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
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伶俐——________ 即刻——________
(2)短文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
作者详细写了哪种习俗?
(3)短文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4)下列句子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B.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C.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D.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5)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________的精神。
2.在阅读中学习方法
心愿
巴黎有许多街道公园。
离我们的公寓不远处就有一座。
一个假日,我夹着一本书来到这个小公园,坐在花丛中间的长椅上。
这是我最爱坐的长椅,因为我喜欢那几丛花,在春天的北京,这样的花是最经常见到的。
我翻了几页书,忽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声音:
“先生,你是中国人,是吗?
”
我抬头一看,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双手抱着个大布娃娃站在我面前。
她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歪着脑袋等待我回答。
“你猜猜,小朋友。
”
“我说是!
”她挺自信。
“为什么?
”
“因为我家有好多中国人,你像他们。
”她那水晶般的蓝眼睛多像清澈的泉水,闪耀着欢乐的光。
小姑娘的话使我迷惑不解。
我问她:
“你家有多少中国人?
他们和你一块儿吃饭吗?
”
“不!
他们不吃饭,也不说话。
”
“为什么?
”我更奇怪了。
这时候走过来一男一女,年纪都在三十七八岁。
那位夫人边走边喊:
“维勒尼克,你在那儿干什么?
”
小姑娘扭头看了一下,没回答大人的问话。
“妈妈叫你呢,你怎么不说话?
”男的走到小姑娘跟前对她说。
“我在和这位先生说话。
”小姑娘指着我。
“是的,我们在进行十分有趣的谈话。
她说家里有许多中国人,既不吃饭,也不说话……”我的话还没说完,小姑娘的父母就哈哈大笑起来。
妈妈把女儿搂到怀里亲了一下,说:
“这是我们的孩子,刚四岁半,同她爸爸一样,是个中国迷,现在连我也快变成中国迷了。
”
原来小姑娘的爸爸曾两次随贸易代表团去中国,回来后,他们家就成了中国物品展览馆,什么广东凉席、福建油纸伞、苏州刺绣、景德镇瓷器,还有他们不会用的毛笔和中国古代发明的“计算机”——算盘,有的物品他们连名字都不知道,也买了回来。
维勒尼克说的既不吃饭,也不说话的中国人,指的是陈列在柜子里的二十多个不同模样的中国泥人。
我完全理解小姑娘的语言和感情了。
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小姑娘天真的心灵,不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吗?
维勒尼克的爸爸兴奋地讲了许多中国见闻,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北京的故宫、桂林的山水、洛阳的龙门石窟,仿佛我倒是从没到过中国的人,而他是个热情的向导。
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使我相信他既了解中国的现在,也了解中国的过去。
他说: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在确实需要发展。
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是谁也比不上的。
”
小姑娘插不上嘴,很着急,一连叫了几声爸爸。
我指着她的布娃娃,说:
“你看,娃娃都闭上眼睛了,她要睡觉了。
”
“不,她总是和我一同睡。
”她想了想,又问我,“你喜欢娃娃吗?
睡觉也抱着娃娃吗?
”
她问得这样天真,把大人都逗乐了。
我笑着说
“我也喜欢布娃娃,但是不抱她。
只有我的小女儿才像你一样整天抱着她呢。
”
“你的小女儿?
她叫什么名字?
我能和她玩吗?
”
“能。
不过她不在巴黎,在北京。
等你爸爸再去北京,带着你到我家,她一定会欢迎你的。
她有好多娃娃,连法国的会眨眼睛的娃娃都有。
”
“她会讲法语吗?
”
“会,可是不多。
你可以当她的老师嘛!
”
“太好了!
”小姑娘高兴得跳起来。
她抱着爸爸的腿,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好像在说:
“我要去北京!
我还要当老师呢!
”
她爸爸认真地对我说:
“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中国留学,当架设中法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
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一对中年夫妇和一个天真的孩子,他们的心愿是多么美好,多么纯真!
