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375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docx

《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docx

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2014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评卷题组长

第1题

【考察内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能力层级】A识记。

【存在问题】

1.各校都加强了背诵的落实,虽然涉及较多长篇目,尤其是《离骚》,总体完成情况仍较好。

但学生个体差异大,仍有一些空白卷,属于自我放弃。

2.虽然六个句子中没有难字生僻字,但因为对词义理解不到位,粗心大意,随意性太强,出现大量同音字形近字。

对于此类错误,只有想不到,没有写不出。

例1:

第一句“修”写成“休”,“初”写成“示”字旁。

例2:

第二句漏掉虚词“亦”,“叙”写成“序、绪”。

例3:

第三句“银瓶乍破”写成“银屏炸裂”,“浆”写成“将”。

例4:

第四句“托”写成“拖”,“脱”,,“遗”写成“遣”,“余”。

例5:

第五句是错字最密集的句子,“盏”的上半部出现各种奇怪的笔画,“两”写成“二”。

例6:

第六句“不敢”写“未敢”,“逾约”写“逾越”,“愈约”等等。

3.一些学生书写潦草,笔画不清晰,扫描后笔迹模糊,似是而非,介于可给可不给,给阅卷存在较大困难。

若是两个老师评卷,可能就会出现差异。

【教学建议】

1.多轮复习过后,学生的态度比较端正,不肯背诵的人数是很少的。

在“扫雷”式复习的过程中应从口头转移到笔头,避免“有口无心”式记忆。

学生的低级笔误持续不断,而且是出现在常见字,电脑普及后带来的“提笔忘字”现象应引起反思和重视。

2.强调书写规范清晰,笔画写清楚,不连笔,力求让老师一目了然,避免无谓失分。

第5题

【考查内容】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倒装句。

【能力层级】B级理解。

【存在问题】部分考生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不足。

忽略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

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间”、“倍”和“是”。

“行吟田野间”,是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翻译出“间”和“倍”字。

“间”是常见实词,课内能找到很多例句,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其表示有时的意思。

但学生翻译为“间隔、间隙、间断、期间、其间、抄小路”,属于不理解,生搬硬套。

“倍”是通假字,有些学生看不出来,翻译为“加倍地”。

“是”作为“这”,也是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掌握。

还有很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相符。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的译文本身没有逻辑性,语意支离破碎,不符合生活常识。

(1)句——

得2分的例句:

(子厚)期间驾车拄着拐杖行走在田野间吟诗。

(“间”翻译成“期间”,不给分)

得1分的例句:

坐车在田野小道间行驶吟作。

(“间”和“曳”没有翻译)

(2)句——

得2分的例句

老师死了却又不忍心辜负他,这又是一件可赞美的事。

(“倍”翻译成了“辜负”不准确。

得1分的例句

老师死去后而不忍背叛他而走的人,是可以嘉奖的。

(该考生正确地翻译出了“嘉”字的意思。

“倍”解释”为“背叛”不是特别准确,“这”没有翻译出来。

得0分的例句

大师虽已去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与他争胜。

(要求翻译的三个关键字词没有翻译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翻译)

【教学建议】

温习整理课内重要知识点,明晰实词义项,记住典型例句;结合课外练习和模拟训练,强化常见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

重视实词120个的重要义项的落实。

文言翻译首先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意思;其次要落实字词,以直译为主,对于原句中带有文言特殊用法的,包括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偏义复词等,务必要做到字词句有落实;第三要追求“雅”的至高境界,在“信”、“达”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的要求,调整修饰句子表达,使之流畅,表意明确。

得分较差的考生,可以适当作一些语段翻译训练,注意实词、虚词、句式、用法以及文下注释和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注重在语境中准确理解,关注古今字词实实对应,尽量避免含混与遗漏,及时修订自己翻译错漏,积累成功翻译经验。

第6题(平均分约3.19分)

(1)小题

【考查内容】要求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这道小题所考的问题其实就是看考生能不能把这首诗真正读懂。

【能力层级】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能力层级为B。

【评分细则】除所给答案外,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细则作了如下补充:

(1)答“心留”者属误读,此题不给分;答“身心俱留”者除非表述非常到位可给1分外,其他也判0分;

(2)后面的理由两个点,各1分,学生答到以下要点均可给分:

①题目中有一“阻”字,为风雪所阻之意,从此处可以看出是身留不是心留;②若为“心留”,词的上片中又何来“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之语?

