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市中区舜苑学校语文一下金珊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语文市中区舜苑学校语文一下金珊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市中区舜苑学校语文一下金珊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市中区舜苑学校语文一下金珊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四篇课文。
本组的单元主题是“习惯”,教材编排了四篇选材新颖别致、贴近儿童生活的课文,分别是:
《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
这四篇课文都渗透着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小猴子下山》这篇文章渗透了做事情要有目标意识。
本组编排的课文全部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故事情节充满了童趣。
语言明白易懂,文中丰富的插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插图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感悟这样的道理:
做事情要认准目标,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一事无成。
3.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4.能正确读写“块”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难点】
1.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下山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感悟这样的道理:
做事情要认准目标,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一事无成。
2.通过看图和做动作理解“掰”等6个表示手动作的词语,能选其中几个分别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教师:
“猴”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块”.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板制课文图画,PPT。
【教学过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大家看,这是谁呀?
(板书:
小猴子)。
你们有谁想和它打个招呼吗?
你们喜欢她吗?
是呀,小猴子也很喜欢大家,所以他今天下山来了。
(板书:
下山)谁来读课题?
你读。
齐读。
我们就跟小猴子一起下山看一看吧。
请同学们翻到语文书94页,放开声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老师看大家刚才读的都很投入,我们先来看看本课生字你都会读了吗?
自己读读试试。
2、“掰”这个字你读的很准确,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吗?
嗯,你观察到了它的结构。
嗯,你用字谜这样的好方法记住了它。
同学们看,这个字是个会意字,一双手把一样东西从中间一分为二,就是掰。
那生活中除了可以掰玉米,还可以掰什么呀?
3、“结”这个字在课文中读一声,她在读一声的时候有两个解释,第一个表示植物长果实,可以组词结果子,跟我读结果子,你来读,还可以组词为开花结果,你来读,你来读。
另一个解释为牢固、健壮,可以组词为结实,你来读,嗯,你读得很准确,果子长的很结实。
那课文中的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你来读,嗯这个结字你读的很准确。
(玉米结的又大又多),再找一位同学读一下。
4、再来看看这些变红的字,仔细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是啊,他们大部分都有提手旁。
再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是啊他们都是表示动作的字。
所以带提手旁的字一般都跟手部动作有关系,谁还知道其他带有提手旁的字?
嗯,你知道的可真不少。
大家看,带提手旁的字还有这些。
5、生字同学们都认识了,那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找一位同学来当小老师领大家读第一行。
谁来领读第二行?
6、生字看来都难不倒同学们了,那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呢?
老师再请4位同学分别来读四个自然段,在他们读的时候大家认真思考,小猴子分别去了哪里,并用铅笔圈出来。
谁来试着填一填小猴子的下山路线图呢。
找生说,师贴四个地方。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那么小猴子首先来到了哪里呀?
是呀,他先来到了玉米地。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其他同学认真听,用横线画出小猴子看到了什么,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怎么做的。
2、谁来说说他看到什么啦?
(玉米)那玉米结的怎么样?
(板书:
玉米又大又多)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
(板贴:
掰扛)
3、是啊,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
“扛”这个字在这句话中出现了,那能不能换个字呢?
我们换成“提”。
(不能,为什么呀?
)
⑴(生没说出玉米大),同学们,一只“小”猴子扛着“大玉米”,你感觉到什么了?
(生说出玉米大),是啊,玉米很大很重,所以小猴子得扛着走,那除了这点,你们谁来跟老师对比着读一下,看看还能听出什么区别来呀?
请你来读第一句,老师读第二句。
同学们,那句好呀?
(老师可以再表演一遍,小猴子很高兴)嗯,你听得很仔细看得很认真,是啊,通过“扛”这个动词我们就走进了小猴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它高兴的心情。
谁能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再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⑵(生先说出高兴了),是啊小猴子扛着玉米,别提有多高兴了,你能把他这种高兴读出来吗?
你来读第二句,我来读第一句,咱俩对比着来读。
(没读好,老师范读),谁再来读出小猴子的高兴呀?