人民的感情是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1)短文主要讲的是( )
A.“我”在法国的街道公园偶遇一家三口。
“我”与他们进行了一番有趣的交流。
“我”被他们一家纯真而美好的心愿深深地感动了。
B.“我”希望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不再发生战争。
C.小姑娘一家深爱着中国,小姑娘的爸爸希望她以后到中国留学。
(2)法国人一家的心愿是( )
A.让小姑娘以后到中国留学。
B.修一座长桥,让两国之间的距离更近。
C.架起中法两国友谊的桥梁。
(3)下列不能表现小姑娘一家对中国的喜爱的一项是( )
A.小姑娘家成了中国物品展览馆。
B.小姑娘家的柜子里陈列着二十多个不同模样的中国泥人。
C.小姑娘特别喜欢布娃娃。
(4)短文用( )的表达方式来写心愿。
A.写信
B.写日记
C.写诗歌
D.讲故事
(5)通过这篇文章,我也知道了作者的心愿是________。
(6)如果这个法国小姑娘来到中国,你会怎样热情地接待她呢?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想起来了,这是在班主任滕老师家。
妈妈到东北看望爸爸去了。
我病了,两个姐姐照顾不了我。
老师把我接到她家调养,一日三餐,给我做好吃的,每一次,都提醒我准时吃药。
①我看着她那和蔼的面庞,镜片后布满血丝的眼睛。
啊!
滕老师,您为了让我吃药,不顾一天的劳累,还在深夜来叫醒我。
②我慢慢地坐起来,接过药一仰头吃下去。
滕老师又把一块糖放进我的嘴里,顿时,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我的眼睛湿润了。
老师扶我躺下后,又从衣柜里拿出一件厚厚的棉衣,盖在我的被子上面,给我塞了塞被角,把我裹得严严的。
接着,滕老师轻轻摸摸我的头,小声说:
“好了,烧退了。
”又对我说:
“不早了,睡吧。
”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
老师把脸紧紧地贴在我头上,轻轻地问:
③“怎么?
药太苦吗?
”“不!
不!
药是甜的……”透过泪花,我看见老师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头上出现了一根根白发。
“当,当……”墙上的钟响了十二下。
④窗外的月光射进屋里,显得格外清幽。
劳累了一天的老师也睡了。
啊!
静悄悄的夜,你再长一点吧!
让老师多睡一会儿,她太累了。
我渐渐睡去了。
这一次,好像妈妈真的来到我的床前。
我高兴地扑进妈妈的怀里,告诉她,我吃的药,是甜的。
(1)给下列带下划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调养________(diàotiáo) 和蔼________(ǎiāi)
面庞________(pángchǒng) 脸颊________(jiájiā)
(2)写出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哪种描写。
句①是________描写。
句②是________描写。
句③是________描写。
句④是________ 描写。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4)“我高兴地扑进妈妈怀里,告诉她,我吃的药,是甜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给短文加个题目:
《________》
4.阅读理解。
山中的老杏树
①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
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扛着木棍,棍上挑着篮,上了南山。
②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
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
“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
”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③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
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
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
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
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
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
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
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
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
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④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
哦!
我全明白了:
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
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
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⑤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
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
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
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
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
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
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1)课文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2)请你概括课文的内容。
(3)本文是用的什么写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这样的文章你还学过哪些?
5.阅读理解
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
①雨天,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
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②“今天你晚了。
”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
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
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有我走读。
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
”我撒腿就跑。
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算跑得再快,也来不及。
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③上课铃声在我背后响起,像一条鞭子抽着我的双腿。
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
铃声还在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算迟到。
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终结。
④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
可是,说什么好呢?
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那么久”吗?
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分子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
“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
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
⑤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
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
“侯师傅好。
”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
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
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
“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
”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⑥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了。
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一样的老人说:
“侯师傅好!
”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
“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
⑦“你不要放在心上。
”他踌躇着,“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⑧“到底是什么事呢?
”我好奇心发作。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
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祥地看着我。
⑨“您快说嘛,侯师傅!
”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⑩“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不超过4个字)
打铃解围——________——误喊姓氏——________
(2)第⑤段中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这个秘密”是指什么?
“我”为什么永远也不会说?
