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采区回风上山作业规程机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4044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1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I采区回风上山作业规程机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II采区回风上山作业规程机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II采区回风上山作业规程机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II采区回风上山作业规程机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II采区回风上山作业规程机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I采区回风上山作业规程机掘.docx

《II采区回风上山作业规程机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I采区回风上山作业规程机掘.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I采区回风上山作业规程机掘.docx

II采区回风上山作业规程机掘

 

11采区回风上山

(榆树岭煤矿)

 

 

四川煤矿基本建设工程公司

新疆库车县榆树岭煤矿项目部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概况5

第一节概述5

第二节编写依据5

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水文情况6

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6

第二节地质构造及煤岩层赋存特征6

第三节水文地质8

第四节瓦斯、煤尘及煤层自然倾向12

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13

第一节巷道布置13

第二节矿压观测14

第三节支护设计14

第四节支护工艺15

第四章施工工艺18

第一节施工方法18

第二节凿岩方式19

第三节管线及轨道敷设20

第四节设备及工具配备20

第五章生产系统21

第一节通风系统21

第二节压风系统25

第三节防尘系统25

第四节防灭火26

第五节安全监测、监控系统26

第六节供电系统27

第七节排水系统28

第八节运输系统28

第九节通讯、信号及瓦斯监控系统28

第六章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8

第一节劳动组织29

第二节作业循环29

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0

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30

第一节一通三防30

第二节顶板管理35

第三节防治水36

第四节机电管理37

第五节运输设备管理46

第六节防突管理49

第七节其它安全措施50

第八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52

附图

附图:

综合地质柱状图

附图:

巷道平面布置图

附图:

支护示意图

附图:

巷道断面示意图

附图:

通风系统图

附图:

切割顺序图

附图:

监控监测系统图

附图:

供电系统图

附图:

循环作业图表

附图:

避灾路线图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概述

一、巷道名称

巷道名称:

榆树岭煤矿一采区回风上山。

二、掘进目的及用途

主要用途:

主要担负一采区的回风任务,并兼作上、下人员和安全出口。

三、设计长度及服务年限

巷道总设计长度:

420米。

服务年限:

9年。

四、开、竣工时间

开工时间:

2015年1月2日;

竣工时间:

2015年6月30日。

第二节编写依据

一、新疆库车县榆树岭煤矿有限责任公司120万吨/年煤矿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文件。

二、初步设计

《新疆库车县榆树岭煤矿有限责任公司120万吨/年煤矿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

三、榆树岭地质说明书。

四、新疆库车县榆树岭煤矿有限责任公司120万吨/年煤矿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主、副、风斜井井巷工程设计图纸、工程量表和工程补疑。

五、上级文件、行业安全技术性文件。

《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井巷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煤矿井巷工程施工规范》、《锚喷支护工程质量检测规程》(GB/T5015-96)、《井巷掘进各工种操作规程》以及国家关于工程建设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的有关规定。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煤安字〖1995〗第30号)等。

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水文情况

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

1、位于矿区中部,地面相对应为山区,海拔高度+1828.m,无重要水体及建筑物,对掘进施工无影响。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

巷道名称

榆树岭煤矿一采区回风上山

水平名称

+1550m

地面标高(m)

+1793

井下标高(m)

+1550

地面相对位置

地表为山区,无建筑物。

上部的影响

为地面覆盖物

南部的影响

南部为煤层赋存深部区域,不受上部采动影响

西部的影响

西邻一采区皮带上山,无影响

北部的影响

风井井筒

东部的影响

东邻一采区轨道上山,无影响

掘进面下部的影响

+1550m水平以下未进行开采。

长度(m)

420米

第二节地质构造及煤岩层赋存特征

一、煤(岩)层结构

本井田位于捷斯德里克背斜南翼,下5煤层为一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175°-220°,倾角多在10°左右,井田内断裂构造不发育,井田构造属简单类型,即“一类”。

煤层顶板和底板岩性为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和炭质泥岩。

特征如下:

顶、底板岩性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煤层厚度

煤层间距

顶板

岩性

底板

岩性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

可采性指 数

煤层

结构

稳定性

可采性

最小值-最大值

平均值(点数)

最小值-最大值

平均值(点数)

下4

0-0.74

0.67(5)

细砂岩、粉砂岩

泥岩、

粉砂岩

27%

0.04

简单

极不

稳定

不可采

19.35-20.76

20.10(4)

下5

7.99-9.84

9.17(6)

中细

砂岩

粉砂岩

0.04%

1

简单

稳定

可采

19.21-23.63

21.47(3)

下6

0-1.49

1.04(6)

粗、细、粉砂岩

细、粉

砂岩

32%

0.57

简单

极不

稳定

不可采

4.15-8.20

参考《围岩分类表》,本矿煤层顶底、板岩石属于中等稳定围岩。

二、煤(岩)层特性

平均9.17米,见煤点煤层厚度变异系数0.04%,可采性指数1,不含夹矸,煤层结构简单,属于稳定的可采煤层,煤层顶板岩性为中砂岩和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

煤层情况表

煤层厚度m

9.17

煤层结构

单一倾斜

煤层倾角º

10°

开掘进层

下5

煤种

稳定程度

稳定

煤层情况描述

平均9.17米,见煤点煤层厚度变异系数0.04%,可采性指数1,不含夹矸,煤层结构简单,属于稳定的可采煤层,煤层顶板岩性为中砂岩和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

三、煤岩层综合柱状图

附图:

煤岩层综合柱状图(1:

200)

 

第三节水文地质

一、工作面与周边水文关系

地面相对位置

副井筒东侧,地表戈壁滩,无建筑物。

上部的影响

山区,无影响

南部的影响

未开采,无影响

西部的影响

西邻皮带上山,无影响

北部的影响

风井井筒,无影响

东部的影响

东邻轨道上山,无影响

掘进面下部的影响

未开采,无影响

二、主要水源分析

1、地表水

盆地内地表水系多呈南北向分布,库车河位于井田的东南部,距井田南部边界直线距离约5.0千米,发源于天山南麓的铁里买德达坂,以冰雪融化水、大气降水及山区泉水为主要补给源,年径流量3.31亿立方米,流量随季节变化大,动态显著,冬季和初春为枯水期,径流量仅占全年总量的5.6%,夏、秋两季为丰水期,6-8月份由于多暴雨常形成山洪。

河水水位标高在1680.0米左右,属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

井田内无常年性地表水,均为季节性冲沟,冲沟多自北向南纵贯整个井田,冲沟仅在每年融雪期和雨季才形成短暂水流,雨季(6-9月)常形成山洪。

2、含(隔)水层

根据地勘报告并结合钻孔简易水文资料及地层岩性,确定矿区地层划分为4个含水层和2个隔水层。

3、含(隔)水层特征

⑴、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砂砾石层孔隙潜水含水层(H1)

主要分布在南北向的冲沟内,沿冲沟呈条带状分布,且以东部的斯提克厄肯沟分布面积、厚度最大,由细砂、中砂、粗砂、砾石等组成,厚0-33.80米,砾石成份以火成岩、变质岩、石灰岩、砂岩为主,砾石多为次圆状-次棱角状,分选差。

该含水层结构松散,透水性强,接受大气降水、山区泉水和季节性地表水的补给,赋存一定量的地下水。

据井田东南部D-1钻孔抽水试验,水位埋深28.20米,标高1683.81米,其单位涌水量为3.610升/秒·米,渗透系数为61.673米/日,说明本含水层含水较丰富,属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层。

水化学类型为Cl·S04-(K+Na)·Ca型水。

⑵、侏罗系下统阿合组含水层(H2)

主要分布于井田的南部,岩性以中砂岩、粗砂岩、砂砾岩为主,局部夹有薄层细砂岩,厚度>100米,裂隙、孔隙较发育,透水性较好,据9-2钻孔抽水试验,水位埋深50.15米,标高1736.95米,当水位降低18.60时,其单位涌水量为0.0295升/秒·米,渗透系数为0.0347米/日,属富水性弱的含水层。