同学们看,通过“扛”这个动词我们就走进了小猴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它高兴的心情。
谁能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你除了感觉到小猴子的高兴,你们还看出什么来啦?
是啊,玉米很大很重,所以小猴子得扛着走。
四、小结学法,小组合作:
大家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着PPT不同颜色说),先写了小猴子来到哪里,又写了小猴子看到了什么,最后写了小猴子怎么做的。
同学们,课文第2到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就请四人小组选择第2到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请使用小先生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从2—4段中只选择一段并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用“______”画出小猴子看到了什么,
用“~~~”标出小猴子怎么做的。
看到大家讨论的很是激烈呀,而且分工合作明确,相信肯定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哪个小组选择的第二段呀?
第二段讲完:
嗯,第X小组读的非常仔细,你们找到了(板书)。
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多么高兴啊,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第三段后:
先范读西瓜,找生读,再板书。
第四段后:
嗯,你们小组合作的太有效率了,找的很对。
(先板书)那小猴子看见蹦蹦跳跳小兔子,太可爱了,谁能读出小猴子兴奋的心情?
五、重点学习词语及动词:
1、同学们,(师读:
又大又多、、、)这些都是用来形容事物特点的词语,我们叫它形容词。
谁在来读一读这三个词,像这样的词谁还能再来说一说?
同学们积累的可真多,那你会恰当的运用吗?
比如,又大又红的苹果,谁能用上这样的词语来说说他们的特点?
2、大家看,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我们叫它动词。
(屏幕出动词),谁再来读一读?
找一列小火车来读读。
接下来我们一起玩儿个好玩儿的游戏,你做我猜,同位俩人一个做屏幕上的动作,另一个人猜猜是哪个动词。
看同学们表演的特别投入,老师想找一组同位俩上来你做我猜,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道具呢。
六、学习第5自然段,总结提升: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看见了许多可爱好吃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了那个,结果呢?
(生说)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一无所获,如果你就是这只小猴子,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那请你再带着小猴子的这种失落、后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吧。
师:
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出喜新厌旧、做事情没有明确目标)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
今后我们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这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
我们不论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的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
这样才能有收获。
七、学写生字:
大家请看这两个字,他俩长得很相似,谁来读一下?
(瓜爪),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字形,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要注意的吗?
(生说,师强调)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范写一个瓜,注意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是竖撇。
最后一笔捺起笔要在竖提的下方,不与撇相连。
会写了吗?
现在就请童学们在语文书上描红一个写一个吧。
(找孩子提醒孩子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
八、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图片)又大又多掰扛
桃子树(图片)又大又红扔摘一无所获
西瓜地(图片)又大又圆捧扔摘
小兔子(图片)蹦蹦跳跳抱扔追
《小猴子下山》学情分析
基于教材对学生的分析:
1.虽然是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课堂学习操作已经比较熟悉,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只有学习的刺激对注意力集中持久和学习兴趣的维持还是不够的,因此,除了不断提出学习任务刺激注意力集中和学习兴趣外,还是需要设置激励性的活动来维持的。
(激励性活动的设置不在本设计中体现。
)
2.到了这个单元的学习,由于会认的字以及生活中认识的字已经达到一定数量,这会给学生会写字的记认造成干扰,因此,在写字教学环节中,加强运用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形近、音近字比较,记认字形细部尤为重要。
3.本课文所在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学生已经从不同角度感悟到责任意识和养成良好习惯的道理,本课文是最后一篇,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教学。
课文主题是做事要有目标意识。
要求学生能这样高度概括归纳是不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有根有据说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应视作感悟课文主题了。
基于学生本身知识分析:
一、写字方面:
1.已知领域:
对于这7个生字,其中“非、瓜”是独体字,学生能够注意到每个笔画在天子各种的书写位置。
能够自己观察字的特点,书空时能按照笔画顺序书写,并在田字格中按占格要求书写生字。
2.未知领域:
对于易错笔画、偏旁及比较复杂的字,学生容易写错。
如“非”的笔顺,要先写左边竖与三横,再写右边竖与三横。
左竖短,右竖长。
3.难知领域:
“块、往”是左右结构的,注意左右部分的宽窄、长短和笔画的穿插。
“常、空”是上下结构,注意两部分的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瓜”字的最后一笔捺应在竖提上起笔,不与捺相连,学生不容易注意到这点。
二、词语方面:
1.已知领域:
本课出现的词语普遍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读通顺。
2.未知领域:
积累和手部动作有关的动词,如“掰、扛、扔、摘、捧、抱、捉”等。
“追是脚部动作。
根据偏旁进行动词分类。
3.难知领域:
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继续拓展相似词语,如“又宽又远、又大又圆、又甜又香、又尖又细”等。
紧接着给出图片让学生恰当运用。
三、阅读方面:
1.已知领域: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未知领域: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3.难知领域: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小猴子下山》效果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四篇课文。