③从整体上看,此词表达的情感显得凄清而哀愁(感伤与惆怅),所以应为“身留”而不是“心留”。

以上要点,学生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各给1分。

【存在问题】

1.读不懂诗歌,完全会错意。

0分卷:

“心留”。

因“心留”而锁眉。

有许多回忆,忆旧游,怀念旧游,做梦也梦不到那处景,于是只有“心留”,才有那份愁。

评析:

第一小问即回答错误,属于没有把诗歌读懂这一类,除非后面的表述非常漂亮,一般都是0分了。

2.对诗歌的解读部分准确,导致不同程度的扣分。

1分卷:

词人是“身留”。

作者孤自一人泛舟飘泊在雪中,四周一片孤寂,不禁使作者回想起往事,心紊早以不在孤舟之上,早以飘向远方,而又因路途遥远,只好身留此地。

评析:

该生就第一小问判断正确,但后面的原因阐述不得要领,所以判1分。

2分卷:

词人是“身留”。

①词中提到“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这说明诗人是心不在焉的;②“忆旧游”说明此人是在回成忆以前的事,所以说是“身留”而不是“心留”。

评析:

该生判断正确,后面的理由答对了一点,所以判2分。

(2)小题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评分细则】此题的评分标准除按参考答案所给的评分标准外,阅卷场作了如下补充:

(1)虚1分,只要答到花丛、柳荫、小楼、轻舟、梦境等意象中的一个即可;

(2)实1分,只要答到寒风、孤舟、灯影、寒水、黄云、夜雪等意象中的一个即可;(3)中心思想或是主要情感1分,除了答“突出了词人怀念往昔和感伤现实的情怀”之外,学生的答案里只要出现了“凄清、冷清、哀愁、惆怅”这一类的关键词即可,但语句需通顺,不可出现病句;(4)此词上下两片均可认为是先虚后实,学生能够点出这一要点并能略作阐述也可给2分,如果能总结归纳正确诗歌的主旨情感则再给1分。

【存在问题】

1.答题缺乏章法,层次不清,答非所问:

0分卷:

例1、作者形容看到的景观奇妙、壮观,是在梦里都没有看见过的,而现实看到的却是真实,一切都难以想象,让人难忘看到的景象。

例2、以虚幻的梦境体现词人对过往的深切怀念,从现实中“湿透木棉裘”体现了词人在对过往的追念,在梦中落泪却打湿了枕头。

例3、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风拍小帘”、寂静无人的船泊之夜的实景,并通过此景联想了过去的回忆和纷飞的大雪和雪中梅花这一虚景,体现了词人满腹的忧愁和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评析:

这些答案基本上完全属于断章取义,胡乱附会自说自话,可能写了很多,却没有得分点。

这也是没有把诗歌读懂的表现。

2.大意基本理解,也知道一点答题的套路,但因为缺乏训练,导致得分很低:

1分卷——

例1:

词中以拟人的修辞写法,虚实结合。

白欧问我泊孤舟是虚,白欧仿在对问他,而对闲影忆旧游则是实!

梦也梦不到,梦中的景象是虚的,漠漠黄云,湿透的衣服却是实,令人如梦初醒,毛塞顿开。

例2:

词人运用虚实结合来表达旧时游梦境的场景。

词人对风拍打着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冷清清,回忆起旧时游行一花外楼和柳下舟,而现时却是漠漠黄云和寒水空流。

下雪和梅花来表现出词人的忧愁和伤心。

评析:

这些答案都沾边,但也只能是沾边,因何处分,因何失分,学生自己可能并不清楚。

这是对诗歌的理解欠缺准确所致。

有的学生照着抄写也会抄错,如把“鸥”写成“欧”等错误实际上是其语文素养不高的表现。

3.不会知人论世,对词作者缺乏基本了解,导致对作品感情的分析出现差错。

1分卷:

例1、词的上半片为实写,下片为虚写。

实写作者身处孤舟独自守着烛灯回忆,虚写昔日的游玩是多么美好。

虚实结合烘托出作者的孤寂之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气氛,表达出作者希望建功立业和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2、白鸥问我泊孤舟是心留还是身留,而后自问自答。

这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唯有白鸥相伴的惨凄之感。

实写灯晕、闲影,用冷清清等表达诗人寂寞难耐独守空房的怅愁之感。

下雪无法泊舟,此处写泊孤舟是虚,着重表达一个“孤”字,更是表达了女词人的孤独之感。

2分卷:

例1、词人通过“楼”“舟”等实景联系到自己的“梦”虚景。

通过“雪”“梅”等实景,联系到“愁”虚事,表达了词人怀念旧游,身在心愁的思想感情。

例2、白鸥问我泊孤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虚写与白鸥的对话在,在梦中观景。

实写风拍打着帘灯起舞,却是冷冷清清,渲染了寂寞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孤单、幽愁之情。

评析:

作者蒋捷是宋末词人,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

在他那些故作放达的语调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触媒吧?

