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688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docx

《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docx

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①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不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的革命精神,同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毛泽东思想是在这一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1)第一,必须明确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性质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失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政治错误。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错误

(2)第二,必须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别。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理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

(3)第三,必须明确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虽然是严重的,但既不能掩盖更不能否定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的贡献。

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邓小平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2000年2月,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形成、背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重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XX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

一切从实际出发

(2)根本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

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关系: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与基础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与归宿。

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

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

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

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

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

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对理论创新的认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

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第三章:

新民主义革命理论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因此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本主义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是指:

1.新的时代2新的领导力量3新的指导思想4新的革命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领导:

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4.性质和前途:

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

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原因: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

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2.内容: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及改革开放的性质的比较:

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根本性的变革。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他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

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

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的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际资本过渡形式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任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如何准确的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共同富裕。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

(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

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

(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

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2?

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①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

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B、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怎么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起第一位促进作用。

②科学技术队生产力中要素起第一位变革作用。

③高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

④科学技术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①加快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1)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其基本途径:

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是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的目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内容: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改革的依据②改革的对象:

旧体制③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基本特点①经济体制改革先行且为重点②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