本组的单元人文主题是“习惯”,根据文章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这是在延续一年级上册和本册第二单元“找出课文中的信息”要求的基础上,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一步深化。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学习的层次性。
《小猴子下山》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整合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去做出判断。
所以我紧紧围绕这一点,设计了第二道练习题,考察学生对于文章脉络掌握的情况。
通过看图和做动作理解“掰”等6个表示手动作的词语,并会恰当的运用,这是本课的训练重点,所以在设计评测练习时,我紧紧围绕训练重点和人文主题来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通过评测,可以看出:
1、绝大部分同学第一道题目都没有出现问题,全班只有两位同学填错序号,这两位学生平时就属于班里的后进生,所以今后他们两个也是我关注的重点。
但其他孩子们都能掌握小猴子下山分别来到了哪里和看到了什么这样的关键信息,可见上课落实得比较到位,小组合作较有成效。
2、通过评测发现了大部分同学对于动词的恰当使用以及字形都掌握较好,但依然有6位同学对于“抗”和“摘”这两个字的使用上还有一点问题,因此出现了错误,因为上课光延伸了掰东西还可以掰什么,并没有想到这批孩子对于生活常识是比较匮乏的,因此缺少这方面的知识,课下可以再给他们拓展一下不同动词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3、也有个别孩子填的是字,没有填序号,可见低年级还是比较缺乏做题的训练,没有牢固掌握做题的方法,审题不清,今后需要多加强调和进行相关练习。
《小猴子下山》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一)人文专题的位置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四篇课文。
本组的单元主题是“习惯”,教材编排了四篇选材新颖别致、贴近儿童生活的课文,分别是:
《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
这四篇课文都渗透着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小猴子下山》这篇文章渗透了做事情要有目标意识。
本组编排的课文全部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故事情节充满了童趣。
语言明白易懂,文中丰富的插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训练重点的位置
1、写字方面指导学生书写,关注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写字时先上后下,走之旁的字先里后外的写字顺序
2、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根据文章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这是在延续一年级上册和本册第二单元“找出课文中的信息”要求的基础上,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一步深化。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学习的层次性。
《小猴子下山》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整合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去做出判断。
4、借助插图,故事情节反复的特点读懂长课文。
二、教材特点:
(一)字
(1)会认的字:
“扛,扔,捧,蹦”为后鼻音,指导学生读准确。
“摘,追”为翘舌音,读生字时应指导到位。
“掰,摘”的韵母是“ai”,应特别注意。
“结”是本课读音上的难点,在课文中表示植物长果实,放到具体词句中更容易认读。
如,“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
(2)会写的字:
在本课上课时要着重强调“瓜”字的写法,可与“爪”字对比观察,教师需要在范写时提醒学生瓜的最后一笔捺的位置最容易写错,一定注意写在竖提的上方,不与撇相连。
“非”的笔顺容易写错。
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
“常”上下结构,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
要求会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有两个,分别是“块,往”,注意发现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
上下结构的字有两个“常和空”,注意这两个字的占格。
(二)词语
(1)本文中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
“结,掰,扛,扔,摘,蹦,捧,抱,追”这九个动词,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
会用动词练习说话。
(2)了解并积累“又一又一”形式的词语。
(三)句
(1)“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掰写出了小猴子的动作,扛突出了玉米个大的特点。
(2)“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
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摘这个动词,写出了小猴子摘玉米的动作。
(3)“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捧,扔写出小猴子拿桃子的动作和看见新目标的喜悦。
(4)“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抱写出了西瓜的大,追写出了小猴子看见小兔子时兴奋开心的心情。
(5)“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只好一词,写出了小猴子两手空空的那种失落,后悔。
(四)段
本文段落结构相同,句式不断反复,每一段都有两句话组成。
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构段的,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
(五)篇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了玉米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追兔子,兔子跑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得出启示:
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三、写作特点方面:
1.叙述顺序
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一个小猴子下山发生的故事。
2.表达方法
动作描写: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结,掰,扛,扔,摘,蹦,捧,抱,追”。
先让学生圈出动词,再让学生分类结,“掰,扛,扔,摘,捧,抱”是手部动作,“追和蹦”是脚部动作。
让孩子们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演一演,通过你做我猜的做游戏理解。
四、课后思考练习题:
1、“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的?
