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基础能力沙洲职业工学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3551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办学基础能力沙洲职业工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办学基础能力沙洲职业工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办学基础能力沙洲职业工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办学基础能力沙洲职业工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办学基础能力沙洲职业工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办学基础能力沙洲职业工学院.docx

《办学基础能力沙洲职业工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办学基础能力沙洲职业工学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办学基础能力沙洲职业工学院.docx

办学基础能力沙洲职业工学院

 

沙洲职业工学院

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

自评报告

 

二0一八年九月

 

撰写说明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17号)文件要求,我院自评报告数据分析主要依托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表(2018)(表1-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情况表;表2-高等职业学院师生情况表;表3-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情况表),同时结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北京新锦成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沙洲职业工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综合报告》、《沙洲职业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综合报告》等第三方评价数据以及《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7)》数据,在此基础上,自评报告共分为学院概况、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学生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举措7个部分。

 

图表目录

学院概况

沙洲职业工学院地处沪苏锡一小时经济圈内全国百强县前三甲、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江南水乡——张家港市,是一所具有34年办学历史的国有公办性质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建校至今,历经张家港经济腾飞发展的不同时期,始终秉承名誉院长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的“拆墙”教育思想,“眼光向下,开放办学”,“要推倒学校与社会的一隔之墙,密切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依靠社会开放办学”,始终贯彻“根植张家港、融入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理念,历年来毕业生高比例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在张家港科技强市和张家港精神传承的征程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写入了中国高等教育史,并被载入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会、新华通讯社、中央档案馆共同编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大型历史画册。

近年来学院办学连续入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2016)、(2017)、(2018)。

目前,学院全日制普通高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数5132人,教职工326人,校内专任教师232人,校外兼职教师118人。

设有8个系(部)34个专业,财经商贸、装备制造和土木建筑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名列前三,涵盖了学院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

学院现有教育部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

数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

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

现代纺织技术、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

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群: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机械制造与自动专业群

央财重点建设实训基地:

机电一体化技术职教实训基地

省高职实训基地:

机电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电子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基地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百个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

产教深度融合电子信息专业群实训平台

苏州市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

苏州(张家港)智能技术公共实训基地

先后被确定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苏州市首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苏州市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先进学校”、“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优秀考点”、“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优秀考点”等。

一、办学基础能力

(一)办学基本条件全面达标,多项指标远超同类院校及省中位水平

学院占地面积352,5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2,593平方米,其中,体育馆占地6,866平方米、图书馆占地15,536平方米。

固定资产101,075.108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每年增长近10%,目前为8,084.097万元。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2个、校内实践基地数100个。

作为理工类高职院校,学院办学核心指标历来全面达到评估标准,并在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宿舍面积、生均实践场所、省均校内实践工位数等方面远超同类院校及省中位水平(具体数据见表1-1)。

表1学院2016、2017年部分超标办学指标数据一览表

指标

2016

2017

同类中位数

省中位数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62.73

65.95

49.84

71.86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生)

24.99

27.99

19.53

19.76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13,585.72

16747.70

10,019.50

16,666.51

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43.64

47.41

31.04

37.17

生均宿舍面积(平方米/生)

14.34

16.06

8.14

10.78

生均实践场所(平方米/生)

12.64

15.24

9.17

10.17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个/生)

1.18

1.14

0.94

新增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14.22

10.55

10.15

11.50

(二)年生均拨款保持在省平均水平以上,办学经费充足

近三年,学院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保持在13000元以上,居于省均值以上较高水平,2015、2016、2017年学院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分别为13245.18元、13,184.34元、17,619.69元。

表22015、2015、2017年度学院办学经费收入情况

项目

金额(万元)

2015年

2016年

2017

办学经费收入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10982.92

6601.40

7718.25

社会捐赠金额

0

0

0

事业收入

3854.27

4536.11

3518.75

其中:

学杂费收入

2772.78

3851.16

2495.46

其他收入

392.25

1356.04

203.23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

6,425.26

6304.38

6157.93

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

14.25

92.23

17.7

地方基金

0.00

0

0

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

0.00

0

0

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

0.00

0

0

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161.89

1479.46

1542.62

(三)信息化教学条件满足所需,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推进

2016年7月启动“网络无处不在、数据畅通无阻、应用安全可靠、服务贴心快捷”的智慧校园建设工程,依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实现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核心业务移动办公、信息设施泛在智能、校园安全动态感知的功能。

目前,校园一卡通使用范围涵盖校内就餐、购物、住宿管理、图书借阅、上机上网,信息化管理范围包括行政办公管理、教务教学管理、招生就业管理、学生管理、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管理、网络课程及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校园门户系统、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等。

2016年,学院被江苏省高校网络技术专业委员会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

学院以信息化带动教学现代化,所有课堂教学均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网络化,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及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取得优良成绩。

2015-2016、2016-2017学年,在省级以上信息化教学大赛和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得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见表3-7)。

连续获得“2014年江苏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单位”、“2015年度全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优秀组织奖”、“2016年全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优秀组织奖”。

表3学院信息化办学条件一览表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数据

1

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Mbps)

1,110

2

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Mbps)

10,240

3

教学用终端(计算机)(台)

2,046

4

网络信息点数(个)

11,448

5

数字资源总量(GB)

7,782

6

上网课程数(门)

519

7

网络多媒体课室数(间)

119

二、“双师”队伍建设

(一)师资队伍架构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学院近三年生师比保持在15%左右,专任教师“双师”比为70%左右。

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4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图12015-2016、2016-2017学年校内专任教师结构对比图

表42016-2017学年校内专任教师结构对比分析表

项目名称

学院数据(%)

同类院校平均数(%)

全省平均数(%)

省示范平均数(%)

高级职称

47.41

28.15

29.77

29.03

中级职称

46.98

37.48

40.16

38.16

初级职称

1.72

11.95

7.20

11.13

博士学位

3.88

0.6

1.45

0.71

硕士学位

62.07

31.44

34.15

32.86

学士学位

28.45

27.29

16.80

22.67

双师素质

71.55

55.91

71.59

63.70

青年教师

56.03

——

——

——

青年教师硕士学位

84.62

61.03

73.65

67.68

表52015-2016、2016-2017学年校外兼职教师授课情况一览表

学年

人数

中级以上职称比例(%)

授课量(学时)

占B、C类课时总数比例(%)

2015-2016

165

61.21

12,119

21.72

2016-2017

118

62.04

18,823

32.94

(二)以“双师型”为核心、“信息化”为抓手,多管齐下强队伍

学院继续坚持内培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外选优质兼职教师,内外合力,实现学院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效提升。

多渠道分层次开展全员师资培训与锻炼,全面提升学院教师的综合能力;继续完善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机制,贴近企业一线,强化“双师”素质;通过成立校企合作或校际合作的专家教授科技工作室,采取“名师+团队”模式,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18年新增“青蓝工程”中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优秀教学团队1个。

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抓手,高水平构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育出一大批信息化教学优秀团队和课程设计能手,涵盖沙工各个专业,近两年多次获国赛和省赛大奖,其中国赛一等奖5项、省赛一等奖14项。

三、专业建设

(一)专业布局面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内涵建设,发挥品牌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引领、集聚、优化效应

专业布局与调整主动面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学院在做好专业布局的基础上继续沿着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坚持“特色+质量”的建设思路,通过行业发展背景调研、区域经济背景调研、人才需求背景调研、专业培养定位调研,结合学院现有优势及发展资源,以实施品牌、特色、骨干专业建设引领工程为抓手,重点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一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专业群核心专业,扎实完成深耕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完善现代化教学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系列内涵建设任务。

表6学院重点专业(群)一览表

专业名称

国家级重点专业

省级重点专业

备注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教育部教改示范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