水化学类型为S04·Cl-(K+Na)型水。

⑶、烧变岩含水层(H3)

烧变岩含水层为一特殊含水层,广泛分布于井田的北部,井田北部(9-1孔~加9-2孔~10-1孔~11-1孔以北)下1-下12煤层浅部及地表露头均已自燃。

由于受煤层自燃的影响,煤层顶底板岩石受到高温烘烤多以变质成烧变岩,岩石变的硬而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孔隙大,透水性强。

井田内施工的18个钻孔,其中有12个钻孔对火烧区进行了控制,同时还布设了一定数量的磁法勘探线,根据磁法勘探和钻探验证结果,火烧深度一般在0-190米,最深处位于11-1孔附近。

通过对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井田内煤层火烧区大部分位于当地地下水水位以上,属透水不含水地层,但由于受地形、煤层厚度、煤质、水文地质条件差异的影响,火烧深度不一,其底部常形成锯齿状或锅底状,含水情况也不相同,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和第四系潜水补给,在火烧区底部及低洼处常赋集有丰富的地下水,特别是位于井田东部斯提克厄肯沟两侧与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及地表水有水力联系的地段,富水性相对较强。

据井田东北部原榆树河矿区5-3孔对火烧区含水层进行了抽水试验,其单位涌水量q=8.478l/s·m,渗透系数K=69.78m/d,属富水性强的含水层。

水化学类型为Cl·SO4-(K+Na)·Mg型水。

⑷、侏罗系下统塔里奇克组孔隙、裂隙承压含水层(H4)

侏罗系下统塔里奇克组在井田内广泛分布,岩性主要以浅灰、深灰色、灰黑色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为主,含下1-下14共计13层煤,地层平均厚度约211.25米。

根据9-2孔、加9-2孔和10-4孔抽水试验:

水位埋深水49.90-114.10米,标高1717.07-1737.20米,其单位涌水量q=0.0049-0.0456l/s·m,渗透系数K=0.00657-0.0477m/d,属富水性弱的含水层。

水化学类型为SO4·Cl-(K+Na)·Ca或Cl-(K+Na)型水。

从钻孔抽水试验结果看该含水层富水性有明显的差异性,沿倾向有增大的趋势。

⑸、侏罗系下统塔里奇克下段隔水层(G1)

出露于井田的北部,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及薄煤层(下13)和煤线,局部夹有薄层细砂岩和中、粗砂岩,由于该岩组主要以细粒相为主,泥质胶结,岩石致密,裂隙不发育,因而其富水性和透水性差,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⑹、三叠系上统黄山街组隔水层(G2)

该隔水层主要出露于井田的北部冲沟两侧,岩性主要以灰色、灰黑色、灰黄、灰绿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呈不等厚互层状,局部可见菱铁矿薄层,水平层理发育,上部见有炭质泥岩、煤线、薄煤层。

由于该岩组主要以细粒相为主,泥质胶结,岩石致密,裂隙不发育,因而其富水性和透水性差,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3、断层导水性

井田构造较简单,总体为一单斜构造,目前尚末发现有较大的断层存在,故在正常情况下断层对矿井末来开拓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4、各含水层(段)间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1)、地下水与地表水间的水力联系

井田内无常年性地表水流及地表水体,但每年降水多集中在5-9月,特别是瀑雨期常形成山洪,这些降水常汇集在冲沟和低洼处形成季节性水流和暂时性地表水体,部分地表水则通过岩石风化裂隙和烧变岩裂隙入渗补给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与地表水在特定的季节和地形环境条件下,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

2)、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1)第四系含水层与基岩(火烧区)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区内第四系砂砾石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在井田东部的斯提克厄肯沟等现代冲沟、河谷及洼地之中,分布面积较小,多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融化雪和季节性地表水补给,富水性较强,由于该含水层直接覆盖在基岩含水层及火烧区含水层之上,第四系含水层中的潜水可通过基岩风化裂隙补给下覆基岩含水层和火烧区含水层,从而与之发生水力联系。

