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3029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复习.docx

《中国近代史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复习.docx

中国近代史复习

中国近代史复习

专题五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晚清及民国政治

    中国近代史,首先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史。

本专题主要包括列强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列强侵华的阶段及特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与勾结;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及影响;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等。

一、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

背景: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完成或进行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清朝封建统治腐朽、衰落。

目的:

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借口:

中国的禁烟运动。

对手:

中国与英国

结果:

中国战败

签订条约:

《南京条约》

意义: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背景: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工业革命,中国门户已被打开。

目的: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借口:

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

对手:

中国与英法联军

结果:

中国战败

签订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意义:

中国进一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日本完成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到路。

目的:

侵略扩张,吞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时机:

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

对手:

中国与日本。

签订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

意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话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

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盟国形成,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英勇激烈。

目的:

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前提下与其它列强瓜分中国,获得更大利益。

对手:

中国与八国联军

结果:

中国战败

签订条约:

与英、美、法、日、俄、德、意、奥等国分别签订《辛丑条约》

意义: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1931.9.18-1945.8.15)

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目的:

侵略中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摆脱经济危机。

对手:

中国与日本

结果:

中国战胜

意义:

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了重要贡献。

二、近代中国主要的不平等条约

1、条约及内容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主要影响:

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与关税自主权,外国经济势力开始侵入中国。

(2)中俄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时间

不平等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公里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公里

1864年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公里

19世纪

80年代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

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公里

(3)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主要影响:

大大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日本的势力在中国不断扩张。

(4)《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日、俄、德、意、奥等国分别签订)

内容:

①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驻兵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主要影响: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三、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与勾结

列强之间

中外反动势力之间

勾结的主要表现

矛盾的主要表现

勾结的主要表现

矛盾的主要表现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法美也从中渔利

 

 

三国干涉还辽

列强与清政府勾结,清政府向应英法“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论为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工具

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都进行了一定的抵抗

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

列强与北洋军阀勾结,先扶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有扶植各路军阀

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在正面战场进行了抵抗

八国联军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列强与蒋介石勾结,美日支持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_____________

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干涉辛亥革命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成为侵华最主要的国家

列强与其他政治集团勾结,日本扶植伪满洲国

 

______________

认识:

列强及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勾结与矛盾,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为转移的。

有共同利益要求时,就相互勾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就相互争夺

四、晚清政府的统治

1、经济政策的调整

(1)洋务运动中,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甲午战争后,接受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3)20世纪初,在“新政”中实施奖励实业

2、主要政治政策

(1)对内专制独裁。

先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等过程中,体现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对外出卖主权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论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五、民国时期

1、北洋军阀的统治

(1)清末编练新军,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形成了北洋军阀的雏形。

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临时政府迁至北京,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2)袁世凯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势力最强,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1915年,护国运动摧毁了袁世凯的皇帝梦。

(3)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帝国主义实现分而治之的政策,军阀割据混战,各派军阀依然卖国与独裁。

(4)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基本结束里北洋军阀的统治。

2、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建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2)主要政策

①政治上

a“攘外必先安内”

b血腥屠杀共产党与革命志士

c反对民主和平,发动内战。

②外交上

a面对日本大举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b勾结美国,发动内战

国民党的发展与演变

时间

变化

性质

1905年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2年

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仍然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1924年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代表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联盟

1927年

蒋介石叛变革命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难点互动

1、列强的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是中国人民近代的革命任务。

②经济上,中国被一步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场所,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但是,资本主义强国带来的不仅仅是战争与侵略,同时也带来了先进是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这对落后的中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积极影响:

①政治上。

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封建主义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无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改革与革命,力图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②经济上,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不断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使中国的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为了抵御外侮,有识之士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酿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潮流,极大地冲击着封建的思想文化。

2、历代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及影响

     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是近代中国反动势力的代表。

就中国近代历届政府的统治而言:

不外乎对内残酷的专制统治,剥削压迫;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①对内政策

    近代历届反动政府对内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自身统治,推行专制独裁,镇压人民反抗,扼杀进步力量。

    

    从清政府看,清政府与列强联合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保路运动,镇压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进攻南京临时政府。

实行旨在对抗革命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从北洋军阀政府看,北洋军阀政府坚持独裁专制,先后镇压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五四运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各派军阀割据一方,混战不休;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政策。

    

    从国民政府看,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推行政治独裁、经济掠夺、文化专制的政策,以反共反人民为导向,先后五次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镇压一二·九运动,在抗战时制造皖南事变。

抗战胜利后又发动内战,镇压人民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惨案。

    ②对外政策

    清政府与列强打交道,从总的趋势看,走过了“对抗一暂时妥协一再对抗一完全屈服”的过程以妥协投降为主,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洋政府中的各派军阀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以卖国换取支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通过“改订新约”,取得帝国主义承认;“九·一八”事变后,对日本侵略从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内”,签订了一系列卖国协定。

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先实行联共抗日,在正面战场组织抗战的同时,谋求与日本的妥协,汪精卫走上叛国道路;抗战胜利后,为换取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又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③影响    

消极方面: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而言,它代表了落后、腐朽的生产关系,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晚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种种限制、国民政府的支柱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摧残等。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阻碍了社会进步,如晚清政府维护封建专制、北洋军阀反对民主共和、蒋介石独裁专制等。