(3)下列对短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短文第①段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为下文的情节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B.短文第③段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了老师傅为了使“我”不迟到特意将铃绳拽久些
C.短文第⑦⑧⑩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都是表示内容的省略
D.短文的语言很有特点,生动形象,富有童趣
(4)本文构思巧妙,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本文结尾写“我”才知道自己错误地称呼老师傅,但在文中有三处暗示,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5)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当听到老师傅说出“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
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呢?
写一写。
(要求:
想象合理,符合人物性格)
6.阅读芳草地。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有词道:
“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来说,中秋是“秋收节”。
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跳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从渊源上来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
春祭日,秋祭月。
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
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人所云:
“光辉皎洁。
古今但赏中秋月。
寻思岂是月华别。
都为人间,天土气清彻。
”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
“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盛行。
《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
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的描写。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
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
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
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云: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
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文章第二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中秋赏月的原因,并诠释了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的内涵。
(2)“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文中有一个字与“衰”的意思
相反,这个字是________,可解释为________(A.华美B.炽烈C.兴旺D.热烈)。
(3)下列对文中引用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表达了诗人对一年四季的圆月的喜爱之情
B.“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说明八月十五是赏月圆之景的最好时光
C.“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描绘的是北宋京都家家中秋赏月的盛况,突出了中秋赏月风俗的历史悠久
(4)借“月”表达思念、团圆、亲情、友情的名句有很多,请尝试将下面的诗词句补充完整。
①海上生明月,________。
②________,千里共婵娟。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
其制作过程是:
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
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
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
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
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
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竞有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
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
中国皮影戏在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
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
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
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栩栩如生:
________
(2)这篇短文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________、皮影制作、________、广泛流传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作者详细描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略写其他,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引用《汉书》记载的故事,既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B.皮影的绘画也有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水、草、云等纹样为图案
C.皮影的高度比较统一,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
D.其他戏剧和皮影戏一样,在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
(4)文中画线句中的“之一”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8.课外阅读。
荒岛四十天
萨沙乘着爸爸的考察船,在大海上航行。
他来到甲板上观赏景色,被一个大浪卷进了海里。
“救命啊!
”萨沙大声呼救,但没人听见。
绝望的萨沙紧紧抱住一个从船上掉下的木箱,在大海上漂流着……
不知过了多久,他发现自己躺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岛上除了石头和树木什么也没有。
他在灌木丛中度过了来到荒岛的第一夜。
第二天清早,萨沙沿着河边走着,发现了一块大帆布和一个破气垫床,他如获至宝,帆布做帐篷,破气垫船做褥子,他有“房子”住了。
吃什么呢?
萨沙想起老师讲过,树林里蘑菇是可以吃的,于是,他走进森林,摘回许多小雨滴状的蘑菇。
后来他又用口袋里的别针和一段渔线做了一个钓鱼竿,刚把渔线甩进水里就发觉有什么东西咬钩了,他猛地一挑鱼竿,哈!
钓上了一只碗口大的螃蟹。
回到帐篷附近,他又想起原始人钻木取火的故事,就试着干起来,他在一个小石孔里塞满了木渣,用一根小木棍不停地在石孔里钻啊钻。
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石孔中冒烟了,他连忙吹了几口气,啊,火苗起来啦!
火越烧越旺,萨沙用树枝挑起螃蟹烤着,不一会儿,螃蟹烤熟了,萨沙美美地吃起来。
40天过去了,有一天,一艘军舰行驶在小岛附近的海面上,舰长看见岛上有火光,就派几名水兵乘着小船来岛上察看。
于是,萨沙得救了,很快回到了爸爸的身边。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考察——________ 绝望——________ 荒芜_——________
(2)萨沙是个怎样的孩子?
(3)萨沙在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是怎样克服的?
(4)这40天,如果换成你,你将怎样度过?
9.课外阅读。
诸位毕业同学: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
“不要抛弃学问。
”
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
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
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
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
即为吃饭生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
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
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
“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
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
我要对你们说:
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
凡是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
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
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个小时的工作。
你们看他的成绩!
每天花一个小时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可读11万页书。
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
可是,每天看3种小报也得费你一个小时的工夫;4圈麻将也得费你一个小时的光阴。
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
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易卜生说:
“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再会了!
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