(2)基岩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井田内基岩含水层均属弱含水层,且组成含水层的岩性较复杂,含水层与含水层之间存在着透水性极差的泥岩、泥质粉砂岩,由于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岩石裂隙和孔隙不甚发育,地下水循环条件差,加之受隔水层的阻挡,除局部地段由于受构造破坏,使得各含水层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外,其余地段水力联系极其微弱。

⑶、火烧区含水层与地表水及第四系潜水的水力联系

井田内冲沟较发育,冲沟均呈北南向分布,冲沟中的第四系砂砾石层直接覆盖在火烧区之上,地表水可通过第四系砂砾石潜水含水层入渗补给下伏的火烧区含水层,致使火烧区含水层与地表水及第四系潜水发生水力联系

5、地下水补给、迳流与排泄条件 

区内地下水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融化雪水和季节性地表水,其中大气降和融化雪水通过基岩风化裂隙和烧变岩裂隙垂直入渗补给下伏基岩含水层,地表水则在深切的沟谷处通过上伏第四系砂砾石层入渗补给下伏基岩含水层。

该区地下水总体上是自北向南,自西向东运移,矿坑排水是该区地下水主要排泄方式。

综上所述,井田位于天山南麓低山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地表坡度大,冲沟发育,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区内多以弱含水层和隔水层为主,各含水层之间多有泥岩、泥质粉砂岩所阻挡,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微弱,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季节性地表水的入渗补给,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大部分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下,且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小于0.1升/秒·米,因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划为二类一型,即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井田范围内冲沟发育,坡度大,有利地表水排泄;大气降水为地下水补给水源,含水层富水性弱,各含水层间水力联系弱;煤层顶底板裂隙孔隙水、火烧区及老窑采空区积水、第四系潜水为矿井主要充水因素;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出量小于0.1升/秒·米。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根据新疆库车县榆树岭煤矿有限责任公司120万t/a煤矿改扩建项目初步设计,确定本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70.8m3/h,最大涌水量为395.8m3/h。

预计凿井期间的涌水量﹥10m3/h。

三、其他水源分析

该工作面掘进过程中,施工用水、喷雾洒水,约2m³/h。

四、涌水量

该工作面掘进期间,顶底板裂隙水10m3/h,工作面消防涌水5m3/h,合计正常涌水量预计为15m3/h。

五、水文地质类型

水文地质类型属于中等类型。

第四节瓦斯、煤尘及煤层自然倾向

一、瓦斯

下5煤层瓦斯含量:

甲烷(CH4)为0.036~1.691ml/g可燃质,二氧化碳含量为0.019~0.525m1/g.可燃质,其中甲烷(CH4)占9.68~69.53%,二氧化碳为1.251~27.07%,氮气为3.37~86.36%,除加9-2孔甲烷(CH4)含量<10%,属二氧化碳~氮气带外,其它钻孔甲烷(CH4)含量均>10%,属氮气-沼气带。

(1)根据该煤矿2008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

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2.18m3/min,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1.86m3/min,开采水平+1600m,开采下5煤层。

(2)夏阔坦煤矿:

根据该煤矿2004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

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7.3m3/t,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6.8m3/t。

矿井开采水平+1643m,开采下10煤层。

根据该煤矿2007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

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7.72m3/t,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39m3/min,矿井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6.43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1.16m3/min。

矿井开采水平+1574m,开采下10煤层

根据2012年5月沈阳煤科院提供的《榆树岭煤矿+1550水平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1550m以上下5煤层无突出危险性。

二、煤尘

各煤层属不自然-易自然煤层;均属有爆炸性危险的煤层。

因此在掘进过程中应做好井下降尘工作,以防煤尘爆炸事故发生。

三、煤层自然倾向性

根据煤层自燃倾向试验结果,依据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分类标准判定:

下5、下7、下8和下12煤层属不易自燃;下10煤层属不易自燃~易自燃。

根据邻矿生产地质报告中的数据,该区煤层自燃发火期在3~12个月。

井田内各煤层在地表及浅部大面积火烧,说明引起煤层自燃的因素比较复杂,局部地段易自燃,易自燃的煤层自燃发火后会迁延自燃,同时也会迁延至上下其它煤层的自燃发火而引发全区煤层自燃。

