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417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

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阶段

人地关系

史前文明时期

人类适应自然时期,人与环境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人地关系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萌芽

工业文明时期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1)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环境污染。

(2)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认识已产生了科学的萌芽。

例如“天人合一”理论、“顺天时,量地利”思想、因地制宜等。

[温馨提示]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定义:

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容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温馨提示]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

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三、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转变观念

包括转变传统的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

2.调整行为

主要包括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

3.加强国际合作

(1)目标:

实现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换。

(2)要求:

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坚持《21世纪议程》中保护地球“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温馨提示]

落实可持续发展的个人行为主要有节能节水、购买绿色产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垃圾分类、拒食野生动植物、参与环保宣传等。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有什么不同?

 

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

其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如何区别?

 

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4.传统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有何不同?

 

以考纲为纲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

  [典例]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如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析] 第

(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

(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过路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命题出发点] 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及其导致的人为原因、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命题落脚点] 生态环境问题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试题评价]

(1)情景之“鲜活”:

本题以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为载体,以1976年、1987年和2000年三年该地大熊猫栖息地分布范围叠加图呈现命题素材,虽是静态分布图,但提供给考生的却是一幅动态的变化图,让考生联想一幅随时间变化,分布范围也随之变化的动态图画,鲜活地展现在眼前。

(2)设问之“巧妙”:

本题充分体现了全国卷非选择题的一些常见设问套路:

“概括地理现象(问题)特征—分析地理现象(问题)原因—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措施”,设问前后连贯性强。

本题从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现象,到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再到协调人类活动与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途径,一环扣一环。

(3)探究之“综合”:

本题注重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性。

大熊猫栖息范围的变化这一地理事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人类活动的干预,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运用系统的知识全面分析问题。

解答本题仅用教材所学知识很难得高分,这需要考生结合图文信息全面、综合分析,特别是第

(1)问要分三个阶段描述,第

(2)问要承接第

(1)问解释栖息地变化的原因,第(3)问言之有理,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关键。

考点

(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2015·北京高考·节选)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m)。

据此,回答下题。

1.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选D 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④正确。

所以D正确。

(2014·天津高考·节选)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如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

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解析:

选C 注意题干中“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个信息点,A项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B、D两项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3.(2018·河南十校模拟)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

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

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

据此完成

(1)~

(2)题。

(1)“慢生鸭”饲养者在保障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

(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使用剧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

(1)A 

(2)B 第

(1)题,这种做法既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又保证了鸭农的高利润,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公平性原则。

(2)题,“绿色食品”是指在种植、生产加工等环节中做到无毒、无害。

①③的生产方式有害人体健康,不属于“绿色食品”生产方式。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内容

要求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考点

(二)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学法:

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

(2013·福建高考)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如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

(1)~

(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号

(1)

(2)

设问指向

该循环农业的分布区

循环农业的意义(或作用)

知识迁移

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

循环经济

信息获取

信息1:

该地区种植水稻、甘蔗、养鱼→该地位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地区。

信息2:

图中的沼气池→提供清洁能源

综合分析

图中各要素的循环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提高经济效益;沼气池能够提供沼气,沼气属于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不是新城镇建设

[答案] 

(1)D 

(2)B

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3)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

②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

⑥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规模。

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解题技巧]

循环经济关联图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

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1.关键环节法

第一,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第二,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第三,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第四,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第五,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第一,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第三,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得越少就越容易填,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第四,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1.读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

(1)~(3)题。

(1)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  )

A.青藏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2)该区域循环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

A.饲料厂B.油菜地

C.养鱼场D.酒精厂

(3)该循环经济(  )

A.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D.产业之间不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解析:

(1)D 

(2)B (3)C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种植油菜、养鱼,最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所以D正确。

(2)题,该区域循环经济的核心部门是油菜地,围绕油菜地发展了养殖业、工业,充分利用了资源。

第(3)题,各类型的工农业生产都会产生污染,不可能是零排放;该地企业彼此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该区域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所以C正确。

2.(2018·湖南浏阳一中测试)如图为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读图,完成

(1)~

(2)题。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过程(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

C.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D.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

(2)应用新流程后该厂附近最适合布局(  )

A.罐头厂B.啤酒厂

C.造纸厂D.养猪场

解析:

(1)B 

(2)D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废弃物可以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但没有达到零排放,且产生糖与动物饲料,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2)题,图中的产品之一动物饲料没有被利用,因而可在该厂附近建设养猪场。

3.(2018·齐鲁名校协作体二模)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有人说:

“小小餐盒既轻又重,既小又大,既简单又复杂”。

据此完成

(1)~

(2)题。

(1)一次性餐具生产后以就近销售为主,主要原因是(  )