他乘船阻雪于荆溪,其间所表达的应该是惆怅情怀。

学生可能对作者不熟悉,但应该在淡淡的哀愁中看到他内心的凄清、惆怅与哀愁。

当然,把这首词当作是一首闺怨诗来解读明显是误读了。

【教学建议】加强精炼,形成套路,主观试题客观作答。

纵观近几年福建省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

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

高三后期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一套比较完成的诗歌解读程序: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比如说这首词题目里的“阻”字就意味深长:

何谓“阻”?

为何“阻”?

搞清楚了这个字,整首词的感情倾向应该可以判定得出来;“荆溪阻雪”四字更是把季节、地点、事件、情感等端倪都露了出来。

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学会认真审视诗词的标题;

二、知人论世,挖掘内涵

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中,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

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

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

这首词的蒋捷是宋末词人,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

联系宋代的时代背景,再想想蒋捷这个人的生平事迹,要赏析这首词中思想感情应该不是难事。

当然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多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

三、捕捉意象,领会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

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

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

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这首词里白鸥、孤舟、寒风、小帘、灯晕、闲影、花外楼、柳下舟、清梦、寒水、黄云、棉裘、夜雪、梅花等意象,有实景,有虚景,共同营造了一个清妍潇洒的艺术境界。

节奏悠扬,笔调活泼,在冷清的画面上,织进了热烈的回忆和洒脱的情趣,即兴抒情,旋律自由又富于幻想。

学生如能把握这些意象,其词意境不难领会。

四、分清题材,区别风格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从诗歌题材看,有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怀古诗、羁旅怀乡诗、山水田园诗、即景叙事诗等。

这一首词从题材上来说可以看出是一首羁旅诗,部分学生把它当作是闺怨诗或是山水诗来读,应该是题材不清所致。

五、了解形式,赏析手法

诗歌往往是借助某些表达手段来表现的,我们就要去分析它们的特点,看它们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也就是说,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手法入手。

此次考试明确要要求学生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可以说就是对其写作手法鉴赏的考查,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总之,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

达尔文说过: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只要学生对诗歌有兴趣,又了解一定的命题规律,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定会事半功倍,拥有制胜的利器。

第8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和要求,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

考生可以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任选一题作答。

这样的命题方式体现了对这两部中国文学巨著的重视,又顾及了男女考生阅读偏好的差异。

【能力层级】A级。

【存在问题】

(1)放空不写。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百分之四十的考生简答题放空。

放空比例如此之高,说明不少考生对试题所给情境感到陌生。

尽管命题者已通过注明回目的方式来帮助考生回忆,但对不看原著只读梗概的学生来说,也是无济于事。

(2)张冠李戴。

如把庞德与庞统混淆,把晴雯当成金钏儿、香菱。

例1:

曹操对庞德没有特别信任,后经谋士许攸的推荐,曹操顿时醒悟。

然庞德一心想为刘备效忠,便借此为曹操献上一计,要曹操下令将所有的大小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好让战士们作战时如履平地。

曹操听后照做了,但诸葛亮已采用火攻赤壁的战略。

大风将大火吹来,曹操众将烧死,曹操军队伤亡惨重。

(0分)

例2:

曹操不让庞德担任先锋是因为他做事欠考虑。

庞德率兵出军,死于落凤坡。

(0分)

例3:

丫头告诉宝玉金钏成为芙蓉花神。

当晚宝玉来到池边,为金钏儿摆上祭品,来祭奠金钏,并亲自写下了一首《芙蓉女儿诔》流泪诵读,认为她真的成了芙蓉花神。

(0分)

例4:

这丫头虚心向宝玉讨教,并要宝玉教他识字看书。

为此,宝玉当夜找来各类书籍,教香菱看书识字。

后香菱又向黛玉学书,黛玉教她李杜唐诗。

一开始香菱写得并不好,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断练习,终于有点像样子了,黛玉形容她痴、疯、魔。

(0分)

(3)凭空臆想

例1:

因为曹操听了自己随从的意见,担心庞德领兵出征后不受自己控制,会叛变投敌。

后来庞德来见曹操,得知曹操不相信自己,拔出佩剑,跪在地上想要自杀以表忠心。

后被曹操拦下,并且相信了庞德,让他出征。

(0分)

例2:

曹操使用激将法,故意说庞德敌不过对方,引起庞德的争强好胜之心。

庞德因为让曹操挑起了争强好胜之心,决定打败对手。

庞德领兵与敌方交战,勇力过人,极力想证明自己,发挥出了实力,挫败了对手。

(0分)

例3:

这丫头随后向宝玉谈落花。

为此,宝玉当夜整理落花,然后把花收集起来葬在花圃里,用来祭奠花神。

(0分,把“葬花”的情节移植过来了。

例4:

宝玉当夜悲伤至极,将晴雯埋在花坛下,并写了祭文《芙蓉女儿诔》,一夜悲伤流泪。

(1分,宝玉埋晴雯?