影响掘进的其它地质情况表

瓦斯

低沼气型

硫化氢

低硫化氢矿井

煤尘爆炸指数

具有爆炸性

煤的自然倾向性

易自燃的煤层

地温危险

本矿井未发现地温异常,属地温正常区

冲击地压危害

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第一节巷道布置

一、巷道布置

1、巷道施工部位:

沿下5煤层顶板掘进,一采区回风上山开口点坐标为X=4674189.937Y=28428408.222Z=+1618.223。

2、设计方位角、坡度

一采区回风上山设计方位角为:

199°20′43″,设计总长度420m,巷道倾角,从+1620运输大巷口开始,以-6°倾角掘进70.8m至下5煤层顶板,巷道断面为半圆拱断面,巷道沿煤层顶板掘进,巷道坡度9°断面由拱型断面改为矩形断面,原则上不破坏顶板,若遇到地质构造发生变化时,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然后沿煤层顶板掘进330米至+1550m水平。

附:

平面如图

3、巷道2段断面矩形,净断面23.5m³,毛断面25.2m³,工程量:

掘进量1797.1m³,巷道净宽度:

5600mm;净高度为4200mm;喷厚120mm,喷浆砼标号C20,采用网片、锚杆、锚索喷浆联合支护。

附:

断面图

三、水沟、地坪、扶手要求(如图)

1、按照井筒的坡度6°/10°施工水沟,水沟设计断面0.2*.0.2m,无盖板,设计位置在井筒右侧。

2、每隔60米设置横向水沟。

3、台阶设计为防滑条,布置在巷道的左侧,宽度500mm。

4、扶手距防滑条高度800mm。

(扶手设计尺寸及材料见巷道断面图)

巷道铺底厚度100mm。

5、水沟、台阶、铺底砼标号C15

6、巷道每隔40米设置躲避硐一个,躲避硐布置在台阶一侧,规格为:

净宽1600mm,净高2000mm,采用锚网喷支护方式。

附躲避硐断面支护图。

 

第二节矿压观测

主要记录巷道的变形特征:

高、宽尺寸变化。

一、矿压观测

㈠观察巷道内煤层顶、底板的离层情况,巷道围岩变形观测、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

二、支护质量监测

本矿井掘进巷道中每200米安装顶板离层仪,每周对顶板离层仪参数记录,根据对工作面支护进行调整,并监督实施。

四、观测时间要求

整个生产周期。

第三节支护设计

一、巷道支护设计采用围岩松动圈的设计方式进行计算(依照武汉设计研究院参数支护)

(1)锚杆采用Ф20×2000mm螺纹钢锚杆,锚杆间排距为800×800mm,菱形布置,托板规格为150×150×8mm的钢板制作,螺帽用长度不小于15mm的非标件,锚杆锚固力不小于60KN。

(2)锚索规格为Φ15.24×6500mm的钢绞线,锚索间排距为2000×3000mm,托盘规格为300×300×10mm的钢板制作,锚索的锚固力不得小于80KN。

(3)喷浆厚度为120mm。

(4)采用全断面铺网,金属网采用Φ6mm的盘圆制作,规格为:

1000×2000mm,网孔规格为100×100mm,网与网之间采用12#铁丝绑扎,搭接不小于100mm。

喷射混凝土使用必须用标号为P.O.42.5水泥,中粗砂子,石子采用石灰岩碎石(石子粒径选用3~5mm),混凝土强度抗压60MPa、抗拉1.4MPa,配比根据实验室数据调整;速凝剂型号为高效782-3型、掺入量一般为水泥重量的2~4.0%,喷拱取上限,喷淋水区时,可酌情加大速凝剂掺入量,速凝剂必须在喷浆机上料口均匀加入。

初喷必须紧跟迎头,初喷厚度50―70mm。

距迎头40米内进行复喷至设计厚度。

第四节支护工艺

一、永久支护方式

一采区回风上山支护采用锚网喷+锚索联合支护作为永久支护。

二、支护材料

砼材料:

水泥:

普通硅酸盐42.5水泥;砂:

中(粗)河砂;石子:

石灰岩碎石1~3mm。

水:

食用水,应无杂质和油污;外加剂:

BR5型防水剂,其掺量为水泥用量的5%;喷射混凝土强度为C20;配比以质检站出具的配合比报告参数为准,混凝土的拌和:

拌制混凝土时,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配料拌和。

水沟、台阶、铺底混凝土强度均为C15。

水泥:

三、锚杆支护工艺

1、打锚杆眼

打眼前,首先要按照由外向里、先顶后帮的顺序检查顶帮,找掉活矸危岩,确认帮顶安全后方可作业,打眼前严格按中、腰线检查巷道断面规格,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必须先进行处理;锚杆眼位置要准确,眼位误差不得超过±100mm,眼角度误差不得大于15°。

2、安装锚杆

安装前应将眼孔内的积水、煤(岩)粉用压风吹干净。

吹眼时,操作人员应站在孔口一侧,眼孔方向不得站人,然后挂上锚网,留出眼孔,再把K2835型树脂锚固剂2节送入眼内,用锚杆安装机顶住树脂锚固剂,使用专用的注头进行搅拌,搅拌8~15s后,卸下螺帽,上好托盘,拧上螺帽,12min后,拧紧螺帽给锚杆施加一定预紧力,拧紧力矩不小于300N·M,锚杆托盘要压网紧贴岩面。

3、锚杆的质量要求

(1)锚杆的杆体及配件的材质、品种、规格、强度符合要求。

(2)锚杆的间排距与设计的误差不得超过±100mm。

(3)打锚杆时锚杆要垂直岩面,与巷道轮廓线夹角≥75°。

(4)安装锚杆前应将眼孔内的积水煤(岩)渣吹干净。

(5)锚杆孔深与设计误差为±50mm。

(6)锚杆安装要整齐牢固、成排、成行、零部件齐全。

(7)锚杆托盘应紧贴岩面,上紧、上牢、不得松动,螺母扭矩不小于300N·m。

(8)锚杆的外露长度为+20~+50mm。

(9)锚杆的锚固力顶板不小于60KN。

四、锚索支护工艺

1、打眼

打眼工艺同打锚杆眼施工工艺,但由于锚索钎子是由1m长的短钎子接成6.5m长,所以在打眼时要稳住,不得横向加力,以免断钎伤人。

搭设脚手架时必须搭设牢固,并且保证不会被矿车挂住,确保安全。

打眼前要用尺子找准眼位,眼距误差为±100mm。

2、安装锚索

①安注树脂锚固剂前应检查其质量是否合格,以手感柔软为合格,不合格的或破损的禁止使用。

②两人配合用锚索顶住锚固剂缓缓送入钻孔,确保锚固剂全部送到孔底,不能用力过猛,以防捅破锚固剂影响锚固质量,每根锚索用4支K2835型树脂锚固剂。

③锚索下端装上专用的搅拌注头,一人扶住机头、一人操作锚杆机,边推进边搅拌,搅拌时间控制在20~30s,确保搅拌均匀。

④停止搅拌后,必须继续保持锚杆机的推力约3min,然后收回锚杆机。

⑤10min后,才可上托盘、锚具,并将其托到紧贴顶板的位置。

将张拉千斤顶套在锚索上并用手托住,然后压动液压泵进行张拉,达到设计预紧力或千斤顶行程结束时,迅速换向回程。

卸下千斤顶时要用手托住,以免坠落伤人。

千斤顶正下方严禁有人。

3、锚索安装质量要求

(1)间排距允许偏差±100mm。

(2)孔深允许偏差0~+100mm。

(3)锚索外露长度150mm~200mm,允许偏差±100mm。

(4)托盘必须紧贴岩面,上紧、上牢。

(5)锚索锚固力不得小于80KN。

五、锚网喷支护工艺

1、准备工作

①检查锚杆、锚索安装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