”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
”进行判断。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带着问题“小猴子下山以后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的”用圆圈圈出来寻找并提取本文中比较明显的信息。
(2)根据图文对照,结构反复的特点,借助表格整理提取信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3)结合插图“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怎么做的”,这样的反复句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讲故事。
(4)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课后第二小题“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去”进一步落实,“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推断”这个能力训练点。
2、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结,掰,扛,扔,摘,蹦,捧,抱,追”。
先让学生圈出动词,再让学生分类结,“掰,扛,扔,摘,捧,抱”是手部动作,“追和蹦”是脚部动作。
让孩子们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演一演。
在表演中理解词义,然后让学生看着图片各说一句话,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
《小猴子下山》评测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选一选。
1、小猴子下山,先来到(),再来到(),又来到(),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①桃树下②瓜地里③玉米地里
2、小猴子下山,先掰了(),再摘了(),又摘了(),最后去追(),但是没有追上。
①西瓜②玉米③兔子④桃子
2、选字填空。
(只填序号)
⑤抱⑥扔③摘④捧①扛②掰
1.秋天,农民们在地里()玉米。
2.吃完香蕉,不能乱()香蕉皮,要放进垃圾桶里。
3.我()着洋娃娃睡觉。
4.我去菜园里()黄瓜。
5.妈妈()着铁铲去山上栽树。
6.爸爸()着刚买的玉,舍不得放下。
《小猴子下山》课后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台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
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
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
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
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
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作为训练的重点,把课文中带有“结”字的这句话多加练习防止后面再出错。
但是后面学生依然有极个别出错的,可见“结”字的读音真的是个难点。
在课堂上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
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供汲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游行使孩子乐于参与。
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找、做一做学习生字。
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3、让孩子掌握读故事的能力。
我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朗读,然后告诉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小朋友很快帮我完成了路线图"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思路是清晰的,孩子们对这些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的,这些事情的发展顺序, 明白不能颠倒顺序。
这些事正是说明小猴子见一物,爱一物,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的证据。
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
通过同桌互动小组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习。
通过举例子,学习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
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
并且通过你做我猜的小游戏,落实孩子对于动词的理解,并请两位同学上台借助实物表演,让孩子很感兴趣很集中,效果很不错。
所以本环节是刚才学习生字的-个有效的延伸。
2、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又大又多”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理解什么叫形容词。
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爰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习有感情朗读。
并且我还教给孩子如何恰当的运用这些形容词,出示荷叶、月亮、头发等图片让孩子去说一说,练一练,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3、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
并在此时抛出一个问题:
你们联系一下小猴子的做法,生活中自己有没有过类似的事情。
这个问题更贴和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引发大家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平与发展的需要。
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
但是课后我发现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习、积累、运用。
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小猴子下山》课标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四篇课文。
通过仔细阅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我发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并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对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要求在这一课中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在识字和写字的方法习惯方面,应采取同学评价和教师随堂评价的方式。
具体说来,关于学生写字姿势是否正确,执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