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3016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益阳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益阳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益阳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益阳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益阳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益阳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

《益阳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益阳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益阳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

益阳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益阳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2011—2015)

新型工业化是益阳后发赶超的第一推动力,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积极构建和谐益阳、实现富民强市的客观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加快推进益阳新型工业化进程,特制定《益阳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一、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效

2006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重大

战略决策以来,通过强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2007-2009年全省新型工业化综合考核中,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1、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2009年,全市GDP总量达到591.62亿元,2006-2009年期间年均增长13.3%。

人均GDP为14071元,比2006年提高0.74倍。

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26.5∶30.4∶43.1调整为2009年的24.2:

37.7:

38.1,其中二产业比重提高了7.3个百分点。

益阳工业化率为33.8%,比2006年提高个6.5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达到41.5%,比2006年提高6.5个百分点。

农业就业人口比率从2006年的52.8%下降为2009年的50%。

2、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随着工业强市理念逐步深化,全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一五”全部工业年均增长20.8%。

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02亿元,同比增长21.4%;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同比增长21.2%,比全市GDP增速快8.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8%,比2006年提高6.5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64.41亿元,居全省第10位;同比增长24.2%,增速居全省4位。

3、质量效益大幅提高。

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98亿元,同比增长76.3%。

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1.41%,比上年提高24.1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迈出实质性步伐,资源环境保护加强。

2009年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4%,比上年多降3.9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90%以上。

4、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研发投入逐步加大,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2009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发经费支出达2.2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35%。

区域经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内引外联成效显著。

全市工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7.16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54亿美元,增长84.6%;引进内资73.48亿元,增长19.7%。

内外资金的注入,推动了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3.46亿元,增长33.4%;工业技术改造投资81.92亿元,增长19.2%。

工业企业实力大大增强。

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719家,比上年增加90家。

年产值过亿元的达到108家,比上年增加26家。

5、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2009年,全市9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139.08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1.2%。

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两大产业年产值均突破1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9年底,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64家,完成增加值38.75亿元,比上年增长39.3%,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23.6%,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增加1.8个百分点。

6、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全市上下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的部署,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加强了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领导,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达成了共识,形成了氛围,凝聚了合力。

全市各地把改造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建成了一批影响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增强了发展工业的承载力,缓解了“瓶颈”制约。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加快了中心城区和县市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为加速推进提供了逐步完善的基础平台。

(二)存在的差距

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以来,益阳工业得到长足发展,推动了全市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但益阳工业化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差距,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加速推进阶段。

1、工业化水平不高。

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有三个重要的结构性指标:

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下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2009年,益阳的这三项指标分别为24%、50%、41.5%,相差甚远。

与全省平均水平比,2009年益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人均工业增加值474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12元。

2、新型水平差距大。

益阳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从投入产出比看,2009年,全市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21吨标准煤/万元,远高于全省1.57吨标准煤/万元的平均水平。

从环境污染看,2009年全市每生产1亿元GDP需排放12.5万吨废水,每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需排放252.12吨粉尘。

从科技创新看,全市规模工业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422人,占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8.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0.72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0.4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16个百分点。

3、工业结构不合理。

重化工业比重仍然偏大,增速偏快,“两高一资”产品比重大。

2009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增加值98.2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增长28.1%,远高于轻工业增幅。

同时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6.5%。

从投资结构看,2009年,化工、建材、有色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49.3%、90.7%和22.5%,高耗能行业增幅较快,加大了后续经济结构调整难度。

大企业少,优强企业少,2009年全市年产值过10亿的企业只有5家,中小企业占全市企业的99%,产业竞争力弱。

4、城镇化水平滞后。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化率往往是超过工业化率的。

与全国、全省比较,我市城市化率明显偏低。

2009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5.68%,全省为43.8%,我市分别低4.18、2.3个百分点。

5、经济外向度低。

受自然地理、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因素影响,我市经济的对外开放度尚处于较低水平,外商投资、外贸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2009年,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25亿美元,其中出口1.97亿美元,进口0.2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在全省排第8位,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0.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

二、发展形势

“十二五”益阳新型工业化发展必须在充分认识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全面把握益阳特色优势,深入分析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地判断发展形势。

(一)面临的主要发展机遇

1、经济形势逐步好转的机遇。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国际金融市场趋稳,全球贸易止跌回升,世界经济在恢复增长中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