从阶级关系的角度看,它代表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人民利益。

    就其本质而言,它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任何一个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都对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起消极作用,这些反动政府的统治,是近代中国社会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内部原因。

    积极方面:

中国历届反动政府的政策是反动的,但有一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从整个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客观上也曾起了一定的积极、进步作用。

如洋务运动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洋务运动带动起来的洋务思潮,促使中国向着资本主义近代化艰难起步。

又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毕竟是中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迈出的一步。

清王朝的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毕竟已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

再如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部分收回了国家主权。

片面政策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等。

所以,对待中国历届反动政府政策及其影响,应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

3、概述1840年-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①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值首位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②19世纪中晚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法、美、俄、日、德等国纷纷加入侵华行列。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分别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扩大各自的在华势力。

一战期间,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妄图独占中国。

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力量削弱,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

《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妄图独占中国。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⑤二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国民党反动派投降美国,发动内战,美国成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

中共领导人民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清除了列强的侵略势力。

  4、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中国遭受侵略的关系

    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

    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英国迫切需要占有新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是一个理想场所,遂有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中国的大门被打开。

正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着英法侵略中国。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过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提高。

在世界上的殖民扩张和统治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比较注意国内问题的解决,反映在近代中国,除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③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更渴望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对世界市场的支配,加强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控制和争夺。

反映在近代中国,列强侵华步伐明显加快,随着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帝国主义列强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5、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对抗又勾结,其中勾结是主要的,由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也危及到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有矛盾的一面。

同时中国的反动政府与西方列强又在镇压人民方面有一致的共同利益,一方面,中国反动势力自身力量并不强大,须借助外国侵略势力来镇压革命,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外国侵略势力也从中国人民的反抗中认识到要维护其侵华权益,必须依靠腐朽反动的落后势力才能实现。

因此又有勾结的一面。

    中外反动势力这种既对抗又勾结的关系,使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局面。

当人民革命运动危及反动政权的统治时,列强总是站在中国反动势力一边,协助其阻挠,扼杀革命;而当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危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时,它们又会对抗,但无论如何对抗,却不容许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

因此,中国人民要想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又要反对封建主义,两大革命任务,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6、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

专题六   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本专题内容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强和改变

中国命运而进行的抗争和救国救民的探索。

一、反侵略战争中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

①鸦片战争:

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广州人民同清朝爱国官兵奋勇抵抗;清军在大沽重创英法联军。

③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军击毙了外国侵略者华尔,严惩洋枪队。

④19世纪70年代:

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⑤甲午中日战争中,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在廊坊一带猛烈袭击侵略者。

⑦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卢沟桥抗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二、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清统治的斗争                     

1、太平天国运动

①政治斗争:

在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②军事斗争:

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怔;东怔;打击洋枪队;天京保卫战

③经济斗争:

在太平天国占领区,农民进行抗租斗争,没收地主土地。

2、辛亥革命

①斗争目标: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②思想斗争:

创办了《民报》,大力宣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③军事斗争:

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④特点:

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敢公开反对帝国主义,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三、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五四运动(1919年)

①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②斗争力量:

学生、工人和市民。

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

③斗争方式:

学生罢课、游行示威,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④斗争目标:

外争国权,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内惩国贼,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

⑤斗争结果:

直接目的达到,即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陆、章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⑥特点:

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彻底性。

2、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

①目标:

“打倒列强,除军阀”,即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②斗争力量: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③斗争方式:

政治斗争、农民运动、工人罢工、革命战争之间互相配合。

④特点:

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政权和军队;采取革命战争的形式;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四、反对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斗争

 1、

名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间

1927~1937年

1945~1949年

政治斗争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政权建设,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重庆谈判

经济斗争

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根据地建设

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军事斗争

武装起义和反“围剿”斗争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战略反攻;发动三大战役;发动渡江战役

2、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五、封建阶级的探索——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探索

1、地主阶级的探索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洋务运动

①背景:

19世纪60年代,清朝面临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内外交困:

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国外有资本主义侵略。

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或者“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代表人物:

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③目的:

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朝统治。

④内容:

先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还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2、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①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资政新篇》中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②义和团运动是在北方民间秘密结社基础上,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而发展起来的一次自发的、分散的农民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性质,但却有致命的弱点(笼统排外的性质与对清政府的警惕性不足)。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异同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异同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相同点

主体

以农民为主体

斗争形式

采用暴力为斗争手段

缺陷

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的一面

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不同点

背景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压迫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反帝爱国运动,也打击了清政府,加速其灭亡

规模

14年,18省

1年,3省

领导方式

有政权,有纲领

没有统一的组织、政权纲领

六、资产阶级的探索

1、维新派掀起维新运动

(1)背景: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在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

(2)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主张:

实行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4)评价:

他们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一次由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他们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爱国的意义。

由于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群众,因此被顽固派镇压。

他们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2、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1)背景: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20世纪初,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人物:

孙中山、黄兴等。

(3)主张:

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和三民主义)。

(4)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作用: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6)教训: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

因此,辛亥革命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7)启迪: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3、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

(1)背景:

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没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有利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

一战期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2)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等。

(3)主张: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评价: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但它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七、无产阶级的探索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①背景:

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②经过: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嘉兴召开,确定了党的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还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

③意义:

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最坚强的领导核心,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①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