(4)重心偏离

例:

丫头说她一定是作一样花的神了。

宝玉当夜吊唁晴雯,并为她作《芙蓉女儿诔》。

(2分)晴雯受王善保家的挑唆,被冤枉成勾引宝玉的狐狸精,赶出贾府。

晴雯身染重病卧床在家,宝玉前去看望,晴雯哭诉,把指甲齐根绞下,并和宝玉交换袄穿。

当夜,晴雯就死去了。

(题目问的是“为此,宝玉当夜做了什么事”,该考生却把重心放在答之前的“晴雯之死”。

(5)生硬套题

例1:

曹操不让庞德当先锋,是因为他的性格易骄傲自满,刚愎轻敌,而命于禁共同前往。

曹操命庞德与于禁进攻襄阳,庞德立功心切,将大军驻于低谷中,关羽观其地势与天气,最终决定放水淹七军。

曹军被杀得打败,最终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0分,不看题目,硬套关羽“水淹七军”的内容。

例2:

这丫头随后顶撞宝玉,这丫头指晴雯。

因为晴雯将宝玉的扇子跌折,还与宝玉顶撞。

当晚宝玉赴宴回来后,见晴雯还在气头上,就将一大堆名扇给晴雯撕了,最后晴雯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

(把“晴雯撕扇”搬过来了)

(6)泛泛而答。

例:

曹操怕庞德有叛心,所以不让庞德担任先锋。

曹操原想让庞德担任先锋,他因担心庞德有叛心,办事不利,所以幡然醒悟,纳下先锋印。

后来庞德因曹操不肯重用而赌气,然而却忠心于曹操,替曹操攻城杀敌。

(曹操为何怕庞德有叛心?

庞德是如何“与大王出力”的?

没有写出一个要点,得0分)

(7)要点疏漏

例1:

因为庞德的兄弟在刘备阵营谋事,曹操担心其叛变,故不让其当先锋。

庞德后来与于禁一同进攻关羽,却遭遇关羽水淹七军,被俘。

关羽招降,庞德誓死不降,而于禁却投降了,庞德始终忠于魏,最终殒命。

(3分,情节要点①②未提及)

例2:

因为庞德的兄弟及旧主马超均在蜀军中担任要职,曹操因此不信任他,怕他反戈,所以不让他当先锋。

庞德抬棺出战,与妻子儿女告别,以表示死战的决心。

曹操才让他当先锋,与于禁一同对抗蜀军。

(2分,情节要点③④⑤未提及)

考场优秀答案示例:

例1:

(1)庞德之兄与庞德的故主马超此时正辅佐刘备,于禁提醒曹操提防,操醒悟,纳下庞德的先锋印。

(2)庞德备下棺椁,与于禁前往樊城对抗关羽。

庞德射中关羽一臂,迫使关羽暂时收兵。

但最后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则拼死战斗,誓死不降而被斩首。

(5分)

例2:

(1)丫头口胡诌晴雯死后成了芙蓉花神。

(2)宝玉作了一篇诔文,名曰《芙蓉女儿诔》,并备了晴雯素喜的四样吃食,于黄昏之时命丫头端至芙蓉前,自己把诔文挂在芙蓉花上,泣念诔文祭奠晴雯。

(5分)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摒弃投机心理,全面梳理。

要让学生明确,文学名著阅读的简答题,除了考查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情节外,还考查与主要故事情节发展、主要人物命运密切相关的重要情节,以及非主要人物在名著中极具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事件,例如本次考查的关于庞德的情节。

2.讲究识记方法,让学生掌握抓主线、联想、比较等强化记忆的方法。

如以刘备集团的兴衰为主线,以三大战役为节点梳理,使全书主要情节了然于心;又如由34回“的卢救主”联想到63回的“的卢妨主”,由“单骑救主”联想到“截江夺阿斗”,做到前后情节梳理明确,不混淆。

3.强化审题训练,明确答题方向。

简答题一题两问,设问具体,切入点小,且题干往往对要求叙述的故事情节有所提示,因此,要指导考生根据提示锁定叙述目标,然后针对所问答出故事要点,而不必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也不必拘泥于原著的细枝末节。