从国内形势看,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揽子计划还将进一步落实和完善。

2、实施中部崛起的机遇。

2006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以来,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我市一批工业建设项目得到国家核准,铁路、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桃花江核电站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和加强。

3、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2007年被国家批准为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以来,我市承接了一大批沿海产业转移项目。

随着“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步伐的加快,必将促进更多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向益阳聚集。

4、建设“两型社会”的机遇。

国家设立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益阳毗邻省会长沙,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快捷,可与长株潭实现资源互补、产业配套、错位发展,把益阳打造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综合能源基地、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长株潭先进制造业产业配套基地和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

5、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

中央提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主要由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对加速推进益阳新型工业化是难得的机遇。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1、宏观经济形势的压力加大。

一是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二是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快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客观上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压力和制约。

三是中央在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不变的同时,将增强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可能偏紧的“银根”、“地根”,力度更大的结构调整政策,工业发展所依赖的人力资源、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市场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2、区域竞争压力加大。

从总量看,2009年我市GDP、财政总收入仍然处于全省第10位、第12位;从人均水平看,2009年我市人均GDP为14071元、人均财政总收入763元,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55.9%、14.9%,全省水平的69.6%、35%;从增速看,2009年GDP增速超过13%的有10个市州,财政总收入增速超过13%的有12个市州,竞争十分激烈。

3、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益阳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压力加大,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工业经济发展还处于打基础阶段,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严重等问题仍然突出。

4、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加大。

调结构、转方式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宏观政策的主基调。

国家将制定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重点支持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我市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同时将抑制钢铁、水泥、多晶硅、化肥等部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行业,对工业化低的我市面临巨大的压力。

(三)可以依托的主要优势和潜力

1、产业优势。

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能源等产业迅速成长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两个产业年产值突破了100亿元,基本形成了益阳特色的产业集群。

市县两级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得到迅速发展,全市产销过5亿元的企业达12家,一大批中央企业、上市公司进驻我市,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或即将建成投产。

2、资源优势。

益阳粮食、竹木等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

锰、锑等1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极具开采价值。

水力、火力、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齐全,加上桃花江核电站落户益阳,益阳电力资源将处于全省首位,是湖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3、区位优势。

益阳位于湖南中部偏北,紧靠长株潭城市群,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极利于经济发展。

益阳铁路通达全国,继长益高速之后,又有18条贯穿益阳境内的高速公路在建,宁益城际干道拉近了与长沙的距离。

4、政策和环境优势。

各级出台了支持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重点产业扶持政策,设立了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建立了新型工业化考评体系,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强了优化工业经济建设软环境的各项工作,全社会形成了关心工业、支持工业、服务工业的良好氛围。

三、发展战略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

突出工业招商与项目建设,扩大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强化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升“两型”经济水平,保持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园区特色,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四个一工程”建设,奋力后发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工业经济增长目标:

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工业总量进入全省前9位,到“十二五”末全部工业增加值达680亿元,年均增长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80亿元,年均增长24%。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工业化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2.工业结构调整目标:

到“十二五”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优势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超700亿元,装备制造业超500亿元,电子信息业超320亿元。

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含1亿元)的企业200户,其中过100亿元的企业1户,过50亿元的企业5户,过10亿元的企业34户,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

3.工业集中区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市省级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以上。

打造一批百千亿级园区,把益阳高新区打造成产值1000亿元园区,把龙岭工业园、长春工业园、沅江经济开发区、桃花江创业园打造成工业产值100亿元级园区。

4.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目标:

到“十二五”末,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产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20家,各重点企业建立起技术创新机构。

5.可持续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9年降低22%以上。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碳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削减1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6.信息化目标:

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率提高到75%,生产装备数字化率提高到50%,经营管理网络化率提高到80%,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应用率增长到65%,中小企业平台应用率达到40%以上。

7、外向型工业经济目标。

规模工业企业工业产品出口产值逐年增长,占工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5%提高到

2015年的9%。

(三)发展原则

1.产业集群发展原则。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关联产业相对聚集,形成生产专业化集中区。

围绕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大产业集团,延伸产业链,不断壮大产业整体竞争实力。

2.资源集约利用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科学规划,有效整合工业集中区,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工业的集约发展。

3.发挥比较优势原则。

发挥各地自身特色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培育主导产业,形成特色经济,打造竞争优势,促进县域经济的分工协作、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统筹协调发展原则。

工业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生态保护,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断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战略重点

1、优势优先发展战略。

突出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制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产业发展速度,打造产业发展旗舰,形成具有益阳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优化工业经济结构。