省品牌专业

数控技术

省级特色专业

现代纺织技术

省级特色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

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专业

数控技术

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专业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群

省“十二五”高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群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

省“十二五”高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群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

省“十二五”高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群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点

建筑工程技术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点

机电一体化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点

表72016-2017学年专业建设及调整情况

学年

专业数

国家级重点专业

省级重点专业(群)

当地支柱产业相关专业

新增

专业

停招/调整

专业

2016-2017

34

3

12(2品牌专业+3特色专业+3重点专业群+4高水平骨干专业)

22

3

7

(二)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常态化

学院强化校政企多方融合,不断完善合作共建、协作育人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将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引入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增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培养学生成为“无缝对接”的企业员工。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学院出台了系列文件,形成了专业调整与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实践教学管理、督导评价、“双师”培养、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全程管理机制。

学院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分工协作,打通教师科研服务基地、学生顶岗就业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以及教师下厂锻炼基地之间的通道,院、系、专业教研室校企合作分级管理全面铺开,办学活力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电子信息工程系、机械动力系的校外实习基地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张家港中天精密模塑有限公司获“首批苏州市现代化职业教育定点实习企业”称号,沙工-东力公司获评“首批苏州市现代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

学院苏州(张家港)智能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入选2017年苏州市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成为苏州市“十三五”期间首批10家市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之一。

学院现有央财支持重点建设实训基地1个,省高职实训基地2个;现有各类校内实践基地10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2家。

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160万元,2016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573200人时。

四、学生发展

(一)拓宽升学渠道,实施多类型招生

近两年省线上生源不足,招生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巨大的招生压力,学院加强招生队伍建设,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拓宽升学渠道,实施多类型招生,包括普高、对口单招、“3+3”中高职衔接、中职注册等。

在缓解招生压力的同时,满足了本地本省不同层次考生的升学需求,第一志愿上线率96%以上。

新生报到率保持在92%左右,绝大多数专业招生情况良好。

表82015-2017年学院招生情况一览表

年份

计划招生数

实际招生数

第一志愿报考数

2015

2,612

2183

2038

2016

2030

1132

1071

2017

2030

1637

1501

表92017年学院招生方式及比例

招生方式

招生比例(%)

高考招生

23.30

对口招生

24.38

单招

9.06

综合评价招生

24.63

中高职贯通招生

18.62

(二)就业质量保持稳定,就业发展趋势良好

学院以毕业生充分就业、对口就业和本地就业为目标,推行“12345”就业工作模式(一个目标:

通过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我院毕业生充分就业、对口就业和本土就业。

两个深化:

一是深化就业工作院系班三级网络管理体制和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二是深化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服务与工作机制。

三项工程:

一是搭建校政企合作平台,完善就业市场拓展工程;二是推进专业订单式培养和就业基地的建设,实施就业零距离工程;三是积极推行优质服务,实施无障碍就业上岗工程。

四项服务:

即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解读、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生涯规划指导咨询、自主创业指导服务。

五项保障:

为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在领导重视、机构设置、人员到位、经费保障、设施健全五个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有效实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齐头并进,高标准通过省就业创业专项工作检查。

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表102015-2017年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基本情况

指标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在校生数

4330

4489

3531

毕业生数

1403

1429

2439

毕业生直接升学数

214

263

726

直接就业数

1051

1125

1630

自主创业数

3

5

3

当地就业数

566

753

1203

中小微及基层就业数

752

1009

1586

500强企业就业数

43

23

38

(三)倡导工匠精神,夯实职业技能基本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近两年学院将工匠精神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继续深化和优化做中学、做中教、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任务。

充分整合校企实验实训资源,建立了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学院开设课程中,B类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学时数占总课时的47.43%,B、C类课程合计占比81.58%。