A.产品运量大B.产品价值低

C.市场需求大D.产品运输不便

(2)小小餐盒的“重”与“大”是指(  )

A.产品重量大B.原料消耗大

C.环保责任大D.大气污染大

解析:

(1)B 

(2)C 第

(1)题,一次性餐具既轻又小,产品的运量小,A错误;产品的运量小可使其生产地远离市场地,D错误;市场需求大不是其生产接近市场的主要原因,C错误;一次性餐具的市场价格低,长途运输会增加运输成本,利润降低,故选B。

(2)题,一次性餐具既轻又小,产品重量小,消耗原料少,A、B错误;使用一次性餐具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D错误;一次性餐具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故环保责任重大,故选C。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

[热点关注]

1.聚焦“循环农业”、关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利用景观图、示意图等图文资料,考查考生对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的理解与应用,是本部分应关注的命题形式。

2.建设“生态工业园”、推行清洁生产、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是目前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此内容既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又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及意义,是目前高考考查重点和命题新趋向。

多以循环经济关联图或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措施为背景材料命题。

[热点押题]

1.下图为某地区夏季循环农业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该地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地区D.四川盆地

(2)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大豆和豆制品加工B.棉花和纺织工业

C.水稻和米皮加工D.油菜和油料加工

解析:

(1)C 

(2)A 第

(1)题,根据图中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判断该地位于温带地区。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谷子。

只有东北地区符合。

(2)题,根据图中P作物有固氮作用,分析P作物是大豆,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主要产区。

大豆加工成豆制品Q,进入市场,获得资金,渣作为饲料。

所以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大豆和豆制品加工。

2.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就属于高铝煤炭产地。

读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

(1)~

(2)题。

(1)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是(  )

A.原料丰富B.科技发达

C.市场广阔D.交通便利

(2)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是(  )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B.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

D.实现粉尘和酸性气体的零排放

解析:

(1)A 

(2)B 第

(1)题,读图可知,电解铝厂发展的区位优势是原料丰富。

(2)题,循环经济主要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但仍会有污染物的排放。

[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

1.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只有不断输入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2.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贯彻污染预防原则,通过在设计、原料选择、生产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工业是推行清洁生产的主战场,为确保顺利完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在工业领域进一步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我国的清洁生产在促进节能减排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冶金、有色、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有序推进,实施了一批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有效提高了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削减了污染物产生量。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带动下,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总体看,我国清洁生产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对清洁生产认识的高度不够。

二是清洁生产没有全面展开。

三是清洁生产科技开发投入不够,重金属污染减量、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和主要污染物削减等领域缺乏先进有效的技术。

四是政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8·新乡一模)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湿地。

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

据此回答1~3题。

1.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  )

A.降水较多       B.气温低,蒸发弱

C.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

2.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之一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3.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解析:

1.A 2.C 3.D 第1题,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较少;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湿地分布区相对低平,易积水;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

第2题,根据湿地的功能分析,拉鲁湿地能增加拉萨市的空气湿度,但不能使气温上升,②错。

湿地植被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之一,①对。

湿地能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③对。

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④对。

第3题,拉鲁湿地的地区性生态环境效益明显,应因地制宜,遵循其生态发展规律,实施保护性开发。

可以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A可取。

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是因地制宜发展生产,B可取。

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C可取。

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需要排干湿地中的水,不利于湿地的保护,D不可取。

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

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

读图回答4~5题。

4.保障该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5.从生态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B.农产品的类型增多

C.提高了生产效率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解析:

4.C 5.D 第4题,读图可知,该地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图示信息体现不出该地农业结构的变化,选项A错误;图中没有修建温室的相关信息,选项B错误;水稻生产要求排灌便利,图中稻田最低水渠的高度考虑到鱼群通过能力,所以保障该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选项C正确;该农业模式不能体现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的特点,选项D错误。

第5题,从生态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实现了稻鱼共生,保护环境,选项D正确;该农业模式不会因市场需求而改变水稻种植和养鱼所占的比重,选项A错误;农产品的类型并没有增多,选项B错误;图中显示不出是否提高了生产效率,选项C错误。

(2018·成都二诊)位于台湾省西北部沿海的桃园地区素有“千塘之乡”的美称。

18世纪广东客家人迁居桃园垦荒,始修埤塘系统,1963年埤塘人口逾8800人。

近几十年来,桃园人口激增,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目前人口仅存约2800人。

读图,完成6~8题。

6.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是(  )

A.养殖与旅游B.滞洪与养殖

C.灌溉与滞洪D.灌溉与旅游

7.埤塘系统的修建反映出桃园地区(  )

A.丘陵台地多B.降水强度小

C.森林覆盖广D.河流流程长

8.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稻总产量的提高B.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

C.水产养殖业的衰落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

解析:

6.C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