第二课时:

综合运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内容:

P40/例题2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

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

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

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

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

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方法一:

每三本价格相加

(1)56+31+24=80+31=111(元)

(2)56+31+19=56+50=106(元)

(3)56+19+24=80+19=99(元)(4)31+19+24=50+24=74(元)

方法二:

先算四本的价格,再减去一本的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

(1)130-19=111(元)

(2)130-24=106(元)

(3)130-31=99(元)(4)130-56=74(元)

2.观察图

(二)的条件问题。

小组讨论。

汇报。

启发学生:

如果付的是100元是两张50元,买48元,47元的两本书,可以怎么口算比较简单?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

P42/5—7

 

第三课时:

除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

P43/例题3及练习八的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学会用这个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会用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口算

560÷8÷7=720÷9÷8=1800÷3÷6=6200÷62÷10=

560÷56=720÷72=1800÷(3×6)=6200÷62×10=

2、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

二、小结规律

1、观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16÷2÷4=16÷(2×4)12÷3÷2=12÷(3×2)

2、交流并小结规律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

a÷b÷c=a÷(b×c)(b,c不等于0)

三、运用规律学习例题3

1、出示例题3,理解题意

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解决方法,说说先算的是什么。

方法一:

1250÷25÷5方法二:

1250÷25÷5

=50÷5=1250÷(25×5)

=10(元)=1250÷125

=10(元)

4、比较:

你认为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四、练习P43/做一做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记:

 

第四课时:

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P44/例题4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18×2024×4015×40

15=()×()24=()×()30=()×()36=()×()

二、新授

1、指导观察例4主题图:

师:

什么是“一打”?

(“一打”表示12个。

2、解决问题1:

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怎样列示?

12×25你会算吗?

学生试算,交流:

(1)25×12=300(元)

(2)25×12(3)12×25

=25×(3×4)=12×(100÷4)

=(25×4)×3=12×100÷4

=100×3=1200÷4

=300(元)=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你喜欢哪种方法?

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3、解决问题2:

买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25×32=25×(4×8)=(25×4)×8=100×8=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