设立专项经费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大学生技能大赛等各类高水平的专业、学科竞赛,营造钻研和争先的学习氛围,技能竞赛奖项在“数”和“质”上持续提高,以技能大赛促进“教学做”合一,推进学生技能精英的传帮带效应。

2017年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率为97.38%,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为62.50%,其中国家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数为1303个,行业企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数为417个。

近二学年学生取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12项,其中2016-2017学年新增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4项。

表112015-2017年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数

年份

毕业生数

国家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数(中、高级)

行业企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数

2015

1403

1253

719

2016

1429

1379

663

2017

2439

1303

417

表12近三学年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与“双证书”获取情况一览表

学年

鉴定

工种数

鉴定人数

职业资格证书

获高等级技能证书数

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覆盖率(%)

双证书

获得率(%)

社会

在校生

2014-2015

28

44

2,232

28

708

100

95.37

2015-2016

35

——

1,429

35

785

100

95.56

2016-2017

24

375

22,380

28

1,255

100

97.38

五、社会服务能力

(一)依托产学研平台建设,推进技术技能创新与服务

以“省光机电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和“省电子商务与政务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为龙头,整合校内教授团队,与外来高科技人才团队、地方行业企业缔结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合作及产教融合的多个站点,2017年运行良好合作密切的工作站点约15个,涵盖了物联网在线教育服务、电子商务与政务软件工程技术、激光应用技术、特种动物纤维工程技术、建筑新技术应用、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等转型升级急需的科技服务领域。

以技术服务企业,以服务带动教师团队建设,学院教师承接较大研发项目的能力显著提升。

表13学院主要科技服务平台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合作单位

1

苏州市光机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东大、上海交大汽车工程研究院

2

省电子商务与政务软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国泰新点软件

3

沙工-华意铭铄激光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华意铭铄激光

4

苏州市特种动物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孚达纺织科技

5

沙工-广正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广正专利代理公司

6

沙工-云之道网络科技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苏州云之道网络公司

7

张家港沙工东力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校企合作基地

8

NIIT张家港软件和服务外包学院

印度NIIT

9

精密机械应用技术专家工作室

中天精密模塑

10

特种动物纤维工程应用专家工作室

中孚达

11

锂电池应用技术专家工作室

华东锂电院

12

建筑新技术应用专家工作室

德丰建设

13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家工作室

NIIT

14

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专家工作室

金鸿顺

15

德丰建筑技术培训学院

江苏德丰建设集团

表14学院校园内开办的各类实体服务贡献情况一览表

序号

名称

产值

(万元)

税收

(万元)

利润

(万元)

企业用工人数

1

张家港沙工东力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1,808.28

161.72

65

50

2

苏州云之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60

1.50

0.50

10

3

苏州华意铭铄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242.50

14.34

57.50

5

4

张家港沙工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18.46

3.05

3.77

3

表152015-2017年学院技术服务到款额(单位:

万元)

项目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纵向科研

2.00

6.70

/

横向技术服务

41.52

28.13

19.32

培训服务

127.98

102.65

94.32

技术交易

/

/

1.60

(二)开展多种培训服务,继续教育稳步开展

学院联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机构、市职业技能中心等,充分发挥场地、设施、师资、实训设备、网络及教学资源等办学优势,向社会全面开放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能培训,承办张家港市职业技能大赛等诸多赛项,加大社会服务和培训力度。

学院师生积极投身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及各类志愿服务,创建了“乐乎公益在线”志愿服务品牌,定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2017年,校内实践基地社会年使用频率达200,488人时,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技术培训总数达7,063人天,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9,350人天,组织承办各类社会培训、考试4,200余人次,非学历培训到款额102.65万元,公益性培训服务22,380人日。

与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常州工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联办专升本,开设机械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会计学等18个优势专业;在镇江、扬州、徐州三地建立沙工成教校外函授站,开设会计、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12个;与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合作开设4个专业;与江苏港城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成教校企合作项目,包括专升本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高起专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冶金技术专业;各系分别对接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