第9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综合能力。

本题从《论语》《孟子》中各选取一段,让考生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并简述孔子、孟子的话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本次试题对疑难词句作了详尽的注释,已经帮考生解决了文字障碍,关键在于理解。

【能力层级】C级。

【存在问题】

1.曲解文意。

例1:

(1)仁者爱人,人人平等。

(0分)

(2)孔子的话侧重于因材施教,而孟子的话侧重于环境施教。

孔子认为人应该以他的才华去学习,而孟子则认为一个人的才华是因环境而来,在好的环境,不管好坏的人都应该得到他人的施教。

(0分)

例2:

(1)均主张因材施教。

(0分)

(2)孔子更注重教育应当从有天份的地方入手,而孟子则更注重要从贤德、中庸方面去寻觅人才。

(0分)

例3:

(1)两个观点的共同之处都在于人和。

(0分)

(2)孔子的话侧重于达到仁的根本是人和,孟子的观点侧重于“能者多劳”。

(0分)

例4:

(1)要有教无类,对于不贤能的人一视同仁,要教育。

(0分)

例5:

(2)孔子更侧重于自身的反省,通过自己与他人对比来使自己进步。

而孟子则强调外界的影响,只有外界达到了,才会反作用于自身。

(0分)

例5:

(2)孔子的侧重点是偏向有才的人,而孟子是偏向无才的人。

(0分)

2.空泛概括。

例1:

(1)都在讲述人能否达到“仁者”的条件。

(0分)

例2:

(1)都是讲促成仁礼贤德的方法。

(0分)

例3:

(1)共同之处是体现了儒家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0分)

例4:

(1)如何成为贤才。

(0分)

3.以翻译代替提炼、分析。

例1:

都是强调贤能的人在自己做好之后要帮助不贤能的人。

(1分)

例2:

孔子认为想要使自己立足于世,就要使别人立身于世,自己想要的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这就是实现仁的方法了。

孟子认为要使合乎中道的人教育不合乎道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没有才能的人。

(2分)

考场优秀答案示例:

例1:

(1)孔孟都强调在自己合乎中道通达而立于世的时候也要推己及人,帮助他人。

(2分)

(2)孔子强调了自己立世也要帮助别人立世,自己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强调的是行仁的一种方法;而孟子同时也提出自己已合乎中道,有才能时要帮助不及自己的他人。

他不仅强调了教育他人,推己及人行仁义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达到更高境界的方法和不照此做带来的后果,相比孔子更进一步。

(4分)

例2:

(1)做到推己及人,自己先要具备贤德,才能要求别人也具备。

(2分)

(2)孔子认为仁人应该做到推己及人,要以身作则,才能为别人所效仿。

若做到这样,便是仁的开端了。

孟子认为合乎中道的人应该教育不合中道的人,要是他们没有做到这样,那么便违背中道,有伤德行,便与不贤能之人一样,强调贤人要教化不贤之人是他们的义务。

(4分)

例3:

(1)推己及人是“仁”的方法。

(2分)

(2)孔子侧重点在于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也要帮助别人达到,此为“仁”的方法。

孟子的侧重点在于贤能的人要教育熏陶不贤的人,才能达到德行的标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4分)

例4:

(1)两个选段皆指出君子应当推己及人。

(2分)

(2)孔子侧重从自身行为规范来谈论推己及人,孔子认为有仁德的人想显达、立身也会使他人如此,推己及人是接近仁德的方法;孟子侧重从教育的角度来说。

孟子认为合乎中道的人应该教育、熏陶不合中道的人,这样才能达到德行的要求。

(4分)

【教学建议】  

1.把握孔孟思想的核心。

文化经典考查的是思想,要引导学生把握孔孟思想的核心。

可借助《国学基本教材》和我市高二学年所用的文化经典选修教材梳理。

2.理解文本内容

理解文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要让学生过好文言翻译关,尽可能读懂文本。

教师可对两部文化经典中的文言知识作适当点拨、归纳,让学生在读懂文化经典的同时提升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能力。

3.规范答题

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我省近年高考文化经典试题,注意参考答案的构成,发现、改进自己答题的不足,做到规范答题。

第11题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阅读是一个发现中心思想的过程,文章第一段为了表明作者“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一件易事”这一中心,从说理文重要性、必要性入手说起,接着分析社会现状,从而得出结论。

11题得分较低,平均1.5分,得分率50%,错误点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不理解题目的含义,不知道思路题回答的样式,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