2、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国家和省支持的方向和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创意设计等我市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抓好纺织、建材、冶金、造纸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企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破常规扶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强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3、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新型信息服务业。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工业的竞争模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传统组织方式,促进工业产业的优化升级。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以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建设数字益阳。

4、园区集聚发展战略。

建立完善以高新区为龙头、县市区工业园区为主体、乡镇工业小区配套的工业园区发展体系,制定园区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产业集聚,立足项目兴园、特色立园、科技强园,打造体制创新的平台、对外开放的载体、产业转移的基地。

加快高新区东部新区建设,实现产业东接东进。

重点打造好汽车机械配套工业园和中国品牌食品产业园,把东部新区建设成我市工业经济的增

长极。

5、“两型”工业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广泛运用低碳技术,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积极推进传统工业低碳化改造,促进服务外包、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抓好淘汰落后产能、污染治理和循环经济试点,突出抓好重点区域、行业和企业的污染防治,建设绿色益阳。

(五)发展措施

一)突出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扶持发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船舶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中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的大产业和产业集群。

突出高新区东部新区等重点区域的发展,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两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把东部新区起步区建设成生态工业新区,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促进新型城市化。

突出益阳高新区等重点园区的发展,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抓好工业园区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核心园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发展高地。

突出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引进世界和中国500强等一大批重要战略投资者,大力扶持、发展益阳橡机等一批本土优势企业,支持帮助艾华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做好上市工作,推进企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二)坚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按照《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做大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光伏太阳能等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同时加快高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加强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

认真落实节能减排措施,进一步加大造纸、建材、冶金、麻纺等行业的整合力度,淘汰落后产能。

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采用节能减排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业节能环保的整体水平。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两型”工业发展,开展“两型”产业、“两型”企业试点工作,提升工业经济的“两型”水平。

加大政策支持和自主创新力度,扶持龙头企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大力发展再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

三)突出自主创新,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大动力。

利用我市高校和人才的优势,发展以工业创意和设计为重点的创意产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围绕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大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有色冶炼等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重点产业整体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将创新能力作为扶持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研究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深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组织产学研对接洽谈。

鼓励企业创新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采用技术入股,期股期权等多种分配形式,激发各种力量参与企业自主创新。

四)推进“两化”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跃上新台阶。

加快发展科技咨询、现代物流、软件服务、信息发布等新兴信息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依托益阳资源、技术和设备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电子元器件和消费类整机产品等信息产业集群,壮大信息产业实力。

建立覆盖全市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深化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应用,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

加快信息技术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社会领域信息化,培育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平台,积极推进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市试点工作,加快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五)加强人才培养,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支撑。

发挥政府引导和支持作用,发挥企业自身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工业人才培养工作。

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参与益阳重大项目的研发。

建立激励创新创造的人才工作机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通过组织选拔和市场配置相结合,引导科技人才向重要领域、重点行业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活力。

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发展,为新型工业化培养和储备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熟练产业技工队伍。

六)夯实发展基础,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强保障。

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市与产业同步发展,良性互动。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快桃花江核电站等项目建设,提高新能源保障能力。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切实加大物流、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抓好益阳物流园建设,支持海关、商检机构升级发展,改善产业配套环境,形成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产业服务体系。

同时,逐步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中介服务市场,促进劳务等中介行业健康发展,支持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七)扩大招商引资,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活力。

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国内行业领军企业以及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生态环保型和基地型的大型、特大型工业项目。

充分发挥益阳列入“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政策优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加大项目推介力度,以益阳高新区和各区县(市)工业园区为重点,打造加工贸易产业优势承接平台,力争在集群式产业承接上取得突破。

进一步清理削减行政审批项目,落实供地、税收、规费减免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降低营商成本。

加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八)扶持发展中小企业,为新型工业化增添发展后劲。

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产业配套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市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

创建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

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宣传推介我市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服务。

抓好创业基地建设,为中小企业和全民创业提供发展载体,推进我市区域优势经济发展。

加强银企协调和沟通,鼓励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转让股权、上市等形式进行直接融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制定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围绕“创办小企业,创造新岗位”开展全民创业工作,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九)加强领导,为新型工业化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对新型工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各级各部门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责任。

加强引导和扶持,做优做强做大一大批“标志性工程”企业和产业集群核心企业、重点配套企业。

加强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工作,充分调动区县(市)、部门和企业推进新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